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
二、教学对象:三年制中职数控专业学生
三、教学课时:46
四、学分:3
五、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核心技术课。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看懂图纸和使学生掌握零件测量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公差配合基本知识和最新的国家标准。熟练掌握通用量具和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会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选择适合的量具和仪器。掌握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工艺。能胜任产品质量检测或生产加工岗位工作,为企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职业能力目标:
l 掌握互换性、标准化等概念;
l 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
l 了解零件的线性尺寸、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
l 会控制零件加工过程的质量。
六、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综身学习对接”的职教理念为指导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质量意识、质量检测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岗位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既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单列教授,也可将课程中的项目活动穿插到其他课程项目中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七、标准内容纲要
项目一 公差测量技术概述 学时2
教学目标:
1.主要掌握互换性和标准化的概念;
2.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
3.掌握加工误差与公差的慨念与区别、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了解互换性的概念
2.学生能够区分加工误差与公差的区别
3.学生能够理解标准与标准化的不同
(二)理论知识
1.互换性的概念
2.互换性的作用
3.误差和公差的关系
4.标准与标准化
项目二 孔、轴的间隙 学时4
教学目标:
1.了解孔轴有关尺寸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2.掌握偏差的慨念、分类、计算公式,了解偏差的意义;
3.掌握公差的慨念、计算公式,会分析公差带图;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区别孔和轴的不同点
2.学生能够理解尺寸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3.学生能够计算尺寸偏差,绘制公差带图
(二)理论知识
1.孔和轴的定义与特点
2.尺寸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3.尺寸偏差的基本术语
4.公差带的知识
项目三 测量长度的常用量具 学时4
教学目标:
1.熟悉常用量具的名称、规格和工作原理。
2.掌握钢直尺、游标卡尺、千分尺、量块等量具的使用方法;
3.了解常用量具的维护和存放方法。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简单量具
2.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游标卡尺
3.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千分尺
4.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量块
(二)理论知识
1.刚直尺、卡钳、塞尺的使用方法
2.游标卡尺的结构和用途
3.游标卡尺的使用与读数方法
4.千分尺的结构和用途
5.千分尺的使用与读数方法
6.量块的介绍及使用方法
(三)实验知识
1.正确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长、宽、高以及直径等;
2.正确使用外径千分尺、内径千分尺、深度千分尺测量物体的直径、内径、深度等。
项目四 孔、轴的配合 学时4
教学目标:
1、了解配合的慨念,掌握配合的种类及分类标准。并能判断出配合的种类,能利用公式计算出极限量、过盈量;
2、了解配合公差及计算公式;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种配合的计算及判断方法
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配合公差的方法
(二)理论知识
1.配合的概念
2.间隙配合
3.过渡配合
4.过盈配合
5.配合公差
项目五 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 学时6
教学目标:
1.掌握标准公差与基本偏差的慨念。
2.能独立查阅标准公差表与基本偏差表及极限偏差表。
3.掌握基孔制与基轴制的慨念。
4.掌握公差带代号与配合代号。
5.了解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熟练查询标准公差等级表
2.学生能够看懂基本偏差系列图
3.学生能够熟练查询轴的基本偏差数值表
4.学生能够熟练查询孔的基本偏差数值表
5.学生能够熟练通过查表计算另一偏差数值
6.学生能够了解基孔制与基轴制
(二)理论知识
1.标准公差
2.基本尺寸分段
3.基本偏差系列图、表
4.另一极限偏差的确定
5.基孔制配合
6.基轴制配合
7.配合代号
8.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项目六 初识几何公差 学时4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何公差的相关概念;
2、掌握几何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掌握零件的几何要素分类方法
2.学生能够掌握几何公差项目的名称和符号
3.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几何公差的标注方法
(二)理论知识
1.几何公差的研究对象
2.几何公差项目及符号
3.几何公差的代号和基准代号
4.被测要素的标注
5.基准要素的标注
6.几何公差其它标注方法
项目七 直线度与平面度 学时3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度与平面度两种形状公差的识读;
2.掌握刀口尺、水平仪的使用方法;
3.掌握直线度与平面度的测量;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识读直线度与平面度的相关标注示例
2.学生能够使用刀口尺、水平仪测量直线度与平面度
(二)理论知识
1.直线度和平面度的标注示例及解释
2.刀口尺
3.水平仪
(三)实验知识
1.直线度误差的检测
2.平面度误差的检测
项目八 圆度与圆柱度 学时3
教学目标:
1.掌握圆度与圆柱度两种形状公差的识读;
2.掌握百分表的使用方法;
3.掌握圆度与圆柱度的测量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识读圆度与圆柱度的相关标注示例
2.学生能够使百分表测量圆度与圆柱度
(二)理论知识
1.圆度与圆柱度的标注示例及解释
2.百分表的结构
3.百分表的原理
4.百分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实验知识
1.圆度误差的检测
2.圆柱度误差的检测
项目九 圆跳动与全跳动 学时3
教学目标:
1.掌握跳动公差的识读
2.理解跳动公差的检测原则与评定方法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识读圆跳动与全跳动的相关标注示例
2.学生能够使百分表测量圆跳动与全跳动
(二)理论知识
1.跳动的定义与分类
2.跳动公差的标注示例及解释
(三)实验知识
1.径向圆跳动误差的检测
2.端面圆跳动误差的检测
3.斜向圆跳动误差的检测
项目十 圆锥的测量 学时3
教学目标:
1.掌握圆锥的基本概念;
2.理解锥度、圆锥的测量方法。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理解圆锥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学生能够使用3种方法测量圆锥
(二)理论知识
1.圆锥的基本概念
2.圆锥的术语和定义
3.圆锥公差项目
(三)实验知识
1.比较法测量圆锥角度
2.用万能角度尺4种角度测量法测量圆锥角度
3.用间接测量法测量圆锥角度
项目十一 表面粗糙度 学时6
教学目标:
1.了解表面粗粗糙度的概念、形式、基本术语和评定参数;
2.熟悉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性能的影响;
3.掌握表面粗糙度符号及其具体画法和相关标注;
4.掌握表面粗糙度的选用方法和测量方法;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其画法
3.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
(二)理论知识
1.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2.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性能的影响
3.表面粗糙度的术语
4.表面粗糙度符号及其具体画法
5.表面粗糙度代号、标注方法及其选用方法
6.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中的标注方法
(三)试验知识
1.用比较法测量表面粗糙度
2.用光切法测量表面粗糙度
3.用干涩法测量表面粗糙度
项目十二 螺纹及检测 学时3
教学目标:
1.了解螺纹的种类和应用;
2.了解普通螺纹的基本参数;
3.了解螺纹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
4.掌握用螺纹工作量规检测螺纹的方法。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掌握螺纹的分类及应用
2.学生能够掌握螺纹的参数
3.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螺纹的检测方法
(二)理论知识
1.螺纹的种类和应用
2.普通螺纹的基本牙型和基本参数
(三)试验知识
1.用螺纹工作量规检验外螺纹
2.用螺纹工作量规检验内螺纹
项目十三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测量 学时3
教学目标:
1.了解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等级及应用范围
2.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的测量方法
3.掌握公法线千分尺的使用方法
4.掌握齿厚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了解齿轮的精度等级
2.学生能够掌握公法线千分尺的使用方法
3.学生能够掌握齿厚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二)理论知识
1.精度等级及应用范围
2.公法线千分尺
3.齿厚游标卡尺
(三)试验知识
1.用公法线千分尺检验公法线长度变动
2.用齿厚游标卡尺检验齿轮齿厚
项目十四 先进测量技术 学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能工具显微镜的测量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2.了解激光跟踪仪的测量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3.了解在线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
(一)工作任务
1.学生能够了解工具显微镜的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了解激光跟踪仪的测量方法
3.学生能够了解在线测量技术的发展状况
(二)理论知识
1.万能工具显微镜概述
2.万能工具显微镜的测量方法
3.万能工具显微镜使用与维护
4.激光跟踪仪概述
5.激光跟踪测量系统基本组成
6.激光跟踪仪使用与维护
7.在线测量技术概述
8.在线测量的目的
9.在线测量的方法及特点
10.在线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八、教学方法
1.课程模式建议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在理实一体的极限配合实验室进行。
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2.教学建议
本课程重点学习尺寸偏差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以及典型零件的测量。在学习尺寸偏差与配合、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测量时,重点介绍基本测量方法和操作技能;在进行典型零件的测量学习时,重点在培养学生依据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示范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条件
1.能容纳40名学生的专业课教室一个,小组项目合作式课桌排布
2.测量实验室配备:
编号
量具名称
配备数量
1
本书配套检测用教具*
40套
2
钢直尺
40把
3
刀口尺
40把
4
游标卡尺
40把
5
高度游标卡尺
10把
6
深度游标卡尺
10把
7
万能角度尺
10把
8
外径千分尺
40把
9
内径千分尺
10把
10
公法线千分尺
10把
11
齿厚游标卡尺
10把
12
百分表
10把
13
螺纹环规
10副
14
粗糙度轮廓样块
20块
15
双管显微镜
1台
16
干涉显微镜
1台
十、教学评价方法
基于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建立职业化的综合考评体系,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1.基本工作任务考核 考核学生对各个项目、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质量,占30%。
2.基础理论及测量能力考核 采用闭卷法考核,主要考核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占30%。
3.实际操作考核 考核学生对实际生产零件进行检测、评判的能力,占30%。
4.职业素质考核 包括课前准备、学习过程表现、课后仪器保养、课后教室“7S管理”等环节,占10%。
十一、《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编制说明
1.实施本课程标准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现状对学时、师资配备等要素酌情调整。
2.本课程标准针对中职生现状而开发,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以国家初级职业资格技能要求编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