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视野下无锡籍民族器乐演奏家的整理研究 马克摘要:无锡演奏名家辈出,概因无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华彦钧、刘天华等为代表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们,他们在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单在他们生活的年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是一种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于现当代甚至后世的音乐文化都将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音乐艺术;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音乐;演奏家;文化遗产:J60:AReview and Study of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Performers Bornin Wu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MA Ke(Scho
2、ol of Humanitie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在无锡的各个历史时期,先后涌现了大量的演奏家,有文献记载的民族器乐演奏名家(按生年为序)有:琵琶演奏家华秋苹(1784-1859)、民乐演奏家周少梅(1885-1938)、民族民间音乐家华彦钧(1893-1950)、二胡兼琵琶演奏家刘天华(1895-1932)、二胡演奏家储师竹(1901-1955)、民乐演奏家朱勤甫(1902-1981)、二胡演奏家蒋风之(1908-1986)、琵琶演奏家卫中乐(1909-1998)、二胡演奏家刘北茂(1930-1981)、蒋巽风(1935-
3、)、闵惠芬(1945-)、杨易禾(1958-)、邓建栋(1963-)等。在众多的城市中,为何无锡能够成为民族音乐发展最为繁盛之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无锡隶属苏南,苏南从古至今都在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拥有举世瞩目的地位和成绩,更是基于无锡历代以来悠久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丰富的民族音乐土壤。若把无锡籍的民族器乐演奏家放在文化的视野中重新审视,笔者觉得研究的内容可以包括:无锡籍民族器乐演奏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成长所依托的社会文化环境;华彦钧等演奏家让无锡成为“二胡之乡”的同时,对后世的民族音乐发展带来怎样的前景等,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遗憾的是,研究者更多的是站在无锡演奏家个体的角度上着文
4、,这样的研究不免带有零散性、片面性、个别性,如果能在无锡籍民族器乐演奏家个体研究的基础上,做整体性的梳理,应该能够将民族器乐演奏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在民族音乐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的促进作用有机地串联起来。一、无锡籍演奏家对当时以及后世音乐、文化的影响1.明清文化的符号明清时期是琵琶日新月异发展的重要阶段,很多著名的琵琶曲谱就是在那段时期流传下来的。而无锡派琵琶艺术的创始人首推华秋苹。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杨荫浏遗稿中,看到这样详尽的表述:(1)从现存资料来看,此为我国第一部正式刊行之琵琶谱;(2)所编琵琶谱兼收南北二派之长,超出地域之限制与夫流派门户之见;(3)先生兼精琴与琵琶,乃能酌
5、采琴之减字谱法,为琵琶指法订立相当完整之符号系统,使后之著录琵琶谱者有成规可以遵循1。琵琶谱不仅仅记载了相关乐谱,是一份珍贵的音乐资料,给后来者提供了学习演奏的科学渠道,更因为它兼收南北二派之长,超出地域之限制,兼融南北不同的民族音乐特点,所以它是民族音乐在琵琶领域的重大发展的见证。同样让无锡人引以为傲的另一位伟大的琵琶演奏家当属卫仲乐,他主张演奏艺术应“基于法而不拘于法,无法则乱,拘法则死”。如处理琵琶武曲十面埋伏时,可谓是“法古能化,化古而新”,既存古趣,又寓新意,运用了“武曲文弹”的手法;而演奏文曲阳春白雪时,对每段都有不同的要求,使乐曲既突出了明快流畅、一气呵成的基本情绪,又能层次分明
6、地逐步将主题深化。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也称赞卫先生的独创加速了这首民间俗乐的传播。同样的民族乐曲,为何经过卫仲乐独创性的处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乐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加快在民间的流传速度呢?原来卫仲乐打小就十分喜欢民族民间音乐。无锡隶属江南水乡,卫仲乐正是在富有地方特色的江南丝竹的滋养熏陶下,积淀下对民族音乐的种种感悟,进而逐渐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演奏风格。更让人叫绝的是,卫仲乐通晓七样民族乐器的演奏,其中三样更是精通(琵琶、古琴、二胡)。2.道教音乐的传承原无锡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钱铁民老师认为:在评述阿炳作品无法估量的艺术价值的时候,应该看到在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中,道教文化这一支脉、这
7、具有特定意义的“根”。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是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给阿炳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让阿炳用手中的琴弦弹拨着对生活对民间音乐发自肺腑的感受,从而将无锡的民族文化推向整个苏南地区、全国乃至全世界。诚然,20世纪以来,二胡演奏界名人辈出,他们之间有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师承关系。刘天华曾向周少梅学过五年的二胡、琵琶。周少梅先生精湛的民族器乐演奏技艺和创作才华,对刘天华后来的二胡表演、创作和教学方法乃至刘天华二胡学派的创立,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音乐家协会刘天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傅建生认为:刘北茂是刘天华最优秀的继承者。而闵惠芬是第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二胡的艺术家,她父亲闵季
8、骞也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同时也是刘天华的再传弟子。而今,一批批传承人正以先人的成绩为基础,在各领域内一显身手,如杨易禾撰写的音乐表演美学一书,对表演艺术家特别是二胡演奏家的二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刘天华、阿炳、蒋风之、闵惠芬等二胡名家在二度创作中的艺术创造性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样的理论著作不仅对民族音乐表演自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美学探究,而且很好地实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的衔接和梳理整合。从小听着阿炳的二泉映月长大的邓建栋,以一曲姑苏春晓获第三届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独奏作品一等奖,乐曲中叠音、打音、滑音的运用都无处不在表达着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 蒋风之作为刘天华的亲传弟子,在二胡界形成了被众多专家学
9、者称道的“蒋派”风格。蒋巽风系蒋风之次子,他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蒋派”风格,其演奏既有“蒋派”的古朴,又不失活泼;既有“蒋派”的庄重,又不失亲切;既有“蒋派”的深刻,又不失流畅2,这不能不说是民族音乐在不断的传承中形成了新的特征,而伴以发展的,是无锡的民族文化。二、无锡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起无锡民族音乐的保护,就会想到周少梅,因为自明清以来,我国民族音乐备受冷落。“千日琵琶万日笛,叫花(指乞丐)胡琴一夜天”。到了周少梅生活的年代,曾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丝竹乐器,已沦为“低庸下品”。但周少梅并没有看轻丝竹乐器,而是自觉选择攻习民乐,并矢志不移地把振兴民乐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通过他锲而不舍的努力,
10、民乐课进入了江南学府省立无锡三师(即现在的无锡高等师范学校),这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算得上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它照亮了无锡民乐发展的前程。更值得一提的是,周少梅从事民族音乐工作三十多年,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国乐讲义”三册,由此可见,周少梅被称为“国乐大师”当之无愧,他是集弘扬民族音乐与身体力行于一身的践行者,更是民乐教学法的初探者。无锡道教音乐可分为三种类型:腔口、梵音(十番鼓)、锣鼓(十番锣鼓),前者属于声乐艺术,后两者属于器乐艺术,它们都曾经在无锡的民族音乐史上有过华丽的篇章,尤其是十番锣鼓和十番鼓。而在无锡百姓的心中,更有这样一个响当当的民族音乐代表人物朱勤甫。 1947年10月
11、上旬,朱勤甫组织的“十勿拆”班社与“天韵社”合作,赴上海贵州路“湖社”联合演出3天。当时的大中华电台播放演出实况10天,还由唱片厂灌制了山坡羊梅梢月下西风等6张唱片。演出结束后梅兰芳说:“为昆曲配鼓和为京剧配鼓的,具有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北方风格,要算杨宝森班子的鼓手杭子和先生敲得最好,可称北鼓王;称得上南鼓王的,要数天韵社乐器组的朱勤甫先生。”3自此,朱先生就有了“南鼓王”的美誉。朱勤甫先生在道教音乐司鼓技艺上大胆革新,从传统简单的“法鼓三通”的奏法上,发展为节奏多变的慢板、中板、快板和鼓段。轻敲时,似泉水叮咚,余韵悠然,变奏司鼓时,像游曳的鱼群,灵活灵动;在重击时,如排山倒海般,力可拔山。
12、如今,苏南吹打和朱勤甫的击鼓艺术电视片和留存的苏南吹打曲苏南十番鼓曲十番锣鼓等3本乐谱已成了我国民族司鼓艺术宝贵的参考资料。朱勤甫最突出的道乐成就在于板鼓的击奏:一、在击奏方法上,注重臂力、腕力、指力的协调,尤其着力于腕力和指力的掌握及运用,使鼓点变幻莫测,出神入化。二、在击奏的音乐表现力上,既使用鼓心、鼓边、点忏、满忏的交替,又结合音量、音色、击奏手势、节奏特点等因素,赋予鼓段丰富的艺术内涵。如今,十番锣鼓就陈列在无锡道教音乐博物馆的陈列柜里,它是民族音乐的瑰宝。此外,博物馆里还展示了腔口、梵音的相关文字和图片,特别是锣鼓使用乐器表,让人震撼。如此多的民族乐器融合在一起,不仅凸显了无锡道教音乐的精妙绝伦,更反应了无锡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责任编辑:帅慧芳)参考文献:1冯洁轩.华秋苹资料闻见录J.中国音乐学,1994,(04).2沈南南.从汉宫秋月谈“蒋派”二胡艺术表现手法J.台州学院学报,2008,(02).3钱建栋.南鼓王朱勤甫 J.东方艺术,2000,(0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