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项目区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
4.1骨干工程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4.1.1流域概况
**灌区水利骨干工程位于洞口县西南部,资水流域的**河及平溪河的中上游。
**河属资水二级支流,一级支流为郝水,**河干流长60km,重要分布在绥宁县武阳镇,流域内森林覆盖面广,植被条件好,干流平均坡降16.7‰。
红岩拦河坝位于**河洞口、绥宁两县毗邻的红岩峡谷出口一洞口县花园乡龙头村,距洞口县城25km。红岩拦河坝控制集雨面积702km2,引水位高程342.5m,最大引水流量7.5m3/s。
超美水库处在**河支流——梅田溪,干流长度3km,干流坡降21.8‰,水库控制集雨面积3.87km2,重要靠外引雪峰山山坡集流溪水——桥头河、横木溪水,属平溪河流域。外引集雨面积68km2(涉及半江库区控制面积44.81km2,半江水库多余水量经半江河及半江二、三干渠上游进入超美水库引水渠),属平溪河流域,植被条件好,产水量丰富。大坝座落在又兰镇桃树村井家坝,有6km简易公路在又兰镇桥头村与洞绥公路相连,交通较为方便。
半江水库和汤家园水库位于资江二级支流——平溪河的一条小支流上,发源于雪峰山东麓,干流长27.4km,流域面积113km2,自大坝坝址以上约45km2流域面积内均系大山和峡谷地区,河宽一般为10~30m,河床多为大卵石,干流坡降平均为30.4‰,大坝控制集雨面积为44.81km2(其中半江36.4km2,汤家园8.41km2)。
4.1.2水资源概况
灌区区域面积283431亩,折合189.05km2,流域数年平均降雨量1504.6mm,水资源涉及区域自身面积范围内的产水量和过境水资源二大部分。
区域自身面积范围内产水量
W本=0.1×α×F本×P=0.1×0.57×189.05×1504.6
=16213.34万m3
其中地表水12970.67万m3,地下水3242.67万m3。
过境水资源量
W过=0.1×α×F过×P=0.1×0.57×(702+44.81)×1504.6
=64048.07万m3
水资源总量
ΣW=W本+W过=16213.34+64048.07=80261.41万m3
其中可运用的水资源约为35186万m3
灌区内降水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四至六月丰水季节,七至九月高温,雨水少,降雨量年均分派为春季占17%,夏季占44%,秋季占23%,冬季占16%。
4.2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量、项目区供需水平衡
4.2.1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
a)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以下数据均来自后面灌区水量平衡表)
1)红岩坝供水8602.35万m3
2)超美水库供水2338.47万m3
3)基础供水2304万m3
4)半江2023.75万m3
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为15253.57万m3
4.2.2现状供、供水量平衡
a) 现状需水量
灌区设计综合灌溉定额为506.65m3/亩(见表4.4),现状灌溉水运用系数为0.468。现状需水量
W需=12.2×506.65/0.468=13207.54万m3
b)现状供需水平衡
W供-W需=15253.57-13207.54=2046.03万m3
c)按设计灌溉面积18.697万亩计算供需水平衡
W供-W需=15253.57-18.697×506.65/0.468=—4987.53万m3
从以上结果可知,按现状实灌面积12.2万亩计算,可供水量尚有结余,但是,要达成设计规定,还远远不够,必须提高渠系水利系数,减少水量损耗,充足运用水资源,才干充足发挥工程效益。
4.3设计水平年项目供需水量平衡
4.3.1灌区可供水理预测
a) 测站分布情况
红岩坝坝址处无测站,但坝址以上有武阳、瓦屋塘、红岩三个雨量站,下游有高沙雨量站、黄桥水文站;超美水库坝址处管理所有一地震气象站,半江水库坝址以下原有半江雨量站(1957年4月建),现已撤,平溪河上游有洞口水文站,另县城有洞口气象站。
b) 水文资料及来源
本次所搜集资料均来自各站实测资料,准确性较高,所搜集到的资料如下:
1)瓦屋塘降雨量资料1965-1987、1993-1997共28年资料
2)红岩站降雨量资料1960、1964-1991、93、95、96共32年资料
3)半江站1958、1959、1960、1962共4年降雨量资料
4)洞口水文站降雨量资料1958-1981共26年资料
5)高沙雨量站降雨量资料1959-1981、93、95、96、97共27年资较
6)超美雨量站1976-1988共2023降雨量资料
7)洞口气象站1960-1982共23年降雨量资料
8)黄桥水文站1993-1997共5年降雨量资料
c) 资料采用
1)红岩雨量站离红岩拦河坝2km,并且红岩雨量站降雨量资料系列长,有连续长系列28年(1964~1991年),红岩坝径流计量直接采用红岩站实测降雨量资料,设计代表年降雨量见表4.1。
2)超美水库采用超美雨量站资料。
3)半江库区由于实测资料只有4年,代表性局限性,可直接移用瓦屋塘或红岩雨量站资料,但比较瓦屋塘、红岩雨量站,红岩站离半江距离更近,并且面雨量值也更接近,因此,直接移用红岩雨量站资料,只是半江站与红岩站面雨量值仍然相差约200mm,计算成果值也许略偏低。
4.3.1.2径流量计算
a) 计算方法
1)采用由降雨量推求径流产水量;
2)径流系数的采用
**河下游有黄桥水文站,宜由黄桥站P~R关系推求径流系数,但由于没有收集到黄桥站径流量资料,所以采用查《水文手册》的办法求径流系数。
根据灌区地理位置,查《湖南省小型水库水文手册》(1973年),选定α=0.57。
b) 径流量计算
1)红岩拦河径流量计算,见表4.2;
2)超美水库径流量计算,由于它外引面积涉及半江库区控制集雨面积,因此它的产水量必受半江水库、汤家园水库调蓄作用影响,所以本次暂将半江控制面积44.81km2避开,先计算本库3.87km2及外引23.19km2共27.06km2面积内产水量。见表4.2。
3)半江库区径流量计算见表4.2。
4.3.2灌区需水量计算
a)灌溉定额采用《湖南省水电设计院灌溉定额汇编》中册(1984年)资料。按洞口县双季稻历年灌溉定额计算频率(见表4.3),选出相应于灌溉保证率(88.5%)的典型年1978年,灌区作物设计灌溉定额如下:
早稻289.38m3/亩;柑桔195 m3/亩;中稻273.56 m3/亩;
茶叶140 m3/亩;晚稻328.18 m3/亩;经济作物107 m3/亩。
b)设计水平年渠系水运用系数采用如下值:
η田间=0.95
η渠系=0.65
c)灌溉用水量计算见表4.4。
4.3.3设计水平年项目区供需水量平衡
a) 平衡原则
1)由于超美水库水量受半江水库调蓄作用影响,先计算半江库区水量平衡,调节原则是先蓄满库,然后除满足灌溉外,其余根据来水量按比例下泄,半江水库设计代表年调节计算成果见表4.6。
2)半江水库弃水扣除损失后按85%来水量此外加超美水库自身集雨面积3.87km2和外引面积23.19km2的产水量作为超美水库的总来水量。
3)非灌溉期超美来水先蓄库,灌溉期先引红岩坝水来灌溉,局限性部分由超美水库补充。超美水库设计代表年调节计算成果见表4.10。
b)平衡片划分
根据藻区引水渠和灌溉渠布置,考虑基础水量分布,拟划分四个片分别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第一片:半江片
由半江、汤家园两座水Ⅰ型水库骨干水源工程,配以山塘等基础水利设施,灌溉半江3条干渠及支渠;
第二片:西石片
由红岩拦河坝作为骨干水源工程,配以山塘等基础水利设施灌溉西石干渠及支渠;
第三片:大水片
由红岩拦河坝和超美水库做为骨干水源工程,辅以山塘等基础水利设施重要灌溉马渡、大水干渠及支渠;
第四片:青龙片
由红岩拦河坝和超美水库做为骨干水源工程,辅以山塘等基础水利设施灌溉青龙、马鞍干渠及支渠。
c)平衡结果(见表4.5及表4.7-4.9)
W需=13930.73万m3
W供=15253.57万m3
W供-W需=14463.21-13805.32=1322.84万m3
可见即使在偏估年份,也能满足灌溉规定。
现状与设计水平对比,同样灌溉面积条件下,设计水平年节水量:
W节=12.2×506.65/0.468-12.2×506.65/0.6802=3698万m3
d)灌水模数计算
各作物插前灌水及生育期内各次灌水的灌水率根据下式计算
式中:qik——第i种作物第k次灌水的灌水率(m3/s.万亩)
mik——第i种作物第k次灌水的灌水定额(m3/亩)
Tik——第i种作物第k次灌水的灌水延续时间(d)
di——第i种作物的种植比
本次设计灌水率的计算参考有关书籍,分别计算各片的灌水率,从各片中选择最大的灌水率作为灌区的灌水率。即q 设=0.612m3/s.万亩。
e) 渠系配水计算
灌区设计灌水率参考有关书籍,采用直接设计旬最大灌溉用水量,计算旬的平均流量,以该流量作为旬的设计灌水率,本次分别求得各片的旬灌溉用水率,再以各片中最大的灌水率作为本次灌区设计灌水率。求得设计灌水率q设=0.612m3/s/万亩。
灌区支渠重要采用轮灌方式进行配水,部分支渠及干渠直灌面积采用续灌方式进行配水。
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n——轮灌渠道的设计流量(m3/s);
N——该渠道轮灌组数;
——该渠道轮灌组平均灌溉面积(万亩);
——该轮灌渠道至田间的水运用系数;
——设计净灌水率。
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1)
(2)
式中:Qs——续灌渠道设计流量(m3/s);
qs——设计灌水率(m3/s.亩)
σ——该渠道单位长度损失率(%/km)
ηs——该续灌渠道至田间的水运用系数;
L——渠道的工作长度。
续灌支渠的流量计算时,采用公式(1)进行计算。
计算干渠的设计流量时,采用公式(2)分段进行计算。
各渠系流量成果见表4.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