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0-2021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冷坑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97343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冷坑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0-2021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冷坑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0-2021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冷坑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0-2021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冷坑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0-2021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冷坑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广东省肇庆市冷坑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秋瑾:单纯中的高贵吴先宁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

2、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

3、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

4、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

5、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

6、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摘编自2015年11月24日作家文摘,有改动)【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相关链接秋瑾( 1875 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

7、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秋瑾史料)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秋瑾史料)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

8、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B.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C.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D.秋瑾在被捕之前做了周密安排,她不动声色地与家人告别,并交待哥哥带家人逃走,还及时销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E.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秋瑾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3)秋瑾

9、在绝命词中表达了怎样的“理想图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如何理解秋瑾的“单纯”和“高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BD(2)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在吴芝瑛、陈天华等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不断接触、吸纳新思想。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3)有更多的同胞觉醒,为死难烈士招魂,挽救国家危亡。革命者以流血牺牲为己任。革命者前仆后继,用革命的风暴推翻封建专制统治。(4)单纯:指秋瑾在徐锡麟牺牲之后,决意不脱身苟活,

10、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一切,希望用一死来唤醒昏睡的同胞,鼓动革命的风潮。高贵:秋瑾就义时平静而从容,透着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秋瑾本为巾帼之身,却有豪杰之气,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她的死超凡脱俗。秋瑾用她的牺牲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启蒙。秋瑾遇害引发了全国各地声讨凶手的浪潮,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斗志。(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不正确,愿望并没有实现。C项“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错。E项 “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说法有些牵强。(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五段提到“秋瑾受到很大的震动,决定回国参加反清斗争”。

11、此句是结果,由此推出“革命理想的形成过程”应在此前几段。梳理文章内容不难发现,答案要点集中在2、3、4段。同时相关链接中也有人物的一些简介,应结合起来归纳,分条作答。可用原文内容,也可以自己组织语言作答。(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诗词的具体内容分析,注意关键词句的理解,秋瑾蕴藏在其中的情感就会凸显出来了。“悲祖国之陆谁挽?谁招志士之魂?”,写出了秋瑾希望有人能为志士招魂,挽救国家。“痛同胞之醉梦犹昏”,希望更多的同胞觉醒。“虽生犹死,牺牲尽我责任”写出了投身革命者应以流血牺牲为己任。“壮志犹虚,雄心未渝”说明秋瑾的革命理想并未实现。“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表现了

12、要想实现革命理想,只有通过革命的风暴,有无数像秋瑾一样的革命者前仆后继,推翻黑暗的统治。(4)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审题,明确题干所指。秋瑾的“单纯”指什么?“高贵”体现在哪些地方。通读全文,了解秋瑾作为一个革命者,又是一个女性革命者,单纯和高贵主要是指她对待革命的具体做法和面对死亡的心态。她对革命的献身精神是她内心单纯的一面,希望通过自己的死亡为中国带来一丝希望。“高贵”,突出的首先是秋瑾作为女革命者的身份,从相关链接可知,她从早年就有豪杰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成功的进行了革命者启蒙。最后从文中第一段可知,

13、面对死亡,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从容中透出了秋瑾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

14、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戒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训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

15、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

16、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尊者、长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摘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17、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其源头是“周公训子”,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B. 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有“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这些词语典出论语季氏,讲述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的故事。C. 中国家训的体现形式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到通过书信、训词等传递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D. 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采用例证法,采用周公戒伯禽的事例,论

18、证了“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这一观点。B. 第四段从家庭外在的社会控制谈到家庭的内在控制和自我控制,指出自我控制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家训来体现的。C. 文章在讲述中国家训文化内容指向的时候,采用的是“总一分”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中国家训的丰富内涵。D. 文章先论述了中国家训文化的源头,接着论述中国家训的丰富形式和内容指向,中国家训的内容指向是论述的重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B.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

19、想要稳定并得以延续,同时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C. 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D. 近现代的江南钱姓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因为有先祖制定的钱氏家训,后世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参考答案:1. B 2. B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信的”“一段记载”;C项,原文是“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从

20、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D项,“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错,原文说“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家训来体现”的只是“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D.强加因果。钱氏家训

21、的制定与传承并非其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斜戴一顶深蓝色贝雷帽,叼一支咖啡色烟斗,永远是时尚小老头黄永玉的标志。被称为“一代鬼才”的他,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虽然今年已经87岁了,可是黄永玉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活得最像自己。80岁过后的黄永玉曾说,除了画

22、画和应付来客,他的工作就是写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黄永玉颇为自信地说:“小说写的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而非虚构。如我这般的生活,没有人经历过,相信尤为引人注意。它是部很好玩的小说,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直到2008年,小说的故事依然在“黄永玉”4岁时徘徊,“我写得很慢,因为我是老老实实地写,没有随意删改,我要把所经历的每个时代与社会的各个侧面勾勒出来。一些年代久远的事就让笔触随着记忆逶迤而行,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写多长。”黄永玉解释说,写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手里写着小说,却总想着要画上几笔”,“现在我得努力戒掉画画这个恶习,不然把小说写完的可能性都不大了。”回顾黄永玉的艺术成就,不难发现在黄永玉

23、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对于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黄永玉打趣地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渗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据黄永玉回忆,他小时候,外婆家附近有个荷塘,他一淘气犯事,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高的洗澡盆滚入荷塘,跳到里面躲起。“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待久了,青蛙都过来了,水蛇什么,能

24、够仔细地看到它了,于是发现荷花底下的那种变化,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一根一根这么清清爽爽,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丰富多了,我开始画荷花。”“我常想到的是外婆当年池塘里头给我的那种感觉。”目前,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的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难怪老先生的文章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不那么干巴巴的。例如他写道:“读得高兴,便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联想和看法,明知道这是很学究气的东西,没想到文化大

25、革命时很为它吃了些苦头。” 寥寥数语,既写出了一种读书习惯,还写出了一段严酷的历史,风趣又沉重。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必会苦不堪言。对此,黄永玉说出了他的体会,他不无幽默地说:“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在另一处又说:“我喜欢读书,遇到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便特别高兴”正因为如此吧,他才博学多才,他才把书读得津津有味,并写出津津有味的东西供人阅读。耄耋之年的黄老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过日子平平常常就好。有的有意思,有的没意思,不要什么都找意义。我常常想,我怎么一眨眼就80多岁了呢,感觉像自己的年龄被人给偷去了似的。有个美国学者说过,他

26、恨不得把帽子摘下向年轻人伸过去说请施舍几年时间给我吧,可是这是异想天开。”在黄永玉看来,人到八十,不绝望,感觉生活有意思就很满足了。黄永玉说自己一直很累,“不仅是体力上的累,还有情感上的累,假如哪天我死了,我的碑上就写太累了三个字。或者写上爱,怜悯,感恩。爱就是博爱,爱自己爱众生;怜悯就是要保持一颗怜悯之心,连虐待人的人都要怜悯他,尽管他无知、残暴;而感恩不是感一个人的恩,而是鼓励一切人帮助人的美德。” (选自共鸣2011年第5期,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说,黄永玉“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这就确定了本文写黄永玉多才多艺

27、的重心以及本文的行文线索。B.黄永玉写作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比较慢,是因为他写作时采用的慎重态度,另一方面是写作时“总想着要画上几笔”。C.荷花成为黄永玉绘画的主题,是因为对荷花他有着仔细观察与感悟的经历,有着努力跳出荷花“孤傲于世”之境界的追求。D.黄永玉喜欢读书,所以他博学多才,而且黄永玉读书时喜欢顺乎情趣,凭自己高兴读书,这是他读书有味和写书有味的原因。E.“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表明了黄永玉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这与黄永玉对“爱”“怜悯”“感恩” 等的解读有着一定的矛盾。(2)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6分)(3)请简要概括黄永玉的形象特征。(6分)(4)从

28、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生活”“读书”及“创作”方面有独特个性和深刻理解的黄永玉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的实际,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8分)参考答案:1)答B得3分,答D得2分,答C得1分;答A、E不得分。(2)文章开头一段简要介绍了老年黄永玉独特的肖像、成就以及“活得最像自己”的 性格特点。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点明下文主要写老年黄永玉的现状、 性格与追求。(3)个人行为上率性而为。艺术观点上新颖独到。情感上博爱,怜悯,感恩。(4)示例:观点一:生活就是自我个性的展示。黄永玉的生活就是自我本色的展示:例如他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等等。展示自

29、我的前提是不伤害他人,不损害他人利益。这要求我们做一个本性善良的人。我们要展示自我积极向上的个性,反对将低俗下流及不健康的生活情趣当做个性展示。观点二:只有将读书当做乐趣,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它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思考问题时不那么费力。只认识到读书的意义而不能从读书中发现乐趣者读不好书。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读书,包括为考试而读书,必会苦不堪言。调整心态,找到读书的乐趣是我们学习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观点三:创作的基础是生活和读书。黄永玉被称为“一代鬼才“,多有建树,这与其深厚的生活体验和热爱读书的习惯密不可分。虽然当前也有一些“偶像派写手”在没有生活阅历、没有读过多

30、少书的情况下却能一写成名,但其成功有偶然性。其作品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创作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年轻人应该多向老一辈艺术家如黄永玉等人学习,不应该梦想终南捷径、一夜成名。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也。六世祖根,慕容垂黄门侍郎。祖贵丑,平州刺史。父永,太中大夫,赠凉州刺史。弼少有大志,膂力过人。属魏室丧乱,语所亲曰:“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刃,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辟为别将,从天光西讨,破赤水蜀。以功拜征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皆破之。

31、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咸畏之,曰“莫当李将军前也”。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及悦害贺拔岳,军停陇上。太祖自平凉进军讨悦。弼谏悦曰:“岳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宇文夏州收而用之,得其死力,咸云为主将报雠,其意固不小也。今宜解兵谢之,不然,恐必受祸。”悦惶惑,计无所出。弼知悦必败,乃谓所亲曰:“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吾等若不为计,恐与之同至族灭。”会太祖军至,悦乃弃秦州南出,据险以自固。翌日,弼密通使太祖,许背悦来降。夜,弼乃勒所部云:“侯莫陈公欲还秦州,汝等何不束装

32、?”弼妻,悦之姨也,特为悦所亲委,众咸信之。人情惊扰,不可复定,皆散走,争趣秦州。弼乃先驰据城门以慰辑之,遂拥众以归太祖。悦由此遂败。太祖谓弼曰:“公与吾同心,天下不足平也。”破悦,得金宝奴婢,悉以好者赐之。仍令弼以本官镇原州。寻拜秦州刺史。弼每率兵征讨,朝受令,夕便引路,不问私事,亦未尝宿于家。其忧国忘身,类皆如此。兼复性沉雄,有深识,故能以功名终。元年十月,薨于位,年六十四。世宗即日举哀,比葬,三临其丧,给大辂、龙旗,陈军至于墓所。谥曰武。寻追封魏国公,配食太祖庙庭。(节选自周书李弼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天光赴洛弼/因求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

33、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B.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C.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D. 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1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侍郎,中国古代官名,西汉时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从隋唐开始,为六

34、部的副长官,地位次于尚书。B. 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多指有所作为的人,如“大丈夫处世,当横行天下”等,这种用法沿用至现当代,如鲁迅“怜子如何不丈夫”。C. 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开说,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谷神和土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来专指国家。D. 拜,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指授予官职时,“拜”与下文“寻除南秦州刺史”的“除”用法基本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弼身出名门。李弼的六世祖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祖孙六代都受到过皇室的青睐,均担任过不同地区的刺史等要职。B. 李弼少有大志。李弼少时正值魏室

35、衰亡之际,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以安定社稷求取功名。”C. 李弼屡建战功。从魏永安元年开始,李弼随军攻打赤水蜀,讨伐万俟丑奴等,随侯莫陈悦出征,均取得了重大胜利。D. 李弼足智多谋。太祖征伐侯莫陈悦期间,侯莫陈悦放弃秦州,在李弼的诱导下,其部下归附太祖,侯莫陈悦最终失败。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翮译成现代汉语。(1)岳无罪而公害之,又不能抚纳其众,使无所归。(2)宇文夏州才略冠世,德义可宗。侯莫陈公智小谋大,岂能自保?参考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贺拔岳没有罪,可是您却杀害了他,您又不能安抚、收编他的部众,让(他们)没有可以归顺、依附的

36、人。(2)宇文夏州才智和谋略超过世人,他的品德仁义值得世人师法。侯莫陈公才智很小而图谋很大,哪里能够保全自己呢?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注意主语和事件来断句“天光赴洛”是一件事不可断开,“弼因隶侯莫陈悦”句中 “李弼”为主语,另起一事,两个句子要断开,可以排除AC,“加通直散骑常侍”中“加”表示加封官职,和后面的官职不可分开。可以排除D。原文是:天光赴洛,弼因隶侯莫陈悦,为大都督,加通直散骑常侍。太昌初,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寻除南秦州刺史。随悦征讨,屡有克捷。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

37、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知识的识记。C项,“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应该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A项,担任刺史只有李弼祖父、父亲和他三代,不是“六代”;同时“祖孙六代都受到过皇室的青睐”文中无此信息。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重要句子的翻译。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得分点:(1)“又不能抚

38、纳其众”省略主语“您”;抚纳其众:安抚、收编他的部众;使(之)无所归,省略宾语“他们”;无所:没有人。(2)才略:才智和谋略;冠世:超过世人;宗:师法,尊崇;自保:保全自己,宾语前置。参考译文:李弼字景和,是辽东襄平人。他的六世祖李根,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他的祖父李贵丑,任平州刺史。他的父亲李永,任太中大夫,被追赠为凉州刺史。李弼从小就有远大抱负,体力超过一般人。当时正处于魏室衰亡祸乱时期,李弼对亲近之人说:“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亲历战阵,荡平寇贼,安定国家,以博取功名,怎么能碌碌无为,仅靠着官阶资历求得荣耀之位呢?”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任命他为别将,他随从尔朱天光西征,打败赤水蜀。以战功升征

39、虏将军,封石门县伯,食邑五百户。又与贺拔岳讨伐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都击败了他们。在作战时,李弼常常率先冲锋陷阵,所向无敌,贼众都惧怕他,说:“不要阻挡在李将军的军队前面呀!”尔朱天光前去洛阳,李弼隶属侯莫陈悦,任大都督,加授通直散骑常侍衔。太昌初年,被任命为清河郡守、恒州大中正。不久又任南秦州刺史。跟随侯莫陈悦征战,多次取得胜利。到侯莫陈悦杀害死贺拔岳后,军队驻留在晚上。太祖从平凉进军讨伐侯莫陈悦。李弼劝告侯莫陈悦道:“贺拔岳没有罪,可是您却杀害了他,您又不能安抚、收编他的部众,这使他们没有可以归顺、依附的人。宇文夏州将他们收编并利用他们,得到他们的拼命效力,都说要为主将报仇,他们的用

40、意自然就不小。如今应当解除兵权谢罪,不这样的话,恐怕必然受祸。”侯莫陈悦惊慌不定,拿不出主意来。李弼知道侯莫陈悦必败,就对左右亲近的人说:“宇文夏州才智和谋略超过世人,他的品德仁义值得世人师法。侯莫陈公才智很小而图谋很大,哪里能够保全自己呢?我们如果不想办法,恐怕要同他一起被诛杀灭族。”恰好宇文夏州军队开到,侯莫陈悦就放弃秦州南逃,据守险要之地以自守。次日,李弼偷偷派使者告诉宇文夏州,许诺背叛侯莫陈悦前来投降。当夜,李弼集合部众说道:“侯莫陈公想回到秦州,你们为什么还不收拾行装?”李弼之妻是侯莫陈悦的姨妈,所以特别受侯莫陈悦亲信重用,部众都相信李弼的话。人心惊慌,无法安定,纷纷溃散逃走,争着往

41、秦州去。李弼驰马先到秦州,在城门前对他们尽情安抚,于是(侯莫陈悦的部下)带领部众归顺宇文夏州。侯莫陈悦因此失败。太祖(宇文夏州)对李弼说:“只要您和我一条心,即可平定天下。”击败侯莫陈悦以后,所俘获的金银财宝和奴婢,都是挑选好的赏赐给李弼。命令李弼仍然以原来官职镇守原州。不久,任命他为秦州刺史。李弼每次征讨,都是早晨受命,晚上便出发,从不过问个人私事,也不曾在家里住宿过。他忧虑国事、忘记自身,大多是这样的情况。加上他性情沉稳果敢,卓有见识,所以能以功名告终。元年十月,他在职位上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周世宗当天就为他举哀。等到下葬的时候,三次亲临葬所,并赐给他大辂车、龙旗,从住宅到墓地都陈列兵卒,

42、谥号为武。不久,追封他为魏国公,又配飨魏文帝的庙庭。5. 参考答案:11D(治所)12A(用在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B人称代词,自己的;指代词,那些。C动词,结交;动词,给。D副词,这才;副词,竟然)13D(办事能力强 称人善,赏识后进者)14A(“因写文著书有才能,始终不愿升迁”应为“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15(1)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枚很快就写完了。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2)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6.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

43、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王明,字如晦,大名成安人。晋天福中,举进士不第。骁骑将药元福为原州刺史,辟为从事。先是,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一夕,夫尽遁去。元福怒,尽驱官吏出军门,将就戮。明驰往止之,入白元福曰:“今军储无阙,丁夫数万人,文吏懦不能制,斩之何益,不如宽以待之。贼败凯旋,公无专杀之名,不亦善乎?”元福感悟,尽免其死。显德初,元福移镇陕,恃功多骄恣,明以直道规之,忤其左右,多毁明于元福,元福亦稍疏之。明以父病求归省,元福数召明,明因谢绝之。开宝三年,帝大举南征,以明为随军转运使。山路险绝,舟车不通,但以丁壮数万人转递,供亿不阙。每下一郡一城,必先保其簿书,守其仓库。既而贺州未下,明入与主帅

44、计曰:“当急取之,恐援兵至,则我师胜负未可知。”诸将颇犹豫。明乃擐甲胄,率所部护送辎重卒百人,拥丁夫数千,畚锸皆作,堙其堑,直抵城门。城中惧,开门纳款,遂据有之。因抵广州,贼众十余万拒战。是夕,大风发屋折木,众乃惊惧。明与都部署潘美等谋,命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问道先捣贼垒,大军蓐食,阵以待之。俄而万炬皆发,焚其橱。贼惊,果来犯,大军因迎击之,贼大败,斩首数万,刘鋹以城降。广州平,为本道转运使。明遍历部内,视民疾苦,旧无名科敛,条奏除之,岭表遂安。七年,帝将用师南唐,以明为黄州刺史,帝密授成算。明既视事,即完葺城垒,训练士卒,众莫解其意。俄而王师自荆渚乘战舰而下,即以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

45、都部署。击鄂州军于江南,斩首三百级。又破万余人于武昌,杀江南军七百人,拔樊山砦。淳化初,诏归阙。二年,卒,年七十三。(节选自宋史王明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部:部属。B今军储无阙阙:缺少。C元福移镇陕移:调任。D明乃擐甲胄擐:穿上。【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明有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3分)但以丁壮数万人转递,供亿不阙每下一郡一城,必先保其簿书当急取之,恐援兵至 大军蓐食,阵以待之完葺城垒,训练士卒 击鄂州军于江南,斩首三百级ABCD【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明宽厚仁爱,善

46、于劝谏。众多丁夫趁晚上逃走,药元福要处死负责押送的官吏,王明劝元福宽待他们以免落下专杀的名声,元福听取王明意见,全赦免了那些官吏。B王明遭人诋毁,无奈离职。药元福恃功骄横,王明用正确的道理规劝他,结果触怒元福身边的人而遭诋毁,被元福疏远。王明便以父病为由归省,并一再谢绝元福召请。C王明有勇有谋,卓有战功。王明随皇帝南征,在将领们对攻打贺州犹豫不决时,亲率军队占领了贺州;在攻打广州时,又与潘美等人巧用智谋战胜敌人。D王明受皇帝信任,不负重托。在讨伐南唐之前,皇帝任命他为黄州刺史,并秘密地将作战计划告诉他。他认真实施,后又担任都部署,指挥部队作战,大败敌军。【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47、语。(10分)(1)拥丁夫数千,畚锸皆作,堙其堑,直抵城门。(2)明遍历部内,视民疾苦,旧无名科敛,条奏除之,岭表遂安。参考答案:特殊句式要体现。(1)“拥”“作”“堙”“堑”各 1分,大意1分。(2)“历”“部”“条”“表”各1分,大意1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南攻打鄂州军,斩首三百级。又在武昌打败一万多人,杀了江南军七百人,攻下樊山寨。淳化初年,皇帝下令让王明回朝。第二年王明去世,享年七十三岁。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2012福建卷)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 下面是一幅讽刺性漫画,作为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坐而论道 B座无虚席 C一劳永

48、逸 D脚踏实地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读懂漫画的能力。该题是今年非常有特色的一道题。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强调的是讽刺的寓意。漫画中人物双脚叠加坐在椅子上,却把鞋子穿在椅子脚上,无疑是想制造双脚着地的假象。很明显,该漫画是讽刺那些弄虚作假籍以掩人耳目之人,故可轻易判断为D选项。其它三项均非从讽刺角度拟标题,故可排除。略8. 下面是一幅世界读书日的宣传海报厚度决定高度。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除文字外的海报内容,并说说海报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参考答案:海报内容:画面中一厚一薄两本书,从左到右均摆放成“人”字造型,厚书立得高而薄书立得矮。寓意:只有多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