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91127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呜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鸣,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9.简要赏析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4分) 20.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21.简要分析第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4分) 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灯下草虫鸣”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9.运用排比、拟人、对比(或“衬托”)的修辞手法,(2分)用春天鸟声、夏天蝉声的浮躁张扬和冬天雪声的单调孤寒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2分)(4分。意思对即可) 20.(1)自然中的秋虫声,极富韵律美,触发人们不同的诗意情感。(2)文学中的秋虫声,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感慨。(3)生活中的秋虫声,充满温馨,令我内心宁静。(4分。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21.这一段写了秋夜树下女子唱曲的情景,(1分)表明了虫声可以使萧瑟的秋天变得生动,(1分)丰富了文章内涵,(1分)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作铺垫。(1分)(4分。意思对即可) 22.(1)以诗句为题,渲染了诗意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2)线索的作用。文章围绕题目,写了自然界、《诗经》里、生活中的秋虫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虫声钟爱之情。(3)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心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的温馨与美好。(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  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在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头以陈寅恪不重视自己名字的读音谈起,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引出陈寅恪是一 个不求虚名,唯重学问,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陈寅恪的卓越才华,而是通过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大名鼎鼎来 衬托及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从侧面来表现。 C.到国外游学13年的陈寅恪回到祖国,带回的是东方学,他认为只有“中学”介入 世界学术大潮流,才能和“西学”沟通交流,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 学宗旨。 D.陈寅恪在其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读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 才能使真理得以发扬的治学理念。 E.辗转北平、长沙、云南各地,陈寅恪的藏书悉数毁于战火,而他做学问又习惯在书 上随读随记,后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盗,这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 带来了很大不便,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 (2)文中有几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请你找出来,结合文章分析这些描写为我们勾勒出陈寅恪怎样的内心世界?(6分) 答: (3)文中共写了陈寅恪的几件事情?(6分) 答: (4)请联系当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陈寅恪“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 答: 参考答案: 1分,共3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史学大师许悼云 魏承恩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悼云的大名。因为他的《汉代农业》是在美国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那时候,只知道许悼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悼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这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抗战后,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1948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湾,考取台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许悼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根李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许先生说:“那时台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这样就给我一个想当大的刺激,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这所世界顶尖的学府不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以自己设计。在那里,许先生选课的范围包括经济学、中古史、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等。选读宗教学的只有他,老师照样认真上课。他住院开刀,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带着书到病床前去教,一边讲,一边讨论。听到这里,我就想: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但不是先应该问中国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吗? 许先生说,他选修了那么多似乎和历史学不相干的学科,“但我是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看,这样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 许先生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1970年起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杜克大学等校的讲座教授,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近年来,又常在中国大陆讲学,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他是海峡两岸和国际史学界公认的耆宿。听了他的自述,我才算是真正 明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见面聊天,许先生就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我研究历史的“一日师”。我去学校上课之余,经常会去他那里拜访,聆听他的教诲。有一次,《明报》编务总裁高信疆听我说起许绰云在香港,就说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帮他约一起吃饭聊天。参加那次餐聚的除了许先生夫妇外,还有耀基师夫妇和哲学家劳思光。我在他们中间算是小字辈了。很多年过去了,当晚吃了什么佳肴美味早已忘记了,但大师的风采则历历在日。 上一次见到许先生已经是十多年前了。我有事去台北,听说他也在,就打电话约了时间去看望。言谈之中,他知道我跟随南怀瑾先生在学佛,就说怀师早年在台湾时,自己曾跟随殷海光去拜访过两次,因他的学问路子和南不合而没有再去,但殷老师对他则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进《许倬云谈话录》里,称南怀瑾是奇人,有吸引力。前年我和老友、中研院副院长王汎森博山聊天。他说,殷门弟子对这一说法大不以为然。我说,十多年前就听许先生说过,事后特地向怀师求证。老人家还兴致勃勃地同忆当年殷海光光跟他学打坐的情景。这也算为我尊敬的许先生辩诬吧。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5年第17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从9 岁就开始读古文。研究考古学的,古文基础一定要好,这比读近代史的要求要多些。但是有一点,读近代史不如我们舒服。读近代史的会被材料淹死。我们清汤寡面,材料并不多,但你要用心思去组织它,在说不出话的地方砸出话来,挑战性很高。 ——专访历史学家许悼云:我以学科为界,不以国家为界 ②北宋的张载,曾说过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可以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许,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四个方向或维度。 ——许悼云:知识分子的四种类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台湾、大陆,许悼云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一样巨大的,他的《汉代农业》更被列为必读书目。 B.许悼云随和健谈,不摆架子,与作者初次见面,就畅谈自己的求学和治学经历,这让作者很受感动,之后多次拜访求教。 C.作者认为大陆出不了大师的根本原因是:没机会向众大师求教,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课程全由学校或老师设定,学生缺乏自由度。 D.虽然和南怀瑾大师的治学略有不同,见面机会也不多,但是许悼云还是认为南怀瑾是奇人,很有吸引力,并对他的学问钦佩至极。 E.许悼云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既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许,也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 (2)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3)许悼云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6分) (4)文章说:“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练成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许悼云成为大师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 E 项3 分,B 项2 分,A 项1 分。(A 项不准确,他的《汉代农业》在美国“中国史”专业被列为必读书目,而不一定是整个史学领域。C 项“根本原因”言过其实,作者只是 感慨,大陆缺少芝加哥大学讲古代史的老教授那样的教授。D 项“并对他的学问钦佩之极”,材料中许倬云对南怀瑾大师学问的评价不多,倒是提及殷海光对南怀瑾佩服的五体投地。) (2)(6 分)①简单介绍许倬云,让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初步认识。②通过对许倬云的评价,肯定传主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③交代作者对传主的倾慕,为后文与传主的接触作铺垫。(每点 2 分,共 6 分) (3)(6 分)①少时博览群书奠定基础。出生于世代的书香门第,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许倬云从小杂读群书,为后来的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奠定了基础;②台湾大 学读书期间多位大师共同指导。台大大师云集,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学派,读研究生期间,多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成就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③在他芝加哥大学深造期间,学生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课程,许倬云选课内容丰富,学术兴趣广泛,成就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每个要点 2分,意思对即可) (4)(8 分) ①博览群书,执着刻苦。从小杂读群书,从求学到研究始终保持勤奋刻苦的精神; ②知识渊博,学术兴趣广泛。除了专供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③得遇诸多名师指导。许倬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跟李宗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严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 ④有创新精神。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他还能娴熟地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 ⑤ 勤于写作,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撰写了大量政论,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答出四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马伶①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②,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③,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者,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选自(侯方域《马伶传》)     [注]①伶,戏剧演员。②肆,指戏台。③引:发声。刻,刻画,指歌唱。商、羽,都是古代五声之一,此处指曲调。 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列兴化于东肆                         列:安排     B.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                   贾:商人          C.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凌:超过            D.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                 过:经过  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从侧面表现李伶的演技高于马伶的一组是  (    )     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②坐客乃西顾而叹      ③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          ④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⑤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⑥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     A.①⑤⑥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伶和李伶都是当时著名的戏剧演员,他们分属华林部和兴化部。在扮演严嵩这一角色上,李伶的演技要略胜马伶一筹。     B.因技不如人,马伶在演出尚未结束的情况下竟然不辞而别,去寻找提高演技的途径。     C.将近三年的苦心学艺,马伶的演技突飞猛进,当他再次与华林部同场竞技时,他扮演的严嵩这一角色惟妙惟肖,让对手输得心悦诚服。     D.马伶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潜心观察,用心揣摩,才能使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4分) (2)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3分) (3)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4分) 参考答案: 4.D(过:拜访。)  5.C(①是观众对两个戏班演出的肯定;⑤是从侧面衬托马伶演技的高超;⑥是从下面称赞李伶演技的高超)    6.A(应为他们分属兴化部和华林部) 7.(1)座位上的客人就向西边看并发出赞叹,有的大叫着让人拿酒,有的移座更靠近西边的戏台,不再掉头向东看。(2)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姓马的艺人因为技艺在姓李的艺人之下而感到羞耻,已换了衣服跑掉了。(3)姓李的艺人扮演严相国已经好到极点了,您又从哪学到了演技而超出了他呢?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游武夷山记    [清]袁枚 凡人陆行则劳,水行则逸。然山游者,往往多陆而少水。惟武夷两山夹溪,一小舟横曳而上,溪河湍激,助作声响。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而奇景尽获,洵游山者之最也。      余宿武夷宫,下幔亭峰,登舟,语引路者曰:“此山有九曲名,倘过一曲,汝必告。”于是一曲而至玉女峰,三峰比肩,睪如①也。二曲而至铁城障,长屏遮泄,翰音②难登。三曲而于虹桥岩,穴中庋柱拱百千,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四五曲而至文公书院。六曲而至晒布崖,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壁立戍削,势逸不可止。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惟山则纵其横行直刺,凌逼莽苍,而天不怒,何耶?七曲而至天游,山愈高,径愈仄,竹树愈密。一楼凭空起,众山在下,如张周官王会图,八荒蹲伏;又如禹铸九鼎③,罔象、夔魈④,轩豁成形。是夕月大明,三更风起,万怪腾踔,如欲上楼。揭炼师能诗,与谈,烛跋⑤,旋即就眠。一夜魂营营⑤然,犹与烟云往来。次早至小桃源、伏虎岩,是五夷之八曲也。闻九曲无奇,遂即自崖而返。      嘻!余学古文者也,以文论山,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无复笔,故新;无散笔,故遒紧。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为山称说,而即其超隽之概,自在两戒外别竖一帜。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往,得到此山,请叹观止。而目论老,犹道余康强,劝作崆峒、峨嵋想;则不知王公贵人,不过垒拳石,浚盈亩地,尚不得朝夕游玩。而余以一匹夫,发种种⑦矣,游遍东南山川,尚何不足于怀者?援笔记之,自幸其游,亦以自止其游也。 【注】:①睪(hào)如:高大的样子。②翰音:此处或可释为飞禽难越,或可因山如屏障,高飞的声音也超越不过。③禹铸九鼎:传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以象百物。④罔象:传说中的水怪。夔(kuí):传说中山林中的精怪。魈:山林之怪。此处当指大鼎的形状。⑤烛跋:蜡烛点完燃尽。⑥营营:往来盘旋貌。⑦种种:头发短少的样子。喻年老。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行则逸                      行:行走 B 下幔亭峰,登舟,              下:走下 C 烛跋,旋即就眠                旋:转头 D 援笔记之                      援:拿、挥 3.下列句子全部属于具体描写武夷山峭拔的一组是(  ) ① 三峰比肩,睾如也               ② 长屏遮泄,翰音难登 ③ 横斜参差,不腐朽,亦不倾落     ④ 窃笑人逞势,天必夭阏之   ⑤ 崖状斩绝,如用倚天剑截石为城   ⑥(武夷)无平笔,故峭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游记行文思路清晰,作者先整体从山的形势与游者的乐趣上概括武夷的迷人之处,然后以白描的手法展开描写武夷山的奇特景观。 B 本文以沿九曲溪游览为线索,作者知道“此山有九曲名”,在前后共三天的行程里一一游历了武夷九曲,独抒灵性,写出了别具一格的山水游记。 C 作者以文喻山,对武夷山作了总结性的议论,概括了武夷山风景的曲、峭、新、遒紧四大特征。 D 作者把自己的心志情韵寄托于山容水态之中,既把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又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l)客或坐或卧,或偃仰,惟意所适(3分)                                                                                                              (2)余自念老且衰,势不能他有所往(3分)                                                                                                               参考答案: 2. C(旋:随即、立即、不久)。 3.A(峭拔:峭,高陡险峻;拔:突出、超出之意。) ③句描写第三曲的虹桥岩下洞穴中的木头支柱、梁架情况;④句写作者由眼前景引发的思考; ⑥句是作者游览武夷山后的议论性语句。 4.B(作者并没有“一一游历”武夷九曲。“闻九曲无奇,遂即自崖而返”) 5.(1)游客有的坐有的卧,有的躺着脸朝上(仰面向上),只要是自己的兴致(心情)所适宜(合)的(即可)。(得分点:“偃仰” “意”“适”各1分) (2)我想到我年老衰弱了,势必(就情形)不能到别的山游览了。 (得分点: “念”“势”“他”各1分) 【参考译文】 凡是人在陆上行走就容易疲劳,在水上行走就比较安逸。但是对于游山的人来说,往往陆地多而水路少。只有武夷两山中间夹着一条小溪,一条小舟摇曳着往上走,溪流湍急,发出声响。游客有的坐有的卧,有的躺着脸朝上,只要是自己的兴致(心情)所适宜(合)的(即可),而且奇妙的景色都能看到,(这)确实是游山的人最好的去处了。 我投宿在武夷宫,走下曼亭峰,登上小舟,对带路人说:“这座山有“九曲”的称号,如果每经过一曲,你一定要告诉我。”于是第一曲到了玉女峰,三座山峰一样高,就像高地。第二曲到了铁城障,长长的屏障层叠不穷,雄厚的声音也难传进去。第三曲到了虹桥岩,洞穴中的木头支柱、梁架成百上千,横的、斜的参差不齐,既不腐朽也不掉落。第四、第五曲到了文公书院。第六曲到了晒布崖,悬崖的形状就像刀切的,就像用倚天剑砍断石头作为城墙,耸立着就像刀削一般,气势无法抑制。我暗笑人凭借权势逞强,上天必定会惩罚他,只有山势纵横直刺云霄,凌驾在莽苍大地之上,而上天却不发怒,为什么?第七曲到了天游山,山更高,路更窄,竹林更密。一座楼阁凭空而起,众山都在楼阁之下,就像张周官的《王会图》,八个方位的地势都蹲伏在它下面;又好像夏禹铸就的九鼎,呈现出罔象、夔魈,轩豁(三座大鼎)的形状。这天晚上月光明朗,三更天大风刮起,各种怪音喧嚣,就像要上楼来。揭炼师擅长诗文和谈论,蜡烛燃尽,随即就入睡了。我一夜魂魄不安,仍然想起烟云景色。第二天早晨到了小桃源、伏虎岩,这是武夷山的第八曲。听说第九曲没有什么出奇的景色,于是从山崖下返回。 啊!我是学古文的人,用文章谈论山水:武夷山就像文章没有直笔,所以曲折;没有平笔,所以陡峭;没有重笔,所以新奇;没有散笔,所以紧凑。不必引用神仙荒渺之类的事,来称道这座山,它的超逸隽秀的气概,在两界(天地)之外独树一帜。我想到我年老衰弱了,势必(就情形看)不能到别的山游览了,能够到达这座山,就叹为观止了。但是见到我的人说我依然健康强壮,劝我到崆峒、峨眉等山游览。他们不知道王公贵人,不过堆积些拳头大的石块,游玩一亩大的池塘,还不能每天都能够游玩;而我作为一个平民,头发斑白了,游遍了东南地区的山川,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挥笔记下来,庆幸自己能够出游,也将要停止以后的出游。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擅政:擅长政事 B.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         得罪:获罪 C. 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疏解:疏通调解 D. 衰病侵寻                       侵寻:渐进,渐次发展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 B. 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这些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 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 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分) (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5分) 参考答案: 4.A  解析:“擅政”,独揽国政。 5.B  解析: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父”“束”“世宗”“穆宗”等代词断句。 6.B  解析:混为一谈,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7.⑴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⑵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解析:⑴“予夺”,给与或者剥夺;“捐弃”,被抛弃;“何以”,用什么;各1分,大意2分。⑵“比”,等到;“系狱”,被拘囚下狱;“不他适”,不改嫁他人;各1分,大意2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B.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C.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D.花须柳眼各无赖     紫蝶黄蜂俱有情 参考答案: D 8. 下面是某校团委学生会活动举办流程图,请将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参考答案: 举办活动需提前策划并提交策划书给部长、对应分管部门负责人、主席团依次审核,通过后,对应部门部长和分管负责人共同找团委书记举办活动,没通过即淘汰。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本图是某校团委学生会活动举办流程图。图表看似很复杂,但只要按照箭头指示进行解读,即可找到其中的线索。由上到下,部门策划活动需提交活动策划书,该书要经过部长审阅为可行,之后经过对应分管部门负责人审核为可行,才能经由主席团审阅。如果上级审阅为不行即遭到淘汰。主席团审阅为可行,对应部门与分管负责人共同找团委书记举办活动。否则即为淘汰。 9. 仿照下面示例,以“青春”为主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与原句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青春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 参考答案: 青春所多的是活力,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青春所多的是热力,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为队中的明星级球员,C罗对自己求全责备,不允许自己在场上有丝毫的懈怠和些微的失误,正是这让他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就。 ②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们就住房、医疗、教育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开言路,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强烈的参政议政热情。 ③处在三省交界处的这个小镇,是个典型的“三不管”地带,这里五方杂处,良莠不齐,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地方。 ④赵教授告诫自己的学生,即使未来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即使在科研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也千万不要师心自用,忘乎所以。 ⑤在生命中最困难的那几年,各种打击和挫折总是如期而至,让他难以应付,他甚至想到过放弃,但终究是坚持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⑥近几日,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了广州恒大预备队的两名球员在联赛对阵山东鲁能队时激烈互殴的新闻,该薪闻迅速引起了各方关注。 A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