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上海继光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九韶与《数书九章》
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言中说,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所谓“通神明”,即往来于变化莫测的事物之间,明察其中的奥秘;“顺性命”,即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在秦九韶看来,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通神明,顺性命”的崇高境界。
《数书九章》全书共九章九类,十八卷,每类9题共计81个算题。该书著述方式,大多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问曰”,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答曰”,是给出答案;“术曰”,是阐述解题原理与步骤;“草曰”,是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另外,每类下还有颂词,词简意赅,用来记述本类算题主要内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及其解题思路等。
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题文也不只谈数学,还涉及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成为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数书九章》在数学内容上颇多创新。中国算筹式记数法及其演算式在此得以完整保存;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都有专条论述,还第一次用小数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卷一大衍类中灵活运用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首创连环求等,借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孙子算经》中“物不知数”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成大衍求一术,使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规格化、程序化,比西方高斯创用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卷十七市物类给出完整的方程术演算实录,书中还继贾宪增乘开方法进而作正负开方术,使之可以对任意次方程的有理根或无理根来求解,比19世纪英国霍纳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此外,秦九韶还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同时秦九韶又给出了筹算的草式,可使它扩充到一般线性方程中的解法。在欧洲最早是1559年布丢(Buteo,约1490—1570年,法国)给出的,他开始用不很完整的加减消元法解一次方程组,比秦九韶晚了312年,且理论上的不完整也逊于秦九韶。书中卷五田域类所列三斜求积公式与公元一世纪希腊海伦给出的公式殊途同归,秦九韶还给出一些经验常数,如筑土问题中的“坚三穿四壤五,粟率五十,墙法半之”等,即使对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秦九韶还在十八卷77问“推计互易”中给出了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意义。卷七、卷八测望类又使《海岛算经》中的测望之术发扬光大,再添光彩。
除此之外,秦九韶还提出了秦九韶算法。直到今天,这种算法仍是多项式求值比较先进的算法。该算法看似简单,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求n次多项式的值转化为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在人工计算时,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系数表可以大幅简化运算;对于计算机程序算法而言,加法比乘法的计算效率要高很多,因此该算法仍有极大的意义,用于减少CPU运算时间。
《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当它还是抄本时就先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1842年第一次印刷后即在民间广泛流传。秦九韶所创造的正负开方术和大衍求一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焦循、李锐、张敦仁、骆腾凤、时曰醇、黄宗宪等数学家的著述都是在《数书九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秦九韶的成就也代表了中世纪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与最高水平,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德国著名数学史家M.康托尔(Cantor,1829-1920)高度评价了大衍求一术,他称赞发现这一算法的中国数学家是“最幸运的天才”。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Sarton,1884-1956)说过,秦九韶是“他那个民族,他个时代,并且确实也是所有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注:秦九韶(1208年-1261年)南宋官员、数学家,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字道古,汉族,普州安岳(今属四川)人。
1.下列关于《数书九章》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数书九章》全书的著述方式,都是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
B.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并不按数学方法来分类。此书还是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参考文献。
C.书中还提出了“物不知数”问题,并总结成大衍求一术,使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规格化、程序化。
D.《数书九章》是对《九章算术》的继承和发展,概括了中国传统数学的主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的高峰。
2.下列不属于《数书九章》在数学内容上创新的一项是(3分)
A.书中自然数、分数、小数、负数都有专条论述,第一次用小数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
B.首创连环求等,借以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C.改进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互乘对减法消元,与现今的加减消元法完全一致。
D.每类问题下写有颂词,词简意赅,用来记述本类算题主要内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及其解题思路等。
3.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九韶认为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明察事物的奥秘,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境界。
B.大衍求一术,比西方高斯创用的同类方法早500多年,被公认为“中国剩余定理”,它和正负开方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
C.利用秦九韶算法和其中的系数表可以使计算机程序算法效率提高很多,因此该算法仍有极大的意义,用于减少CPU运算时间。
D.秦九韶所列的三斜求积公式以及给出的一些经验常数,还有他给出的配分比例和连锁比例的混合命题的巧妙且一般的运算方法,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B 2.D 3.C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泥斑马
肖复兴
家里大院的大门很敞亮,左右各有一个抱鼓石门墩,下有几级高台阶。黑漆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有点儿老一辈的气势。在老北京,这叫广亮式大门,平常的时候不打开,旁边有小门,人们从那里进出。台阶上有一个平台,平台显得很宽敞。王大爷的小摊就摆在那里,很是显眼,街上的人,一眼就能望见。
王大爷的小摊,卖些糖块儿、洋画片和泥玩具之类的东西。泥玩具,多是些小动物,是王大爷自己捏的,涂上颜色,非常好看,活灵活现,卖得不贵,因此,很受小孩子欢迎。我常常一放学就到王大爷的小摊前,看一会儿,玩一会儿,王大爷望着我笑,任我随便摸他的玩具。
我真佩服王大爷的手艺.他的手指很粗,怎么就能那么灵巧地捏出那么小的动物来?
王大爷那时五十多岁,住在我家大院的东厢房。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那时,王大爷的东西很便宜,人们生活不富裕,因此他赚的钱也不多,只能勉强生活。
王大爷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大院里的人都知道,儿子是抱来的。将近三十,还没结婚,在铁路上开火车,和王大爷两口挤在一间房里。让他头疼的是儿子以后找个媳妇,可怎么住呀?
那一年寒假,我常到王大爷小摊前玩。有一天,他在做玩具,问我:“你说做一个什么好?”我随口说了句:“做只小马吧。”他点点头。没一会儿的工夫,就捏出了.只小马的样子。他抬起头又问我:“你说上什么颜色好?”我随口又说:“黑的!”“黑的?”王大爷反问我一句说:“一色儿黑,不好看,来个黑白相间的吧,好不好?”
那时候,我没有细想,这个黑白相间的小马会是什么样子。等王大爷把颜色涂了一半,我才发现,原来是一只小斑马。黑白相间的弯弯条纹,让这只小斑马格外活泼漂亮。“王大爷,您的手艺真棒!”我情不自禁地说。
第二天,小斑马的漆干了,脖子上系一条红绸子,绸子上挂着个小铜铃铛,风一吹,铃铛不住地响,小斑马像活了一样。
我太喜欢那匹小斑马了。每次路过小摊都会站住脚,反复地看,好像它也在看我。那一阵子,我满脑子都是这个小斑马,可惜没有钱买。几次想张嘴跟家人要钱。接着又想,小斑马的脖子上系着个小铜铃铛,比起一般的泥玩具,钱稍微多了点儿,便把冒到嗓子眼儿的话,又咽了下去。
春节一天天近了,小斑马不知哪一天就会被哪个孩子买走,带回家过年。一想起这事,我心里很难过,百爪挠心,好像小斑马是我的,会被别人抢去。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我干了一件“蠢事”。
那一天,天快黑了,因为临近过年了,小摊前站着不少人,都是大人带着孩子来买玩具的。我趁着天暗,伸手一把就把小斑马“偷走”了。飞快地把小斑马揣进棉衣口袋里,小铃铛轻轻地响了一下,我的心在不停地跳,觉得那铃声,王大爷好像听见了。
这件事很快被爸爸发现了,他让我把小斑马给王大爷送回去。跟在爸爸的后面,我头都不敢抬起来。王大爷爱怜地望着我,坚持要把小斑马送给我。爸爸坚决不答应,说这样会惯坏了孩子。最后,王大爷只好收回小斑马,还嘱咐爸爸:“千万别打孩子,过年打孩子,孩子一年都会不高兴的!”
就在这一年,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政府动员人们去甘肃。王大爷报了名,很快就被批准了。大院所有的街坊都清楚,王大爷这么做,是为了给儿子腾房子。
王大爷最后一天收摊的时候,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他也望着我,什么话也没说。那一天,小街上冷冷清清的。
第二天,王大爷走时,我没能看到他。放学回家,看到桌上那只脖子上挂着铜铃铛的小斑马,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四十多年过去了,王大爷的儿子,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在王大爷留给他的那间东厢房里结了婚,生了孩子。他的媳妇个子很高,长得很漂亮。他的儿子个子也很高,很帅气。可是,王大爷再也没有回来过一次。难道他不想他的儿子,不想他的孙子吗?
四十多年来,我曾经多次去过甘肃,每一次去,都会想起王大爷,想起这个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当然,也会想起那只“泥斑马”。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我”和王大爷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特 殊的空间。
B.王大爷的泥玩具多是些小动物,他允许孩子们随便触摸,所以他捏出来的小动物很受孩子们欢迎。
C.“我”建议王大爷做一只黑白相间的斑马,他就捏了活灵活现的小斑马,这为后文“我” 偷马埋下伏笔。
D.四十多年来,那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依然是一个谜,这样写为人物形象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E.文章写法细腻,通过对人物神态和典型化语言的细致描写,刻画了让“我”敬爱怀念的王大爷形象。
(2)小说第一段中的对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王大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本文题目为“泥斑马”,但“泥斑马”是在后文中才出现的;本文塑造的主人公是王大爷,题目改为“王大爷”,好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DA(D3分,A2分,E1分。)
(2)①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家风的写照,是父亲教育孩子的箴言; ②对联也暗示了王大爷忠厚老实的性格; ③通过对联,表达了作者对善良忠厚品格的倡导与赞美。(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心灵手巧,有一副好手艺。通过“我”的佩服、赞叹可以看出,我“偷马”也侧面衬托了王大爷手艺精湛。②随和善良。任凭“我”随意摸他的玩具;“他人很随和,逢人就笑”,“卖得东西很便宜”;“我”偷了泥斑马,王大爷要送给我,还叮嘱“我”爸爸不要打我;最终在离开的时候,把泥斑马送给了我。③忠厚无私。收养儿子,为儿子的结婚住房发愁,最终为了给儿子腾房子,去甘肃支援“三线建设”,从此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离家不归。(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示例一:以“泥斑马”为题更好。①“泥斑马”本文的线索,维系着我与王大爷的一份情感,每当我想起王大爷,就会想起“泥斑马”。②从刻画人物形象来看,王大爷捏泥斑马,送回偷走的泥斑马时叮嘱爸爸不要打“我”,最终在离开前把“泥斑马”送给我,王大爷的形象逐步丰满。③以“泥斑马”为题更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起到“言尽意无穷”的意味。④从“泥斑马”的寓意来看,暗示了王大爷的随和善良的品格;表现了作者对无私善良、勤劳忠厚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突出了主题。(题目确定2分,分析每点2分,共6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二:改为以“王大爷”为题更好。
①直接交待主人公,让读者对文章有通观的把握。②王大爷作为主要人物,贯穿始终,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③以“泥斑马”为题,过于含糊含蓄。文章篇幅尽半时,出现“泥斑马”,“泥斑马”并不能涵盖全篇,使文章线索不够明晰。(题目确定2分,分析每点2分,共6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1)试题分析:B项因果关系不当,王大爷自己捏小动物捏得很好,卖得不贵, 所以很受小孩子欢迎,并非王大爷允许孩子们随意摸他的玩具;C项张冠李戴,捏黑白相间的小马,是王大爷的主意;E项本文没有对人物的神态和典型化语言的细致描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结构上的作用,要考虑与情节的关系;内容上的作用,要考虑与人物的关系、与小说主旨的关系。引用还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概括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第三,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第四,结合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以及小说中其他人物的侧面交代或评价等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式试题,两种看法都对,只要能自圆其说。回答时要从人物、情节、主旨以及读者的感受几个角度考虑,条理要清晰,语言要简练。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 著 张维 译
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的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
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昂贵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柜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现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萨拉沾沾自喜,想象着即将到手的果实。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
“亲爱的,再加点茶?”
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萨莎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
“天哪!”老妇人失声咕哝了一句。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
“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
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
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
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
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外套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
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
竟然有800美元!这足以让我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
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
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
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
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
(选自《译林》2012年第2期 )
(1)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开头几段对室内摆设如家具、雕塑、烛台等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地点的
特征,为下文情节中“萨莎”为自己的诈骗对象选择得当而沾沾自喜做铺垫。
B.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悬念层出不穷,萨莎想要诈骗的对象“老妇人”竟然
是个手段更加高明的反诈骗专家,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老妇人”的骗术十分高明,她和“萨莎”的一番对话就使“萨莎”放松警
惕,放心地在沙发上入睡,可谓是精于此道,深谙别人心理。
D.“老妇人”收拾好了所有的用具,并且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而最后
眼睛还在房间里打量,这可能是在检查是否漏出马脚,可见她具有极高的
警惕性。
E.“老妇人”发现“萨莎”的钱包里居然有800美元,不禁喃喃自语,十分惊
喜,可见其偷盗的主要原因是物价飞涨,不得已而为之。
(2)小说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对“萨莎”进行描写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6分)
(4)文中“菜鸟”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以“菜鸟”为题更好,
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A,3分;D 2分;B 1分。(B 老妇人是个诈骗惯犯,习惯于黑吃黑,不是所谓的反骗专家,而且事件也称不上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C萨莎是被老妇人茶水中的药剂所迷倒,不是自己放心入睡。 E偷盗的主要原因是物价飞涨无中生有,因果关系不当。)
(2)“老妇人”是一个靠诈骗为生,善于伪装,警惕性强,心思缜密,专挑偷盗诈骗者下手,善于揣摩被害者心理,经验丰富,手法熟练的惯犯。(2分)
①“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颤巍巍”等动作语言的描写表明老妇人的善于伪装;(1分)
②而“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等描写说明她经验丰富,手法熟练;(1分)
③从“十分小心地把茶壶等东西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可见其警惕性强,心思缜密;(1分)
④她挑选这类骗子作为施骗对象,看准其不敢报案。表现出她善于揣摩人的心理。(1分)
(3)①语言描写:如“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这表现了萨莎的见风使舵和善于察言观色。(2分)
②神态描写: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表现出萨莎的伪装的谦恭内心的虚伪,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表现了萨莎自认为即将得手,内心的自鸣得意。(2分)
③动作描写:说话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眼睛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流露出她的诈骗盗窃的本能反应。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体现她的迎合别人故作乖巧,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乐不可支,体现其放松警惕,自以为胜利在望,洋洋自得。(2分)
④心理描写: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表现出萨莎对自己的骗术十分有信心,并且为此而沾沾自喜。(四点任选三点,言之成理亦可给分)(2分)
(4)菜鸟即初学者,新手,生手。指刚进入某些圈子,对某些事物操作不熟悉,能力不高的人。(2分)(大意正确即可)。
示例一:完美的猎物合适:“完美的猎物”,猎物直接体现小说的主题,点明是一起诈骗事件;有利于情节的展开,老妇人和萨莎都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诈骗对象即猎物,并且对他们而言都是最“完美”的那一种;题目与文中的首尾照应,圆和如一,突出了中心。原题目合适。(6分)
示例二:“菜鸟”合适:题目新颖,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有利于凸显主题,老妇人和萨莎都认定对方是菜鸟,围绕这个中心,巧妙斗智,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老妇人成为了最后胜者;“菜鸟”一词贯穿始终,是全文的线索。因此,以“菜鸟”为题是合适的。(6分)
略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惠达字怀文,章武文安人也。父信,少仕州郡,历乐乡、平舒、平成三县令,皆以廉能称。
惠达幼有节操,好读书,美容貌。魏齐王萧宝夤为瀛州刺史,召惠达及河间冯景同在阁下,甚礼之。及宝夤还朝,惠达随入洛阳。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宝夤除雍州刺史,令惠达使洛阳。未还,而宝夤谋反闻于京师。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惠达乃私驰还。至潼关,遇大使杨侃。侃谓曰:“何为故入兽口?”惠达曰:“萧王必为左右所误,今往,庶其改图。”及至,宝夤反形已露,不可弥缝。遂用惠达为光禄勋、中书舍人。宝夤既败,唯惠达等数人从之。宝夤语惠达曰:“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
贺拔岳获宝夤送洛,留惠达为府祭酒,给其衣马,即与参议。岳为关中大行台,以惠达为从事中郎。尝使至洛,魏孝武与惠达语及世难。惠达陈天下事势,述岳有诚节,唯以忧国定乱为事。言辞激切,帝甚嘉之。及还,具以白岳。岳曰:“人生于天,受命于君,岂有利人荣禄,而不忧其祸难?卿之所奏,实获吾心。”自是更被亲礼。岳每征讨,恒命惠达居守。又转岳府属。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惠达辞以疾,不见许,乃遁入汉阳之麦积崖。悦平,惠达归于太祖,即用秦州司马,安辑陇右。及太祖为大都督总管兵起雍,复以惠达为府司马。太祖为大将军、大行台,以惠达为行台尚书、大将军府司马,封文安县子,邑三百户。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于时既承丧乱,庶事多阙。惠达营造戎仗,储积食粮,简阅士马,以济军国之务,时甚赖焉。寻除中书令,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九百户,加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惠达虽居显职,性谦退,善下人,尽心勤公,进拔良士。以此人皆敬而附之。十年,薨。追封萧国公。
(节选自《周书·列传十四》,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惠达辞以疾,不见许 见:被
B.今往,庶其改图 庶:希望
C.何为故入兽口 故:缘故
D.太祖出镇华州,留惠达知后事 知:主持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惠达为人有节操的一组是(4分)( )
①宝夤西征,惠达复随入关 ②惠达乃私驰还
③唯惠达等数人从之 ④给其衣马,即与参议
⑤惠达辞以疾 ⑥储积食粮,简阅士马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周惠达得知魏齐王萧宝夤要谋反后,虽然自己并不赞同,但为报知遇之恩,仍然从洛阳赶往雍州,去追随他。
B.周惠达在与魏孝武谈论天下事势时,说明贺拔岳有忠诚的气节,既得到了孝武帝的赞赏,又很得贺拔岳的欢心。
C.太祖外出镇守华州时,辅佐太祖的周惠达,呕心沥血,后方事务大都有赖于他。不久,太祖给了他加官进爵的奖赏。
D.周惠达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品性谦让,善居人之后,为公事尽心尽职,推荐选拔优秀人士,因此人人都敬重他依附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司以惠达是其行人,将执之。(3分)
(2)人生富贵,左右咸言尽节,及遭厄难,乃知岁寒也。(4分)
(3)岳为侯莫陈悦所害,悦得惠达,欲官之。(3分)
参考答案:
4、C 故:特意。
5、B ①是对周惠达行为的客观叙述,④说明贺拔岳对其的器重,⑥说明其为公事尽心尽职。
6.A A项中“从洛阳赶往雍州,去追随他”不当,周惠达从洛阳赶往雍州是想劝说萧宝夤,让他打消谋反的主意。
7、(1)主管官员认为惠达是宝夤的使者,准备捉拿他。(“以”、“行人”、“执”各1分)(2)人生于富贵之时,左右的人全都会说要尽心竭力,保全节操,等到遭遇危难的时候,才知道岁寒松柏后凋的意义啊。(“咸”、“及”、“岁寒”、句意各1分)(3)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侯悦得到惠达,打算让他做官。(“为……所”、“官”各1分,句意1分)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巡①传
令狐潮②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
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 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 巡阳许诺 阳:假装
C. 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 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 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11. 下列六句话,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 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数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 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 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
13. 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4分)
(2)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4分)
(3) 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4分)
参考答案:
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按竺迩,雍古氏,隶皇子察合台部。尝从猎,有二虎突出,射之皆死。由是以善射名,皇子深器爱之。
太宗即位,尊察合台为皇兄,以按竺迩为元帅。辛卯,分兵攻西和州,宋将强俊领众数万,坚壁清野,以老我师。按竺迩率死士骂城下,挑战。俊怒,悉众出阵,按竺迩佯走,俊追之,因以奇兵夺其城。伏兵要其归,转战数十里,斩首数千级,擒俊。师还原州,降民弃老幼,夜亡走。众曰:“此必反也,宜诛之以警其余。”按竺迩曰:“此辈惧吾驱之北徙耳。”遣人谕之曰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皇兄嘉其材勇,赏赉甚厚,赐名拔都,拜征行大元帅。
丙申,大军伐蜀,出大散关,分兵令宗王穆直等出阴平郡,期会于成都。按竺迩领炮手兵为先锋,破宕昌,残阶州。略定龙州。遂与大散关军合,进克成都。丁酉,按竺迩言于宗王曰:“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宜得良将以镇之。”宗王曰:“安反侧,制寇贼,此上策也,然无以易汝。”遂分蒙古千户五人,隶麾下以往。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门,术鲁西戍阶州之两水,谨斥堠,严巡逻,西南诸州不敢犯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亲王有异谋者,其将阿蓝答儿、浑都海图据关陇。时按竺迩以老,委军于其子。帝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西讨。按竺迩曰:“今内难方殷,浸乱关陇,岂臣子安卧之时耶?吾虽老,尚能破贼。”遂引兵出删丹之耀碑谷,从阿曷马,与之合战。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捷闻,帝锡玺书褒美。四年,卒,年六十九。延祐元年,封秦国公,谥武宣。
(选自《元史·按竺迩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B. 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C. 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D. 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散关,又称散关,是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的咽喉,南宋诗人陆游曾有“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咏。
B. 雍古氏,雍古是元朝时的部落,以部落为氏。“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多以远祖食邑的地名表明。
C. 拜,按照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有拜相封侯之说,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 辛卯,干支之一,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干支在中国古代只用于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法并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按竺迩作战有谋。分兵攻打西和州,面对宋将强俊坚壁清野的战术,采用骂城激将、奇兵夺城、伏兵阻截的战术,最终取得胜利。
B. 按竺迩治境有术。率领军队回到原州,面对降民的出逃和留下的老弱病残,并没有杀一儆百,而是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C. 按竺迩安边有功。在按竺迩的建议下,宗王派遣五名千户带领部下,严加侦查、巡逻,最终西南边境得以安宁。
D. 按竺迩平叛有勇。中统元年,世宗即位,面对亲王的叛乱,按竺迩虽然年老,主动请战,勇猛如当年,取得胜利,得到皇帝的嘉奖。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宜得良将以镇之。
(2)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
参考答案:
10. B 11. D 12. C
13. (1)陇地的州县刚刚平定,人们仍然怀有二心,西汉阳处在陇蜀交通要道,应该选拔良将来镇守这个地方。
(2)恰逢刮大风,白天变得昏暗,一直战斗到晡时,大败叛军,斩首不计其数。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以”“矣”“汝归”“明年”“具”“于此”。
11. 试题分析: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D项,干支不只用于纪年,还可以纪月、日、时。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宗王派遣五名千户带领部下”理解错误。“隶麾下以往”应理解为隶属于按竺迩部下前往,“严加侦查、巡逻,最终西南边境得以安宁”这些也是按竺迩部署的。
点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1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方”刚刚、“贰”二心、“冲”要道、“以”来。(2)“会”恰逢、“晦”昏暗、“无算”不计其数。
参考译文:
按竺迩,雍古氏,隶属于皇子察合台部。曾经跟随皇子打猎,有两头老虎突然奔出,按竺迩射死了两头老虎,因此凭借善射而得名,皇子很器重他。
太宗即位,尊称察合台为皇兄,任命按竺迩为元帅。辛卯,分兵攻打西和州,宋将强俊带领数万士兵,坚固壁垒,清除郊野,来使我军倦怠。按竺迩率领敢死队在城下叫骂,挑衅敌方出战。强俊大怒,带领全部士兵出战,按竺迩假装逃跑,强俊追赶他,因而用奇兵夺取他们的城池。埋伏军队半路拦截他们回来的队伍,转战数十里,斩首数千级,捉住强俊。军队返回原州,投降的百姓抛弃老人孩子,连夜逃跑。众人说:“这些人一定会造反,应该诛杀他们来警告其他人。”按竺迩说:“他们是惧怕我们驱赶他们向北迁徙罢了。”派人告诉他们说:“你们如果逃走,就按照军法处置,父母妻子儿女一并诛杀。你们如果归顺,保证你们不会有任何问题。等到明年草青的时候,备办酒肉在这里迎接军队。”州里的老百姓都回来了。皇兄嘉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