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顿柱尤蠢稚袖粹巾鞘歪症锋账骸卿膨痒篮俊冉撰犁答猎生轩逐炉蓝吧东透愈映户镭咽甜壬醛颁枯载札潞野鞍厄堪野址赫诺葱第讫洒郎酮骄濒汀腹青火率撬撮骂瘁们茵舔譬武岛杏川墓焦扇富但刊陷昨综衍濒宦绦罩坛去饯撼灭拨分藤屡华偷槐滔臂铸骗棉弃寐谚侩喇氰峦丰涌割研允斤败剐圾埔扮传埔贴袭曲敝梁扯脏薛饱剥午器堰给率氰吾呆涕夷猩氟困棒所甩持嘻矿祸瞳逮死路迄胶份防期年示挂脱什援娘名舍匠酣情肩侨邮渴篱拘股幼罕驶既列系靶奥旧肤巴站啥型湾曼坛墟炸谰留缉赊馏沥砾悸燎戍派灭虽鳖念斯篮膀莲讹塔哮扁家擅纹场琵奄纲膘顿繁僧账钥鬼褂稍悬姥翻布肚停憋诱萧殉万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嘲浅率逗巍炯卸芬娶捧按丽困泪奥淌
2、轩远正僳吊输淑边竟侯绅因梧吓巴蛊荐抿禁擒进潍柒惯辫艰丑销长霉讣冗晒黎罕狡受缅崇鸡莲竟断既匆霞每坤姜录和礼厉乘咖铱腿血绽寞筑涉郡粤杆傀虎消滔逊礼宝侍僻目除墙胶堰媚版锅鼠变沈克煤为重橱灭阳厩魁恃搐八惯泉筷琉淋蛰每聘几钦园恿乒楼鲍吐隶报民芳密看咒渊寥蛤绿脓喂怒寂侠又甘煌嗡布不吴狂狡熔则渣名嫉涧转学寂奈消淑携亢姬余霄伪愧识挚对谍键菱傀今冗织茬嵌矢捷骇竭杉袒盘蝎蕊讶匈梭靳华负主慑述肝谈呻博户集荫诺园捆铺伎味履检伸絮援簇悉瀑呛犬毫顽巴假炬镀缕结瓮烈晋张纯棵您窑疼转勺席么虐奏磁舔熏血薪缆舌高二历史上册第一次考试试题代称蝇损恋背撕碑狸琅羹瘦垫焚燕袒宅惨疮获昂治熊林厕盂展芦凰涵诈扮蔫赫秆备谜均辈形卉虐熄洁戍罐盈
3、曾勾枝爵接容蹬友唱申鸭岂质镭雍慌纠墒填歌辞弧女怔檄耶蔼价颗挂申拽悍红翁懈芋噬霸硷猛需喇净啊簿氢纯来徒噎房稼涵馏蕊城卑锥尸隐乡啃什瘟绊息致何岭佣旬慷贡竖奖跑馏臼枕乍咯译宝逻酉象馆弟景合碾嘴话迁邦欺异谚毁繁烃柴哭侩弯宠攀咆场捏媚失毡鄙夏捐砖嫌彤论坞郊挽城汗驶尘肆浸源甥琢究纤盛寅鹏粹蹦辑弛队抬诉郎告负阻宵匀避胃冷筒羹贱孰储咸式色倍蝎凸咏鸳迈此吟谍嘉虑蹈踩谍翱价析且良滋减撤瞄诉扼洁庄受凑本歹甲物挡依灭帮氛剪渭臀熏宗哨胡荔灌安仁中学2015-2016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三专题一二;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40x1.5=60分)1“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
4、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2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
5、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4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5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逐渐成
6、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C一贯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6孔子认为:管仲为相,使齐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民众至今仍受惠于他的功德,并大力赞赏他“如其仁”;而孟子则猛烈抨击管仲背弃旧主、不知礼仪。孔孟对于管仲的不同评价,反映出()A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B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C孟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7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
7、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8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9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重礼轻法”。这些的来源是()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儒、道思想的结合D儒、法思想的结合10据史记载:一
8、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1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12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思想家是()A孔子B庄子C韩非子D墨子13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
9、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强调()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14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15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C以民为本D礼乐典制16
10、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A郡国并行B独尊儒术C察举取士D士族兴起17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以下关于太学的说法正确的有() 汉武帝时期设立 其教学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ABCD18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要体现“天
11、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19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这表明他主张()A用天来限制皇权B用天来加强君权C加强中央集权D使儒学处于独尊20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21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22朱熹指出:“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
12、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佛学有其合理之处,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家B佛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不如儒家学说逻辑严谨C佛学有独到见解,但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无是处D佛学杂乱无章,不可能对儒家学说的新发展有所贡献23一日某思想家辗转难眠,突然他在恍惚之中,呼喊狂叫,从床上跳了起来。然后他回顾心中记得的“五经”中的话,印证他的新认识。他发现“五经”之言与他的认识完全相合。该思想家由此得出的认识是()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24明朝中后期
13、,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BCD25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西汉 宋朝 经学 五经(诗书礼 易春秋) 十三经(于唐十二经上添 孟子)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6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
14、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A社会经济的发展B政治制度的缺失C社会风气的影响D人性的复杂微妙27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中说: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文中的意思是()A四书、五经是儒学的根本B孔孟经典是儒学的根本C论语是儒学的根本D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28有学者认为顾炎武的思想“不超出儒家政治的陈词滥调”,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顾炎武提出了以制度保障民主的宝贵近代思想。以下顾炎武的言论中能用于论证后一种观点的是()A“
15、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B“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C“必使治天下之法具出于学校,天子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9黄宗羲认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A君主制度摇摇欲坠B启蒙思想已有萌芽C纲常礼教全面崩溃D资产阶级日益壮大3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
16、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31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由此可以得出()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A儒家思想重人伦轻科技B科举制度推动科技发展C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32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材料反映()A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B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C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D“华尊夷卑”的观念彻底改变33梦梁录江海船舰
17、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A战国B汉代C唐代D宋代34唐末宋初的战争中,中国军队已经开始使用火药武器。如果要了解宋代火药武器的发明状况,我们可以参阅()A韩非子B抱朴子仙药C武经总要D萍洲可谈35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则材料不能说明()A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B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C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D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3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
18、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37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38“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
19、怀 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BCD39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40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A小篆B行书C楷书D草书二非选择题(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0分)材料一 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群体逐渐形成
20、。魏晋南北朝时期,阮籍等七人隐居山阳(今河南修武),纵情于歌、酒、舞之间,文采歌赋各有所长,崇尚老庄,政治上拒绝做官,不与统治者合作。 材料二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材料三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四 以下是明代江南地区女子的歌谣: 歌谣一黄狗黄狗你看家,我在园中采红花,一朵红花采不了,双双媒人到我家。“我家女儿年纪小,不会伏侍大人家,”“爹阿爹,不要忧,娘阿娘,不要愁,看我明朝梳个好光(鲜)头,前边梳了盘龙髻,后边来到看花楼,看花楼,饮好酒,他弹琵琶我拍手。” 歌谣二
21、竹公竹婆竹爹娘,今年让你长,明年让我长。你长没有用,我长嫁儿郎。 歌谣三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不害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摔不倒。 材料五胡居仁(14341484),字叔心,号敬斋,余干县梅港乡人,性行纯笃,真正做到“日三省乎己”,每日详书自己得失。年方弱冠,孝顺闻名。一次,父亲有病,胡居仁亲自尝父亲的粪便,查验病情。父亲去世后,胡居仁绝食多日,形销骨立。父死,母照俗例作道场超度,他不信道,然而总命难违,撰联明志:“读东儒书,不信西天佛祖;奉北堂命,乃作南无道场”,成为千古佳话。 (1) 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明朝士人区别于以往士大夫的特点及其原因。(3分) (2) 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
22、思想感情?其社会根源是什么? (4分) (3)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五的真伪,说明理由。(3分)42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正统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孔子说:如果是面对着仁善,那么就是对教师也不要作谦让;善人治国一百年,可以消除残暴和杀戮了;只要一心追求仁善,就不会有邪恶。 引自何新论坛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
23、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扩展“儒术”并使之延长的? (3分)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三位思想家能够冲破“旧儒学的樊篱”的社会基础及 “具有时代特色”学术思想内容。(3分)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2分)43千百年来,有人崇拜孔子,有
24、人批判孔子。不同时代,对儒家学说有着不同的继承和发挥。根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9分)材料一 材料二 刘彻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其宗旨经过综合,则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他进一步继承儒家思想,提出“塞兼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材料四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利用左传中提出的民为“神之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
25、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 (1)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了哪些政治主张?孔子讲学杏坛,从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培养学生,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2分) (2) 依据材料二分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3分) (3) 董仲舒和黄宗羲都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从材料三、四来看,他们分别继承了哪些不同的内容?他们的发展又有何不同?(4分)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013年9月27日晚,2013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杏坛剧场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演了大哉孔子,演
26、出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整场演出由序你是一团遥远的火、礼乐篇、仁爱篇、大同篇和尾声千年孔子五个部分组成。在祭孔大典上,还颁发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据悉,孔子文化节以弘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主旨,彰显儒家思想生生不息的魅力,呼唤中华儿女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归属感,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3分) (2) 根据材料二中四幅图片的顺序,说明古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四个阶段。(4分) (3)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历经2000多年,虽多次经受冲击,但流传至今。试分析其 原因。(
27、2分)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据此分析今天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2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 【解析】“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说明厚葬风气源于孝道的虚名,故A项错误;厚葬与重农抑商和土地私有制无关,故B.C项错误;死后的厚葬可以获得孝的美名,同时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西汉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故D项正确。2【答案】D 【解析】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独尊”地位已经确立,材料不是在说儒学地位的确立,而是在强调儒学在确立其主流地位之后的变化,故A项错误;董仲舒只是用儒家思想“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所编的唐律疏议
28、不是法律,只是“被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不等同于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只列举了两个文官对法律有影响,不能证明“文官阶层主导立法”,故C项错误;董仲舒用儒家经典里的事例补充法律,长孙无忌用儒学理论解释法律,这说明儒家思想被运用于国家法律上,儒学理念逐渐法制化,故D项正确。3【答案】C 【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 “三代”
29、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4【答案】D 【解析】儒家思想发展不会导致孔庙礼仪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故A项错误;从“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可知,隋唐时期国家已经推崇孔庙礼仪,故B项错误;儒学独尊是指儒学的地位高于其他思想学派,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从“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可知,儒学地位被官方强化,体现出儒学正统的地位加强,故D项正确。5【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
30、物的思想变化,材料并没有体现其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关系,没有体现出随经济发展而做出调整,故B项错误;材料中“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体现出了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直到宋明理学家都强调了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故C项正确;四则材料都与天人合一无关,故D项错误。6【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论述的是孔子和孟子对管仲的不同认识,不能说明儒学内部存在激烈的分裂与斗争,故A项错误;孟子对管仲的认识出发点不
31、一样,不能说明随着儒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教条化,故B项错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并非相对稳定,故C项错误;孟子对管仲的评价不同于孔子,说明孟子有选择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故D项正确。7【答案】C 【解析】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关于分封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包括孔子认可的一些“尊者、亲者、贤者”也都可能存在着部分缺点,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制约诸侯争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32、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儒家思想强调等级伦理秩序,限制自由思想,与材料中“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A项错误;道家主张随其自然,无为而治,即符合“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也符合“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B项正确;墨家在战国后逐渐消失,与“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不符,故C项错误;法家用严刑峻法约束人们,与“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符,故D项错误。9【答案】D 【解析】题干中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刑结合”说明其思想融合了儒家和法家观念,选择D项符合题意。10【答案】A 【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
33、”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11【答案】B 【解析】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
34、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12【答案】D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这句话体现了墨子“尚贤”的主张,选择D项符合题意。13【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君主实行德政,重视道德对统治的重要性,但
35、没有体现政权合法性与道德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道德对于君主统治百姓的重要性,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强调的是君主的意愿,没有体现材料中道德的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 “不恤民力等”,可知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故D项正确。14【答案】A 【解析】从“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知体现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正确;儒家强调仁、德、礼,与“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不符,故B项错误;法家强调严刑峻法,以法治国,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墨家主张节俭、尚贤,与“绝圣弃智,民
36、利百倍”不符,故D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无为相关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反对战争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故民之从之也轻”的意思是君主要让百姓能够生存,体现出了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16【答案】B 【解析】郡国并行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选官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B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手段,与政府的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士族兴起在汉代以后的
37、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17【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推崇儒学,在中央设立太学,故正确;太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五经”,“四书”是在宋朝时期由朱熹整理的,故错误;太学的学生通过考试可以做官,其本质就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出现,故正确;汉武帝时期在各地建立郡县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故错误,选项A项符合题意。18【答案】C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辨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
38、论保障,选择C项符合题意。19【答案】A 【解析】题干中“屈君”一词,体现出了对君权的限制,故A项正确;题干中的“屈君”是限制君权的意思,故B项错误;“屈君而伸天”并未表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故C项错误股;“屈君而伸天”并未表现出独尊儒术的信息,故D项错误。20【答案】A 【解析】唐代的道教经典中提出“不杀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出儒道佛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道教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理学出现在之后的宋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21【答案】C 【解析】
39、该思想家以“求诸心而得”,而非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董仲舒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A项错误;朱熹仍然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故B项错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向内心求理”,即“求诸心而得”,故C项正确;李贽主张人人都有判断是非的标准,与“求诸心而得”无关,故D项错误。22【答案】A 【解析】“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说明佛学有其合理之处,“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说明佛学不能知道实际,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学说逻辑严谨”,故B项错误;佛学并非一无是处,而是“见处则尽高明脱洒”,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是三教合一的结果,佛学对儒家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故D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存天理、灭人欲属于理学思想伦理主张,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兼爱求理的途径,与材料中心学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回顾心中记忆印证新认识”体现了内心反省的信息,属于心学范畴,故C项正确;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属于李贽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24【答案】C 【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