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赣州城市发展的分析.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327339 上传时间:2024-07-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城市发展的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赣州城市发展的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赣州城市发展的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赣州城市发展的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赣州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 摘要:在综合分析赣州市区域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基础上,本文对辽阳市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和形象定位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关键词:城市发展SWOT分析赣州1 SWOT分析法的概述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模型是市场营销学中进行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一种常见分析方法,它同时对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以系统论的思想将各类看似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能够较为客观地揭示企业发展的最优轨迹。实际上,SWOT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战略分析方法,完全可以通过宏观化处

2、理,用来分析特定城市的发展定位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都是自身要素不断改变配置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在相关城市群落系统中不断谋求和强化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在四类战略中,SO战略指依靠内部优势和利 用外部机遇的战略,WO战略指利用外部机遇和克 服内部劣势的战略,ST战略指依靠内部优势和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WT战略指减少内部劣势和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利用该模型分析赣州市的优势、劣势、外部机遇以及威胁,来有效实现城市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2 SWOT分析法在赣州城市发展中的运用2.1区域发展优势(Strength)2.1.1区位优势赣州是我国东南部最大设区市,国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1/4和

3、1/5,是江西南大门和对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桥头堡”,也是连接江西、广东、福建、湖南四省的枢纽城市。经济学理论表明,200公里半径将崛起一座特大城市,50公里半径将建成一座中小城市。以赣州为中心,以200公里半径画圆的10万平方公里近2000万人口区域内,目前尚无一座特大城市,形成经济塌陷区。同时,赣州处在长三角、珠三角中国最活跃两大经济板块沟通的主要通道上,与南昌、厦门、广州、深圳、长沙距离均400公里左右,是这一区域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独特。2.1.2资源优势赣州矿产种类多,配套较齐全,特别是钨、锡、铋、稀土、钽等矿产储量极为丰富;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钨、锡、稀土三种矿产探明储量的709

4、0集中在大中型矿区,有利规划和规模生产;具有区域特色,金属矿床共伴生矿产多,综合利用价值高。赣州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其中,离子型中重稀土储量居全国之首。赣州重视和支持钨与稀土等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通过整合矿产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赣州市培育以资源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矿业权市场,整治资源开采与经营秩序,强化产业整合和战略重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矿山、冶炼、加工和地质勘探、科研教育等部门构成的完整有色金属产业结构体系,有色金属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1.3 交通优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京九铁路、赣龙铁路和赣粤高速、赣大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四省八市最

5、大机场赣州机场通航,赣州已形成了以“二纵一横”铁路网、“二纵一横、二联一环”的高速公路网、“三纵三横、一环”干线公路网等为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其南北承接、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地位凸显。105、319、323、206、四条国道在赣州区内星罗棋布,同时赣州还是赣江、东江的发源地,水路运输很有潜力。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2.1.4 文化和自然生态优势 赣州市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文化、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历史上,赣州曾依托赣江黄金水道,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成为唐宋时期全国36大城市之一,文化底蕴深厚。赣州位于南岭山脉,生态环境较好,森林覆盖率较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一。2.2区

6、域发展弱势(Weakness)2.2.1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赣州有18个县(市、区),面积达3.94万平方公里,870万人口。近年来,赣州通过加大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建设力度,城镇化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经济欠发达并未根本改变,城镇化率与全省、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赣州城市规模小、实力弱,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突出表现在“散、小、弱、低”。中心城区“首位度”偏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城市功能不完善, 城市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和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显现,成为制约全市城镇化提速的主要短板。要实现整个区域的崛起,就必须改变这种“小马拉大车”的状况。2.2.2周边城镇的互补性不强

7、。 赣州所属的各县市大部分是山区贫困县。这些地区都是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落后使得赣州难以从自身获得足够的发展动力。2.2.3产业竞争力弱。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基础, 它反映城市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根据钟业喜、李雪萍2003 年江西城市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在江西11个设区市中, 赣州在经济总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四项指标均排名靠后, 综合排序由1996 年的第2 退至2001 年的第9。同时,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产业比重太高。2.2.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赣州市2004 年增长较快的工业行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

8、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 可见赣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资源以自然资源为主, 并且利用效率不高。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大量的资源消耗和廉价的劳动力实现的。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较大。 2.3区域发展机遇(Opportunity)2.3.1中部崛起战略的贯彻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部崛起的战略有利于加强赣州与沿海发达省份的交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双赢。中部崛起,中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经济板块,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发展、统一

9、市场建设等领域密切配合,更好地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随之而来的是,中部六省间频繁互访,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中部六省间的合作无疑会给发展壮大中的赣州带来发展良机。 2.3.2海西经济区的发展加快赣州融入海西经济区建设,是推进赣州经济社会追赶与跨越式发展又一重要机遇。面对融入海西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赣州已经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福建的主导产业。而在赣州,主要的工业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上看,赣州与厦门、泉州及台湾地区在产业结构上有一定的互补性。

10、随着海西核心经济区的土地、劳动成本的上升,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目前海西核心经济区已具备了产业转移的条件。但这种转移和扩散具有明显的梯度性,即海西核心经济区首先会将其丧失或即将丧失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地,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鞋业、食品加工、电子装配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产业。因此,赣州顺应海西核心经济区产业梯度性转移的趋势,重点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疏通和建立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多种渠道。在承接外来产业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赣州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赣州的优势主导产业。2.4区域发展威胁(Threat)2.4.1周边地市的挑战河源梅州韶关等市虽处于珠

11、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边缘,但经济地位日渐提高,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大增强。近年来广东省政府对粤北地区加大了发展支持力度,粤北地区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加大实施开放主战略和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吸引了东部及珠三角地区一些知名企业的注意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效应,产业对接条件日趋成熟。 与赣州相比,粤北地区的直接商务成本优势突出并不处于劣势,随着这些地区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和降低企业投资成本。这些地区的城市竞争力将进一步加强。2.4.2文化上的冲击龙岩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和著名侨区。闽西是客家人的主要祖地和聚居地之一,全市七个县(市、区)有五个县是客家县,客家人口占全市总

12、人口75%。闽西客家文化、建筑、民俗、风情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城,被誉为“客家首府”,汀江河被称作“客家母亲河”;全市在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120余万人,其中在台湾的客属同胞30多万人。文化优势明显。此外,在资源方面龙岩是福建省重要的矿区,已探明的矿物种类64种,其中金、铜、铁、煤、高岭土等16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马坑铁矿是华东第一大铁矿;紫金山铜矿是全国第二大铜矿;东宫下高岭土矿是全国四大优质高岭土矿之一。同时,水力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14.5万千瓦,可开发量188.1万千瓦。龙岩是福建三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7.9%,居全省首位。3.赣州城市发展的

13、对策赣州作为江西第二大行政区,正着力打造“赣粤闽湘边际地区现代化中心城市”。赣州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密切跟踪海西地区的产业现状和趋势,从已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出发,提高产业配套的水平和规模,重点抓优势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产业的空间聚集度。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培育产业集群;第二,抓好产业服务环境、交通和信息环境、市场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等建设,营造公正、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节约,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主动与长珠闽经济区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在产业合作方面与其他地区做到信息互通有无,共享信息资源。第五,加快赣州中心城区建设,是赣州今后发展的问题。应该扩大中心城区城市规模,加快推进赣县、南康市融入主城区的步伐。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参考文献:1李光谱.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J.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02)2章定富,吕桦. 江西城市化发展基本目标与对策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1) 3周运锦,袁庆林. 赣州市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研究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