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达州市堡子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公元212 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发敕令,给予帝国的全体自由民以罗马公民权。罗马的法律成为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其带来的影响有()有利于罗马帝国经济发展 推动了罗马政体的转变缓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完成。ABCD参考答案:考点:4D:罗马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影响(1)对罗马的影响:积极方面 政治上:维护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实际上是维护奴隶制度,理论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巩固帝国的统治基础; 经济上:保护私有财产;对各种契约均有较详细的规定,稳固了帝国的经济基础 局限性罗马法
2、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奴隶被当作私人的财产,没有任何权利,不能体现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现代的法制有明显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妇女权利受限(2)对世界的影响: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 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解答:公元212 年是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逐步走向完善,但政治体制并未改变,故表述错误,排除;罗马法体系完成的标志是公元6世纪民法大全的颁布,故表述错误,排除故选C2. 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
3、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初期的“西方”概念的内涵是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和日本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参考答案:C考察西方国家的历史沿革。二战后的“西方”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的 资本主义国家,这也反映了战后国际关系中心的进一步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 主,英国彻底失去国际关系的中心地位,美苏成为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中心。故应选 C 3. 据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这说
4、明A.汉代官员多用秦时旧制B.汉承秦制,全面推行郡县制C.汉时曾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度D.至汉武帝时方设列侯爵位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可知体现的是郡县制;根据材料“列侯所食县曰国”可知体现的是侯国,可以判断出当时汉朝曾经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C选项符合题意。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代官员多用秦时旧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汉朝全面推行郡县制不符合史实,在地方也有封国制,B选项排除。列侯爵在西汉立国之初就有,D选项排除。【点睛】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后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酬金夺爵的方式解决了郡国并行制
5、出现的问题。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在选区居民,同时参议院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这一规定A.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 B导致了国会议员的数量减少C增强了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 D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参考答案:A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中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会参议院议员候选人年龄应不低于30岁且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院议员候选人年龄不低于25岁且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以上规定反映了美国突出了对公民群体稳定性的要求,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故选A。B、C不符合
6、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政府即各州的关系,故D错误。5.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参考答案:B6. 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参考答案:A材料中“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7、与当时中国人民“统一中国、实现和平”的愿望相符合,故A项正确。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是通过思想改造中国,共识也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全体国民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7.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A标志着古代世界成文法的诞生 B可有效防范个人专权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D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参考答案:B据题干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说明法律不是为了个人设置,故选B项。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A项错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民法大全的制定,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罗马法对后世
8、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8. 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年)我国粮食商品率由10%增长为16%。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B.引进西方技术,农业发展迅速C.经济作物大量销售到世界市场 D.列强大量收购粮食,出口激增参考答案: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C 解析:依据材料中时间1840-1894年,以及材料中“粮食商品率由10%增长为16%”根据图表可知1865-1894年间中国对外粮食贸易显著增长,主要原因是由于外国商品入侵,中国
9、经济作物外销国外市场,导致国内粮食价格上涨,故C项正确。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晚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正确理解9.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参考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材料提供的一组时间和发展特点,即洋务早期(六七十年代)初开、清朝末年(19世纪末)移风、民国初年(20世纪初)飙转豹变,可以判断出这个时间段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吻合,特点相似。10.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
10、?库特纳和理查德?N?库珀认为:“从长远看,地区主义可能是对世界的一种有利的发展,地区内实行自由贸易和地区间实行有管理的贸易,可能是通向世界自由贸易的漫长道路。从国别经济一下子跨一大步到世界经济,可能是步子太大了,难以跨越,有必要先采取一些较小的中间步骤,准贸易集团与有管理的贸易相结合,可能正是一种必要的中间步骤。”这表明A.经济全球化是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B.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区域性行为C.经济区域化是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D.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参考答案:C全球化。从材料“地区内实行自由贸易和地区间实行有管理的贸易,可能是通向世界自由贸易的漫长道路”可以看出地区的自由化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11、,故选C。11. 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英国诸如茶叶这种原本供贵族消费的奢侈品逐渐平民化、大众化。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尊卑观念逐渐被平等观念所取代B.贵族式的绅士风度盛行C.极力追捧东方的生活方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往来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往来,茶叶充斥英国市场,所以茶叶这种原本供贵族消费的奢侈品逐渐平民化、大众化。故选D。A和题意无关,排除;B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D。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
12、工业革命的影响12.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效益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以及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的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该学者的观点是A.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B.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全球化C.反全球化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D.反全球化者不在乎全球化的影响参考答案:B根据题干可知,反全球化者是对全球化不尽如人意之处主张重构和再造,建立合理公平和公正的新秩序,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
13、悬殊差距,追求的是另一种公平公正的全球化,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反全球化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反对全球化中不合理的现象,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反全球化者不在乎全球化的影响,而是强调反对全球化中不合理的现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3.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其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条约应该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参考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中规定,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活动,体现了列强
14、利用“清政府统治中国人”的思想,符合“以华制华”的策略;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是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签订后“三国干涉还辽”体现以夷制夷的策略。A、B和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D【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近代列强侵华的不平等条约的正确理解。14.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A.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C.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D.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15、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可知,孙中山因为“让位于袁”而改变了原来的制宪进程,这说明孙中山的做法有违法治精神。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15. 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16、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参考答案:D16.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B.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参考答案:A17. 下列对俄国1861年改革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A实现了政治民主化B引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C平息了农民暴动D促进了俄国近代化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旨在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在俄国1861年改革中
17、,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故A项错误;反抗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发生于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故B项错误;由于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农民暴动事件有增无减,故C项错误;1861年改革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转变,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18.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 )A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了公民
18、法不断调整 B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C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D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宣布禁止高利贷&“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尖锐,这些变化说明了平民的不懈斗争推动了公民法不断调整,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罗马人主要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排除。自然法精神在法律实践中获得充分体现,过于绝对,故D排除。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19.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
19、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为了对罗马统治下的各种人实行有效的统治,罗马帝国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罗马帝国”“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等关键信息可知,罗马帝国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万民法。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20.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
20、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 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 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参考答案:D21. 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下列各项中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A.凡尔赛体系的形成B.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两极格局的形成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参考答案:D【详解】材料中“为结束自己大陆上
21、战祸所做的努力”“接受多元世界”的信息说明世界格局逐渐走向多极化趋势,欧共体的成立冲击了两极格局,结束了大陆战祸,故D项正确;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是帝国主义国家针对一战分赃会议,当时格局并不是多元化世界,故A项错误;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不符合材料中“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的信息,故B项错误;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不符合材料中“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的信息,故C项错误。2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开辟新航路B.早期殖民扩张C.第二次工业革命D.
22、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参考答案:C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因此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答案为C项。开辟新航路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是在16世纪,排除A、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点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23. 宋太宗曾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
23、之具矣。”这说明宋太宗认为科举制 A不公平 B不具备选才功能 C只能使一部分成才 D在维护统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参考答案:D24. 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C经济形态的突破性D经济发展的活跃性参考答案:D【详解】“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10世纪”应该是我国唐宋时期时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及其活跃,D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经济的延续性,A错误。经济区域性不符合该时
24、期经济发展特点,B错误。古代仍然属于封建经济,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C错误。25.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 )A.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 B.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C.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 D.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参考答案: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随着监察官吏权力的不断增大,明朝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如材料中提到的所谓“小事立断”,即是一种直接处分权,故选B项。A、C项显然错误。由于“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因此并非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26. 恩格斯说:“启蒙学者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
25、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对启蒙学者的“非常革命”,理解正确的是A.一切已有的认知都是不正确的B.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C.理性法庭的裁决是不可质疑的D.人要充分运用理性去判断事物参考答案:D材料中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可知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高于一切,人们应该用理性去判断事务,C正确。A项“一切”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的“不可质疑”过于绝对,排除。27. (东汉)班
26、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工业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发展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参考答案:A考察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分析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汉代的丝织业的发展。材料说明张安世虽为公侯,食邑万户,但仍创办了规模很大的纺织作坊,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富裕程度超过当时的大将军霍光,故A项符合题意。B项出现在明中叶后;C项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应选A。28. 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税收显示,
27、曾经支付了占联邦税收总数30%的公司,现在只贡献了12%。这种趋势并不局限于美国,在整个工业化世界都可以看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C)A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B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C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受新经济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不再局限于任何特定区域。为逃避承担义务,跨国公司将公司从工资高、高税收的地区转移到工资低,有税收优惠,环境保护法软弱无力甚至缺失的国家。这样一来,美国等国的税收就呈现材料中所说的减少趋势。29. 列强在中国获取下列特权的先后顺序是: 领事裁判权 公使驻京权 协定关税权 设厂权 A B. C. D. 参考答案:B30. 1870年到18
2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000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000千关两。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B.传统经济模式的进一步解体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显示的信息说明当时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与当时民族工业产生有很大关系,故A项正确。B材料中没有体现;C是19世纪末期;D是甲午战争之后。考点:近代中国经济?民族工业发展?表现和原因【名师点睛】
29、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三要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四要注意活学巧记:如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一个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
30、中处于不利地位。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二、 非选择题(共40分)31.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材料一(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2分)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6分)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材料二材料三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
31、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4分)(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参考答案:3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
32、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
33、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回答下列问题:(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
34、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33. (18分)波音公司的历史映射出一部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起步 1916年公司创办。当年即获得美国海军50架飞机的订单,波音公司从此站稳脚跟,军用机研制和生产成为其主要业务。 片段二、拆分和
35、发展 20年代,波音公司业务发展到航空运营。1934年美国政府状告其垄断,根据空邮法案“飞机及飞机发动机的制造商不能与航空公司有任何联系”的规定,波音公司被强行拆分,仅保留航空制造部分。 3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大型轰炸机。1935年开始生产的B-17和1942年制成的B-29重型轰炸机,在二次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继续研制生产出B-47、B-52重型轰炸机和KC-135空中加油机等,成为世界航空工业巨头。 片段三、建立“波音帝国” 战后,波音公司利用战时积累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全力进行大型喷气运输机的研发制造。60年代中期,公司重心转向大型民用喷气飞机制造。1957年研制成功波音707
36、喷气式民用客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发展了从波音727到777等系列型号,牢牢占据世界喷气式客机市场的头把交椅。1996年,收购罗克韦尔防务及空间系统分部;1997年,兼并世界第二大飞机制造商麦道公司;2000年,收购休斯航天和通讯业务分部。目前,波音的用户遍布145个国家,业务部门分布于美国和全球60多个国家,共有雇员约20万名。 (1)据片段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波音公司起步时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 (2)据片段二,联系所学知识,说明波音公司拆分和发展的历史背景。(4分) (3)据片段三,归纳波音公司空前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发展原因。(10分)参考答案:(1)条件:
37、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科技成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波音公司提供了军火市场。(4分) (2)背景:为克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政府干预经济,调整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冷战,对军用飞机产生了巨大需求。(4分) (3)表现:重心转向民用领域,成为民用航空市场的霸主;通过兼并,扩大公司规模,扩展公司业务;业务分布范围广,成为巨大的跨国公司。(6分) 原因:二战时期的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或利用和平环境立即转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化的推动。(4分)3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一个主要途径。阅
38、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据白银资本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 (2分)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4分)材料二: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
39、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材料三:“(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饮冰室合集材料四: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3)材料三中的“旧工业”指什么?(2分)在此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居何种地位? (2分)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工业与世界经济是怎样一种关系? (4分)材料五: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
40、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4)材料五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2分)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4分)参考答案:(1)流向:由亚洲流向欧洲(2分)原因:欧洲的经济远没有亚洲发达;亚洲有其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国家富裕,手工业发达,丝织业制瓷业发达,印度的棉纺织业发达;旧的商路畅通。(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西班牙对美洲殖民扩张和掠夺;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3)“旧工业”指:传统手工业。(2分)地位: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关系: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中国民族工业在中国特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下产生并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比始终处于劣势,已经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分)(答出关键词“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融入”或 表述出材料的信息“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即可。)(4)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2分,答出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可。)原因: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0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