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升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388237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升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升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升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升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升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人才培养正提了全新要求。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是高校发展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新时代高校如何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进行了探索,论述了目前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存在的就业理念滞后、就业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问题,并提出了纵横结合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打造数据平台实现智慧就业、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相关对策,以期学生能够实现更充分更平衡更高质量的就业,最终成就其自身的人生价值,同时也给院校的长远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关键词】 新时代;省属高

2、校;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之来,高等教育的规模逐年扩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我国现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一方面为我国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高质量人才,但另一方面,毕业生数量的与日俱增也带来了较为严峻的就业问题。从相关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95万,2018年达到820万,2019年进一步增加到了834万,2020年预计将突破870万。而2020年初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又使大量企业停产待产,餐饮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更是遭受了近几年不曾有过的重创,使本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持续成为高校教育

3、面临的现实考验。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涉及千千万万家庭的民生,他们能否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不仅是个体安身立命之本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实现,而且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更是对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中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影响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因素有很多,离不开个人、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努力,而高校所能提供的更高质量与完善的就业指导是其中重要且有效的因素。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4、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逐步显现,国内高校已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成立就业指导领导小组、全面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设立就业指导工作室等等一系列措施,标志着各个高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识外部环境、提高就业能力等方面正逐步发挥着良好的作用。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正日趋完善,形成了专门的师资队伍,并逐渐完善信息化平台。但是,在此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就业服务理念滞后,与学生发展需求存在差距首先,鉴于主管部门对高校就业的考核逐渐加大,目前多数高校

5、将就业率作为工作任务的核心目标,而没有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就业工作的长效发展和内核质量上来1。高校在上级主管部门就业率考核的总指挥棒下,开展以“快就业”为指导思想的就业指导服务,与拥有就业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的“慢就业”想法的学生必然会产生矛盾。毕业季没有成为学生的“毕业急”,却成为高校的“就业急”2。其次,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逐渐提高,然而部分高校却不能与时俱进,面对纷繁复杂、迭代更新加速的市场环境,不能及时调整。对变化感知的滞后性,使得学生无法提前了解真实的职场环境,对于择业以及就业起不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再次,学生的生源所属、性格特点、特长爱好、所学专业等等都会影

6、响其就业的选择,以及所需要的就业指导服务的种类,而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目前大多数只停留在低年级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及高年级的就业信息发布和就业政策宣传,缺少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指导,此类服务模式与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无法契合,使得就业指导成效不佳。此外,实踐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乃至就业以后的有效回访和反馈。并且大部分跟踪往往是表面形式,无法对学生提供有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建议。据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19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高达33%,就业满意度仅为67%。这些数据也部分彰显出了学校就业指导的效果。最后,指导内容浅显,且一以贯之。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的主要方式是职业

7、生涯规划课以及各类与就业相关的讲座。这些指导内容相对浅显且陈旧,不具有实战性。有关调查显示,就业专题讲座占高校就业指导形式的60%以上,但也是80%以上的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业指导形式。(二)就业指导体系仍需完善虽然大多数高校已经形成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就业指导,组建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并积极响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普及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但是,在逐渐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仍需完善。第一,传统的分块式管理模式急需打破,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实现联机互动。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涉及学校的很多部门,需要彼此之间的积极配合。但大部分高校的就业工作是由学生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部门就业指导中心

8、来完成。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与其他部门缺乏沟通和交流,尤其是与教学部门完全的割裂开来。一般情况下,专业老师往往与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有密切联系,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与实践机会,但此类资源却往往不能与就业指导部门共享。就业指导服务目前缺乏全员关心和参与的氛围,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就业能力,需要实现学生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等全方位地提升,需要学生管理部门以及教学部门的分工配合,而不是一个部门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就可以实现的。第二,学校和院级部门分工不合理权责不明确。目前大多数高校已成立了校院两级的就业工作指导小组。但学校和学院之间的职能、权力划分不明确,责任分工不清晰,学校的宏

9、观调控和学院的自主调配积极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学校作为整体把控者,应当运用政策条件将校、院的权力、职责进行合理的划分,宏观调控资源,使得学校整体就业指导能力得以提升。而不是过多的停留在过程管理层面,简单地制定工作要求、下达工作任务、分配工作指标。一方面,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权力对学院下放不足,更多地为简单的责任和任务指派,很多重要工作的决策权仍旧牢牢掌握在校级就业管理部门手中。然而,学校就业管理部门虽然权力集中,但是人员配备却相对不足,长期来看,难以将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有效且深入。例如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安排上,学校没有下放学院排课权力,无法充分利用学院的教师资源,调动专业课老师的积极性,导致就业指

10、导课的授课老师较少,且多为学院负责就业的辅导员担任,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上课技巧,专业化水平都不能和专业课老师相比拟,因而学生所能够获得的就业指导效果将显而易见的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学院的就业工作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以及完善的操作规范,责大权小,且没有相应的利益激励,因而学院层面上仅仅满足于完成校级部门布置的任务,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缺乏根据学院特色创新工作内容与形式的积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效果。(三)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力量有待加强高校提供高质量就业指导的关键之一在于配备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该队伍专业水平的高低乃至人员配备的数量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1、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据调查,山东省属高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相关度不高,自身经验匮乏等现象。通过对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体系与制度,可以发现,我们在就业指导人员的选聘、培训以及发展等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山东省内省属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人员主要由校级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二级学院负责毕业生工作的辅导员组成。一方面这些辅导员不仅仅负责就业指导,还需要每天应對各种繁琐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抽出时间来做针对性地指导,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很多都是从校园毕业走进校园工作,撇开不相关且复杂的专业背景不谈,其本身对目前的职业环境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理论知识储备上也许十分

12、丰富,但在就业指导上往往缺乏实践与实战经历。这些因素对就业指导工作质量与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现状的问题解析笔者认为上述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起步阶段,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撑我国就业指导起步晚,发展缓慢,为了尽快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急于实现就业指导服务,以至于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且理念滞后,不能很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近些年来,各个高校都在推广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的概念,但由于就业分配等历史原因,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空白阶段,主要依靠借鉴外国的相关研究,自身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薄弱。但由于国情与主流文化的不同,国外的很多理论并不适用,

13、无法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二)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存在偏差。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人”的属性,单纯将就业指导视作知识的传导和技巧的运用,没有考虑到,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教授,就业指导工作更多的是对人的分析和引导。不同个体的性格观念上的差异、家庭教育的影响、生活环境的不同等等,都将导致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就业指导不是视图用统一的思维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而是根据学生的就业观念,合理引导、适度启发。(三)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就业指导一直处于“说起来很重要”的阶段,但与科研和教学想比,无论是经费、人员配备、培训等等各方面,都没有足够的投入。每年仅仅屈指可数的短期培训,就要求没有任何理论基础以及实

14、践经验的老师担任起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角色,其效果的一般也是可以预期的。针对上述情况,并结合新时期所带来的新的挑战,高校需要迫切转变就业指导理念,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创新就业指导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指导水平。三、高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指导的方法探讨(一)纵横联合,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应当积极转变单纯以提升就业率为目标的就业指导理念和以传递招聘信息为主的就业指导方式,努力在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关心学生的成长要求,满足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学生达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真正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第一,横向方面,打造多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

15、设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制订详尽的联动以及协调机制。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与招生、教学、科研等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横向合作,不断扩大就业指导工作的覆盖面,并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树立全员参与就业的意识,为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提供合力。第二,纵向方面,提高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效率。在现有的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应做到统筹全局,调动好学院工作的积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纵向联动。一方面,学校应下放权力,制定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激励措施,使各项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并统筹全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院作为学生工作的实施主体,应该权利与责任相统

16、一,在做好相关基础工作的同时,根据学校的主导要求,结合本学院的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高质量就业。校园两级工作相辅相成、权责分明,从而避免学校和院级的工作任务重复,既分散了精力,也影响了就业工作的效率。第三,完善就业质量服务评价。学生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主体,其对所接受的就业指导满意程度以及评价能够直接反映出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因此高校还要做好就业指导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广泛采纳学生们的想法和建议,才能实现就业指导体系的动态管理和持续改进。(二)打造数据平台实现智慧就业如今,信息化时代已然到来,互联网、物联网、移

17、动通信、区块链、大数据、AI、量子信息等技术加速涌现,各个领域的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正融合发展,势必为实现智能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智能化匹配。第一,做好就业市场数据库的建设。就业市场数据库的建设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高校要逐步搭建具有一定规模且长期稳定的就业市场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地区和学校专业等实际要求进行市场细分,以确保满足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之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就业市场数据库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高校要做好市场评估与重点企业、新型产业的市场开发,不断积累用人单位的数据,并能够形成自身的市

18、场潜力评估模型。此外,还要做好后期维护,通过就业基地的形式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经常性、交互式的联系,及时获取市场新动向并向企业展示学校毕业生的优秀风范,使得就业市场数据库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另外,在实现就业市场数据库的建设中,笔者认为除去这些传统的数据采集、分析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通过用人单位实地走访,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邀请更多更好的用人单位前来招聘,并建立长期以及经常性的联系;二是加强与已毕业的优秀校友以及其所在的单位的联系,进而凝练出一所学校的学生品格,通过媒体推送宣传等方式,彰显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市场品牌,打造体现学校特色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三是市场开拓进程中注重协同招生、教学

19、等各个部门,形成市场开拓的最大合力;四是可以加强与市场上较为成熟的求职平台的合作。第二,做好学生就业意向与反馈的大数据分析。建立数据分析系统,对学生的专业成绩、就业意向、兴趣特长等进行大数据收集,并能够实现对每个学院、每场招聘会以及每位学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的就业选择与行为进行及时而有效地分析。此外,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线上反馈系统,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乃至就业后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通过“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推动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信息化,最终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智能化供需匹配。(三)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它要求指导老师

20、不仅要拥有深厚的实践经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而且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善于表达传授。只有拥有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专家型队伍,才能保证就业工作的质量与效果。目前高校实行的由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院系辅导员兼任就业指导的做法,虽然能够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结合起来,但满足不了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需要。为了实现该队伍的专业化,可以有以下三个途径:第一,加强培训与进修力度,并丰富培训种类。理论培训往往无法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各高校应尽量提供与兄弟院校的经验交流以及企业的实地考察调研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第二,拓展就业指导师资队

21、伍来源,该队伍中不仅仅要包含院系辅导员、专业课老师,还应该积极挖掘校外师资力量,充分利用校友会、行业协会的资源,聘请优秀校友、社会成功人士来学校兼任就业指导的老师,给学生传授亲身经验,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外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与职场变化。第三,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在体系、理论方面很不完善,但就业指导与生涯发展却不是一个新兴的话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国有企业改革,“铁饭碗”、“包分配”等词汇已走下历史舞台,人们对职业的道路选择以及职业路径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因此,社会上很多机构将矛头对准了此项领域,并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绩。鉴于此,高校可以在起步阶段针对就业指导

22、这一方面进行适当的外包,引入社会专业咨询机构进驻,组建专职化就业指导团队,对学生进行精准且实际的求职技能培训以及生涯规划。在此基础上配合高校老师、辅导员的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信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四、结束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由过去注重数量的高速增长转为注重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从传统的资源要素导向型逐渐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结构的优化,正逐渐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唯有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最核心的功能,也

23、是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中心与基础,而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情况是反映人才培养结果最直观的指标之一。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院校发展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高校要明确当前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此刻开始,从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采取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打造数据平台实现智慧就业、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了解外部环境,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以期实现更充分更平衡更高质量的就业,最终成就自身的人生价值,院校的长远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 释】1 陈旭.新常态下高

24、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与方法J.宏观经济管理,2017,(15):29-30.2 徐丽红.以精准供给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J.教育科学,2018,(4):55-60.【参考文献】1 冯玲.新常态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与方法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3):23-28.2 張希玲.新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2):67-69.3 陈永晴.新时期高校开展更高质量就业指导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9,(2):147-152.4 王中教.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实践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9,(20):75-81.【作者简介】巨梦薇(1991)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商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