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杭州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研究 王菲菲摘 要: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新业态”这一新兴名词逐渐受到国内外旅游学者的关注。作为杭州高新技术区的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迅速。鉴于此,首先概述旅游新业态的概念及特点,然后阐述杭州滨江区新业态发展的基础、优势、成就和制约因素。关键词:旅游新业态;概念;特点;滨江区:F592 文献标志码:A :1673-291X(2016)30-0140-03一、旅游新业态(一)概念“业态”一词源于日本,最早出现于零售业,指零售店、专卖店等。近年来,“业态”一词不断被引入旅游业,主要用于描述旅游活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交通、营销、组织等新出现的外在表现形态。旅
2、游新业态在我国的旅游研究中仍然是一个新课题,其概念和内涵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学者对于旅游新业态概念和内涵的探讨主要从两个角度,即产品角度和经营管理角度。就产品角度而言,许豫宏认为,旅游新业态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时尚的变化,创造出能够满足游客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产品;汪燕、李和东认为,旅游新业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新需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而不断创新推出的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就经营管理角度而言,谢慧颖认为一切在传统旅游业态之后出现的旅游业态,或者与传统业态相比在产品生产、经营与管理上有所创新的旅游业态,都可以称之为旅游新业态;杨玲玲、魏小安认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地区和企业会在传统的旅游业态
3、中加入一些新的思路或内容,形成不同于传统业态的业态即旅游新业态。(二)旅游新业态的特征1.创新性,业态新颖。新业态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通过创新与传统业态的区隔,形成一种新颖的业态。这种创新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层面:其一,通过经营形式的创新,比如旅行社批零经营网络化、饭店连锁化、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导游服务公司化,以及最近出现的五星级景区联盟等;其二,通过产品形态的创新,比如置业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会议展览旅游产品、文化娱乐旅游产品等。旅游业态创新的手段和内容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二是文化创新;三是服务创新;四是体验创新;五是项目创新;六是活动创新等。2.高复合
4、,关联性强。旅游新业态形成的主要依赖路径之一是,通过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以及不同旅游要素之间的聚集而形成的,这使得旅游新业态具有高度复合的特征,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很强,波及效应大等特征,能够延伸旅游业价值链,实现旅游业的集约生产和效益最大化。比如,中央游憩区(CRD)或游憩商业区(RBD);再比如,旅游集散中心既是一个融市场、管理、营销和服务等多功能复合的综合体,也是一个关联旅游发展、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餐饮购物等众多产业的一种新业态。3.小众性,盈利性好。旅游新业态是在旅游业态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往往处于旅游业态发展周期的前期,因此,产生时间较短,所面向的市场面相对比较窄,游客规模相对较
5、小,并且消费者往往是精英型消费者和冒险型消费者,这些特征决定了旅游新业态的小众性,而不是大众性的。但是,旅游新业态的盈利性往往高于传统的旅游业态,对游客来说具有高附加值,对企业来说具有盈利性好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新业态对应的旅游消费内容是“新品+精品”,而面向的是“精英+高端”的消费者。总之,旅游新业态对于游客来说具有价值最大化的效应,而对于企业来说具有边际收益最大化的效应。4.地域性,个性张扬。新业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东部地区往往对国际时尚的旅游业态比较敏感,西部反应相对迟钝,国际新业态在中国的传导往往是由东部首先尝新,然后按照东中西的空间梯度转移到西部地区。新业态的地域性和目标市场的集中性
6、决定了其特色鲜明,个性张扬,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工厂、昆明的智库等。二、杭州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基础、成就与制约因素(一)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基础1.坚实的科研组织基础。滨江区从创意到产品大批量地投入市场实现产业化、成长为行业新星,得益于产业创新链。围绕产业创新链,配置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是滨江区眼里的一项政府职能。此外,滨江区多年来致力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体制与机制上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资金、技术三要素的良性循环,创新创业者、职业经理人、风险投资商三类人群的专业化以及新的理念、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业态的持续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滨江区还形成了
7、一种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2.深远的创意意识影响。滨江区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今已成为杭州市“天堂硅谷”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构筑了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高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优势。在全国国家级滨江区中,滨江区综合排名第5位,在全省科技进步水平考核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面对智慧城市的浪潮涌起,滨江区积极顺应新趋势,率先提出加快建设“智慧E谷”的新目标。滨江区作为杭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7千余家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在浙江建设“文化强省”、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以及滨江区(滨江)实施“两网一城”战略指引下,滨江区
8、定位于“高科技体验旅游区”,将创意意识与科学基础有机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意旅游产品,如白马湖生态创意城、高科技系列节事活动、高科技产品主题展销、天堂硅谷等。3.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就滨江的旅游业态发展来看,旅游业通过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形成了“科技之芯”智慧产业博览城、未来体验中心、科技博物馆、物流网博览园、智慧生活体验基地(智慧型家居、智慧型酒店、智慧型餐饮、智慧型零售业)等新业态,通过与商贸业结合形成了“浙江之门”RBD、River Walk 商业街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通过与市民生活结合形成了绿道骑行、滨水观光、运动休闲等新型旅游方式,围绕白马湖的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创意旅游城,融入生态
9、旅游和创意旅游元素。 (二)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优势1.生态、环境优势。滨江区是杭州市空气质量最好、环境最美的新城区,临江望湖、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达43.7%,被评为ISO14000国家环保示范区,滨江区的白马湖有着“城市绿肺”的美誉,在杭州市“旅游西进、城市东扩”的战略背景下,伴随城市的东扩,滨江区的生态优势不断突显;通过不断提升城区环境品位,滨江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公共配套的协调发展,缔造了更加优美的生态和舒适的环境。2.区位、市场优势。滨江地处长三角南翼中心的杭州市,临江近海,沿江依桥,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15公里路程,沪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擦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
10、通十分便利,交通路网发达、区位条件优越;背倚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长江都市圈,客源市场主要来自“长三角地区”。3.文化、产业优势。滨江区拥有深厚的老街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底蕴丰厚,随着中国国际动漫节的成功举办,滨江区逐渐成为杭州市的动漫产业基地,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根据2014年7月科技部公布的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杭州高新区位列第五,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连续三年在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三)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的
11、成就目前滨江区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许多独特的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新业态的产生主要源于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不断融合,形成了一种“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1.旅游与智慧科技产业融合。滨江区作为杭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具有较为成熟的智慧科技产业,凭借二十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和云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企业的优势,全面推进旅游业与智慧科技产业的融合,衍生出了智慧新天地、物联网产业园、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等旅游新业态。2.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滨江区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旅游业与文化
12、创意产业的融合,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国内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入选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农居SOHO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典范,山一社区2007年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3.旅游与医疗养生产业融合。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医疗养生业相融合,催生养生旅游业态的出现。滨江区中赢生命方舟充分结合滨江区的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致力于在中国提供NK免疫细胞无限扩增、激活和存储服务,满足了滨江区游客高端养生的旅游需求,成为杭州医疗养生旅游的亮点(见下页表)。(四)滨江区旅游新业
13、态发展的制约因素1.资源点散,未成核心品牌。滨江区的旅游资源点散,分布不均。滨江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也有现代化新型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点大多没有形成资源板块,区域内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缺乏具有鲜明特色和实力的旅游品牌,旅游业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2.配套设施不齐全。滨江区与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尚不齐全,没有针对旅游者形成适宜规模的各类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上,没有专为旅游设计的游步道和自行车道;住宿设施上,虽有一些高档型和经济型酒店,但是缺少有特色的主题酒店,随着滨江商务会展业的不断发展,原有住宿设施已难以满足需求;餐饮服务上,未形成区域内有特色、有知名度
14、的美食街区。3.文化挖掘深度不够。滨江区作为杭州的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其文化的保护与挖掘,使得滨江区的文化内涵不够明显。然而滨江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创意资源,有必要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实现对文化的有效开发与保护。参考文献:1 许豫宏.由旅游地视角“探”公路业态的急剧效益J.中国公路,2011,(15).2 谢慧颖.武义夏季温泉旅游产品设计研究J.旅游纵览,2013,(5).3 汪燕,李东和.旅游新业态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6).4 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09,(6).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