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91287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上海实验学校东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上海实验学校东校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一根绳子今天是镇上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

2、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了啦。”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3、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从口袋里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搜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搜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第

4、二天,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又立即四处讲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

5、。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 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把皮夹子送回去的。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

6、“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节选自外国短篇小说选,有删改)(1)下列关于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一个老实人的悲剧,故事娓娓道来,不露痕迹,使精巧、奇特出于自然。B小说以一根绳子为题,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C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D小说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把一根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窥视大千世界,以小见大,由点及

7、面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B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做违反常理的畸形社会道德观念。C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D这场悲剧乡政府是发难者,官方的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E这篇小说叙

8、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C;(2)BE;(3)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封闭落后的乡村,愚昧蛮横的群众,烘托出奥士高纳其实也是一个愚昧落后、心胸狭窄的农民起悲剧命运跟他的这个特点有紧密关系动作描写:如对“奥士高纳捡绳子”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勤俭、自尊而又狭隘的特点心理描写:如对奥士高纳被冤枉后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伤透了心的心理描写,刻画出其诚实而又狭隘的性格特点次要人物烘托:如对“马具商”“其他村民”的描写,烘托出奥士高纳其实也是愚昧蛮横

9、的人;(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关于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C项,“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也并非冷峻,而是将激情隐藏在内容的描写之中。(2)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不准确,主要反映的应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道德堕落问题。C项,“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

10、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错误,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D项,“这场悲剧乡政府是发难者”错误,马具商是发难者。“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不正确。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外部力量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嘲笑和奚落。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网,其核心又是社会道德败坏,尔虞我诈,缺乏信任,以及周围群众的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故选BE。点睛: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

11、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

12、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3)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文章里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感悟任务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文章内容相结合。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塑造”,不仅仅是概括出形象,还要“简要分析”是如何塑造出奥士高纳大爷这样一个法国社会中勤俭、诚实的农民的。答题时首先确定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侧重点,然后确定小说是采用何种方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最后分析归结答案。比如把奥士高纳大爷置于特定社

13、会环境中,采用了大量的动作、心理描写,并通过塑造马具商、村民等形象来衬托奥士高纳大爷的形象。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内外经验可供参考。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历次“三农”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原因,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产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创新制度

14、,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是要避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有时出现的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近期,需要在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重组产业链,并适当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逐步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未来,则需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其不但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影响,同时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出应有的作用。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都是为了实现乡村宜居,而这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

15、。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无论是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还是社会管理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渴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这势必会影响原来的管理格局。随着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村民自治意识的增强,管理方式必然要求发生转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平台和利益诉求渠道,通过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只有推进社会管

16、理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程度,才能减少决策的偏误和实施的阻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因此,通过构建有效的民间参与机制等,才能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各种社会冲突,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摘编自高启杰乡村振兴需要实质性创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融合是其他方面振兴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B. 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因此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C. 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既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D. 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因此要改造升级

17、为现代创新集群。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以十九大报告引出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要的举措。B. 文章从制度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两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需要的实质性创新内容。C. 文章第五段论述了社会管理的格局、方式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质性创新指明了方向。D. 文章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其中,后面三段层层推进,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就要了解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注重实质性的创新,B. 社会管理的实质性创新可以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实现乡村宜居。C. 中介组

18、织、非政府组织不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会发生改变。D. 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利于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参考答案:1. A 2. D 3. 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错误,文中并未说农业产业不需要创新。C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既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错误,选项混

19、淆概念,应该是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基础上推动的龙头企业集群,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D项,“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故选A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论述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故选D项。【3题

20、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不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会发生改变”错误,选项“,就不会”的说法太绝对,另外,乡村管理格

21、局和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不仅仅是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故选C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

22、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

23、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4、与逻辑事理。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 K 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

25、于共同体的维系。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在年历上,仪式永远会回归,而且即使它们无法同前一年的有所区分,或者同未来各年中的有什么不同,然而它们永远都不相同。这是一种从同一走向同一的过程,它化解了时间上的分别。”在对整套流程的不断重复中,文化体系得以建构,国族认同得以强化,精神归属得以确认。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祭奠祖先、家族聚会、亲友走访等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用家国同构的叙事,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社会成员通过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不断自我

26、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这种认同与涵化,正是节日所负载的深刻意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参照系,也是维系整个文化体系、传承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节日体系自身的发展而言,当代中国的节日框架不断处于重构的过程中,其间,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的多样性(多元性,如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宗教信仰、世俗意识形态)与文化渊源的多样性(多源性,如传统文化、官方文化和外来文化)使重构过程异常复杂。但是,更具颠覆性

27、的冲击来自于外部:资本主义为寻找转移过剩产能的新领域。创造出“消费主义”话语迷思,将全球拖入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强势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随之大肆扩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这种无可遁逃的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使之变成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同时,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及特殊历史发展进程和时代背景造就的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节选自王神祎传统节日的现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径)1下列关于“节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节日就其自身结构看,可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部分,具

28、体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B节日作为符号,在特定仪式中,通过负载其他文化形式所没有的隐喻,来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C节日中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再配上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收到增进感情、宣泄情绪的效果。D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其信息的物理流动及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一起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2“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对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自于外部的更具颠覆性的冲击,使应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变成了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B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

29、使得当代中国节日框架下的思想基础多元性和文化渊源多源性的重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C全球沦为消费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D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及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在这种重复中建构文化体系,强化国族认同,确认精神归属。B中国传统节日用家国同构的叙事,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C社会成员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

30、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D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传统节日,使其具有一系列仪式及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端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参考答案:1.C(A项“显功能”和“潜功能”不是自身结构而言,而是从功能而言。B项原文是“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这里曲解原文。D项原文中“此”只指代“信息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不包含“信息的物理流动”)2.B(据原文,应是“当代中国节日框架”的“重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3.D(“使其”将两者加强了因果,说法错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有关章节,完成1314题。(6分)(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

31、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二)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子钓而不纲,弋而不射宿。13.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14.上述材料层次清楚地体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参考答案:13.犯上作乱(作乱犯上)或:本立道生、弋不射宿14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仁者爱人)(1分) 孝是仁的根本,但“爱人”不仅爱自己的亲人,还应爱他人,(2分)除此以外,不仅爱“人”,还推广

32、至众生,至所有的生命5.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33、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从帝

34、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B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

35、边兵非有旨不敢遣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

36、免去相位。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3分)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分)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分) 参考答案:4B持节:拿着符节。5C(按主谓宾断句)6. C(主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7(1)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句子大意各.分)(2) 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虑,经画、但、蹙、诚各分)()我们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

37、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出入”、“非常”各1分,句意0.5分)参考译文: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

38、(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

39、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

40、比东迁更严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略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

41、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10.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生生所资 维持B. 求之靡途 没有C. 彭泽去家百里 距离D. 因事顺心 顺遂心愿11. 判断“以”字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1)耕植不足以自给 (2)诸侯以惠爱为德 (3)家叔以余贫苦 (4)足以为酒。A. (1)(3)相同(2)(4)不同B. (1)(4)相同(2)(3)不同C.

42、 (1)(2)相同(3)(4)相同D. (1)(2)不同(3)(4)相同12.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B.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C.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D.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13. 下列对本文文意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A. 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B. 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

43、、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C. 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D. 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14. 翻译下面的句子,不准确的一项是A.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译文:亲戚朋友大都劝我出去做官。B.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译文: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C. 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译文: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D. 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译文: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请求免去自己的职务了。参考答案:10. A 11. B 12. D 13. A 14. D【10题详解】本题

44、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项“生生”结合语境是指“维持生计”的意思。前一个“生”是动词“维持”,后一个“生”是名词“生计”。故选。【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如本题考查的是“以”的用法。(1)句中“以”是介词“用来”,

45、句子意思是,耕田植桑不能足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 (2)句中“以” 是介词“把”,句子意思是,地方大吏把把爱惜人才作为美德。(3)句中“以”是连词“因为”,句子意思是,家叔因为我家境贫苦。(4)句中“以”是连词“用来”,句子意思是,足够用来酿酒。(1)(4)都是介词“用来”,相同;(2)是介词“把”,(3)是连词“因为”,二者不相同。故选。【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

46、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做断句题经常采用排除法。本题中没有特别明显的断句标志,我们可以从两个词入手。“从人事”是动宾短语,指做官,不能拆开,排除两项,“平生之志”是一个词,不能拆开,排除项, 才参考“于是怅然慷慨”,“于是”表承接关系,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应该放在后文,也不该断开。对照译文没有问题。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项,“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错,原文说“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意思是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没有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把爱惜人才作为美德,家叔也因为我家境贫苦。可见陶渊明做官的理由除了“养家糊口”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