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客运专线铁路
线下工程施工测量技术交底
新建郑万铁路ZWZQ-2标段
项目经理部一分部
一、线下工程施工测量概述
& 概述: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以其输送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舒适方便等优点开
始在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高速铁路设计时速200km/h~350km/h,运营目
标是高安全性和高乘坐舒适性,任何一个小小的颠簸,都会给旅客列车带来严
重的安全事故。
因此,规定轨道结构必须具有高平顺度和高稳定性。而轨道具有高平顺性和
高稳定性的条件,规定铁路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设计的线型施工,保持精确的几何
线性参数;就给线下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出了非常高的规定,并且必须建立一套与
之相适应的精密工程测量体系。
德国睿铁公司(RailOne)执行副总裁巴哈曼先生在总结无碴轨道铁路建设
经验时说:要成功地建设无碴轨道,就必须有一套完整、高效且非常精确的测
量系统——否则必然失败。
二、线下工程施工测量概念
& 概念:
线下工程:
无碴轨道以下的铁路土建部分含轨道板施工,均称线下工程,即路基,隧
道,桥涵。
精密工程测量:
客运专线铁路精密工程测量是相对于传统的铁路工程测量而言,客运专线铁
路的平顺性规定极高,传统的测量方法及测量精度已经无法满足客运专线铁路
工程精度规定。把适合于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测量的技术体系称为“精密工程测
量”。
精测网: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简称“精测网”,其涉及以下内容:
框架控制网(CP0):采用GPS测量方法建立,作为全线精测网坐标起算基
准。
基础平面控制网(CPI):在CP0的基础上沿线布设,为CPII提供起闭基准。
线路平面控制网(CPII):在CPI的基础上沿线线路附近布设,为勘测、施工阶
段的线路测量和轨道控制测量提供平面起闭基准。
≥800m
二、线下工程施工测量概念
轨道控制网(CPIII):沿线路布设的平面、高程控制网,平面起闭于CPI及
CPII,高程起闭于线路水准基点,一般在线下工程完毕后进行施测,是轨道
铺设和运营维护的基准。
CPⅠ
精测网各级控制点分布关系图:
CPⅡ
线路中线
CPⅢ
50-70 m
CPII
600
-800 m
CPⅡ
CPⅡ
CPⅠ
≤4 km
600
620
620
DK922+600
700
720
620
DK932+600
20.658m)
DK922+620.658
短链
80m)
DK922+600(
DK932+700(
DK932+620
长链
二、线下工程施工测量概念
断链:断链是指因局部改线或分段测量等因素导致的线路里程不连续的现象(断链
分为长链和短链,里程重叠的称长链,里程间断的称短链。)
断链表达方法:DK922+620.658=DK922+600,等号“=”前为断链小里程方向,
称“断前里程”,等号“=”后为断链大里程方向,称“断后里程”
长链:断前里程>断后里程。例如:DK922+620.658=DK922+600,长链20.658m,
其中DK922+600~DK922+620.658之间均有反复里程,计算过程中请特别注意长
链对测量成果的影响,分析计算里程为断链前里程还是断链后里程。
短链:断前里程<断后里程。例如:DK932+620=DK932+700,短链80m,其中
DK932+620 ~ DK932+700之间桩号间断,计算过程中请特别注意短链影响。
长链示意图
短链示意图
20.658
20m
大里程
小里程
大里程
小
二、线下工程施工测量概念
桥梁纵向预偏心:桥梁纵向预偏心是为了解决不等跨梁受到来自梁部的荷载对墩
身导致不平衡弯矩影响而设立的。铁路桥梁一般情况只设立纵向预偏心(梁缝
中心线与桥墩中心线不重合),不等跨桥梁纵向预偏心值设立在长跨侧(桥墩
向长跨方向移动设计偏心值),桥梁结构坐标计算过程中请特别注意设计图纸
中的设计说明,拟定所标注里程为梁缝中心里程或是桥墩中心里程。
32.6m 24.7m 32.6m
0.1
0.1
梁桥
缝墩
中中
心心
桥
墩
中
心
梁
缝
中
心
梁
缝
中
心
桥
墩
中
心
梁 桥
缝 墩
中 中
心 心
二、线下工程施工测量概念
平分中矢:由于曲线桥的线路中线是曲线,而所用的梁是直的,因此路线中线与
梁的中线不能完全吻合。梁在曲线上的布置,是使个梁跨的中线联结起来,成
为与路中线基本相符的折线,这条折线成为桥梁的工作线。墩、台中心一般就
位于这条折线转折角的顶点上。在桥梁设计中,梁中心线的两端并不是位于路
线中线上,而是向外侧移动了一段距离E,E称为偏距。假如偏距E为梁长为弦
线中失值的一半,这种方法称为平分中矢布置。假如E等于中失值,称为切线
布置。
f
线元类型
矢距布置方法
平分中矢法 切线法
圆曲线
E =
L2
16 R
E =
L2
8 R
桥梁工作线 线路中心线
E =
缓和曲线
L2
16 R
l
´ i
lo
E =
L2
8 R
l
´ i
lo
E a
桥梁工作线 线路中心线
式中:L为交点距、R为圆曲线半径、
li为ZH(或HZ)至计算点的距离、
lo为缓和曲线长。
三、线下工程施工测量内容
ÿ (1)图纸资料收集整理
ÿ (2)测量技术方案编制
ÿ (3)精测网交接桩及复测
ÿ (4)施工加密控制网测量
ÿ (5)桥涵工程施工测量
ÿ (6)路基工程施工测量
四、线下工程施工测量流程
精测网交桩
精测网复测
施工加密控制网测量
设计图纸资料收集、复核
施工测量技术方案编制
线下工程施工测量放样
桥
涵
工
程
路
基
工
程
隧
道
工
程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
线下工程竣工测量
监
理
确
认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5.1精测网交桩
施工单位进场后,一方面要与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联系,由建设单位组织
会同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检查并接受本标段施工管段内的精测网资料,涉及平
面控制网成果资料、高程控制网成果资料及控制点桩位标石的现场核对,精测网
资料应当与现场实际控制点一一相应。
精测网交桩过程中必须仔细核对精测网资料的完整性及准确性,并对现
场交桩点位标石进行全面勘查记录,假如精测网资料有缺失、错误,或者标石有
被破坏、丢失、移位的现象,应书面向设计单位报告,以采用补救措施。
精测网资料及现场桩位经检查确认无误后,施工单位必须与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共同签订《交桩协议书》,并及时进行整理归档并妥善保
存。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5.2 精测网复测
施工单位在精测网交桩工作完毕后至工程开工前,必须对设计单位交付的
精测网成果进行复测确认,保证精测网成果精度可靠性及点位的稳固性满足
工程施工测量精度规定。
精测网复测前必须根据相关测量规范规定编制《精测网复测技术方案》并
上报监理单位进行审批,复测过程中严格按照《精测网复测技术方案》中相
应规定进行作业。为保证精测网复测成果与原设计成果精度的统一,并保证
复测成果准确性,精测网复测网型构网方式、测量方法、测量技术规定及测
量精度指标必须与原测设计网相同。
精测网复测前应与相邻标段施工单位进行联系对接,拟定相邻标段共用桩
点数量及具体桩位,并签订共用桩协议,复测过程中必须对相邻标段控制点
进行复测,相邻施工单位将共用桩复测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保证较差满足规
范中限差规定,保证线路最终顺利贯通。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5.2.1平面精测网复测技术规定
(一)复测技术规定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23)规定,高速铁路客运
专线CPI及CPII精密测量控制网分别按照规范中相应“二等”和“三等”GPS静态
测量技术规定进行复测。
项目
等级
卫星截止高度角(°)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总数
二等
≥15
≥4
三等
≥15
≥4
GPS
静
态
测
量
有效时段长度(min)
观测时段数
数据采样间隔(s)
≥90
≥2
10~60
≥60
1—2
10~60
接受机类型
PDOP或GDOP
双频
≤6
双频
≤8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23)规定,高速铁路测量
各等级测量控制网重要测量技术规定及指标如下表所示:
等级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五等
固定误差
a(mm)
≤5
≤5
≤5
≤5
≤10
比例误差
系数 b
(mm/km)
≤1
≤1
≤1
≤2
≤2
基线方位
角中误差
(″)
0.9
1.3
1.7
2
3
线束点间
的边长相
对中误差
1/500000
1/250000
1/180000
1/100000
1/70000
线束平差后最
弱边边张相对
中误差
1/250000
1/180000
1/100000
1/70000
1/40000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规定,各等级测量控制网基线长度中误
差按下式计算(其中d为基线或环平均边长):
s = a 2 +(b ´ d )2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二)外业观测规定
(1)GPS作业前准备工作符合下列规定:
①检查GPS是否是处在静态观测作业模式,在接受机上配置预制参数,参与作业
的接受机所配置的参数必须相同;
② 必须检查电池容量是否满足作业规定,数据存储设备应有足够的存储空间,
仪器及其附件必须齐全。
(2)保证GPS测量精度的操作要点:
① 认真填写GPS观测记录手薄,必须严格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期间同步观测;
②观测前必须对GPS接受机严格整平对中,天线相位中心的对中精度为1mm,每时
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天线高,每次量高时读数三次,读数精确至1 mm,误差
不大于2mm,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③检查接受机的电源电缆、天线电缆等项连接对的,接受机预置状态和工作状态
正常后,方能启动接受机开始测量;
④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严禁进行以下操作:关闭接受机重新启动,改变接受设备
预置参数,改变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献和删除文献功能键等;
⑤静置和观测期间应防止仪器震动,不得移动仪器,要防止人员或其他物体碰动
天线或阻挡信号;
⑥在作业过程中,不应在天线附近使用无线电通讯。当必须使用时,对讲机应距
天线10m以外,车载电台应距天线50m以外;
⑦经检查,调度命令已执行完毕,所有规定的作业项目已完毕并符合规定,记录
和资料完整无误,且将点位标记和觇标恢复原状后方可执行下一个调度命
令。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三)数据解决平差
(1)基线解决:观测数据解决采用GPS随机后解决软件或其它商业解决软件进行
基线解算和解决。基线解算完毕后记录所有基线向量的相对中误差、基线向量
改正数及其限差;记录异步环闭合差及其限差,异步环闭和差应当涉及Wx,
Wy,Wz及其限差,并对所有反复观测基线长进行比较,所有环闭和差和基线向
量合格后才可进行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
反复基线及环闭合差验按下表执行
检查项目
X坐标分量闭差
限差规定
Y坐标分量闭合差 Z坐标分量闭合差
环线全长闭合差
异步环闭合差
Wx £ 3 ns
W y £ 3 ns
Wz £ 3 ns
W s £ 3
n s
Wz £
s
同步环闭合差
Wx £
n
5
s
W y £
n n
5 5
s
Ws £
n
5
s
基线向量改正数
较差
反复基线较差
dv x £ 2s
dv y £ 2s
d s £ 2 2s
dv z £ 2s
+(b ´ d )
注:σ-相应等级规定的精度, s =
a 2
2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2)三维无约束平差:
通过复测基线质量记录分析,当基线质量符合标准后,对所需的基线解进
行选择,形成独立基线向量文献,即三维向量网平差所需要的基线向量,以精
测网中任意一个点的空间直角坐标作为起算数据,进行GPS网的三维无约束平
差,以检查GPS基线向量网自身的内符合精度,并剔除具有粗差的基线边。
(3)二维约束平差:
精测网三维无约束平差结束后,若三维基线向量网内符合精度高且质量可
靠,无粗差或系统误差后,以精测网中至少两个点的二维坐标成果为起算数
据,对精测网复测数据进行二维约束平差,平差前应对约束点相对精度及稳固
性进行记录分析,以保证约束点精度满足《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相应限
差规定。二维约束平差后应对平差后边长精度、方位角精度、相邻点坐标差之
差相对精度及复测坐标与原测坐标成果较差进行记录,保证精测网成果精度满
足规范规定。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5.2.2高程精测网复测
(一)复测技术规定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23)规定,高速铁路客
运专线高程控制网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范中相应的二等水准
测量技术规定及精度限差指标进行复测。
水准测量技术规定
等级
二等
水准尺
类型
铟瓦
水准仪
等级
DS05
DS1
视距
(m)
≤60
≤50
前后视距
差(m)
≤1.5
测段的前后视距
累积差(m)
≤6.0
视线高度(m)
上丝读数≤2.80
下丝读数≥0.55
水准测量精度规定
水准测
每千米水准
每千米水准
限 差
量
等 级
测量偶尔中
误差
测量全中误
差MW
检测已测测段
高差之差
往返测
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 左右路线
环线闭合差 高差不符值
二等
≤1.0
≤2.0
6
4 4
L L L
——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二)外业观测规定
(1)测量实行按往返观测进行,二等水准往返测观测顺序为:
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
(2)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支标尺需
互换位置,并重新整置仪器进行观测。
(3)水准测量之前应先踏勘和熟悉线路及沿途地物地貌,选出一条最合理的水准
路线,以保证测量精度,提高工作效率。
(4) 测量时应用水准尺扶架或竹竿支撑水准尺,保证水准尺水泡居中,水准尺处
于竖直稳定状态。假如风太大不能稳定水准尺,不宜观测作业。
(5) 仪器脚架架设必须稳固,防止碰动仪器或仪器受震动、下沉,测量读数前,
必须精确调焦。
(6) 尺垫要安放在坚实的地方并踩实,防止尺垫下沉。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三)数据解决平差
二等水准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工作结束后,及时对外业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并根据《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对测量数据各项检查指标进行记录
分析,记录计算二等水准测量“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每千米水准测量偶尔
中误差 ”及“检测已测测段高差较差”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经计算以上精度
指标满足规范规定,说明二等水准外业测量数据精度满足规范规定,且二等水
准控制点稳固可靠,可以进行全线统一约束平差。
二等水准测量平差以整条水准线路起点及终点两个控制点高程成果为起算
数据,对整条水准路线进行统一整体平差,保证全线控制点高程精度的记录性
及一致性。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5.2.3精测网复测结果分析及结论
精测网数据解决平差后,对平差解决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及比较,分析平差
结果中各项精度指标及限差更否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规定,检查确
认精测网点位是否稳固可靠、精测网成果是否可继续使用。
经记录分析,若各项精度指标均符合规范限差规定,说明精测网精度可靠
且满足规范规定,精测网点位标石稳固可靠,后序工程施工及施工加密测量可
继续采用精测网原测设计成果;
若有个别精度指标不符合规范限差规定,应综合、系统的分析精度指标超
限的因素,及时采用复核措施,对超限部分数据进行补测或重测,当确认复测
数据无误后,应急时以书面形式将复测结果及复测数据上报建设单位及设计单
位,请设计单位进行复测确认,经复测确认控制点精度不满足规定或存在位移
现象,应对精测网成果进行及时更新,后序工程施工或施工加密测量采用更新
后的精测网成果。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5.2.4精测网复测成果提交及上报
精测网复测作业结束后将测量成果编写成册,及时上报监理单位及建设单
位进行复核审查,其中应涉及以下内容:
(1)、精测网复测技术方案;
(2)、精测网复测成果报告;
(3)、精测网平差计算资料;
(4)、GPS 控制网复测成果表;
(5)、GPS 外业观测记录手簿;
(6)、二等水准观测记录手簿;
(7)、水准网平差计算资料;
(8)、高程登记表、高差对比表;
(9)、测量仪器设备检定证书;
(10)、测绘单位及重要测量人员资质证。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5.3施工加密控制网测量
由于精测网CPII控制点的点间距一般为600~800m,线路水准基点间距为2km
左右,且由于受地形条件影响,相邻控制点通视条件及交通条件都受到制约和限
制,在CPII控制点上直接设站进行测量工作,影响工作效率且影响施工测量的精
度。为了节省施工测量工作时间,保证施工测量精度,必须在现有精测网的基础
上并有效的结合实际施工测量工作需要,对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适当加密。
(一)选点、埋石:
施工加密控制点位宜选在距线路中线较近、稳固可靠且不易被施工破坏的范
围内,加密点周边视野开阔,对天通视情况良好,高度角15°以上无障碍物阻挡
卫星信号;点位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线或大面积水域;点位布设
位置交通方便,地基基础稳定,易于保存,有助于导线联测;加密控制点应成对
布设,所选点间距在300m左右米为宜且相邻点互相通视。
为保证点位的稳固性,加密控制点必须严格按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中附录规定的材料及埋设深度、尺寸进行埋设。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二)施工加密控制网测量: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规定,施工加密控制网应当在精测网的
基础上按照同级扩展的方式或以精度向下扩展的方式进行加密测量。为提高
加密控制网精度,保证加密控制网精度与精测网精度的统一一致,一般施工
加密控制网是在精测网基础上按照同级扩展的方式进行加密测量(即按照规
范规定的相应等级控制网观测技术规定及精度指标进行测量)。
平面施工加密控制网测量技术规定
项目
GPS
等级
卫星截止高度角(°)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总数
二等
≥15
≥4
三等
≥15
≥4
静
态
测
量
有效时段长度(min)
观测时段数
数据采样间隔(s)
≥90
≥2
10~60
≥60
1--2
10~60
接受机类型
PDOP或GDOP
双频
≤6
双频
≤8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高程施工加密控制网测量技术规定
等级
二等
水准尺
类型
铟瓦
水准仪
等级
DS05
DS1
视距
(m)
≤60
≤50
前后视距差
(m)
≤1.5
测段的前后视距累
积差(m)
≤6.0
视线高度(m)
上丝计数≤2.80
下丝读数≥0.55
(三)施工加密控制网测量平差:
由于施工加密控制网是在精测网的基础上按照与精测网相同等级测量技
术规定及精度指标进行的同级扩展测量,因此,数据解决与平差计算均与精测网
平差解决过程相同。
加密控制网测量过程中联测所有经复测合格的精测网控制点,观测数据
分析解算完毕后,以所有联测的精测网控制点成果为起算数据进行约束平差处
理。平面加密控制网以复测合格并联测的CPI及CPII控制点为约束起算点进行统
一平差解决,数据平差解决精度及限差均与CPII控制网相同。高程控制网以复测
合格的二等水准基点成果为起算数据,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精度及限差规定进行统
一平差解决。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四)施工加密控制网成果提交:
施工加密测量作业结束后将测量成果编写成册,其中涉及以下内容:
(1)控制网加密测量成果报告;
(2)GPS控制点原始观测数据手簿;
(3)GPS控制点平差计算资料;
(4)GPS控制点成果表;
(5)水准测量原始观测记录;
(6)水准网平差计算资料;
(7)高程登记表、高差对比表;
(8)仪器检定证书;
(9)测绘单位及重要测量人员资质证。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5.4图纸资料收集及计算复核
进场后一方面要与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联系,索取本标段域内的
控制网资料、工程设计图纸资料、线路设计曲线参数资料等,仔细阅读和熟悉
理解图纸,并对所的图纸资料进行计算复核,保证图纸设计数据对的性,复核
过程中发现图纸存在问题应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核对确认并
联系设计单位进行变更确认!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一)圆曲线及线元要素计算
(1)线元要素计算:
切线长:T
= R ´tan
a
2
曲线长: L
外矢距: E
p
= R ´a 180
ç
= R ´æ sec
è
o
a
2
÷
-1 ö
ø
切曲差: D = 2T - L
(2)曲线主点里程计算:
ZY点里程=JD里程-T
YZ点里程=ZY点里程+L
QZ点里程=ZY点里程+L/2
JD里程=QZ点里程D/2
已知:圆曲线偏角a 圆曲线半径R
y0
p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二)缓和曲线及线元要素计算
(1)线元要素计算:
y
O
ZH点-JD点坐标方位角:
a 1 = arctan( x JD - x ZH , y JD - y ZH )
JD点-HZ点坐标方位角:
a 2 = arctan( x HZ - x JD , y HZ - y JD )
l2 l4
R
f
HZ
转角:a = a 1 - a 2
p
内移值: = -
24R 2688R
3
ls l3
切线长: = (R + p) tan + q
ß0
ZH HY
q
P
YH
x
q
切线增值: = -
2 240R2
a
T
2
(2)曲线主点里程计算:
ZH点里程=JD里程-T
l s
l y
圆曲线半径:
x0
已知:缓和曲线长度:
圆曲线长度:
R
HY点里程=ZH点里程+Ls
QZ点里程=HY点里程+Ly/2
YH里程=QZ点里程+Ly/2
HZ里程=YH里程+Ls
E
E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三)竖曲线要素及高程计算.
竖曲线: 在线路的纵坡变更处,为满足视距规定和行车平稳,在竖直面内用圆
曲线将两段纵坡连接起来,这种曲线叫竖曲线。如图所示为凸竖曲线和凹竖曲线。
T T
凸曲线
i1 i2
R
R
i3
R
R
凹曲线
T
T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测设竖曲线时,根据路线纵断面图中所设计的竖曲线半径R和相邻坡道的坡度
i1及i2,计算测设数据。如图所示,竖曲线元素的计算可用平曲线的计算公式:
T = R tan
a
2
L = R
a
r
E = R(sec
a
2
-1)
由于竖曲线的坡度转折角α很小,计算公式可简化为
a = (i1 -i2 ) / r
tan
a
2
»
a
2r
1
T = R(i1 - i2 )
2
L = R(i1 - i2 )
简化推导:DF »CD = E, DAOF @ DCAF,则
R∶AF =AC:AF =AC:2E
E
因此: = AC × AF
2R
又因:AF » AC = T
得:E =
T 2
2R
同理,可导出竖曲线中间各点按直角坐标法测设的纵距(即标高改正值)计算式:
xi2 式中yi值在凹形竖曲线中为正值,在凸形竖曲线中为负值。
Xi为计算点至竖曲线起点的距离。则,待测点i高程为:
=H ±y =
2R 注:当竖曲线为凹形,式中取“+”;竖曲线为凸形,式中取“-”。
Hi
yi =
2R
c i Ha ± x ´ i ±
x 2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5.5桥梁工程施工测量
(一)桩基础
1、桩基施工前必须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各桩位中心点坐标,并将计算成果整理上报
监理单位进行审核报验,经审核批准过的计算成果才可做为测量放样及检测原
始数据使用。现场放样过程中采用极坐标法准确测量出桩位中心点,桩橛截面
尺寸不小于3CM×3CM,在桩面钉铁钉做为标志点。
2、每个中心桩位纵、横轴线方向必须设立4个护桩,便于桩基施工过程中进行检
校。桩基础开孔前必须对钢护筒位置进行测量检测,开孔后不定期对钢护筒进
行检测并测定护筒高程,以便于现场施工人员控制孔深及混凝土浇筑面高程。
3、整个测量放样及检测过程需要专业监理工程师见证监督,并对测量放样点位及
测量成果进行复核审查。
4、测量资料经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通过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做为施
工依据。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5、桩基础灌注完毕并达成设计强度后,应根据桩基顶部设计高程进行桩头
破除及平整解决,破桩完毕后必须及时对成品桩平面位置及桩头高程进行检
测。
钢护筒
“十字”护桩
钻孔桩质量验收标准:
项次
检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及频次
群桩
100
1
2
3
桩位(mm)
孔 深(m)
孔径(mm)
排
架
桩
允许
极值
50
100
不小于设计
不小于设计
全站仪或RTK:逐桩检测
测绳量测:逐桩测量
探孔器:逐桩测量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二)承台基础
1、桩基施工完毕后,在原地面测出高程控制点以指导桥墩基坑开挖深度。
2、开挖基坑后,对基坑底部标高及基坑尺寸进行检查,及时测放高程点以控制破
桩标高。破桩完毕后及时进行桩位检测及桩顶标高的检测。
3、基坑及桩位检查无误后,根据设计图纸尺寸采用极座标法测放承台十字中心线
或各承台角点控制点。
4、测量完毕后用钢尺检查各点间的距离及对角线距离,确认放样点位准确无误,
或根据规范规定进行同级换手测量。
5、承台模板立模后,及时对承台模板进行检查,根据设计图纸尺寸采用极座标法
测放承台十字中心线或各承台角点控制点,用红油漆做标志点在模板上,根据
各点拉线检查模板各部位几何尺寸,确认承台体型准确无误;承台模板检查过
程中应特别注意模板高程的检查,严格控制承台的体型及高程。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6、整个测量放样或复测过程需要专业监理工程师见证监督,并对测量放样点位及
复测成果资料进行复核审查。
7、测量资料经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通过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做为施
工依据。 轴线控制
角点控制
承台质量验收标准
项次
1
2
3
检查项目
尺寸(mm)
顶面高程(mm)
轴线偏位(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30
±20
15
检查方法和频率
尺量:长、宽、高检查各2点
水准仪:检查5处
全站仪或经纬仪:纵、横各测量2点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三)桥墩桥台
1、墩台放样采用极坐标方法进行放样,放样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资料逐墩计算放样
数据,并将计算成果资料上报监理单位进行审核批准。
2、桥墩台测量资料计算前必须熟悉并仔细阅读设计图纸资料,计算过程中特别注
意桥梁外矢距、纵向预偏心值以及断链对计算数据的影响。
3、桥墩墩身或台身放样前,必须精确测量承台顶部高程,承台顶部高程相对设计
高程误差大于±20mm应当及时进行解决。
4、根据规范规定及实际施工需要,桥墩墩身或台身应放样轴线控制桩或角点控制
桩,并精确测定放样点高程。
5、墩台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设计图纸严格控制平面位置以及墩顶高程,误差严格
控制在验收标准规定的限差内。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桥梁墩、台质量验收标准
项次
1
2
3
4
5
6
7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断面尺寸(mm)
竖直度或斜度(mm)
顶面高程(mm)
轴线偏位(mm)
节段间错台(mm)
预埋件位置(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20
0.3%H且不大于20
±10
10
5
10或设计规定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检查
尺量:检查3个断面
吊垂线或经纬仪:测量2点
水准仪:测量3处
全站仪或经纬仪:纵、横各测量2点
尺量:每节检查4处
尺量:每件
轴线控制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四)墩身墩帽的放样
1、桥墩承台基础施工完之后,在基础上精确放样墩台主轴线控制点和高程点,施
工单位根据放样成果进行钢筋绑扎、墩身模板及预埋件的安装调整,在模板安
装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模板的平面位及高程。
2、模板下口的轴线标记与放样的轴线对齐,并保证模板的垂直度,使模板上口轴
线与墩台轴线重合。模板安装完毕后施工单位就根据测量放样的轴线进行调整
自检。
3、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由测量队进行模板检测,根据设计图纸严格控制模板的平
面位置及高程。检测合格后由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测检查,监理工程师检查
合格并对复测成果审核签字后才干进行下一道工序。
4、当桥墩施工至一定高度时,水准测量无法将高程传递至工作面,而工作面上架
设棱镜也不方便,可用检定过的钢尺进行垂足测量。
5、墩台浇筑至离顶帽底约30cm时,要测出墩台纵横轴线,然后支墩(台)帽模
板。为保证顶帽中心位置的对的,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复核墩台纵横轴线。
五、线下工程施工测量
墩身墩帽质量验收标准
项次
1
2
3
4
5
6
7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相邻间距(mm)
竖直度(mm)
柱(墩)顶高程(mm)
轴线偏位(mm)
断面尺寸(mm)
节段间错台(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在合格标准内
±20
0.3%H且不大于20
±10
10
±15
3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D检查
尺或全站仪测量:检查顶、中、底3处
吊垂线或经纬仪:测量2点
水准仪:测量3处
全站仪或经纬仪:纵、横各测量2点
尺量:检查3个断面
尺量:每节检查2~4处
支撑垫石质量验收标准
项次
1
2
3
4
5
检查项目
混凝土强度(MPa)
轴线偏位(mm)
断面尺寸(mm)
顶面高程(mm)
顶面四角高差(m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