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国族形象的想象与建构——20世纪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时代特征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341079 上传时间:2024-07-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国族形象的想象与建构——20世纪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时代特征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国族形象的想象与建构——20世纪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时代特征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国族形象的想象与建构——20世纪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时代特征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3 月第4 2 卷第1 期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Mar.2024Vol.42,No.1新国族形象的想象与建构20世纪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时代特征分析贾冀川,李瑞琪(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 1 0 0 9 7)摘要:纵观2 0 世纪的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的呈现在不断流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政策和文艺政策的影响,红色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历史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地位形成了一种命运上的互文。从革命先锋、民族战士到被改造者,再到启蒙者,知识分子形象完成了在新国族形象中的自我形象的想象与建构。关键词:新国族

2、形象;中国红色戏剧;知识分子形象;想象;建构中图分类号:J809.2;1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6 5 3 6(2 0 2 4)0 1-0 0 0 1-0 6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National ImageAnalysis of Intellectu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Red DramaJIA Ji-chuan,LI Rui-qi(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Abstra

3、ct:The imag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Red Drama has been constantly changing.Influ-enced by political and literary policies in d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the imag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Red Drama andthe status of intellectuals in historical reality have formed a kind of intert

4、extuality of destiny.From the revolutionaryvanguard and national warrior to the reformed,and then to the enlightener,the image of intellectuals has realized aself-image imag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a new national image.Key words:new national image;the Chinese Red Drama;intellectu

5、al images;imagination;construction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独自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领导中国文艺创作。其中,戏剧艺术作为一种可以及时反映社会变革并迅速向公众传播的艺术形式,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收稿日期:2 0 2 3-1 0-3 0作者简介:贾冀川(1 9 7 2 一),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瑞琪(1 9 9 9 一),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 7 BZW149)。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苏区红色戏剧、国统区左翼戏剧、解放区戏剧、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和新时期主流(主旋律)戏剧

6、等不同阶段戏剧样态的嬉变。尽管各个时期名称不一、形态有异,但这些戏剧都可以被视为广义上的红色戏剧。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历经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期改革开放,开启了以“革命”“社会主义新人”为内核的新的国族意识建构。在红色戏剧创作中,剧作家们通过塑造新国族形象、构建新国族形象谱系,将这种以“革命”“社会主义新人”为内核的新国族意识具象化,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精神面貌和灵魂旨归的新国族形象。管子小匡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可见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国之栋梁的地位。到了近现代,在国势日微、列强环伺的民族危机面前,作为最先觉悟者的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风潮,在启蒙和救

7、亡运动中摇旗呐喊,从而唤醒国人区隔于外族的独立民族意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虽历经坎珂,但他们不改初心,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红色戏剧展现了知识分子形象随时代风云变幻而呈现出形态样貌的历史嬉变,从而将其与工人、农民、革命军人一起建构了新国族形象谱系。一、作为意识形态先导的革命先锋抗战爆发前,红色戏剧创作表现为苏区红色戏剧、国统区左翼戏剧这两个阶段的戏剧样态。其中,代表中国社会时代先进思想方向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多以革命先锋的形象出现,他们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参与构建新国族形象的雏形。苏区红色戏剧的发展建立在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的基础上,同时也离不开

8、知识分子和苏区文艺战士的努力。1 9 3 1 年以后,瞿秋白、李伯钊、沙可夫、钱壮飞、胡底等大批文艺骨干从苏联回国或从上海转移到中央苏区。这批知识分子与苏区的文艺战士汇合,一起投人到了苏区蓬勃开展的红色戏剧运动中去。红色戏剧创作在早期深受苏联的“文艺工具论”的影响,苏区红色戏剧不仅要体现艺术表演的娱乐功能,也要起到教化民众、宣传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苏区位于偏远落后的赣南地区,民众的状态就正如列宁所分析,“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文盲是同任何政治绝缘的”。2 所以在文艺作品中塑造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便成为必然。知识分子形象在苏区红色戏剧中

9、占比不大,但他们往往成为了创作者自身的艺术化身,引导、动员苏区的广大民众积极参与苏区的革命斗争。这一阶段的红色戏剧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趋2.于英雄化。在苏区红色戏剧中,知识分子形象是最早的觉醒者,走在革命斗争的前列。他们的职业大多是学生、教师,他们在知识贫的年代掌握了先进思想,能够洞悉社会形势,是当时的先锋群体。剧中知识分子通过大段对白宣讲启蒙思想、革命精神,使观众在观看戏剧时能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这些红色戏剧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英雄化锻造,正契合了社会对爱国主义、民族解放的现实需要。在话剧牺牲者(集体创作,1 9 3 0)中,与众多的看客不同,青年学生A、B、C、D 同情作为

10、工人领袖的姜姓政治犯。在刑场上,他们痛斥卖国绅士丙、丁是卑可耻的卖国贼,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走狗。相比于形象还比较单薄的青年学生A、B、C、D,话剧最后的胜利(君行,1 9 3 1)里的学生兄妹李正明和李秀贞就丰满了许多。尽管他们的父亲是土财主,但他们二人思想进步,力劝父亲为抗日多捐钱粮。李正明还组织乡亲成立游击队打鬼子。最动人的知识分子形象是独幕剧最后一课中的教员。在沦陷的东北某小学,由于学生小林受到鬼子的欺骗,把教员上课说的抗日救亡的话告诉了鬼子,教员上完最后一课就将会被日本视学员抓走杀掉。大家劝教员赶紧逃走,他拒绝了,因为在日本鬼子的严密监视下,一方面根本逃不掉,另一方面,他要利用最后一课

11、的时间告诉同学们大家是中国人,满洲国是日寇的愧政权,日本人是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教员视死如归,最后被警察抓走了。尽管没有姓名,但教员慷慨赴死的精神足够令人震撼,剧作也由此投射出撼人心魄的悲剧力量。青年学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主力,一旦觉醒往往最有行动力。而教师是知识分子群体中最早的觉醒者和精神指引者,其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并通过学生群体影响社会。在苏区红色戏剧蓬勃发展的同时,党领导下的国统区的左翼戏剧创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左翼话剧在2 0 世纪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既是早期话剧反帝反封建和五四话剧张扬启蒙的历史延续,又是抗敌御侮(1 9 3 7 一19

12、45)和作为阶级斗争工具(1 9 4 9 1 9 7 8)的历史铺垫。”3 在国统区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左翼戏剧创作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注重体现群众性和党性。除了工人、农民和革命军人形象另文阐述。创作者和创作时间不详。广大的小市民和工人阶级,生活在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深受左翼艺术家们的青崃,这是对新国族形象的进一步探索和补充。左翼剧作家们如田汉、郑伯奇等大多是知识分子出身,使得左翼戏剧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典型的知识分子立场。周钢鸣认为:“民族英雄 是真正为民族解放而牲斗争抗敌,能代表大众的斗争情绪和要求的人,是群众人格典型化的英雄。”4 1 因此,在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上,左翼戏剧创作也同样坚持知识分

13、子形象的典型化。这些知识分子在动乱的年代走在革命斗争的前列,极具时代使命感和信念感。从戏剧实践来看,左翼戏剧创作跳出“唯美的圈套”,肩负起了“时代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从巍峨高赢的象牙之塔,向着群众艺术的路线走去”5 。左翼独幕剧乱钟(田汉,1 9 3 1)就以大学生形象作为主体,写出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大学生的群像。剧作开场,随着形势的日益紧张,在抗日问题上大家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同学主张应当激烈抵抗,有同学认为学生应该首先读好书再报效国家,展现了一群热血青年的远大抱负。当日军攻占北大营,政府下令不抵抗的时候,只有A和G溜走了,其他的同学C、D、E、F、H、I、J、K 及女大学生黄

14、、梁等都义愤填膺,跟随着B在紧急集合的乱钟声中拿起武器武装自卫。独幕剧烙痕(宋之的,1 9 3 6)没有为主人公设定职业,但家中书香气息的陈设暗示了他们知识分子的身份。十九岁的郭丽之随同父兄参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准备在午夜十二点联合义勇军起事。但遗憾的是,他们失败了。他们只有几十个人,失败几乎早已注定,为什么还要干呢?郭丽之的父亲郭鹤年的话就是最好的解答,“(咬着牙)我们只有千!即使是死,也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猪,我们不能随人宰割”。6 1 1 而面对和喜多上尉结婚就可以自由的承诺,郭丽之答道:“我们民族的光荣和自由,是宁可死也不可能辱的!6 1 2 3勇敢地直面敌人屠刀的乱钟中的大学生

15、B和烙痕中的少女郭丽之,颇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使得戏剧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浪漫化色彩。这与左翼剧作家们如田汉、夏衍、郑伯奇等大多是知识分子出身不无关系。相比于他们并不太熟悉和擅长的工农阶级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他们对与他们自身的经历相似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刻画显得更为深入和真实。在彼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矛盾尖锐的状况下,特别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的艰难处境下,国统区左翼戏剧中对先进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承担了先锋式的意识形态引导功能,为左翼戏剧时期的新国族形象建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担负家国情怀的民族战士解放区戏剧是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区红色戏剧和国统区左翼戏剧艺术精神的延续,解放区戏剧中的知识分子

16、形象也是对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国族形象的不断深化和补充。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区戏剧运动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各个解放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解放区戏剧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火的洗礼中开花结果的,所以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被塑造成了肩负家国大义和民族兴亡的民族战士。“抗战爆发后的红色戏剧,重心在以抗日爱国主题对普通民众进行民族意识启蒙,通过对个体生死存亡处境的描绘,召唤出作为中华民族成员所具有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全体民众的抗敌情绪,进而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7 抗战爆发之初,大量知识分子涌人延安,他们与延安当地的军民展开了深度的精神交流,结合革命和战争形势,深化了文

17、艺作品中的反帝救亡意识。这一时期,延安的文艺政策比较宽松,文艺工作者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甚至在1 9 3 8 年,丁玲在其发表的适合群众与取媚群众一文中就知识分子与群众的关系指出:“我们现在要群众化,不是把我们变成与老百姓一样,不是要我们跟着他们走,是要使群众在我们的影响和领导之下这么到群众中去,只求能适合群众,而绝不取媚群众。”8 正是在这种创作心理指引下,独幕剧重逢(丁玲,1 9 3 7)塑造了一批进步的知识青年形象。独幕剧重逢是丁玲在解放区创作的第一部戏剧,讲述抗日军中政治部地方工作人员女青年白兰被捕后,与恋人马达明从误会到一同无畏抗敌的感人故事。在重逢中,白兰被捕后,已经暴露身份的

18、同事张大山、王光仁、齐新也被关押到审讯室,白兰企图与他们一齐赴死,三位同志劝她坚强活下去,而他们借机与日军特务队长山本搏斗,最终英勇牺牲。当山本让自已的情报科科长马达明来说服白兰嫁给自己,白兰一眼认出这正是自己在日留学的恋人,顿时十分饦异、愤怒,尽管马达明多次暗示自已是“黑皮红心”,白兰却认为他在狡辩,在家国大义面前,甚至不惜持刀刺向自已的恋人。到了最后生死关头,马达明才表明自已的身份是打入日寇内部的情报人员,护送白兰逃离,自已倒在了敌人的枪下重逢刻画了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群像,无3论是白兰、马达明,还是三位同事,都是在日寇面前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坚毅形象,为了民族大义,不惜奉献自己年轻的生命。

19、值得一提的是,重逢中对白兰和马达明这对青年知识分子爱情的细致描写,在解放区戏剧中也是少见的。可见,在解放区戏剧的初期,文艺创作者们还是比较大胆的,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重逢是解放区戏剧中对知识分子形象刻画比较有代表性和进步性的一部,它一改以往在戏剧中知识分子常以学生与教师的身份出现的人物设定,创新性地将青年革命者纳人知识分子群体的范畴,丰富了知识分子在新国族形象谱系中的职业范围。这一时期的红色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心理活动更加细腻,情感更加充沛,人格更加完整。知识分子不再只是从校园出走的单纯激进的口号宣讲者,而是切身投人到紧张的革命工作中,成为担负家国情怀的民族战士。除此之外,三幕话剧流寇队长

20、(王震之,1938)和独幕剧棋局未终(姚时晓,1 9 3 9)等前期解放区戏剧中,从北平流亡出来担任文化宣传工作的女学生吕靖和担任师部文书的高剑波,都是心系国家民族命运追求光明进步的青年,他们身上透出较强的知识分子的气息,形象也比较鲜明。1942年5 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文艺方针,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进行思想上的清算,要求“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从此,工农兵成为解放区文艺表现的主体。那么,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工人、农民、八路军、新四军的生活、情感,用群众的语言书写群众

21、的故事便成了重点。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解放区戏剧中,除了五幕剧民主青年进行曲(集体创作,贾克、赵寻执笔,1 9 4 8)等少数作品外,知识分子形象比较罕见。民主青年进行曲的创作背景是1 9 4 7 年国统区北平,当时物价飞涨,特务横行,充满了饥饿、恐惧、死亡。该剧表现了北平某大学的进步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呼“反饥饿、反内战”的口号,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面对面斗争,塑造了马达、贺百里、冯文辉、何迈等一批追求民主的青年大学生群像。该剧在时代背景、艺术手法等方面,与田汉的乱钟有异曲同工之处。尽管解放区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并不算多,但是依然完成了对苏区戏剧和左翼戏剧中知识分子.4.形象塑造的深

22、化和升华。如果说苏区戏剧和左翼戏剧中的青年知识分子们肩负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早期在中国宣教的时代任务,那么解放区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则更加切实地投人到了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献出自已的生命。他们是伟大的民族战士,是知识分子在民族解放的烽火中炼的新国族形象的历史塑形。三、启蒙意识渐弱的被改造者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与国统区文艺界的进步知识分子汇聚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直接投身到新中国的文艺事业中来。其中,不少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者。但是,随着讲话成为指导全国的文艺政策,知识分子在政治思想上成为必须进行教育和改造的对象。

23、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知识分子在其未和群众的革命斗争打成一片,在其未下决心为群众利益服务并与群众相结合的时候,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1 0 因此,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服务于群众事业,他们是投身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人员,代表着群众利益、集体利益。通过对这些处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知识分子的描绘,歌颂新政权、新生活,宣扬新的国家形象,展示了这些知识分子依靠党和人民,能够完成自身小资产阶级落后思想的教育和改造。这在明朗的天(曹禺,1 9 5 4)和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田汉,1 9 5 8)中有艺术化的

24、体现。在明朗的天里,细菌学专家凌士湘显然是那个时期颇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了争取、教育和改造这些知识分子,党做了许多工作,但并不顺利。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经过两年多的事实教育和党的帮助,医学院里的大夫和教授们大都认清了美国侵略者的真面目,但凌士湘仍不相信。直到美国在朝鲜使用了细菌武器,使他发现自已的研究成果被敌人利用的时候,他才真正看清了敌人的反动本质,决心要到朝鲜前线去参加反细菌战的斗争。尽管这是一出配合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说教戏,但依然展现了凌士湘对于科学精神的坚持,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可爱的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因此,凌士湘应该说是一个塑造得比较成功的知识分子形象。而在田汉的

25、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中出现的一批知识分子形象,则更是需要党和人民进行改造和教育的对象。其中,所谓的“作家”胡锦堂显得最为另类。进城后,凭着一点才华成了作家的胡锦堂就瞧不上青梅竹马但没有文化的孙惠英,开始追求一个女大学生。当他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慰问时,发现努力工作的孙惠英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受到人民的奖励、党的培养,他又无耻地扮成“回头的浪子”。在剧本中,历史学教授简幼岑和两个在工地劳动的大学生的对话表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处境:简幼岑:你们吃的什么?大学生一:改造丸。您也吃一个吧。简幼岑:改造丸?没听说过。给我看看。(拿一个)这不是窝窝头吗?大学生二:对,我们现在管窝窝头叫改造丸。吃了这个就可以改造

26、思想。您不愿改造改造吗?简幼岑:哈哈哈,对,让我也改造改造吧。l在思想改造的氛围里,知识分子无论是教授还是大学生,都需要通过体力的劳动重塑自己的思想,像孙惠英那样通过艰苦劳动可以获得奖励、可以人党的农民已经成为知识分子们学习的榜样。相比于苏区红色戏剧、左翼戏剧以及解放区戏剧中知识分子高尚而伟大的英雄化叙事,十七年戏剧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是“非英雄化”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缺点和软弱被暴露在舞台灯光之下,被动接受人民群众的审视与评判,他们的启蒙意识和理性思想在戏剧作品中的呈现已经大大消减。此外,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中也出现了知识分子女性形象。七月流火(于伶,1 9 6 2)的主人公华素英的身份是上海职

27、业妇女俱乐部主席、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女性。在抗日救亡的艰苦岁月里,她领导一群爱国女性在上海租界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斗争,最后牺牲在为难民募捐、为新四军捐募寒衣的特殊行动中。在“为义卖而死,为义卖而生”的口号下,她成为了一名革命的斗士,其形象与红色戏剧最后一课中的教员一脉相承。比起苏区红色戏剧、左翼戏剧和解放区戏剧,尽管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不是很多,但塑造得更加丰富,有的作品还展现了知识分子复杂曲折的心路历程。然而,随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性诉求逐渐被以阶级斗争为主的政治理念压制”1 2 ,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可避免地与资产阶级思想挂钩,他们需要进行一番教育改造,最终才能成

28、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忠诚的一环。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国家和人民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美好生活愿景进行实践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形象坚定地服务于新生国家建设所宣导的意志和价值观念,从而完成了知识分子形象在新中国的新国族形象建构。四、理性地位回归的启蒙者进人新时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文艺工作者得到平反昭雪。知识分子彻底摆脱政治上的锁,曾经被边缘化、负面化的知识分子,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时代的英雄。1 9 7 8 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邓小平强调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密切关系,他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 3 1 3 6“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

29、切了。”1 3 1 8 7“1 9 8 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先导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1 4 现实环境中知识分子命运的转变,使新时期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开始增多,他们成为国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成为新时期崇尚知识、崇尚科技的时代象征。“当一种政权不再以意识形态的承诺为其合法化的基础,不再将意识形态的争论作为其权力运作的主要途径与手段,而是把自已的合法性建立在量化的经济发展指标上时,它就很容易发现,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知识的关系是直接而紧密的。”1 5 因此,在新时期戏剧中,科技型知识

30、分子开始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他们大多是在新时期为改革开放事业而奋斗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形象在新时期主流(主旋律)戏剧中完成了启蒙者地位的回归。枫叶红了的时候(金振家、王景愚,1 9 7 7)里以冯云彤、陈欣华为首的科研人员坚持完成周总理部署的“万马1 0 0 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与配合“四人帮”为篡党夺权、妄图取消项目的“四人帮”亲信张得志、陆嵘等人展开激烈斗争。这是知识分子形象在文革后的戏剧舞台上初试蹄声。丹心谱(苏叔阳,1 9 7 8)里的方凌轩是新华医院著名的冠心病专家,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其研制了治疗冠心病的0 3 新药,但却被卫生部领导视为关起门搞科研,为城市老爷服务,与朝农

31、经验唱反调而遭到批判。方凌轩没有被巨大的政治压力所吓倒,而是继续在家中进行新药的研制,表现出一个真正知识分子在黑白颠倒年代的铮铮铁骨。作为剧5作主角的冯云彤、陈欣华、方凌轩、丁文中等知识分子成为中国社会的良心,成为捍卫正义和真理的时代英雄,这是对近几十年来文艺作品中知识分子被边缘化、负面化情势的有力反拨。地质师(杨利民,1 9 9 6)展现的是2 0 世纪6 0年代至9 0 年代期间,一批刚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奉献给我国石油事业的崇高精神和悲壮的命运历程。罗大生奔赴大庆三年后因工作需要调回北京,在与洛明的竞争中,尽管他如愿与芦敬走到了一起,在职位上也是步步高升,但那份对石

32、油事业的满腔热情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他的灵魂深处成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结,常常使他苦闷和失落;转瞬三十余年,他们已不再年轻,当再次相聚回首往事时,他们再一次唱起了地质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 1 6 爱情、亲情与友情微妙地结合,个人理想、命运与国家意志相连接,从而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人的生命价值。在新时期主流(主旋律)戏剧中,剧作家们放开了手脚,细腻地描写了知识分子们的情感和心理,突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展现了他们深沉的家国情怀。而这些知识分子形象也推动国家和民族走向新时期,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又重新肩负起文化启蒙的责任。在某种意义上,“五

33、四”的启蒙精神得以回归。这是新时期出现的新国族意识,知识分子形象由此实现了在新时期的新国族形象的建构。五、结语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无情地打破了晚清天朝上国的幻梦,中国在不断割地赔款的痛苦中拉开了近代史的幕。然而,长期生活在统治阶级愚民政策下的老百姓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却麻木不仁,函需有识之士将其唤醒。在这种深刻的民族危机之时,正是这些接受了先进思想熏陶,走在时代前列的知识分子们以笔做枪,向群众发出振聋发的呐喊。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些处于历史洪流中的知识分子本身就是新国族形象的真实写照。20世纪红色戏剧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虽然不是6文艺工作者们的

34、书写主体,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的遭遇和地位也时有起伏,但在中国戏剧近百年坚持与社会语境互动、曲折地找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中,他们依然是新国族形象建构中理性、现代性、启蒙意识的代表。以史为镜,2 0 世纪红色戏剧中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得与失,可以启示着人们创作更多、更饱满的新国族形象,以记录人们正在经历着的这个伟大的时代。参考文献1张小木.管子解说全本: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列宁.列宁全集:第2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刘方政.对左翼话剧运动和话剧创作的历史考察J.文艺争鸣,2 0 0 8(3):1 2 0-1 2 7.4周钢鸣.民族危机与国防戏剧 J.生活知识,1

35、9 3 6(10):484.5 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史料集: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宣言草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9 9.6宋之的.烙痕 M/中国新文学大系(1 9 2 7 1 9 3 7)戏剧集: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5.7申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战争题材戏剧中的内涵及演进一一以2 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剧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 0 2 1(9):9 2 1 0 0.8丁玲.适合群众与取媚群众M/丁玲全集:第7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1.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M/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36、 9 1.1 0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M/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1.1 1 田汉.田汉文集:第7 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 9 8 3.12申燕.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的发展阶段和历史特征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 2(9):196-201.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4.14张荣华,夏从亚,赵金鹏,等.时代的中坚我国现阶段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8.15陶东风.新时期三十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结构转型J.中国图书评论,2 0 0 8(2):1 1 1 7.16杨利民.地质师 J.剧本,1 9 9 7(2):2-2 4.(责任编辑:邱天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