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经济高位运行中产能过剩及其成因分析.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366635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高位运行中产能过剩及其成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经济高位运行中产能过剩及其成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经济高位运行中产能过剩及其成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经济高位运行中产能过剩及其成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经济高位运行中产能过剩及其成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经济高位运行中产能过剩及其成因分析 摘 要:近年间,我国的产能过剩相当严重。这种在经济高位运行中产生、扩展和蔓延的产能过剩不仅具有影响全局的性质,而且也不是一两年间可以消失的。所以,对其严重性不可低估。产能过剩的直接成因是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失调,深层次成因则是宏观调控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产能过剩;经济高位运行;直接成因;深层次成因 作者简介:闻 潜(1930),男,河南桐柏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01905 收稿日期:20060720 一、目前产能过剩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怎样

2、认识和化解目前的产能过剩,是媒体和经济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有人说,产能过剩是盲目投资的结果,而盲目投资发生在少数产业部门和为数不多的企业,因而产能过剩是局部性的,不涉及经济运行的全局。也有人认为,产能过剩是近年炒作房地产导致投资过热所产生的结果,是一时性的;一旦平抑了由房地产而引发的过度投资,经济仍会平稳快速运行,产能过剩也就自然消失了。那么,产能过剩的情形是否真的如此,既是局部性的,又是一时性的?这需要结合产能过剩的产生过程和市场表现来进行辨析,以便理清产能过剩的性质。 目前产能过剩呈现出如下重要特点: 1产能过剩是在经济高位运行中产生、扩展和蔓延的 1998年至2002年,经济增长率年均为7

3、7。有人说,当时经济增长陷入“特殊的低谷”或“低速区”,1非也。5年间经济增长率在78之间波动,经济运行仍然处于高位。即使今天看来,年均77的速度也是不低的。可是,当时仅有的国债投资却只用于基础产业,“加工业(目前称之为制造业)一个项目也未批”,何故?政府拟以当时的国债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然而在银行信贷资金年末余额持续扩大的情形下,民间投资增长却相当缓慢,又是什么原因?现在回头来看,这些并非什么别的原因所造成,而是由于大量产品不为市场所包容,也就是说,是产能过剩制约着投资增长。可见,产能过剩是在1998年2002年间经济高位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值得指出的是,当时不仅出现产能过剩,历史上罕见的资金

4、过剩也是在这几年开始发生的。 产能过剩反映在商品市场上,是销售疲弱,供给过剩。不但众多企业家忧心忡忡,不少政府官员也为之忧虑,但是人们尚未察觉到,这就是产能过剩的到来。问题在于,产能过剩为供给过剩所掩盖,而供给过剩或需求萎缩被看成一时性的,似乎转瞬即逝。政府也有一批节制产能的政策措施出台,比如,旧的纺织设备被砍掉一千万锭,同时还要淘汰过时的冶金设备和重化工设备,以抑制钢铁、重化工产能的增长。但事实上,这些政策措施或者收效甚微,或者无果而终,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是相当严重的。 人们明确认识到产能过剩的出现,还是近3年的事。近几年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2003年为100,2004年101,20

5、05年99,年均增长率比前几年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可是,这3年市场越来越不能包容由过度投资带来的产出,不但供给大于需求的商品品种越来越多,总量也越来越大,而且大量生产设备运转放空,被迫闲置的生产能力几乎遍及各个产业。这表明,前几年产生的产能过剩,到2003年2005年又有所扩展和蔓延。于是,人们在欢呼高增长的同时,又在大声惊叹产能过剩的突然显现。高智者开始忧虑生产过剩的严重,以及由它所孕育的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批评重速度而不重视结构、效益和安全的人越来越多,调门越来越高,声音也越来越大。然而,孰不知产能过剩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其产生、扩展和蔓延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这些批评也不是无用的,至

6、少可使大家警觉,对于宏观调控者也可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 2产能过剩先出现于消费品产业,而当它遍及大多数消费品产业部门之时,投入品产业各部门早已出现产能过剩,有些部门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上世纪90年代,有3年经历了两位数的高通货膨胀,此外的7年内市场皆相当疲软。即使在高通胀期,市场也存在结构性疲软。就是说,市场疲软已成为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人们不再看好市场,并且习以为常。于是,市场疲软一词也渐渐为大家所遗忘,后来又为产销率一词所替代,但如今就是产销率低下在诸多媒体的经济评论中也很少出现。不过市场疲软一词,在当时主要是用来描述消费品的供求的。至于投入品市场总是比较兴旺,或者是相当兴旺的。然而近几

7、年来,投入品市场也走向疲软。由商务部公示的2006年供求清单表明,“全国七成以上消费品和二成以上生产资料供过于求”。几乎没有什么供不应求的东西,而且供过于求的商品比例在增高,数量在变大。“这份清单,再次发出国内产能过剩的警示信号。”2 根据手头仅有的资料可知,产能过剩的最初信号,是商务部于2005年上半年发表的鉴于生产资料销售额相当于消费品销售额的3倍,又考虑到一向旺销的钢铁、水泥、建材、电解铝等生产资料已严重滞销,商务部才作出供求矛盾呈现“整体加剧趋势”的重要认定和判断。就是说,供给过剩已从局部扩展到整体,供给过剩也随之变化为产能过剩。对产能过剩的判断和认定,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不是“全国七成

8、以上”消费品的供大于求,而是“二成以上”生产资料的供过于求。要知道,消费品供过于求达到七成以上,已有七、八年之久了。 供给过剩也就是产出过剩,它是产能过剩的先兆。如果市场需求可及时扩大,供给过剩便可化解;否则,积压的商品将越来越多,供给过剩势必更加严重。若考虑到消费品过剩还会引致生产资料过剩,那么,供给过剩就具有整体的性质,或者说,供给过剩必然转变为产能过剩。现在回顾这段历史是为了阐明,仅就宏观调控当局而言,对于产能过剩的产生和扩展、蔓延是缺乏警觉和预见性的;严格地讲,是失职的。 3产能过剩反过来不但加重供给过剩,还迫使市场价格下降,这集中反映在消费品市场上。眼前投入品市场虽有不同,但它也难以

9、背离这一规律 消费品市场价格走低已有近10个年头了。1998年2002年,CPI在12之间波动,有两年还出现负增长。2003年2005年消费品价格有所上升,一度达到4,但随后降至18(2005年),今年预计可望达到2。消费品市场价格之所以长期走低,是因为消费品生产部门产能过剩的态势在不断增强。在产能过剩日益严重的情形下,纵使消费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供给过剩也有所缓解,但是消费品市场价格仍不会提升,反而是继续走低的。因为,一旦市场疲软减轻,过剩的产能就会立即提供更多的产出,以供应市场。所以,消费品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绝非偶然,而是一定要发生的。 从2002年开始,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显著提升,这是投资过热

10、及其对经济运行的拉动所致。尽管投资增长率至今居高不下,但在产能全面过剩的情形下,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而不会持久,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跌落也是指日可待的。应该说,生产资料价格跌落的过程目前已经开始。2002年2004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持续高于加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二者的差距分别为08、46和66个百分点。但是,到了去年下半年,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已大幅回落。2005年10月末,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仅为1052点,比年初下降了20个百分点,相当部分钢材产品价格已经跌破成本。此外,电石、水泥、电力、煤炭等价格指数也因产能过剩而走低。 4如今,产能过剩已同供给过剩和价格跌落紧密联系在一起

11、,而且三位一体,难以切割 要抑制价格跌落,就必须扩大消费,为此需下大力气增加居民收入。 要抑制供给过剩,就必须坚决淘汰相当一批生产能力,这势必加重失业,减缓居民收入增长。 要解决产能过剩,更必须控制投资增长,而投资增速的减缓则将造成更严重的失业,居民收入的增长也必然更为缓慢。 这就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最大困难,由此而产生的风险也正在显现。 以上分析表明,高位经济运行中发生的产能过剩不是局部的,而是具有全局的性质。产能过剩的产生、扩展和蔓延,前后大约经历了十余年时间。在这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中,产能过剩已从消费品产业扩展到投入品产业,从消费品市场渗透和蔓延到生产资料市场。它还与供给过剩和价格跌落结成

12、伴侣,共同制约着经济运行。所以,产能过剩不仅具有影响全局的性质,而且也不是一、两年间可以消失的。要根治产能过剩,必须要有耐心,下大力气,我们对此必须要有极其清醒的认识。 二、产能过剩的直接成因: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失调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考察,导致产能过剩的基本经济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起作用的因素,浮现于经济运行的表层;二是间接起作用的因素,内在于经济运行的深层。让我们先讨论产能过剩的直接成因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调。 设备和生产能力一向寓于生产过程,过剩的产能也存在于生产过程。但是,产能是否过剩,若仅限于分析生产和产出过程,那是不易察觉的。可是,产能过剩还有其市场形态,这就是供给过剩。所以辨析产能

13、是否过剩,特别是考察产能过剩的成因,就必须从其市场形态,即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入手。 从理论上说,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由商品交换和流通而引致,它存在于市场,而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具有多种属性,但它基本上是一种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在微观方面,交换关系显得更为重要,它决定分配关系;但在宏观方面,分配关系则更为重要,是分配关系决定交换关系,以及由它而引致的供求关系。 产能过剩在市场上表现为供给过剩。过剩供给的对立面,是渐趋萎缩的需求。这是供求不平衡的一种市场形态。供求不平衡的另一种市场形态是短缺的供给与膨胀的需求相对应。无论前者还是后者,一旦出现于市场,都将严重制约经济运

14、行。理想的市场形态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平衡:对于供给来说,需求是适度的,而不呈现萎缩;对于需求来说,供给也是适度的,而不存在过剩。此时,市场的价格是稳定的,也就是说,市场是均衡的。然而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市场非均衡乃至失调的现象,总是在发生。究其原因,就是投资和消费相互摩擦,特别是以投资挤压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所致。 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调,也有两种形态:一是相对于日益增长的消费来说,投资增长比较缓慢;二是相对于快速增长的投资来说,消费增长明显不足。前者具体表现为消费率明显上升,投资率则相应下降;后者具体表现为投资率明显偏高,而消费率则相应的偏低。但这不过是一种纯理论上的设定。现实实际情况

15、却是,消费率上升而居于高位的现象非常罕见,而投资率上升且居于高位的现象则是经常发生的,眼前的情形尤其如此。参见下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表1显示,2004年比2001年投资率提升了6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降低了6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降低了52个百分点。还有资料显示,近十几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不到60,而2005年则降至50左右。如今的产能过剩就是在投资率持续上升、消费率不断降低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失调,是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 那么,为什么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调会造成产能过剩呢?这是由于: 1投资和消费的性质和功能不同 投资是由储

16、蓄转化而来,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是按照经济政策的导向有目的地提供产能和产出。消费来自收入,它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是引发需求。市场需求是经济运行的动力。市场需求包括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其中,消费性需求不仅是经济运行的原动力,而且它决定着对经济运行具有最终制约作用的市场容量。因而,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也就理应成为供求关系的基本决定因素。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必然导致商品供过于求。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形下,市场机制的运转,进而还将迫使市场容量趋于萎缩。市场容量的萎缩,既是供给超过需求的必然结果,又是产能严重过剩的集中体现。所以,产能过剩是由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调所导致,它是在投资率持续提升而消费率不

17、断压低的过程中产生的。 2投资总量失调和投资结构失调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总量失调将导致结构失调,而结构失调也必然加剧总量失调,同时还会加重产能过剩 目前投资结构的失调,就其严重程度而言,首推工农业间的投资。多年来,商业性投资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城市,投向农业和农村的资金很少。虽然近十几年引进了大量外资,但外资主要投入外向型产业,以便扩大出口。外资投入内向型产业的并不多见,且几乎不进入农业领域。即便是前几年的国债投资,除局部大江、大河的治理外,直接用于现代农业的也为数甚少。身负沉重税负的农民,其有限的资金,年年主要用于维持日常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谈不到供农业或农村基建投资之用。这正是令人注目、也为广大

18、农民所企盼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至今迟迟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所以农业投资和工业投资相比较,实在是很不相称的。所谓投资过度增长,实乃工业投资的过度增长,农业历来是缺乏资金投入的。 在工业部门,商业性投资主要集中于重要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投资增长相当缓慢。在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适当加大重化工业投资的力度、加速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过度向重化工倾斜,就会导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畸形化。2003年2005年,投资增长率平均达到30以上,大体相当于同期经济增长率的3倍。显然,投资增 长率已经是相当高的了。但是,钢铁、水泥、建材、电解铝的投资增长率,又各为总投资增长率的数倍。所以,不但

19、工农业两大部门间投资结构失调严重,工业部门内部投资结构的失调也是相当严重的。 投资率的连年提升,意味着投资总量相对于消费总量已经过多。投资总量失调,经常是在投资结构失调的情形下出现的;反过来,投资总量失调又会进一步加重投资结构的失调。因而,投资总量失调和投资结构失调,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如果说产能过剩出自于投资率的步步拔高,那么,产能过剩的扩展、蔓延和渗透,就是在投资总量失调和结构失调的因果联系中于近期凸显于市场的。 三、产能过剩的深层次成因:宏观调控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 一个阶段以来,提高消费率和压低投资率的见解,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一些重要政策的出台,早已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但是,投资和消费关系

20、的失调并未得到遏制。产能过剩也正是在这种舆论环境和政治氛围中迅速扩展和蔓延的。这种情况表明,产能过剩的不断扩展、蔓延,除直接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导致产能过剩的深层因素众多,这些因素潜藏并分布于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乍看起来,它们似乎与产能过剩无关。其实,产能过剩之所以泛滥成灾,正是由于宏观调控缺乏系统的理性思考,诸深层次因素在政策选择、调整和实施的过程中相互结合,并形成为一体所造成的。导致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因素,按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力排列,下面几个是最为重要的: 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难以适应经济高增长的需求 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深入人心。要发展,就需增加投资,以支持经济高增长。然而,经

21、济增长率的高低,在客观上还受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是粗放型增长还是集约型增长,这将决定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的对比。根据国内经验,实行粗放型增长,投资增长率相当于经济增长率的2至3倍。而按照国际经验,实行集约型增长,投资增长率仅略高于经济增长率。因此,谋求经济高增长,既要重视不断增加投资,又要密切关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节省投资。但实际情形却是,宏观调控当局仅仅重视前者,而放松了后者。每个五年计划都是在谋求高增长,也都实现了高增长。但是,要清醒地看到,到目前为止所实现的经济高增长,都是建立在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已提出多年了。就是从“十五大”

22、算起,也有近10年之久。按照“十五”规定,年均经济增长率应不低于7。虽然7的经济增长率仍属于高增长,但它却接近高位运行的下限。这是因为,当时是改造落后增长方式的起步阶段,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制约经济运行,经济增长率不可太高,而7的规定正是考虑到增长方式转变暂时对经济运行所造成的影响的。“十五”计划执行的结果超过预期,经济增长率经统计普查调整后,年均达到95。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未真正开始,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更加普遍,也更加粗放。即是说,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之所以失调,商品过剩之所以转变为产能过剩,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2居民收入的增速

23、偏低,不足以支持即期消费水平的提升 居民消费包括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前者表现为当年家庭的消费生活支出,后者表现为生活支出后的剩余,通称为居民储蓄。市场需求取决于即期消费,而储蓄经过市场则转化为投资。在居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互为消长。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家庭生活一般应有所改善,但是新增收入中有多大份额用于增加即期消费,多大份额用于增加未来消费,各个家庭会有不同的选择和决策。一般而言,尽管家庭决策不同,甚至千差万别,但对即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安排,或者说,对当年生活支出与储蓄关系的调节,却皆主要决定于居民收入及其增减预期。 一个时期以来,居民收入中有越来越大的份额用于增加储蓄,以备

24、未来消费之需。因而,即期消费的增长不能不受到一定限制。鉴于市场形势持续疲软,商务部一位高级官员埋怨说:“增加收入等于增加储蓄。”3,在目前,增加收入等于增加储蓄的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但这并不表明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很快,也不表明即期消费已获得较好的满足而无需再继续增加,从而把全部新增收入都用于储蓄。正好相反,这是居民收入增长异常缓慢的反映,也是为准备未来消费之用而不得不抑制即期消费以增加储蓄所致。所以,居民收入增速偏低,不足以支持即期消费水平的提升,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如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其增长缓慢的程度还不是一个很清晰的概念。笔者认为,对此应作三方面分析

25、。 (1)居民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对比。我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长期稳定在近10。居民收入增长率,城乡有明显的差别。1992年以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近8,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则更为缓慢。比如,1998年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约为4。仅就城市而言,居民收入增长率就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率大约有两个百分点。明确这一数量对比不是没有意义的,其经济意义在于,尽管每年产出巨大,但从中扣除各个环节的投入和消耗之后,各年度余下的净收入甚微,不足以支持居民收入有更多的增长。 (2)居民收入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的对比。我国的居民收入增长率不仅落后于经济增长率,更落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有经济评论家

26、估计,包括城乡在内,居民收入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的差距约达10个百分点之多,4大大超过它与经济增长率的差距。明确这一点的意义在于,长期以来,国民收入的分配总是在向政府倾斜,而居民所得则是明显不足的。当然,对国民收入作如此分配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尽管如此,现在也是到了应认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基本格局的时候了。 (3)中等工资与平均工资之对比。工资水平历来有高、中、低之分。若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合理,中等工资水平应接近或等于平均工资水平。不然的话,平均工资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就失去了其应有之意义。然而多年以来,中等工资却逐渐偏离甚而明显低于平均工资。例如,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北京城镇单位职工平

27、均工资为32800余元,达到平均工资水平的人数占359,没有达到的人数占641。5即是说,有64成以上职工工资低于平均线。显然,这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一种反映。如果考虑到这事实,那么就可以认为,广大中等和低等居民收入的增速就更为缓慢了。 以上表明,无论从经济增长率看,还是从财政收入增长率看,抑或从平均工资线来看,居民收入增长率偏低都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在这种情形下,居民不去关注即期消费,而尽可能多地把新增收入用于储蓄,这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何况 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对于广大中低收入者,在目前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呢! 3工业反哺农业起步迟缓,既难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也难以振兴多年疲软

28、的农村市场 工业反哺农业是新出台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在历史上,工业化所需资金主要来自农业,由农民负担。当时,聚集和调节农业资金的政策措施有3项:一是农业税;二是工农业价格剪刀差;三是征用农村土地。近3年来,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要求,先后减免了各个地区的农业税,同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予农民多种生产补贴,以补偿因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扩大而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近3年,农民收入年平均增加约300元,相当于前7年的3倍,是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威力的初步显现。但是,毋庸讳言,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甚而还在继续扩大。1996年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不到城镇居民可

29、支配收入增量的15,城乡人均存款之比为71。因而,要缓解农村市场疲软,比缓解城市市场疲软更困难。 为什么城乡收入的差距仍在扩大呢?问题在于,“三农”问题由来已久,而工业反哺农业只是近年才开始起步,其力度因政策措施尚未完全到位也明显不足。比如,土地征用和出让仍在沿用计划经济的定价补偿体制,对农民的补偿明显不足。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这些年,大量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不仅为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而且通过土地征用和出让为城市建设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这是一些地方城市建设之所以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也是以对农民补偿偏低、牺牲大批良田为代价的。”6显然,这不能不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又比如,久

30、已存在的粮食价格与农资价格的矛盾及其近期凸现,是工农业价格剪刀差扩大的一种反映。而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扩大不仅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更为重要的,它还严重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 看来,工业反哺农业必将经历一个长过程。在它的起步阶段,虽然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城乡收入的差距却难以缩小,甚至有时还会扩大。产能过剩不仅由城市市场需求不足而引致,更因农村市场需求的萎缩而扩展和蔓延。所以,工业反哺农业起步迟缓、力度不足,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4外贸持续扩张导致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失调,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调也更为严重 产能过剩通常是由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萎缩而引致。在外需适度、内需和外需相互适应的

31、情形下,产能过剩问题原本可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以及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予以解决。但是近几年间,外贸持续扩张,经济运行对外贸的依存度急速提升,并导致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严重失调。在这种情况下,要调整和改进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将是相当困难的。不仅如此,外贸扩张还将迫使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更加恶化,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必将更加严重。 为什么外贸扩张会导致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失调?又何以会恶化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加大产能过剩呢? 外贸运行有两条通道,出口和进口。出口处处仰仗外需,而进口则仅仅依存于内需。外贸扩张,首先表现为出口扩张。但是,按照国际游戏规则,大量商品的出口,必将要伴随以相当规模商品的进口。因而,外贸扩张不仅表现

32、为出口扩张,还表现为进口扩张。后者会导致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失调,而前者则将加剧和扩大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调状态。 外贸扩张是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同时投资过度增长情形下发生的。大量商品的进口意味着,不足以包容国内供给的市场需求,还必须去容纳来自国际市场的供给。因而进口扩张必然导致内需和外需关系的失调。而大量商品的出口则会提升投资的增长速度。可是,由投资引致的需求主要是生产性需求,即便消费需求有所增长,那也是相当缓慢的。所以,出口扩张带动投资扩张,必然加剧投资和消费二者的失调状态。无论进口扩张还是出口扩张,其结果都会拓展商品和产能过剩的领域,并扩大其规模。 可见,外贸扩张的结果将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内

33、需和外需关系的失调;另一方面,是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失调更为严重。这并非仅仅是理论分析,近几年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形也是如此。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502,2003年为604,2004年为70,2005年为626。5年间除2001年与上年持平外,之后3年每年都提升约10个百分点,每年的上升幅度相当于上世纪整个90年代外贸依存度的上升幅度。2005年,在各方面政策的控制下外贸依存度才有所下降。在这几年,投资率也迅速提升,消费率则相应下降。这两种重要经济现象的同时出现绝非偶然,而是由其内在机制相互联动所致,是必然的。因此,若不抑制外贸扩张,要根治产能过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编校:沈 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