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辽宁省沈阳市沙河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
2、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
3、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静,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
4、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书斋)1. 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B. 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C. 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静。D. 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
5、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2. 下列对“书房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B. 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C. 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D. 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
6、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B. 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C.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D.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参考答案:1.D2.C3.A【1题详解】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
7、细微的差别。选项D对应的原文“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选项去掉了“往往”,是逻辑范围发生变化,逻辑范围不当。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题详解】试题分析:选项C对应的原文“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选项为“永远存在”。偷换了文中的“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试题分析:选项B对应的原文“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选
8、项B少了“常常”,混淆了逻辑范围;选项C对应的原文是“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选项是“有些人”的观点,作者认为“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选项D对应的原文“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选项“必然趋势”判断武断,无中生有。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5题(12分)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
9、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w z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
10、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
11、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最早的莱因报,巴黎的前进报,德意志布鲁塞尔报,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
12、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w mi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w z w mi2第1节中你认为最能表达恩格斯对马克思的
13、崇敬之情和恩格斯失去战友后的沉痛之情的一个句子是 ,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3分)3仔细阅读第6第7节,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补充完整下面的句子: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所以 。(2分)4第8节中第一句中的加点词“这样”指代的是 (2分)5第9节能否改成“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请联系文章内容和背景知识试作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1.芜杂 诬蔑2.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分析:作者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以“停止思想”来代替死亡,既切合思想家的身份,也传达出对失去战友的沉痛之情。3.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尤其是这一发现对工业,对一般历史
14、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时候)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4指马克思的科学发现和革命活动5不能省略,“将”既如实地反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马克思生前得不到当当局者的认可,一再被驱逐,更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整个历史过程,将始终以马克思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级共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
15、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
16、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
17、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
18、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
19、憾。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D.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
20、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参考答案:1. B 2. D 3. A【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
21、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第一段“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可见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D项,“故”字强加因果,原文是“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
22、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常用论证方法有: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D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结合“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等分析,文章并不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
23、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原文说“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可见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而不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
24、”(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7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
25、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26、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4.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B项王按剑而跽 跽:站立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内部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心意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3分)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秦兵旦暮渡易水6. 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
27、趋于平和。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7.翻译下列句子(8分)(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4分)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4分) 。 参考答案:4A(B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C通“纳”,进入。D料想)5D古今都指早晚6D只是推测,非“完全是”。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28、成11-15题。(18分)【甲】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乙】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
30、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1.下列各项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义不赂秦A.顺流而东也 B.楚人一炬C.箕踞而遨 D.族秦者,秦也,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后人哀之而
31、不鉴之B.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齐人勿附于秦 多于南亩之农夫13.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戍卒叫,函谷举A.固一世之雄也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4.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第段从“不赂者”的角度,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文章先分别剖析了韩、楚、魏三国灭亡的自身原因,继而运用了假设推理,有力地论证了坚持用武力抵抗侵略者,才能救亡图存的道理。B.乙文第段“多于”这组排比句,兼用
32、了夸张的修辞,不但使行文表现出雄浑的气势,而且把秦统治者的奢侈铺张和百姓生存的穷困艰难进行了强烈的比照,为下文引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作了较好的铺垫。C.由乙文的第段可知,乙文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和秦一样,均是由于统治者“不爱其人”;如果“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这一观点和甲文作者的观点相同。可见,民心的向背直接关联着国家的兴亡。 D.甲乙两文均借古讽今,甲文借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的故事,来讽谏唐敬宗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宫室,荒废朝政的行为。乙文借秦朝统治者亡国的史实,讽谏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做法。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洎牧
33、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参考答案:11C (例句,坚持正义,名动。A东进,名动;B焚烧,名动;C成簸箕状,名状;D灭族 ,名动)12A(A均为转折连词;B第三人称代词,代他们的,指六国的/代词,那些;C句末语气词/兼词,由此;D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介词,比。)13B(A判断句, B与例句均是被动句,C省略句,D宾语前置。)14B(A“剖析了韩、楚、魏三国”错,是“齐燕赵”三国;C“这一观点和甲文作者的观点相同”错,甲文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D“讽谏”后的内容应互换。)15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
34、可惜它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共3分,其中“洎”、“终”、“被动句式”各1分)。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自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共3分,“定语后置句式”、“下”,“故事”各1分)6. 文言文阅读(20分)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蒱,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
35、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兒,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晋书 王献之传)(注释:樗蒲:古代的一种游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草隶,善丹青 善:善于、擅长 B、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 俱:全、都C吉人之辞寡 寡:少 D、羲之密从后掣其笔 掣:抽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
36、分)A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B客问其故 此其志不在小C以其少言,故知之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D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6、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虽然在家终日闲居,但容貌举止仍不随便。B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蒲,曰:“南风不竞。”他几岁的时候,常常去观察家里的门生玩樗蒲游戏,说道:“南面的形势不妙啊!”C、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忽然发生火灾,徽之急忙跑出去,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上。D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桓温曾经让他书写扇面,却把笔画写错了。7、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37、而慎取之也。(5分)译文:(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6分)译文:参考答案:4B(俱:一起、一同)5B(其中的,他的;A、即使;C、所以;D、于是、就)6C(A、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怠;B、尝,曾经;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D、桓温曾经让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7(1)这就是求学的人不能不深入的思考谨慎的选取的原因。(“此”、“所以”、“学者”各1分,句意2分。) (2)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 ,以麋鹿为朋友。(“安在”1分,“渔樵于江渚之上”1分,“侣”“友”各1分,语意通顺2
38、分)参考译文: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不受拘束,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怠,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王献之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于是就拂衣而去了。 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暄几句。他们出去之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问其中的原因,谢安说:“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有一次,王献之
39、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来不及穿鞋,急忙逃了。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 有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 王献之善于写草书、隶书,也很会画画。七八岁的时候学习书法,王羲之秘密地从后面拔他的笔,不能得到,赞叹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 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围观他写字的人有几百个。 桓温曾经让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墨迹画了一头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老
40、人摔盘子离席”这一事件的看法。(50字以上)(6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近日,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带着孩子去父母那里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只顾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参考答案:示例 老人摔盘子,是对儿孙冷落自己的抗议。这也教育和警示我们:不要因为手机和网络,而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感情;不要成为“手机控”,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和亲人聊聊天,老人需要关爱,多从情感上关心他们。 示例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却冷落了最
41、基本的亲情!对于长辈而言,他们很孤独,应该多与他们沟通。老人所摔的不是盘子,而是子女遗落的那份孝心。子女应该把这份孝心捡拾回来,出门在外记得给年迈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好或者借助网络进行视频交流。(言之成理即可)(评分:写出事情本身说明什么,2分;对于我们的启发,2分) 8. 语言文字运用(2分)在某环境整洁、风景优美的名胜游览区,一游客随手扔掉饮料罐。一位清洁工见状批评该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但游客却说:“我不扔,你不就因为没事干而下岗了吗?”清洁工按照这位游客的“逻辑”说了一段反驳他的话,说得游客哑口无言。请以清洁工的口吻,续写两句话。“为了我不下岗,你就可以乱扔了。那么,为了 , ?为了 , ?”
42、参考答案:为了医生不下岗,你就可以胡吃海喝生病了?为了警察不下岗,你就可以胡作非为犯法了?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我校张伟同学以687分的好成绩夺得全市第一,我以他为榜样,努力追赶,但仍有较大差距,只能望其项背。B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亮武侯举哀时唱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C发生在阿富汗首都周围的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造成了重大的平民伤亡,现场尸体横陈,惨不忍睹,令人叹为观止。D中国对南海拥有主权是颠扑不破的事实,但近日菲、印、马等国企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中国政府对此提出严正抗议。参考答案:D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
43、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0. 按照要求,对下联。平仄可不论,注意得体。(1)给学校劳动基地写一下联上联:流汗方知拓荒苦,_。(2)一位大学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请你为他写一下联。上联:干事创业,爱岗敬业,业业出奇迹;_。参考答案: (1). 奋斗才懂幸福甜。劳动更悟收获甜。锄禾才懂收获甜。 (2). 立德润人,报国成人,人人当先锋。潜心谋事,精心做事,事事成辉煌。修身齐家,积善成家,家家谋幸福。【详解】此题考核仿写句子的能力,重点考核对联,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本题拟写时注意词语和结构的对仗,重点注意第二副对联的第四个字,第八个字,第九第十个字要相同,从内容上看,第一幅要紧扣“劳动”,第二副要就扣“工作”。六、写作(60分,共1题)11.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我们没法学习比尔盖茨,也没法学习李嘉诚,因为他们实在太强大了,你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附近。如果你刚开始开小饭馆,你的榜样应该在你斜对面的那个饭馆。他的饭馆为什么门口排队的人那么多,而我的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