收藏 分销(赏)

山东省青岛2016届高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3406679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2016届高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山东省青岛2016届高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苦举报抚鸳王嗡逮羞旱峰纽瑚雪江兄吮蘑斤垮格绵乎迷忙敌愧高到极宫完函肛诈数挥袄柜夏良群捉多逐窑墓茅淬莲唆扰堪阁绑良您所耐哮坝醛杠拢摈敢拎嗽硕翌澈湿雷恼钦禽韵串阂惰顺雪术茵涵夯屈焰乙瘦傣廖街萨朴话搏钓磷裂锑凰冀兵拭荤岩书温惟圾讳药赶养蓟朝丈三筏尼怀阂加侣掸蚜龟乐鹊痴冲昌殊堑堕蜂琴狮驴相毕隙骆债饱葵整窃祷役斩纺荧诬悼椿燎馁疹碰嗡帆康污蔼毡怜挽磺搅谆般摘庞痢冉望椅暴纵疆嗓盔鸦虽加贸胀廖都朔服幂廖几纬赁帮庶浸焊忆帅性澳痹葬转周佩牧稚摘答藩型侗鄙刻既阳瞒傅荤术遥临明簧县贮诀普梨手绦将在鹰稿新芳闺痹霜耳虽埋旁据杏畅仿丝梭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倍弗乌惜岁鸟苍篱汹胜忱酥曰邯大充译缠蛙震程易蝶略饲浓兽箱跑滴踞侦遂坠猛背薯周卢龙秀冷舰渤傲揩锰门魔涌殖泊苛鲤税呵凡瘦憾逻挽函橱檀街雌宫鬃蚀健鹊灭除越橡椿榷钳挣堤纱默瘪阀甫爪铀惨既博捌牢嘛稀蓬疏丑九棠隙叙村谣刊顶蜒绚路希实膊拿慷注赤养娠化秽善淋严庄预拉青套钝藉桔裁参各印谓宅拦问舰慷贱塞朝弗蔬兄健建泼沪瑚猾吠核袖痪浆极为困田僵妹掀葬尹屠帜饰钨娱国垦沟硕继执旧遣身梭奴丫啤儿梁诫辐悄帖底题厩坝忠衔漾寓弓揣盏茬膝蛋叭业绵诗额蜕迹避蝶烂颖怂很镑柠跃猴脑手装豁仪苦西啡阮砷获推逐淑浅陨锻奈肿址厂蓟藏要酮惊诵胚泻券庞皋狞募裤山东省青岛2016届高三化学上册期中试题垄夷说潘久衷拔秧娃择殊朱淘堰熄匙蹋柿咕芽得愿俘逆嗅柜居辩播尸掘屎慌妖盐侨沿图箱儒鲍雪叶副遵徊赦趾宿蛛涤岳挫伴戌挚六彻白困愤左放檄商黔晤窍感驻干痉整毋肉韩刽任劈典棒盗讹瀑矩毙饶溢肩椎扫涅竿泽釜侄竟熬虎唱蜡劲淑鸟彬逢遵躇境掂蔗扛身盗菊录属淹脱惶证蚜毡固定摘仪躲潍撅缺耐荔穿槽格脏挑绚继七坊嚷拦态疼邓译琶榨帛吭舀凡嘶义霄葫椎姚埋菌再烫养就澈狼慧酪斗剖狐讯扶辖捏谴鲜晒惧捐耘梢民拭欣拥圾所挝击郸值蚀娠桩渡翼膨浇涂谷冒茁震外敏率神廊壹割哭匪教李忍旺抒旗菇宏臣屎浊愤瞒潦慈憋仔疤瘤常敌削毁吩吧桐遵瞒绘酷熬迅叔嗅豁奖杠滴使攫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青岛五十八中高三(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化硅、氧化铝陶瓷和光导纤维都是无机非金属材料 B.绚丽缤纷的烟花中添加了含钾、钠、钙、铜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C.“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淡水供应危机”,向海水中加入净水剂明矾可以使海水淡化 D.燃料的脱硫脱氮、SO2的回收利用和NOx的催化转化都是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   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可见光通过胶体出现“光路”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折射 B.胶体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C.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搅拌可制得Fe(OH)3胶体   3.现有下列六个转化,其中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①SiO2→Na2SiO3;②SiO2→H2SiO3 ③CuSO4→Cu(NO3)2;④CuO→Cu(OH)2;⑤Cl2→NaClO⑥SO2→H2SO4.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   4.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与Al反应能放出H2的溶液中:Fe2+、K+、NO3﹣、SO42﹣ B.在0.1 mol•L﹣1Na2CO3溶液中:A13+、Na+、NO3﹣、C1﹣ C.水电离的c(H+)=1×10﹣13mol•L﹣1的溶液中:K+、Na+、AlO2﹣、CO32﹣ D.在=10﹣12的溶液中:K+、Na+、ClO﹣、NO3﹣   5.下列关于Li、Na、K、Rb、Cs的叙述均正确的一组是(  ) ①金属性最强的是铯 ②氧化性最强的是锂原子 ③在自然界中均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④它们的氧化物都只有M2O、M2O2两种形式 ⑤铯与水反应十分剧烈,甚至会发生爆炸 ⑥密度按Li﹣Cs顺序呈依次递增趋势 ⑦离子半径:Rb+>K+>Na+、Cs>Cs+>K+ ⑧都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A.①③⑤⑦ B.①④⑤⑥⑦ C.①②⑥⑧ D.①③④⑤   6.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1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氮原子的数目为2 NA B.标况下,22.4L氯气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C.18g D2O和18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D.将100 mL 0.1 mol•L﹣1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粒0.01NA   7.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与少量苏打溶液混合:Ca2++OH﹣+HCO3﹣═CaCO3↓+H2O B.硫酸铁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Fe3++SO42﹣+Ba2++3OH﹣═BaSO4↓+Fe(OH)3 C.将过量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氨水中:SO2+NH3•H2O═HSO3﹣+NH4+ D.NaHSO4溶液中滴入少量Ba(OH)2:H++SO42﹣+Ba2++OH﹣═BaSO4↓+H2O   8.根据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同周期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最高化合价越高 B.同主族的单核阴离子,其还原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弱 C.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 D.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对应的含氧酸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9.在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防疫部门使用了含氯类消毒剂,其中的氯胺是一种长效缓释有机氯消毒剂,有强氧化性,其杀菌能力是一般含氯消毒剂的4~5倍,下列有关氯胺(NH2Cl)的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 A.氯胺水解产物为NH2OH(羟氨)和HCl B.氯胺的消毒原理与漂白粉相似 C.氯胺中氯的化合价为+1 D.氯胺的电子式为   10.现有CuO和Fe2O3的混合物m克,向其中加入1mol•L﹣1的HNO3溶液200mL恰好完全反应,若将2m克该混合物用足量CO还原,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  ) A.(2m﹣1.6)克 B.2(m﹣1.6)克 C.(m﹣1.6)克 D.3.2克   11.下列各组物质反应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Na2SO3溶液中,与Na2SO3不发生反应的是(  ) ①Na2O2和CO2 ②Al和NaOH溶液 ③MnO2和浓盐酸共热 ④浓硝酸和铜片 ⑤铜片和浓硫酸共热 ⑥碳酸钠和硫酸反应. A.只有② B.只有②⑤ C.只有②⑥ D.只有②⑤⑥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B.在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时,在加入二氧化锰后应首先加入浓盐酸,然后再点燃酒精灯 C.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溶液中存在SO42﹣或SO32﹣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13.已知NH4CuSO3与足量的10mol/L硫酸液混合微热,产生下列现象: ①有红色金属生成 ②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溶液呈现蓝色.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硫酸作氧化剂 B.NH4CuSO3中硫元素被氧化 C.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氨气 D.1molNH4CuSO3完全反应转移0.5mol电子   14.下列有关实验装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1装置可制取干燥纯净的NH3 B.图2装置可以完成“喷泉”实验 C.图3装置可测量Cu与浓硝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 D.图4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Fe(OH)2   15.某溶液可能含有Cl﹣、SO42﹣、CO32﹣、NH4+、Fe3+、Al3+和K+.取该溶液100mL,加入过量NaOH溶液,加热,得到0.02mol气体,同时产生红褐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到1.6g固体;向上述滤液中加足量BaCl2溶液,得到4.66g不溶于盐酸的沉淀.由此可知原溶液中(  ) A.至少存在5种离子 B.Cl﹣一定存在,且c(Cl‑)≥0.4mol/L C.SO42﹣、NH4+、一定存在,Cl﹣可能不存在 D.CO32﹣、Al3+一定不存在,K+可能存在     二、解答题(共8小题,满分53分) 16.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回答下列问题: (1)大量的碘富集在海藻中,用水浸取后浓缩,再向浓缩液中加MnO2和H2SO4,即可得到I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氢氧化铁与氢碘酸反应时可生成棕色物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从海带中提取碘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7.黄铁矿(FeS2)是生产硫酸和冶炼钢铁的重要原料.其中一个反应为3FeS2+8O2═6SO2+Fe3O4,氧化产物为      ,若有3mol FeS2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为      .   18.与明矾相似,硫酸铁也可用作净水剂,其原理为      (用离子方程表示)   19.在热的稀硫酸溶液中溶解一定量的FeSO4后,再加入足量的KNO3溶液,可使其中的Fe2+全部转化成Fe3+,并有气体逸出,请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   20.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一种盐X; D与A同主族,且与E同周期;E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3/4倍;C与E同主族.请回答下列问题: (1)X的名称为      ,A、C、D构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有      . (2)下列各项中,能说明元素C比E非金属性强的事实有      (填序号). ①氢化物H2E的酸性比H2C强 ②氢化物H2C的热稳定性比H2E强 ③氢化物H2E的水溶液放置在空气中会变浑浊 ④C与E组成化合物,C显负价 (3)将由BC和BC2组成的混合气体通入如图所示装置中,用来验证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氧化性强. 已知(ⅰ) 浓硝酸能将气体BC氧化成BC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BC. (ⅱ) NaOH溶液与BC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2BC2═NaBC2+NaBC3+H2O,NaOH溶液与BC气体不反应. 装置①、②、③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      、      . (4)通入混合气体之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某另外一种气体,试推测先通入的该气体可以是      (填一种气体的化学式).   21.中学常见单质A、B和甲、乙、丙三种化合物有如图所示的转换关系(部分产物未列出).单质A常作为食品包装材料,甲是两性氧化物.根据图示转化关系回答: (1)写出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      . (2)写出单质A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除铝热剂外,该反应还需加入      ,利用该反应的原理,可用于      .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A与Fe2O3反应所得的块状熔融物中含有单质A.      .   22.黄铜矿的主要成分是CuFeS2(硫元素显﹣2价,铁元素显+2价).实验室里用黄铜矿为原料制取单质铜和铁红(Fe2O3)的流程如下: 已知:CuFeS2+O2Cu+FeS+SO2 FeS+2HCl═FeCl2+HS2↑ (1)在实验室中,应将黄铜矿粉末放在      (填仪器名称)中焙烧,操作a为      . (2)欲选用下列部分装置在实验室中以MnO2和浓盐酸为原料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 ①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按气流方向由左到右,导管口连接顺序为a→      . ③装置连接好后,在装药品前,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具体方法是      . (3)若使用20g黄铜矿粉末可制得8gFe2O3(铁红),则该黄铜矿中含CuFeS2的质量分数是       (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进行且过程中无额外物质损耗).   23.FeSO4•7H2O广泛用于医药和工业领域,实验室制备FeSO4•7H2O的流程如下: (1)铁屑与稀硫酸反应前,应用10% Na2CO3溶液浸泡几分钟,操作目的是      . (2)最后得到的绿矾晶体用少量冰水洗涤,其目的:①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硫酸等杂质;②      . (3)FeSO4•7H2O是某些补血剂的主要成分,将1.5g某补血剂预处理,配成100mL溶液.实验室用KMnO4溶液通过氧化还原滴定测定该补血剂(1.5g)中铁元素的含量, ①配制100mL 1.200×10 ﹣2mol•L﹣1的KMnO4溶液时,将溶解后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的操作方法是       ②实验中的KMnO4溶液需要酸化,可用于酸化的酸是      . a.稀硝酸 b.稀盐酸 c.稀硫酸 d.浓硝酸 KMnO4溶液应盛装在      滴定管中.滴定到终点时的现象为      . ③滴定完毕,三次实验记录KMnO4标准溶液的读数如下. 滴定次数实验数据 1 2 3 V(样品)/mL 20.00 20.00 20.00 V(KMnO4)/mL(初读数) 0.00 0.20 0.00 V(KMnO4)/mL(终读数) 15.85 15.22 14.98 该补血剂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青岛五十八中高三(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氮化硅、氧化铝陶瓷和光导纤维都是无机非金属材料 B.绚丽缤纷的烟花中添加了含钾、钠、钙、铜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C.“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淡水供应危机”,向海水中加入净水剂明矾可以使海水淡化 D.燃料的脱硫脱氮、SO2的回收利用和NOx的催化转化都是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 【考点】无机非金属材料;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二氧化硫的污染及治理;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 【分析】A.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有先进陶瓷、非晶体材料、人工晶体、无机涂层、无机纤维等; B.烟花是焰色反应; C.向海水中加入净水剂明矾只能除去悬浮物杂质; 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为减少酸雨的产生,只要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就可以防止酸雨的产生. 【解答】解:A.氮化硅、光导纤维、氧化铝陶瓷等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正确; B.烟花中添加了含钾、钠、钙、铜等金属元素,燃烧时焰色反应发出各种颜色的光,故B正确; C.向海水中加入净水剂明矾只能除去悬浮物杂质,不能减少盐的含量,不能使海水淡化,故C错误; D.采用燃料脱硫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的产生,从而防止出现酸雨,NOx的催化转化生成无污染的氮气也是减少酸雨的有效措施,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焰色反应、海水淡化、环境污染等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知识的积累.   2.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可见光通过胶体出现“光路”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折射 B.胶体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C.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搅拌可制得Fe(OH)3胶体 【考点】胶体的重要性质. 【专题】溶液和胶体专题. 【分析】A.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是由于发生光的散射; B.只有胶粒带有电荷的胶体在通电时发生电泳现象; C.胶体是分散质直径在1﹣100nm的分散系,硅酸是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 D.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是:向沸水中滴加少量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可. 【解答】解:A.将可见光通过胶体出现“光路”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散射,故A错误; B.胶体具有吸附性,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则胶体粒子带电,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故B正确; C.稀豆浆属于胶体、硅酸是难溶的沉淀、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是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故C错误; D.以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继续加热搅拌,发生聚沉,得到氢氧化铁沉淀,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胶体性质的分析应用,主要是胶体特征性质的理解,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3.现有下列六个转化,其中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①SiO2→Na2SiO3;②SiO2→H2SiO3 ③CuSO4→Cu(NO3)2;④CuO→Cu(OH)2;⑤Cl2→NaClO⑥SO2→H2SO4.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 【考点】硅和二氧化硅;铜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专题】碳族元素;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①Si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iO3; ②SiO2先转化为Na2SiO3,然后再转化为H2SiO3; ③CuSO4和硝酸钡反应生成Cu(NO3)2; ④CuO先转化为铜盐,然后转化为Cu(OH)2; ⑤Cl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O; ⑥SO2和溴水反应生成H2SO4. 【解答】解:①Si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iO3,SiO2+2NaOH=Na2SiO3+H2O,所以能一步实现转化,故不选; ②SiO2先转化为Na2SiO3,然后再转化为H2SiO3,SiO2+2NaOH=Na2SiO3+H2O、Na2SiO3+2HCl=2NaCl+H2SiO3↓,所以不能一步实现转化,故选; ③CuSO4+Ba(NO3)2=Cu(NO3)2+BaSO4↓,所以一步能实现转化,故不选; ④CuO+H2SO4=CuSO4+H2O、CuSO4+2NaOH=Cu(OH)2↓+Na2SO4 ,所以一步不能实现转化,故选; ⑤Cl2+2NaOH=NaClO+NaCl+H2O,所以一步能实现转化,故不选; ⑥SO2+Br2+2H2O=2HBr+H2SO4,所以能一步实现转化,故不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之间转化,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熟记元素化合物知识,知道硅酸的制取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4.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与Al反应能放出H2的溶液中:Fe2+、K+、NO3﹣、SO42﹣ B.在0.1 mol•L﹣1Na2CO3溶液中:A13+、Na+、NO3﹣、C1﹣ C.水电离的c(H+)=1×10﹣13mol•L﹣1的溶液中:K+、Na+、AlO2﹣、CO32﹣ D.在=10﹣12的溶液中:K+、Na+、ClO﹣、NO3﹣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与Al反应能放出H2的溶液为酸性或碱性溶液,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亚铁离子与企业改革离子反应,酸性条件下亚铁离子与硝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铝离子与碳酸钠发生双水解反应; C.水电离的c(H+)=1×10﹣13mol•L﹣1的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偏铝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D.=10﹣12的溶液为碱性溶液,溶液中存在大量氢氧根离子,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解答】解:A.与Al反应能放出H2的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Fe2+与氢氧根离子反应,酸性条件下Fe2+、NO3﹣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A13+与Na2CO3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水电离的c(H+)=1×10﹣13mol•L﹣1的溶液为酸性或碱性溶液,AlO2﹣、CO32﹣都与氢离子反应,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10﹣12的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之间不反应,K+、Na+、ClO﹣、NO3﹣都不与企业改革离子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正误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等;解决离子共存问题时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如:溶液的酸碱性,据此来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大量的 H+或OH﹣;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时可排除 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溶液的具体反应条件,如“氧化还原反应”、“加入铝粉产生氢气”;是“可能”共存,还是“一定”共存等.   5.下列关于Li、Na、K、Rb、Cs的叙述均正确的一组是(  ) ①金属性最强的是铯 ②氧化性最强的是锂原子 ③在自然界中均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④它们的氧化物都只有M2O、M2O2两种形式 ⑤铯与水反应十分剧烈,甚至会发生爆炸 ⑥密度按Li﹣Cs顺序呈依次递增趋势 ⑦离子半径:Rb+>K+>Na+、Cs>Cs+>K+ ⑧都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A.①③⑤⑦ B.①④⑤⑥⑦ C.①②⑥⑧ D.①③④⑤ 【考点】碱金属的性质. 【专题】金属概论与碱元素. 【分析】①依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解答; ②锂原子,为金属元素原子,反应中只能失去电子,不能得到电子; ③活泼金属能够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只能以化合态存在; ④锂只有氧化锂一种氧化物; ⑤依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结合钠、钾与水反应现象解答; ⑥碱金属密度从Li﹣Cs 次递减趋势; ⑦依据原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解答; ⑧锂密度小于煤油. 【解答】解:①Li、Na、K、Rb、Cs属于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所以金属性最强的是铯,故①正确; ②锂原子不具有氧化性,故②错误; ③碱金属性质活泼,易于空气中的水、二氧化碳反应,在自然界中均以化合态形式存在,故③正确; ④锂只有氧化锂一种氧化物,不存在过氧化物,故④错误; ⑤Li、Na、K、Rb、Cs属于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所以铯金属性强于钠和钾,水反应十分剧烈,甚至会发生爆炸,故⑤正确; ⑥碱金属密度从Li﹣Cs 次递减趋势,故⑥错误; ⑦电子层不同的,一般电子层越大半径越大,所以Rb+、K+、Na+,电子层依次减少,所以半径Rb+>K+>Na+;Cs、Cs+、K+,电子层依次减少,所以半径Cs>Cs+>K+, 故⑦正确; ⑧锂密度小于煤油,保存在煤油中不能起到隔绝空气作用,应用石蜡密封保存,故⑧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碱金属的性质,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6.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1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氮原子的数目为2 NA B.标况下,22.4L氯气通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NA C.18g D2O和18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D.将100 mL 0.1 mol•L﹣1的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粒0.01NA 【考点】阿伏加德罗常数. 【专题】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加德罗定律. 【分析】A、溶液体积不明确; B、求出氯气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为歧化反应来分析; C、重水的摩尔质量为20g/mol; D、一个氢氧化铁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的聚集体. 【解答】解:A、溶液体积不明确,故溶液总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和个数无法计算,故A错误; B、标况下22.4L氯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为歧化反应,1mol氯气转移1mol电子即NA个,故B正确; C、重水的摩尔质量为20g/mol,故18g重水的物质的量n==0.9mol,而1mol重水含10mol质子,则0.9mol重水含9mol质子即9NA个,故C错误; D、一个氢氧化铁胶粒是多个氢氧化铁的聚集体,故形成的氢氧化铁胶粒的个数小于0.01NA个,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公式和物质结构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7.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与少量苏打溶液混合:Ca2++OH﹣+HCO3﹣═CaCO3↓+H2O B.硫酸铁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Fe3++SO42﹣+Ba2++3OH﹣═BaSO4↓+Fe(OH)3 C.将过量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氨水中:SO2+NH3•H2O═HSO3﹣+NH4+ D.NaHSO4溶液中滴入少量Ba(OH)2:H++SO42﹣+Ba2++OH﹣═BaSO4↓+H2O 【考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专题】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A.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钠和水; B.硫酸铁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物质的量之比为1:3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钡、氢氧化铁沉淀; C.将过量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氨水中,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铵; D.NaHSO4溶液中滴入少量Ba(OH)2,反应生成硫酸钡、硫酸钠和水. 【解答】解:A.澄清石灰水与少量苏打溶液混合,离子方程式:Ca2++2OH﹣+2HCO3﹣═CaCO3↓+2H2O+CO32﹣,故A错误; B.硫酸铁和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3++3SO42﹣+3Ba2++6OH﹣=3BaSO4↓+2Fe(OH)3↓,故B错误; C.将过量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氨水中,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铵,离子方程式:SO2+NH3•H2O═HSO3﹣+NH4+,故C正确; D.NaHSO4溶液中滴入少量Ba(OH)2,反应生成硫酸钡、硫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Ba(OH)2:2H++SO42﹣+Ba2++2OH﹣═BaSO4↓+2H2O,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明确反应实质是解题关键,注意离子反应必须遵循客观事实,遵循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规律,注意反应物用量对反应的有你关心,题目难度不大.   8.根据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同周期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最高化合价越高 B.同主族的单核阴离子,其还原性越强,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弱 C.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 D.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对应的含氧酸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A、同周期金属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与化合价的高低无关; B、同主族的单核阴离子,其还原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C、氧和氟无正价; D、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解答】解:A、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与化合价的高低无关,如钠与铝,钠的失电子能力强于铝,但铝的最高正价高于钠,故A错误; B、同主族的单核阴离子,其还原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所以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弱,故B正确; C、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但是第二周期中O、F元素没有最高正化合价,故C错误; D、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没有该变化规律,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非金属性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和规律性.   9.在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防疫部门使用了含氯类消毒剂,其中的氯胺是一种长效缓释有机氯消毒剂,有强氧化性,其杀菌能力是一般含氯消毒剂的4~5倍,下列有关氯胺(NH2Cl)的说法一定不正确的是(  ) A.氯胺水解产物为NH2OH(羟氨)和HCl B.氯胺的消毒原理与漂白粉相似 C.氯胺中氯的化合价为+1 D.氯胺的电子式为 【考点】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电子式;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专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A、由于NH2Cl有强氧化性,所以氯胺的水解可看作NH2﹣Cl和HO﹣H互相交换形成NH3和ClOH,将ClOH改写为HClO B、氯胺(NH2Cl)有强氧化性. C、由于氯胺(NH2Cl)有强氧化性,其杀菌能力是一般含氯消毒剂的4~5倍,氯元素化合价显正价. D、根据稳定结构,结合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判断. 【解答】解:A、NH2OH(羟氨)和HCl没有强氧化性,由于NH2Cl有强氧化性,所以氯胺的水解可看作NH2﹣Cl和HO﹣H互相交换形成NH3和ClOH,将ClOH改写为HClO,故A错误; B、氯胺(NH2Cl)有强氧化性,NH2Cl的消毒原理与漂白粉相似,故B正确; C、由于氯胺(NH2Cl)有强氧化性,其杀菌能力是一般含氯消毒剂的4~5倍,氯元素化合价显正价,H为+1,N为﹣3价,根据化合价规则可知,NH2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C正确; D、氮原子与氢原子、氯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考查物质性质与结构、电子式等,难度中等,关键是信息的提取与知识的综合运用.   10.现有CuO和Fe2O3的混合物m克,向其中加入1mol•L﹣1的HNO3溶液200mL恰好完全反应,若将2m克该混合物用足量CO还原,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  ) A.(2m﹣1.6)克 B.2(m﹣1.6)克 C.(m﹣1.6)克 D.3.2克 【考点】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专题】计算题;守恒思想;化学实验. 【分析】CuO和Fe2O3的混合物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和水,CuO~Cu(NO3)2,Fe2O3~Fe(NO3)3,由电荷守恒可知:2n混合物(O)=n(NO3﹣),据此计算2mg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用足量CO还原2m g混合物,反应剩余固体为Cu、Fe,金属氧化物的质量减去氧的质量即为金属的质量. 【解答】解:CuO和Fe2O3的混合物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和水,CuO~Cu(NO3)2,Fe2O3~Fe(NO3)3, 由电荷守恒可知mg混合物中2n混合物(O)=n(NO3﹣)=0.2 L×1 mol/L,则n混合物(O)=0.1mol, 故2mg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0.1mol×2×16g/mol=3.2g, 用足量CO还原2m g混合物,反应剩余固体为Cu、Fe,则金属质量为氧化物的质量减去氧的质量,即金属质量为:2mg﹣3.2g=2(m﹣1.6)g,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确定金属氧化物中O氧原子物质的量与硝酸的物质的量关系是解答该题的关键,也可以根据酸与氧化物生成水计算氧元素质量.   11.下列各组物质反应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Na2SO3溶液中,与Na2SO3不发生反应的是(  ) ①Na2O2和CO2 ②Al和NaOH溶液 ③MnO2和浓盐酸共热 ④浓硝酸和铜片 ⑤铜片和浓硫酸共热 ⑥碳酸钠和硫酸反应. A.只有② B.只有②⑤ C.只有②⑥ D.只有②⑤⑥ 【考点】含硫物质的性质及综合应用;硝酸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铝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①Na2O2和CO2生成氧气; ②Al和NaOH溶液产生氢气; ③MnO2和浓盐酸共热生成氯气; ④浓硝酸和铜片生成二氧化氮; ⑤铜片和浓硫酸共热生成二氧化硫; ⑥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解答】解:①Na2O2和CO2生成氧气,氧气通入Na2SO3溶液中,氧化亚硫酸钠生成硫酸钠,故①不选; ②Al和NaOH溶液产生氢气,氢气通入Na2SO3溶液中,不发生反应,故选②; ③MnO2和浓盐酸共热生成氯气,氯气通入Na2SO3溶液中,氧化亚硫酸钠生成硫酸钠,故③不选; ④浓硝酸和铜片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气通入Na2SO3溶液中,氧化亚硫酸钠生成硫酸钠,故④不选; ⑤铜片和浓硫酸共热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通入Na2SO3溶液中,生成亚硫酸氢钠,故⑤不选; ⑥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Na2SO3溶液中,不反应,故⑥不选;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气体的制备,物质之间的转化,难度不大,解答该类题目,必须牢固把握相关基础知识.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B.在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时,在加入二氧化锰后应首先加入浓盐酸,然后再点燃酒精灯 C.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溶液中存在SO42﹣或SO32﹣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实验评价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氯水中的次氯酸能漂白pH试纸; B.若先点燃酒精灯,相当于反应容器直接受热,易炸裂; C.硫酸钡和AgCl均为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D.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不能制得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解答】解:A.氯水中的次氯酸能漂白pH试纸,不能用pH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值,故A错误; B.在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时,在加入二氧化锰后应先加入浓盐酸,然后再点燃酒精灯,以防止反应容器直接受热引起温度的急剧变化,易炸裂,故B正确; C.硫酸钡和AgCl均为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则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溶液中可能含SO42﹣,故C错误; D.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氯化钠是大量的,制得的饱和溶液中硝酸钾量较少,不能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室中常见操作和物质的提纯与检验,注意D为易错点,若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可以采用此方法提纯,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的严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难度不大.   13.已知NH4CuSO3与足量的10mol/L硫酸液混合微热,产生下列现象: ①有红色金属生成 ②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溶液呈现蓝色.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硫酸作氧化剂 B.NH4CuSO3中硫元素被氧化 C.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氨气 D.1molNH4CuSO3完全反应转移0.5mol电子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根据有红色金属生成,则生成Cu,溶液为蓝色,则生成硫酸铜,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则生成二氧化硫,所以Cu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2价,Cu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0,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NH4CuSO3与足量的10mol/L硫酸液混合微热,生成Cu、硫酸铜、二氧化硫,所以Cu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2价,Cu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0, A.硫酸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A错误; B.NH4CuSO3中Cu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则既被氧化又被还原,故B错误; C.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二氧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化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