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分习题答案
第1章
1.9传播时延t=1/(202300)=5×10-6s,最短帧长M=2t×传输速率=2×5×10-6×109=10000bit。
1.10 基本时间是冲突域中距离最远的两个终端的往返时延,10Mbps时是51.2ms,100Mbps时是5.12ms,因此,当选择随机数100时,10Mbps时的等待时间=100×51.2ms,100Mbps时的等待时间=100×5.12ms。
终端A和
B同时发
送数据
终端A和
B同时检
测到冲突
终端A和
B同时发送
完干扰信号
终端A
发送数据
终端A
发送的数
据到达终端B
终端B
开始检测
总线状态
0
225bit
时间
225+48
=273 bit
时间
273+512
=785 bit
时间
273+225
+96
=594 bit
时间
594+225
=819 bit
时间
总线连续
空闲前提下
终端B发送
数据时间
7854+96
=881 bit
时间
1.11
题1.11图
① 终端A在594bit时间,终端B在889bit时间重传数据帧。
② 终端A重传的数据819bit时间到达终端B。
③ 不会,由于,终端B只有在785bit时间~881bit时间段内一直检测到总线空闲才发送数据,但819bit时间起,总线处在忙状态。
④ 不是,规定连续96bit时间检测到总线空闲。
1.12 ①1Mbps。②10Mbps。③10Mbps。
1.13思绪:当终端D传输完毕后,由于终端A、B和C同时检测到总线空闲,第一次传输肯定发生冲突。随机产生后退时间后,假如有两个终端选择随机数0,又立即发生冲突,假如两个终端选择随机数1,在选择0的终端传输完毕后,这两个终端又将再次发生冲突,重新选择后退时间。
1.14 第i次重传失败的概率Pi=2-i,因此,重传i次才成功的概率=(1-2-i)
平均重传次数=i×重传i次才成功的概率。
1.16 10Mbps时MAC帧的发送时间=512/(10×106)=51.2ms
100Mbps时MAC帧的发送时间=512/(100×106)=5.12ms
1000Mbps时MAC帧的发送时间=512/(1000×106)= 0.512ms
端到端传播时间=MAC帧发送时间/2
电缆两端最长距离=端到端传播时间×(2/3)c
10Mbps电缆两端最长距离=(51.2/2)×(2/3)c =5120m
100Mbps电缆两端最长距离=(5.12/2)×(2/3)c =512m
1000Mbps电缆两端最长距离=(0.512/2)×(2/3)c =51.2m
1.21
题1.21表格
传输操作
网桥1转发表
网桥2转发表
网桥1的解决(转发、丢弃、登记)
网桥2的解决(转发、丢弃、登记)
MAC地址
转发端口
MAC地址
转发端口
H1→H5
MAC 1
1
MAC 1
1
转发、登记
转发、登记
H3→H2
MAC 3
2
MAC 3
1
转发、登记
转发、登记
H4→H3
MAC 4
2
MAC 4
2
丢弃、登记
转发、登记
H2→H1
MAC 2
1
丢弃、登记
接受不到该帧
1.22 有3个冲突域,2个广播域。
1.23 各个互换机转发表如表1.6所示
题1.23表格
传输操作
S1转发表
S2转发表
S2转发表
S4转发表
MAC地址
转发端口
MAC地址
转发端口
MAC地址
转发端口
MAC地址
转发端口
终端A→终端B
MAC A
1
MAC A
1
MAC A
1
MAC A
1
终端E→终端F
MAC E
3
MAC E
3
MAC E
3
MAC E
2
终端C→终端A
MAC C
3
MAC C
2
1.24当传输媒体为双绞线时,每一段双绞线的最大距离是100m,4段双绞线的最大距离=400m。当传输媒体为光纤时,最大距离重要受冲突域直径限制,由于集线器的信号解决时延为0.56ms,每一个冲突域直径=(2.56-0.56)×10-6×2×108=400m,因此,最大距离=400m×2。
1.25
题1.25表格
传输操作
互换机1转发表
互换机2转发表
互换机1的解决(广播、转发、丢弃)
互换机2的解决(广播、转发、丢弃)
MAC地址
转发端口
MAC地址
转发端口
终端A→终端B
MAC A
1
MAC A
4
广播
广播
终端G→终端H
MAC G
4
MAC G
4
广播
广播
终端B→终端A
MAC B
2
转发
接受不到该帧
终端H→终端G
MAC H
4
MAC H
4
丢弃
丢弃
终端E→终端H
MAC E
4
MAC E
2
丢弃
转发
⑥在终端A发送MAC帧前,互换机1转发表中与MAC地址MAC A匹配的转发项中的转发端口是端口1,因此,终端E发送给终端A的MAC帧被错误地从端口1发送出去。解决办法有以下两种,一是一旦删除连接终端与互换机端口之间的双绞线缆,互换机自动删除转发端口为该端口的转发项。二是终端A广播一个MAC帧。
1.26当设备的端口速率是10Mb/s时,由于允许4级集线器级联,因此。楼层中的设备和互连楼层中设备的设备都可以是集线器。当设备的端口速率是100Mb/s时,由于只允许2级集线器级联,且冲突域直径为216m。因此。楼层中的设备可以是集线器。互连楼层中设备的设备应当是互换机。
1.27设备配置如下图,两台楼互换机,每一台楼互换机1个1000BASE-LX端口,用于连接两楼之间光缆,5个100BASE-TX端口,分别连接同一楼内的5台楼层互换机。两楼共10台楼层互换机,每一台楼层互换机1个100BASE-TX端口,用于连接楼互换机,20个10BASE-T端口用于连接20个房间中的终端。这种设计基于跨楼、跨层通信比较频繁的情况,保证有足够带宽实现楼层间和楼间的通信。
┇
┇
10BASE-T
1楼互换机
2楼互换机
1楼1层
1楼5层
2楼5层
2楼1层
1000BASE-LX
100BASE-TX
100BASE-TX
10BASE-T
题1.27图
1.28共享总线互换结构串行传输4组MAC帧和控制信息,所需时间=(4×(1000+32)×8)/(109)=3.3024×10-5s。
交叉矩阵互换结构由于只需串行传输控制信息,4对终端之间可以并行传输MAC帧,因此,所需时间=((4×32+1000)×8)/(109)=9.024×10-6s。
第2章
2.3
题2.3表1互换机S1 VLAN与互换机端口映射表
VLAN
接入端口
共享端口
VLAN 2
端口1、端口2
端口4
VLAN 3
端口3
端口4
题2.3表2互换机S2 VLAN与互换机端口映射表
VLAN
接入端口
共享端口
VLAN 2
端口1、端口4
VLAN 3
端口3
端口1
VLAN 4
端口2
端口4
题2.3表3互换机S3 VLAN与互换机端口映射表
VLAN
接入端口
共享端口
VLAN 2
端口1
端口4
VLAN 4
端口2、端口3
端口4
题2.3表4互换机S1 转发表
VLAN
MAC地址
转发端口
VLAN 2
MAC A
端口1
VLAN 2
MAC B
端口2
VLAN 2
MAC F
端口4
VLAN 3
MAC C
端口3
VLAN 3
MAC E
端口4
题2.3表5互换机S2 转发表
VLAN
MAC地址
转发端口
VLAN 2
MAC A
端口1
VLAN 2
MAC B
端口1
VLAN 2
MAC F
端口4
VLAN 3
MAC C
端口1
VLAN 3
MAC E
端口3
VLAN 4
MAC D
端口2
VLAN 4
MAC G
端口4
VLAN 4
MAC H
端口4
题2.3表6互换机S3 转发表
VLAN
MAC地址
转发端口
VLAN 2
MAC A
端口4
VLAN 2
MAC B
端口4
VLAN 2
MAC F
端口1
VLAN 4
MAC D
端口4
VLAN 4
MAC G
端口2
VLAN 4
MAC H
端口3
终端A→终端F MAC帧传输过程。互换机S1通过端口1接受到MAC帧,拟定该MAC帧属于VLAN 2,在转发表中检索VLAN为VLAN 2且MAC地址为MAC F的转发项,找到匹配的转发项,从转发项指定端口(端口4)输出该MAC帧,该MAC帧携带VLAN 2相应的VLAN ID。互换机S2通过端口1接受到MAC帧,在转发表中检索VLAN为VLAN 2且MAC地址为MAC F的转发项,找到匹配的转发项,从转发项指定端口(端口4)输出该MAC帧,该MAC帧携带VLAN 2相应的VLAN ID。互换机S3通过端口4接受到MAC帧,在转发表中检索VLAN为VLAN 2且MAC地址为MAC F的转发项,找到匹配的转发项,删除该MAC帧携带的VLAN ID,从转发项指定端口(端口1)输出该MAC帧。
终端A→终端D MAC帧传输过程。互换机S1通过端口1接受到MAC帧,拟定该MAC帧属于VLAN 2,在转发表中检索VLAN为VLAN 2且MAC地址为MAC D的转发项,找不到匹配的转发项,从除端口1以外所有属于VLAN 2的端口(端口2和端口4)输出该MAC帧,从端口4输出的MAC帧携带VLAN 2相应的VLAN ID。互换机S2通过端口1接受到MAC帧,在转发表中检索VLAN为VLAN 2且MAC地址为MAC D的转发项,找不到匹配的转发项,从除端口1以外所有属于VLAN 2的端口(端口4)输出该MAC帧,由于互换机S2没有从端口2输出该MAC帧,该MAC帧无法到达终端D。
2.4
假定终端A、B和G属于VLAN 2,终端E、F和H属于VLAN 3,终端C和D属于VLAN 4。
题2.4表1互换机S1 VLAN与互换机端口映射表
VLAN
接入端口
共享端口
VLAN 2
端口1、端口2
端口4
VLAN 4
端口3
端口4
题2.4表2互换机S2 VLAN与互换机端口映射表
VLAN
接入端口
共享端口
VLAN 2
端口4
端口1
VLAN 3
端口3
端口2
VLAN 4
端口1、端口2
题2.4表3互换机S3 VLAN与互换机端口映射表
VLAN
接入端口
共享端口
VLAN 3
端口2、端口3
端口4
VLAN 4
端口1
端口4
属于同一VLAN的端口之间存在互换途径,属于单个VLAN的互换途径通过的端口是属于该VLAN的接入端口,属于多个VLAN的互换途径通过的端口是被这些VLAN共享的共享端口。
2.7
题2.7表三个互换机的VLAN配置情况
互换机
VLAN
类型
S1
VLAN 1
静态
VLAN 2
静态
S2
VLAN 1
静态
VLAN 3
动态
S3
VLAN 1
静态
VLAN 3
静态
2.9 终端A和终端F,只有终端A发送的MAC帧才干从互换机1连接互换机2的端口发送出去。互换机2连接互换机1的端口接受的MAC帧只能发送给终端F。反之亦然。
2.10 终端A和终端D、终端A和终端E、终端B和终端F、终端C和终端F,属于相同VLAN的两个终端之间可以互相通信。
2.11①终端C和终端D。②终端E和终端F。③终端B和终端F。④终端E和终端F。⑤终端E和终端F。⑥终端E。
第3章
BID=32768-00:90:92:55:55:55
BID=32768-00:90:92:22:22:22
BID=32768-00:90:92:44:44:44
BID=32768-00:90:92:33:33:33
BID=32768-00:90:92:11:11:11
DP/F
DP/F
RP/F
RP/F
RP/F
RP/F
DP/F
NDP/B
DP/F
DP/F
DP/F
DP/F
NDP/B
NDP/B
3.8
题3.8图
V2
V3
V4
V2
V3
V4
S1
S3
3.9
题3.9图(a)V2、V3和V4相应的MSTI
V6
V6
S2
S3
S4
V5
V5
S1
S2
S4
题3.9图(b)V5相应的MSTI 题3.9图(c)V6相应的MSTI
2
3
域1
1
2
1
2
3
S3
S1
S2
S5
S4
1
3
2
1
2
域1
域2
2
2
3
S3
S1
S2
S5
S4
1
3.10
题3.10图(a)两个域相应的CIST 题3.10图(b)单个域相应的CIST
因素是多个域的情况下,每一个域在建立CST时相称于一个结点,域与域之间计算的是域间开销。单个域内,每一个互换机计算的是根途径开销。
3.11
域1
域2
域3
域4
S1
S2
S3
S4
S5
S6
S7
S10
S8
S9
S11
S14
S12
S13
题3.11图
第4章
4.1①属于同一链路聚合组的所有链路的两端端口各自属于同一个聚合组。②属于同一链路聚合组的所有链路的两端端口有着相同的端口属性,如通信方式、传输速率、所属VLAN等。③属于同一链路聚合组的所有链路的两端端口都是选中端口。
4.2①创建聚合组,②分派端口,③激活端口。
4.5区别:聚合组是一组可以作为单个逻辑端口使用的端口集合。链路聚合组是一组链路集合,这一组链路用于实现两个系统互连,且使得两个系统之间带宽是链路聚合组中所有链路带宽之和,两个系统之间流量可以均衡分布到链路聚合组中的每一条链路。联系:属于同一链路聚合组的所有链路的两端端口各自属于同一个聚合组。且是聚合组中的激活端口。
4.6 创建两个聚合组。由于通过互换机S2转发的数据帧的源和目的MAC地址相同,因此,为了均衡地将两个路由器之间的流量均衡分布到链路聚合组中的每一条链路,采用的端口分派机制只能是以下几种之一,基于源IP地址、基于目的IP地址、基于源和目的IP地址。
第5章
5.1 IP用于解决的是连接在两个不同网络上的终端之间的通信问题。技术基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立于传输网络的分组形式和地址格式,构建由源和目的终端及路由器组成的传输途径,通过IP over X技术和X传输网络实现连接在X传输网络上的当前跳至下一跳的IP分组传输过程。
5.2接口是终端或路由器连接网络的地方,是实现和网络通信的门户,通过网络传输的链路层帧都是以接口作为网络的始端和终端。而IP层传输途径通过下一跳IP地址拟定下一跳连接网络的接口,因此,除了连接点对点链路的路由器接口,其他接口需要配置IP地址。
5.3重要是解决的对象不同,集线器解决的对象是物理层定义的电信号或光信号,用于再生这些信号,因而是物理层设备。网桥解决的对象是MAC层定义的MAC帧,用于实现MAC帧同一个以太网内的端到端传输过程,因此,是MAC层设备。路由器解决的对象是网际层的IP分组,用于实现IP分组连接在不同网络的终端之间的端到端传输过程,因此,是网际层设备。
5.4网桥实现互连的两个网段或是共享型网段,或是全双工通信方式的网段,连接在网段上的终端分派MAC地址。虽然目前把实现以太网和无线局域网互连的AP作为网桥设备,但连接在无线局域网和以太网上的终端均分派MAC地址。由于连接在ATM网上的终端无法分派MAC地址,因此,无法通过网桥实现以太网和ATM网络互连。一般原则,相应两个不同类型的网络,通常由网际层的路由器实现互连,而不是由MAC层的网桥实现互连。
5.6 IP层传输途径由源终端、中间通过的路由器和目的终端组成,源终端根据配置的默认网关地址拟定源终端至目的终端传输途径上的第一个路由器,路由器根据路由协议建立的路由表拟定源终端至目的终端传输途径上的下一跳。
5.10 IP地址是独立于传输网络的逻辑地址,连接在不同网络上的终端都需分派唯一的IP地址,每一个终端的IP地址必须和终端连接的网络的网络地址一致,端到端传输的IP分组用IP地址标记源和目的终端,路由器根据IP分组的目的IP地址拟定IP层传输途径。MAC地址是局域网地址,用于标记连接在局域网上的每一个终端,同一局域网内两个终端之间传输的MAC帧用MAC地址标记源和目的终端,网桥根据MAC地址拟定互换途径。
5.13子网掩码255.255.255.0代表该网络的网络号为24位,子网掩码255.255.255.248代表该网络的网络号为29位,计算出主机号位数32-29=3,实际可用的IP地址数=23-2=6。
5.14答案A,IP地址的最高12位必须是 01010110 0010,符合此规定的IP地址只有A。
5.15答案A,IP地址的高8位是00000010,网络前缀0/4表达最高4位为0,和IP地址匹配。
5.16(1)B,(2)A,(3)B,(4)C,(5)A,(6)C。
5.17取符合不等式1200×n≥3200+n×160的最小整数n,求出n=4,得出第2个局域网实际需要为上层传输的二进制数=3200+160×4=3840bit。
5.18根据1024×n≥2068+n×20,求出n=3。将2068提成3段,前两段长度须是8的倍数,且加上IP首部后尽量接近MTU,因此,3段长度分别是1000、1000和68,得出IP分组的总长分别是1020、1020和88。每一段数据在原始数据中的偏移分别是0、1000/8=125、2×1000/8=250。第二个局域网时,前2个IP分组包含的数据需提成3段,长度为488、488和24,得出的片偏移如下图。
L=88 ID=111
O=250 M=0
1024
512
终端A
终端B
R1
L:总长度
ID:标记符
O:片偏移
M:M标志位
L=1020 ID=111
O=0 M=1
L=1020 ID=111
O=125 M=1
L=88 ID=111
O=250 M=0
L=508 ID=111
O=0 M=1
L=508 ID=111
O=61 M=1
L=44 ID=111
O=122 M=1
L=508 ID=111
O=125 M=1
L=508 ID=111
O=186 M=1
L=44 ID=111
O=247 M=0
题5.18图
5.19根据512×n≥2068+n×20,求出n=5,将2068提成5段,前4段长度须是8的倍数,且加上IP首部后尽量接近MTU,取值488,最后一段长度是116。因此,前4个IP分组的总长为508,最后一个IP分组的总长是136,偏移分别是0、61、2×61、3×61、4×61。和上一题相比,最终到达的IP分组少了2个。
5.20 ARP为网际层实现IP地址至物理地址的解析功能,但必须调用MAC层提供的广播传输服务,MAC层为ARP报文提供广播传输服务的过程,和为IP分组提供单播传输服务过程是同样的。因此,ARP不是链路层功能。
5.21 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是动态的,假如太长,也许由于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已经改变,而无法对的传输数据,太短导致频繁地进行地址解析过程。
5.22不能,IP地址是两层地址结构,终端IP地址必须和所连接的网络的网络地址一致,但同一个网络的终端的MAC地址并没有这样的特性,因此,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只能是动态的。
5.23(1)接口0,(2)R2,(3)R4,(4)R3,(5)R4。
5.24其中一种地址分派方案如下表所示。
题5.24表
网络号
IP地址范围
124.250.0.0/24
124.250.0.1~124.250.0.254
124.250.1.0/24
124.250.1.1~124.250.1.254
┇
┇
124.250.15.0/24
124.250.15.1~124.250.15.254
5.25 1500×n≥4000+n×20,求出n=3,3个数据片的长度分别是1480、1480和1040,片偏移分别是0、185和370。MF标志位分别是1、1和0。
5.26为了减少路由器的转发解决环节,好处是提高了路由器转发IP分组的速率,坏处是路由器继续转发净荷已经发生错误的IP分组。检查和兼顾了IP首部检错能力和检错操作的计算量。
5.27 LAN 2需要7位主机号,LAN 3需要8位主机号,LAN 4需要3位主机号,LAN 5需要5位主机号,LAN 1至少需要3位主机号,符合规定的地址分派方案很多,以下是其中一种。
LAN2:30.138.119.0/25、LAN3:30.138.118.0/24,LAN4:30.138.119.128/29
LAN5:30.138.119.160/27,LAN1:30.138.119.144/29。
5.28 212.55.132.0/22。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
192.1.1.0/24 0 直接
192.1.3.0/24 0 直接
192.1.6.0/24 0 直接
192.1.7.0/24 0 直接
192.1.0.0/24 2 R2
192.1.2.0/24 2 R2
192.1.4.0/23 2 R2
R3路由表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
192.1.0.0/24 1 R1
192.1.2.0/24 1 R1
192.1.4.0/23 1 R1
192.1.1.0/24 1 R3
192.1.3.0/24 1 R3
192.1.6.0/23 1 R3
R2路由表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
192.1.0.0/24 0 直接
192.1.2.0/24 0 直接
192.1.4.0/24 0 直接
192.1.5.0/24 0 直接
192.1.1.0/24 2 R2
192.1.3.0/24 2 R2
192.1.6.0/23 2 R2
R1路由表
5.29
将R1连接的4个网络的网络地址改为192.1.0.0/24、192.1.1.0/24、192.1.2.0/24和192.1.3.0/24,将R3连接的4个网络的网络地址改为192.1.4.0/24、192.1.5.0/24、192.1.5.0/24和192.1.7.0/24,路由表如下。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
192.1.4.0/24 0 直接
192.1.5.0/24 0 直接
192.1.6.0/24 0 直接
192.1.7.0/24 0 直接
192.1.0.0/22 2 R2
R3路由表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
192.1.0.0/22 1 R1
192.1.4.0/22 1 R3
R2路由表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
192.1.0.0/24 0 直接
192.1.1.0/24 0 直接
192.1.2.0/24 0 直接
192.1.3.0/24 0 直接
192.1.4.0/22 2 R2
R1路由表
5.30如下是其中一种地址分派方案。
LAN 1:192.77.33.0/26、LAN 2:192.77.33.192/28、LAN 3:192.77.33.64/27、
LAN 4:192.77.33.208/28、LAN 5:192.77.33.224/29、LAN 6:192.77.33.96/27、
LAN 7:192.77.33.128/27、LAN 8:192.77.33.160/27。
5.31 4个子网地址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题5.31表
前缀长度
IP地址数
CIDR地址块
最小地址
最大地址
28
16
136.23.12.64/28
136.23.12.65
136.23.12.78
28
16
136.23.12.80/28
136.23.12.81
136.23.12.94
28
16
136.23.12.96/28
136.23.12.97
136.23.12.110
28
16
136.23.12.112/28
136.23.12.113
136.23.12.126
5.32
题5.32表1
子网
CIDR地址块
最大地址
子网1
192.1.1.64/27
192.1.1.94
子网2
192.1.1.96/28
192.1.1.110
子网3
192.1.1.112/28
192.1.1.128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
192.1.1.64/26 1 R1
题5.32 R1路由表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
192.1.1.64/27 0 直接
192.1.1.96/28 0 直接
192.1.1.112/28 0 直接
题5.32 R2路由表
以太网
终端A
MAC A
以太网
终端B
MAC B
以太网
1
MAC R11
MAC R12
2
MAC R21
1
2
MAC R22
R1
R2
192.1.1.1/24
默认网关
192.1.1.254
192.1.2.2/24
默认网关
192.1.2.254
192.1.1.254
192.1.2.254
192.1.3.1
192.1.3.2
192.1.1.0/24 1 端口1 直接
192.1.2.0/24 2 端口2 192.1.3.2
192.1.1.0/24 2 端口1 192.1.3.1
192.1.2.0/24 1 端口2 直接
R1路由表
R2路由表
5.33
题5.33图1
目的地址
源地址地址
终端A→R1
R1→终端A
终端A→R1
MAC A
Ff:ff:ff:ff:ff:ff
ARP请求
MAC R11
MAC A
ARP响应
MAC A
MAC R11
IP分组
R1→R2
R2→R1
R1→R2
MAC R12
Ff:ff:ff:ff:ff:ff
ARP请求
MAC R21
MAC R12
ARP响应
MAC R12
MAC R21
IP分组
R2→终端B
终端B→R2
R2→终端B
MAC R22
Ff:ff:ff:ff:ff:ff
ARP请求
MAC B
MAC R22
ARP响应
MAC R22
MAC B
IP分组
题5.33图2
5.34使得可以在只为终端配置单个默认网关地址的前提下,为终端配置多个默认网关,且其中一个默认网关失效不会影响该终端与连接在其他网络上的终端之间的通信过程。
5.35假如主路由器接受到VRRP报文,并且VRRP报文中的优先级大于主路由器为接受该VRRP报文的接口配置的优先级,或者虽然VRRP报文中的优先级等于主路由器为接受该VRRP报文的接口配置的优先级,但VRRP报文的源IP地址大于主路由器接受该VRRP报文的接口的基本IP地址,该主路由器立即转换为备份路由器。
5.36备份路由器接受到主路由器发送的VRRP报文后,根据备份路由器的工作方式对VRRP报文进行解决,假如备份路由器配置为允许抢占方式,且发现VRRP报文中的优先级小于备份路由器为接受该VRRP报文的接口配置的优先级,备份路由器立即转换为主路由器。假如某个备份路由器的Master_Down_Timer溢出,表达主路由器已经失效,该备份路由器立即转换为主路由器。
192.1.1.254
192.1.2.254
192.1.2.253
192.1.1.253
R1
R2
2
2
192.1.2.0/24
192.1.1.0/24
终端A
MAC A
192.1.1.3
192.1.1.253
终端B
MAC B
192.1.1.7
192.1.1.254
终端C
MAC C
192.1.2.3
192.1.2.253
终端D
MAC D
192.1.2.7
192.1.2.254
VRID=3
虚拟IP地址192.1.1.254
虚拟MAC地址00-00-5E-00-01-03
VRID=4
虚拟IP地址192.1.2.253
虚拟MAC地址00-00-5E-00-01-04
1
1
VRID=2
虚拟IP地址192.1.1.253
虚拟MAC地址00-00-5E-00-01-02
VRID=5
虚拟IP地址192.1.2.254
虚拟MAC地址00-00-5E-00-01-05
5.37
题5.37图
第6章
6.1 IP网络是一个由路由器互连多个传输网络构成的互连网,可以将互连路由器的传输网络虚化为链路,这样,互连网络成为由终端、链路和用多个端口连接多条链路的路由器组成的数据报分组互换网络,这样的IP网络中,端到端传输途径由链路和连接链路的路由器组成,路由器通过下一跳指定输出链路和端到端传输途径上的下一跳路由器。路由器和下一跳路由器必须存在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上的接口。一般情况下,同一个网络由单种类型传输网络组成,有时,同一网络可以由网桥互连的多种类型传输网络组成。
6.2当某条传输途径的下一跳路由器不能正常转发IP分组时,也许直到和该路由项关联的定期器溢出才干删除该路由项。此外,由于链路失效导致的计数器到无穷大问题也影响了收敛速度。但当某个路由器发现更短途径时,根据及时发送更新路由消息机制可以快速扩散该好消息。
6.4 R1向R3发送路由消息<192.1.1.0/24,0,193.1.1.1>,其中192.1.1.0/24是目的网络,0是距离,193.1.1.1是封装路由消息的IP分组的源IP地址。R7向R6发送路由消息<192.1.4.0/24,0,193.1.10.2>,使得R6向R3发送路由消息<192.1.4.0/24,1,193.1.6.2>,R5向R4发送路由消息<192.1.3.0/24,0,193.1.7.2>,使得R4向R3发送路由消息<192.1.3.0/24,1,193.1.5.1>,R3综合这些路由消息得出如下路由表:
题6.4表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
193.1.1.0/24
1
193.1.1.1
193.1.2.0/24
0
直接
193.1.3.0/24
2
193.1.5.1
193.1.4.0/24
2
193.1.6.2
6.7 N1 7 A ;无新消息,不改变。
N2 5 C ;相同下一跳,新距离取代旧距离。
N3 9 C ;新添路由项。
N6 5 C ;发现更短途径。
N8 4 E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相同,维持源路由项不变。
N9 4 F ;不同的下一跳,距离更大,维持源路由项不变。
D
C
A
E
B
F
6.8
题6.8图
6.9一是收敛速度快。二是避免路由环路。三是不存在计数到无穷大的问题。四是可以自行定义代价的度量标准。五是可以生成多条传输途径。六是合用于大规模互连网络。
题6.10表
环节
确认列表
临时列表
说明
1
<B,0,->
初始化时,确认列表中只有根结点相应的路由项。
2
<B,0,->
<E,2,E>
计算和B直接连接的结点。
3
<B,0,->
<E,2,E>
<D,4,E>
<C,3,E>
将临时列表中距离最小的路由项<E,2,E>移到确认列表,重新计算和E相邻的结点。
3
<B,0,->
<E,2,E>
<C,3,E>
<D,4,E>
<A,6,E>
<F,9,E>
将临时列表中距离最小的路由项<C,3,E>移到确认列表,重新计算和C相邻的结点相关的路由项,得到路由项<A,6,E>和<F,9,E>。
4
<B,0,->
<E,2,E>
<C,3,E>
<D,4,E>
<A,6,E>
<F,9,E>
将临时列表中距离最小的路由项<D,4,E>移到确认列表,重新计算和D相邻的结点相关的路由项,没有距离更小的路由项。
5
<B,0,->
<E,2,E>
<C,3,E>
<D,4,E>
<A,6,E>
<F,9,E>
根据距离,依次将临时列表中的路由项移到确认列表。
F
B
E
C
A
D
2
1
3
6
2
题6.10图
6.13
题6.13表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路由器
NET1
5
R06
NET2
5
R06
NET3
5
R06
NET4
6
R06
NET5
1
直接
NET6
3
R32
6.18
题6.18表
目的网络
距离
下一跳路由器
路由类型
经历的自治系统
NET1
2
R11
I
NET2
1
直接
I
NET3
3
R14
E
AS2
NET4
3
R14
E
AS2
NET5
2
R14
E
AS3
NET6
2
R14
E
AS3
NET7
3
R14
I
NET8
2
R14
I
NET9
2
R14
E
AS3
第7章
7.2广播树是源终端至所有网络的最短途径,广播树中源终端至每一个网络的最短途径只有一条。每一个路由器只接受一次源终端发送的组播IP分组。泛洪情况下,任何源终端发送的组播IP分组也许反复多次到达同一路由器。
R1
R3
G
G
G
G
G
源终端
S
R2
R4
R5
R6
R7
R8
7.4
题7.4广播树
7.5假定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