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说课说课第1页一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二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三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四四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五五六六课程支撑课程支撑课程考评方式课程考评方式第2页Company Logo一、课程定位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课程定位所属专业:所属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名称:课程名称:传感与检测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性质: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程。必修专业课程。课程总课时:课程总课时:6060课时。课时。使用教材:使用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伎俩:教材、课程教学伎俩:教材、多媒体、多媒体、试验室等。试验室等。第3页先修课程先修课
2、程电工电子电工电子单片机单片机数控机床数控机床故障诊疗故障诊疗与维修与维修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后续课程后续课程自动化生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产线安装与调试与调试承前启后承前启后本课程先修及后续课程本课程先修及后续课程第4页二、课程目标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立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本课程立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坚持实践能力培养标准。经过本用性和针对性,坚持实践能力培养标准。经过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到达对应课程知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学生到达对应课程知识目标和课程能力目标。目标和课程能力目标。第5页能够依据不能够依据不能够依据不能够依据不一样传感器一样传感器一样传感器一
3、样传感器特征分析经特征分析经特征分析经特征分析经典测量电路,典测量电路,典测量电路,典测量电路,并处理简单并处理简单并处理简单并处理简单计算问题。计算问题。计算问题。计算问题。2了解各类传感了解各类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器结构及工作原理,原理,熟悉传感器各熟悉传感器各种特征种特征。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二、课程目标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传感器了解传感器在在测量时产生测量时产生各种误差及各种误差及相相关分析计算。关分析计算。3第6页 能够经过能够经过能够经过能够经过学习学习学习学习会使用简单会使用简单会使用简单会使用简单传感器设备传感器设备传感器设备传感器设备对被测量进对被测量进对被测量进对被
4、测量进行行行行 测量。测量。测量。测量。2能够依据常识能够依据常识和要求选择适和要求选择适当传感器。当传感器。1能力目标能力目标二、课程目标二、课程目标-能力目标能力目标经过分析判经过分析判断断和处理惯用和处理惯用传感器在测传感器在测量过程中出量过程中出现问题。现问题。3第7页 培养学生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解解决生产生活决生产生活中中实际问题。实际问题。2形成和保持形成和保持对对技术等问题技术等问题敏感性和探敏感性和探究究欲望。欲望。1素质目标素质目标二、课程目标二、课程目标-素质目标素质目标第8页三、课程内容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为后续课程本课程是为后续课程数控机床故障诊数控机床
5、故障诊疗与维修疗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奠定基础,课程内容选择以企业实际应奠定基础,课程内容选择以企业实际应用为依据,紧跟新技术发展,为学生职业用为依据,紧跟新技术发展,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生涯奠定基础。第9页1、课程内容选取标准、课程内容选取标准1 1选题范围选题范围 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看,传感器是获取和转换信息一个工从信息技术角度来看,传感器是获取和转换信息一个工具,这些信息包含电、磁、光、声、热、力、位移、振动、具,这些信息包含电、磁、光、声、热、力、位移、振动、流量、湿度、浓度、成份等。所以相关上述信息都能够作为流量、湿度、浓度、成份等。所以相关上述信息都
6、能够作为训练项目。训练项目。2 2选题要求选题要求 在试验室现有开发装置上操作,基于元件、成本、可操在试验室现有开发装置上操作,基于元件、成本、可操作性考虑,选取位移、光、温度、电容、电阻方面传感器应作性考虑,选取位移、光、温度、电容、电阻方面传感器应用。依据电路,正确地进行连线,并进行安装调试,实现参用。依据电路,正确地进行连线,并进行安装调试,实现参考项目中要求及技术指标。考项目中要求及技术指标。第10页序号序号内容内容讲授时数讲授时数习题课时数习题课时数试验时数其它其它共计时数共计时数一绪论22二检测技术基本概念22三电阻传感器224四电感传感器4228五电涡流传感器226六电容传感器4
7、4七压电传感器426八超声波传感器44九霍尔传感器426十热电偶传感器4228十一光电传感器224十二检测系统抗干扰技术检测技术综合应用44十三复习22十四机动22合 计406122602、课程内容课时分配、课程内容课时分配第11页一、电阻应变片性能测试一、电阻应变片性能测试二、差动变压器性能测试二、差动变压器性能测试三、涡流传感器性能测试三、涡流传感器性能测试六、光电测速六、光电测速五、热电偶测温五、热电偶测温实训内容实训内容3、四、霍尔传感器性能测试四、霍尔传感器性能测试第12页掌握惯用传感器结构、工作原理及经典应用。掌握惯用传感器结构、工作原理及经典应用。课程重点各种传感器选取及其在实际
8、中应用能力。各种传感器选取及其在实际中应用能力。课程难点v努力推行课程改革,做到因才施教,争取逐步实现项目化教学。努力推行课程改革,做到因才施教,争取逐步实现项目化教学。v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与伎俩,确保课程目标实现。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与伎俩,确保课程目标实现。处理方法4、课程重点、难点和处理方法、课程重点、难点和处理方法第13页学学生生实实情情在此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已依据学生已掌握知识、掌握知识、完成任务质完成任务质量。然后说量。然后说明此次课教明此次课教学目标,开学目标,开始教学过程。始教学过程。学习主动性差、起点低、厌学学习主动性差、起点低、厌学 喜欢喜欢“动手动手”,有动手
9、操作愿望,有动手操作愿望 有团体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有团体协作意识集体荣誉感有锻炼技能和职业能力渴求有锻炼技能和职业能力渴求有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四、课程教学设计四、课程教学设计第14页多媒体多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教学教学教学试验试验试验试验教学伎俩教学伎俩教学伎俩教学伎俩四、课程教学设计四、课程教学设计-伎俩伎俩第15页实物演示法;阅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小讨论法;探究法四、课程教学设计四、课程教学设计-教法教法教教学学方方法法”理论加实践“讲课第16页 比如,在讲述温度传感器这一节之前,要求学生上网寻找相关资料,然后将自己搜索结果写出来。内容要求说明自
10、己找到是哪一家生产商,写出该企业主要业务、该企业传感器产品特征等信息,最好能够将原理进行说明。在下次上课时抽查3到5名同学进行介绍,下面老师和同学能够向该同学提问。同学们都反应以前课程从来没有这么做过,对该课程、产品和老师产生了浓厚兴趣。探究法举例探究法举例第17页讨论法举例讨论法举例 又如,在讲述测量误差这一知识点时,先以学生日常学习(如做化学试验或物理试验)和生活(如上街买菜)中常见实例引入教学,让学生对测量误差有了初步认识,随之提出第一个问题:测量误差是否能够防止?学生中有些人回答“不能够”,有些人回答“能够”,经过讨论,大家还是不能达成统一认识,此时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假如测量误差能够
11、防止,那么被测量真值就会得到,而中学物理告诉我们真值是永远也得不到,这就说明误差是不可防止,不过假如说误差是不可防止,那么真值又从何谈起呢?经过继续讨论,大家依然还是不能达成统一认识,教师这时能够很自然引入要讲本节第一个内容测量误差起源。经过介绍测量误差起源很好解释了刚才提出问题。学生印象深刻,掌握很好。第18页思维拓展举例思维拓展举例H1J报警器+5VR家庭防盗报警装置主人回家后也会报警,怎么办?主人回家后也会报警,怎么办?第19页评价考评方式评价考评方式五、课程五、课程考评方式考评方式 平时考评平时考评10%实践考评成绩实践考评成绩 20%期末卷面期末卷面 成成 绩绩 70%学生总评成绩学
12、生总评成绩第20页1.教材教材简化推导,精炼理论,内容体系合理简化推导,精炼理论,内容体系合理与工程检测技术结合起来,更具实用性与工程检测技术结合起来,更具实用性 表达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表达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六、课程支撑六、课程支撑第21页2.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参考资料传感器与微系统传感器与微系统中国测试技术中国测试技术仪表技术与传感器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测控技术测控技术传感器世界传感器世界 http:/ 数控实训中心数控实训中心 自动线实训室自动线实训室六、课程支撑六、课程支撑第23页校校内内专专任任教教师师教学团体陈艳红44,副教授,硕士,主讲;朱 峰32,讲 师,硕士,
13、主讲;林吉靓32,讲 师,硕士,辅讲;六、课程支撑六、课程支撑第24页课程团体主持或参加技术服务、项目课程团体主持或参加技术服务、项目近五年,本课程团体:v主持及在研省级科技攻关项目3项,发表专业论文10篇。参加教研课题3项,发表教研论文2篇。v主参编相关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6本,在全国高职类院校中广泛使用。v教师业务素质高,技术服务能力强。六、课程支撑六、课程支撑第25页v课岗融通,学做一体传感器侧量与简单设计工作融入教学活动,生产规章融入课程内容,行业管理与文化融入学习过程。v创新教学,团体合作项目任务式团体合作实训教学,实现教与学互动、情与境交融、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v工学结合,校企共育行业教授参加课程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学”,校外实训基地“工”,打破实施“工学结合”屏障。课程展望课程展望第26页课程展望课程展望微 弱 点v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实训场全部待完善;教学改革有待深入;缺 乏 本 身 特 色 教 材。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优化双师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管理制度;提升教、学、做结合强度;编写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提 升 点第27页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