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网络公德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388182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公德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网络公德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网络公德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网络公德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网络公德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网络公德问题及建设对策研究 曹启富 邱明丰(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摘要 网络公德问题是社会道德建设在当下的表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广泛性造成了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带来新的道德问题。根据网络公德问题的总体倾向,文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网络主体自律意识;加强网络规则研究;健全网络公德机制;完善网络公德他律制度。关键词 网络公德;网络特征;自律;他律中图分类号 C417 A 1001 - 8999( 2013) 06 -0153 - 05道德建设是推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步骤,是体现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网络公德,

2、即网络公共道德的简称,它是道德建设在当代面临新形势的表现。2005年,相关调查认为“网络十大不文明行为”包括: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黑客”恶意攻击、骚扰;传播垃圾邮件;论坛、聊天室侮辱、谩骂;网络欺诈行为;网络色情聊天;窥探、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假冒他人名义;强制广告、强制下载、强制注册;炒作色情、暴力、怪异等低俗内容。这些网络不文明行为是网络公德失范的具体表现,在我们看来,网络公德问题实际上源自于网络的特征、属性,网络规范的缺失,以及当前的一些典型社会问题。尼葛洛庞帝曾说过:“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所以,深入把握网络的特征和属性,分析由其所

3、构建起的社会形态,结合当前社会的一些流弊,从而探讨网络公德建设,是研究的重要路径。对于网络公德的定义有不同的角度,但“离不开三个关键词:一是网络特定的技术性;二是社会;三是关系。网络道德问题是在网络这一技术层面上出现的,具有新的表现方式、内容和特质的行为规范”。因此,要从根本上厘清网络公德问题的根源,必须从分析网络技术的特性和当前的社会关系上着手。(一)网络特性与道德危机1虚拟性网络的虚拟在本质上来自于“人机人”的技术构成方式,通过互联网将人和人之间的直接交往改造成间接交往,悬置了人类直接交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正是因为网络的悬置作用,使网络交往具有鲜明的匿名特征,从而重塑了人们的交往理

4、性和价值观。在人类日常生活交往中,人和人之间是鲜活的主体,道德标准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网络的虚拟性改变了我们所熟悉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的形式是间接、虚拟、符号化的,交往范围和道德活动的领域超越了物理时空的限制,突破了以往点对点交往的局限性,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多种交往形式”。在网络的世界里,交往的人物角色因为虚拟而模糊,性别、年龄、美丑、职业等都可以虚构,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此尽情发挥,但同时那些被社会道德抑制的“本我”欲望也可以随意播撒,“枕头+拳头”式的内容泛滥,大量个人隐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艳照”事件频发,“炫富”行为常有,类似的价值观扭曲了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

5、而且,由于网络虚拟性使然,网络世界里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难以得到真正的惩罚,某些人将网络世界视为百无禁忌的场域。总之,网络“虚拟性为行为主体的道德选择提供了规避风险的可能另一方面,虚拟性导致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行为主体的道德选择难免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悖论境地,造成好心办坏事”。这种悖论现象的出现,深深困扰着人们的网络公德实践,制约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从而造成了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2开放性网络技术的发展搭建起世界的沟通桥梁,突破了原来的时空限制,形成全球化、地球村式的交往网络,应该说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的这种开放性电导致了“无中心”的交往生态。在传统社会交往中,人和人之间

6、表达意见遵循一定的伦理规则,而在网络开放性的催化之下,人们的交往出现了片面追求个性化的特征。个性化表达并非完全不可,但是缺乏中心,缺乏主流价值观引导的个性化必然会造成对社会道德共识的冲击,从而将网络社会变成个人的“秀场”。在当前网络社会中,那些出位的表演、火辣的语言时常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底线,网络的开放性成为一些人肆无忌惮的依凭。网络开放性会产生道德问题,根本在于进入网络的门槛低,在理论上,只要拥有计算机或手机终端,就可以接入互联网,自由发言。在价值立场多元化时代,这种开放参与的场域必然会造成一些偏激、非理性意见的迅速传播,形成舆论漩涡。另外,网络的开放性还导致了容易曲解这一问题。网络的开放性表

7、现之一是信息的公开,信息的公开有时看起来好处甚多,然而,网络的海量信息中有些并无权威出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上传信息,制造新闻。许多个人上传的碎片信息在网络的快速传播下逐渐偏离事件的真相,一些只言片语在脱离了原来的语境之后变得更加吸引眼球,但实际上已然不是原来的含义,网络上大量的谣言就来自于此。3广泛性网络技术的发展重组了社会关系,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同时也生成了网络经济、网络政治、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等新的形态。在网络的广泛渗透中,网络交易往往充斥着许多虚假信息,因难以追查信息来源而无法追责;网络问政(问责)的广泛出现,迫使大量官员必须重视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化进程,然而同时也助推

8、着“仇官”、“仇富”等不良情绪的泛化。只要涉及官员、富人的网络信息,很容易陷入官民对抗的舆论漩涡,“李刚门”就是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网络世界里,尤其是在web2.0时代,“当个人凭借一台电脑、一根电活线就可以轻松联人互联网之际,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作为末端使用者,获得了对于内容的高度控制”。随着新媒体(手机)的快速发展,“末端使用者”更加普及,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制造者,新型网络社会深化发展, “网恋”、“网聊”、“网游”都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广义的网络文化指涉所有由网络生成的物质与精神形态,狭义的网络文化则单纯指其中的文化形态,比如网络语言、网络红人等,它改变了传统的意义表达方式和价值

9、标准,有的甚至以“创新”之名摧毁了许多意蕴丰富的文化经典,“恶搞”文化就是典型表现。随着网络的普及,它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一些网民适应了通过网络来表达、交往、生活,而现实生活能力却在下降。网络提供了许多的便利,现在政府、社会实际上在不断推动着网络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着人们广泛地接受、运用网络。而由此带来的网络公德问题也就更具有广泛性了。(二)当前社会流弊1快速发展,价值多元对于网络公德建设来讲,它绝然不是独立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之外的,而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以物质的标准来衡量人生价值的现象并不鲜见。“客观上长久以

10、来市场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效率至上的追求引导下,社会理论体系、社会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跟进不够,在张扬个性、个人利益以及竞争理念时,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强调不够,在强调权利的时候,对义务和责任强调不够,出现了种种为达到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不道德现象。”同时,在对外交流频繁的时代里,国外的许多价值观念对本土的价值体系造成了极大冲击,加上当前主流价值建构的有效方法不多,多元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共存。价值多元并非坏事,关键在于我们现在仍然还缺乏一套有效的整合措施,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无法支撑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价值需求,难以用独立的价值话语解释、评论社会现象。所以说

11、,价值多元在实际上容易走向价值空隙,造成许多社会问题。道德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并且是境界较高的价值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著名论断,然而长期唯GDP的发展思路无疑搁浅了精神世界的建设。在经济数据和物质财富积累的标准下,造成了一种社会事实:道德显得异常脆弱,思想也在“贬值”。正因如此,诸如苏丹红鸡蛋、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等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轮番上阵;“宁愿坐在宝马车里面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论成了某些人的价值表达,并且引起社会的大讨论。而且,许多人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使用低俗、庸俗和媚俗的方式去博得眼球,审丑现象不断出现

12、,犀利哥、芙蓉姐这些网络红人实际上放大着当代的价值瑕疵。因此,网络公德的问题如果不追问社会价值,那根本没有涉及其中的实质。2道德失范,焦虑泛化当前社会的流弊之一还在于由于道德失范所造成的道德焦虑泛化。失范讲的是缺乏有效的规范,而更为直接的表现则是典型示范的缺失。树立社会的道德典范,是推动整体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一些被人们寄予厚望的群体却在道德上受到较多的质疑。比如医生、白衣天使的情感寄托似乎在现实中并非全然;再说教师,当专家被网友称为“砖家”,教授被称为“叫兽”,其道德评价已经显而易见了。在诸多的道德示范中,官德是关键。“我们社会的道德环境恶化,官德败坏是重要原因。如今,一些官员在台

13、上宣讲道德头头是道,但当其以权谋私、生活腐化堕落的行径被查处后,百姓们发现,这些官员如此言行不一,甚至连基本的法律法规都不遵守,实在太不可信了。这样的事情多了,大家对官员的道德水准整体上失望了。官员的行为对老百姓有示范效应,官德败坏对老百姓的社会信任感冲击很大。他们会觉得,社会管理者和精英都不讲道德,凭什么要求我们讲道德?”躲猫猫、俯卧撑、李刚门、郭美美事件,“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逯军)的雷人之语,更是增加了老百姓的道德焦虑。在此背景下,“逢官必疑”的社会心态已经泛化,即使是官员办好事,也要受到质疑。“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官员做好事、做情理之中的事被质疑?网友又何以如此焦虑呢?窃以为主要

14、原因在于:现实中一些贪腐官员、无德官员及灰色权力问题的存在,令大家深恶痛绝;网络对此类事件的曝光和渲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晕轮效应和人云亦云的跟风情结,把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勾画为官员画像。基于这些原因,逢官必疑几乎成了网友的思维定势。”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官员的道德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具有强烈的期待,其示范作用不可低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征虽然体现了网络社会的明显吸引力,但是也造成了一些道德难题。加之现在一些社会流弊所造成的道德失范,无疑增加了网络公德建设的难度。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对网

15、络的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为了有效解决网络公德问题,必须从价值体系、观念引导、法制建设上全面建设,形成网络公德建设体系。(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然中国当前网络公德问题在本质上与价值观紧密相关,那么必须加强价值体系建设。“所谓价值体系指的是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其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中

16、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进程是现代性逐渐展开的过程,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适应当前发展的形势和需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社会道德问题,就要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且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西方道德观念和中国当代道德观念的融合与更新,形成符合当下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减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

17、心价值观。在网络公德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地位,坚持践履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加强社会道德示范建设。尤其要加强官德的规范与建设,从提高官员自身修养、强化制度机制约束和加强社会监督三个层面上全方面推进。而且,还需要全面推进其他职业道德建设,比如医德、师德等,为社会公德树立典范。(二)培养网络主体自律意识道德建设在根本上要唤起主体的自律意识,使社会主体自觉践行道德标准,不断自我检视,并能够抵制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如果每一个社会主体都提高自律意识,必然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道德合力,营造起良好的道德建设氛围。“一般认为,作为网络主体的一般用户,其道德素质如何,能

18、决定着网络违法犯罪和不道德行为的能否发生;作为网络主体的管理者,其道德素质如何,也能决定着网络违法犯罪和不道德行为的能否发生;作为网络主体的经营服务者,如何处理追求个体的经济利益和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关系,对网络道德建没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典型特征的自律性道德。虽然“匿名性”为网络主体的非理性提供了可能空间,但是只要每个网络主体都能合理运用网络,遵守必要的道德伦理,就可以规避网络公德失范的风险。每一个普通的网民都应意识到,网络本质上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机人”网络关系构成悬置了人与人的直接交往,但每个网络终端的

19、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网络行为实际上与现实行为形成对接,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必然制约着这些行为。“人肉搜索”通过网民将事件当事人的相关资料公开在网络上,从意愿角度上,是传统道德理性使然,很多网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当事者的道德谴责。然而,将他人隐私随意公开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侵犯了他人权利,实际上也违反了道德规范。无论是“虐猫事件”、 “铜须门”,还是“李刚门”,网络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助推着事件向反面发展。无论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选择,其所造成的主体道德意识缺位急需重塑,一方面要主体坚守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主体要树立坚定的责任意识,理性地、客观地、全面地参与网络行为,不以情绪化的方式传播信息。需要指出

20、的是,网络主体的自律意识培养,除了要从广大网民的角度着手,还需要全面提高网络经营主体的自律水平。在产生网络公德的众多原因中,一些网络经营主体,尤其是网络媒介经营者缺乏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恣意放纵不良行为在网络中传播,为不道德信息和行为提供了传播渠道。因此,全面提高网络经营主体的道德自律,形成行业自律、监督的体系势在必行。当然,政府机关主体管理意识的提高对网络公德的规范也至关重要。(三)加强网络规则研究网络公德问题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网络公德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对网络规则的研究。一方面加强对网络技术及其生成的传播原理的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公德内容的研究。网络的虚拟性、

21、开放性、广泛性、多元性、即时性等特征,重构了人类的交往方式,网络公德问题的产生和演化与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内在联系。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网络延伸了人类的生存空问,由于网络规则的不健全,网络延伸的还有一些“恶”的维度。由此,必须着力引导,将网络提供的可能性引向“善”的一面,深化“把关人”、“议程设置”、“知沟”、“沉默的螺旋”、“培养”等传播理论与网络传播的关系研究,深刻把握网络时代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之间的关系,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分析,将虚拟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征逐步规范。加强网络传播理论的研究,为制定有效的网络公德规范提供了方向。结合网络传播规律,整合多种道德

22、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以传统道德资源为源头,以国外网络公德资源为借鉴,不断探索建设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国内网络发展情况和国际网络发展形势的具有前瞻性的网络公德体系。(四)健全网络公德机制要深入贯彻网络公德原则,全面推进网络公德建设,还需在机制上有所作为,因为机制可以将理论设想固定化、常态化,强化对网络公德行为的规范。当前,网络公德建设尤其需要健全教育机制、审核机制、纠错机制等,以应对网络社会的复杂道德现象。网络公德在根本上要培养人们的自觉意识,而培养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教育。针对网络主体的群体特征,采取分类指导原则,在学校、社会、家庭等领域全方位着手,以清晰简洁的内容,方便人们掌握的教育方

23、式,扩大网络公德规范在大众中的影响。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快速性能够使信息迅速扩大影响,许多违法、不道德内容搭上了快速扩散的“列车”,造成极坏影响。因此,加强信息内容的审核机制建设,可以减少发生网络公德问题的概率。加强纠错机制的建设,目的在于降低网络公德失范所造成的社会消极影响,以“反省”为逻辑,通过信息反馈机制,纠正信息内容或传播方式。(五)完善网络公德他律制度从本质上讲,“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养成,不仅意味着网络社会控制方式的转变和效果的持久,更标志着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生成,是网络社会伦理建设的终极目标”。然而,在网络公德问题频发的当下,仅靠自律原则显然过于单薄,必须以他律方式的完善为保障。当前,最直接有效的他律形式莫过于政策和法律,政策确立网络发展的根本方向,而法律则对网络犯罪等失范行为起威慑作用和惩罚作用。从1994年至今,我国先后制定了几十个有关网络的法律文件。比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使我们在打击网络犯罪、规范网络行为时有法可依。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相关的法律体系仍待完善。并且,还要通过扩大法律法规的宣传,使文明使用网络的观念深入人心,培养起自觉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的意识。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