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及对策研究 李文静闫丽慧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国民的社会道德生活及道德观念受到西方道德思潮的严重冲击,因此,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期。针对高校大学生当前的道德人格现状,分析出现道德人格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重塑道德人格的可行性路径。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重塑路径:G64 :A :1001-0475(2016)10-0077-02一、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现状(一)诚信缺失普遍化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得到传承和发扬,然而现今的诚信问题已经变成了社会性的问题。当前,诚信缺失在高校大学生
2、中主要体现在各类考试的作弊,很多学生在考试前不认真复习,在考试过程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打小抄,如课桌上的铅笔字、墙壁上的数学公式、手掌心的小纸条等,这样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于大学的结课考试中,从这些行为可以反射出学生对待考试的消极态度。考试作弊不仅影响学生的在校评价,而且由于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精,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面对就业困难,有部分学生为了美化自己的在校成绩,出卖自身诚信,通过办各式各样的假证件为就业增加成功的砝码。1(P.39)另外还有很多大学生为了自身的利益,虚报家庭状况,申报材料弄虚作假,以此骗取国家助学金及学校的各类资助等。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更影响社会道德水平
3、的提高。(二)功利主义倾向主流化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一个人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力量支撑。然而现今的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模糊,面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冲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缺乏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荡然无存。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部分学生功利主义倾向较为明显,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出现拉票、送礼等不道德的现象。(三)认知与行为脱节化在道德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发挥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作用。然而,现今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因此学
4、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积累知识,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很难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从而就出现认知与行为上的脱节。在大学生道德认知范围内,认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往往在行为上则是为达到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倾向;认知上认同考试作弊是道德败坏、学风不良的行为,但在行为上则也会为顺利通过考试而作弊;在认知上认同大学生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应热爱祖国,希望国家蓬勃发展,然而在行为上却表现为抱怨社会、埋怨国家政策、爱国情感表达非理性等言行。2(P.12)二、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的原因简析(一)社会环境缺乏引导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同样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严重冲击着
5、传统的道德观念。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给人们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改变着原有的优良道德品质与道德追求,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判断使大学生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把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优良的道德传统遗忘在金钱的漩涡里。“八荣八耻”的颠倒,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崇尚道德理想的遗忘,严重背离道德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网络资源实现快速传播、缩短了沟通的距离、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不良文化的传播,污秽的内容严重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很坏的影响。(二)学校教育缺乏实效性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然而受当
6、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的德育工作出现弱化,教育工作者将理论知识简单。机械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多是形同虚设,缺乏实效性。目前,有案例表明,现在有个别教育工作者道德败坏,言行不一,道德素质整体滑坡。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做到为人师表,经常会做出一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更有甚者则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发表诋毁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综上的种种行为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三)家庭教育缺乏榜样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职时间最久的老师,从孩子的出生直到家长的离世,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
7、部分学生家长文化素养偏低,道德认知较差,恶习较多,如脏话连篇、赌博酗酒成瘾、打架斗殴等;道德行为失真,如做事缺乏诚信、见利忘义、拜金主义等屡屡发生。因家长在道德上存在缺陷,所以对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也将不存在,相反可能会导致孩子会把父母的种种不良行为作为自己今后的一个标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起到阻碍作用。(四)自我认知缺乏准确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高校大学生出现道德人格缺失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进行自我认知和准确定位。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是自我认识,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如果大学生不能对自我进行精准的认识,那么在道德行为的呈现上则必然出现偏差,严重者
8、将“引导”道德行为走向极端。三、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重塑路径(一)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氛围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重塑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过程中必须改善已有的社会环境。首先,为了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应积极宣传良好的道德传统,同时加大对传统道德文化宣传的物质帮扶,加大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物质支持。其次,各级政府应大力开发有利于德育工作开展的资源,发挥党员、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发挥名胜古迹、红色景区的启迪作用。再次,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倡导“八荣八耻”作为道德优劣的评判标准。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惩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报道德败坏的典型,积极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并
9、给予帮助。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为社会营造出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能够对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 (二)转变教育模式,增强“两课”实效性首先,高校应将德育置于大学生教育的首要地位,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宣传,努力引导学生发挥个体主体性,参与各项活动,争取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其次,高校应深化大学生“两课”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和加强“两课”的实效性。“两课”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差异,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开展课外实践,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寻求自我,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10、再次,加强“两课”教师的师德教育。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他们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起着榜样示范作用。高校教师应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文化素质,完善个人道德品质,并对有道德问题的教师提出通报批评,并调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岗位。积极开展评选先进道德模范教师的活动,宣传典型事例,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三)注重家庭引导,提升榜样力量家长应正确定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清楚意识到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道德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坚持以身作则,注意言谈举止,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家长还应做到夫妻恩爱、尊老爱幼、邻里和
11、睦、兄友弟恭,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尽到父母责任,参与到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树立道德榜样。(四)树立自我道德标准,加强自我管理大学生作为道德缺失的主体,应意识到自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2(P.14)因此,要求大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自我道德行为标准,实现自我管理。首先,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法律知识,阅读经典,致敬道德模范,自觉弘扬传统道德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从而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其次,参加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事业,在实践过程积极学习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明天尽自己绵薄之力。再次,严格要求自己,面对诱惑绝不丧失自我,提高自我管控能力,努力成为自我道德人格塑造过程中的主人。参考文献:1曹好.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和培养J.高等函 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2张兰.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和重塑J.阜阳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责任编辑:褚永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