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京第115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每题2分,共4分)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3.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14.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3、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
14、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一个方面。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
于 洋
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数接近9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将超过2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
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
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每天都在线上碰到,却没有几个会打招呼的。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
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活。
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下列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B、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接近9个亿;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注册用户也超过2.5亿。
C、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好友”。
D、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不能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不能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洁的死虽然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让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B、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或为“粉丝”,最大的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C、根据“邓巴数”理论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跟150人左右频繁的交流。
D、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希望让人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时代则是电脑刷屏。
B、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量,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C、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因为技术最大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D、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参考答案:
1、A B、张冠李戴,原文表述为“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将超过2亿;截止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 C、说法绝对,原文表述为“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D、说法绝对,应为“……未必给我们交流……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2、B B变主观为客观,原文表述为“我们以为可以最大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3、C C强加因果,前者说的是社交网络的联络作用与功能,后者说的则是技术与幸福感的关系
3. 现代文阅读(20分)
回声
李广田
①不怕老祖父的竹戒尺,也还是最喜欢跟着母亲到外祖家去,这原因是为了去听琴。
②外祖父是一个花白胡须的老头子,在他的书房里也有一张横琴,然而我并不喜欢这个。外祖父常像瞌睡似地俯在他那横琴上,慢慢地拨弄那些琴弦,发出如苍蝇的营营声,那简直就如同老祖父硬逼我念古书一般。我与其听这营营声,还不如到外边的篱笆上听另一种琴声。那种我无意中发现的声音招呼我,仿佛一只蚂蚱的振翅声,又好像一只小鸟的剥啄。我费了不少时间终于寻到那个发声的机关:是篱笆上一片枯叶,在风中战动,与枯枝磨擦而发出好听的声响,我喜欢极了,我很想告诉外祖:
③然而我所最喜欢的还不在此。我还是喜欢那张长大无比的琴。
④黄河从外祖家的屋后流过。黄河边上的河堤,便是我最喜欢的一张长琴:呼啸的风顺着河堤吹过堤上的电杆木,杆上的电线就迎风起舞,发出嗡嗡的声音,这是多么美妙的琴声啊!那嗡嗡声在冬夜的黑暗中容易使一个孩子想到许多神怪事物。缘着琴弦,我从那黄河源头,想到那黄河所倾注的大海。我猜想那山是青的,那海是绿的,海上满是小小白帆。而我自己呢,就沿着那条在月光中发着银光的琴弦飞行。我渐渐有些晕眩,我用一个小小铁锤一路敲打,那条条琴弦发出嗡嗡的声响。最后才发觉自己仍是躺在外祖母温暖的被里,心里有多么寂寞啊。
⑤说到外祖母,她的慈心总是值得感激的,她曾以种种方法使我快乐,她给我说故事,唱谣曲,给我说黄河水灾的可怕,说老祖宗兜土为山的传说,并用竹枝草叶为我作种种玩具。我怎么也没想到她把一个小瓶悬在风中叫我听琴。那是怎样的一个小瓶啊!大小如苹果,颜色是纯白,材料很粗糙,是没有什么光亮的瓷釉。那东西家里传递了许多代。老祖母从一个旧壁橱中找出这小瓶,小心地拂拭着瓶上的尘土,以严肃的微笑告诉道:“别看这小瓶不好,这却是祖上的传家宝呢。”
⑥我们的老祖宗是一个好心肠的医生,他用他的通神的医道救活过许多垂危的人。“他曾用许多小瓶珍藏一些灵药,现在只有这一个小白瓶儿。”外祖母一边说着,一边又显出非常惋惜的神色。我听了老祖母的话也默然无语,因为我也同样地觉得很惋惜。我想当年一定有无数这样大小瓶儿,同样大,同样圆,同样是白色,同样是好看,可是现在就只剩着这么一个了。那些可爱的小瓶儿都分散到哪里去了呢?而且还有那些灵药,还有老祖宗的好医术呢?我简直觉得可哀了。
⑦外祖母把小白瓶拂拭洁净之后,找寻到一条结实的麻线,用麻线系住瓶口,又搬一把高大的椅子,放在一根晒衣服的高杆下面。她在椅子上摇摇晃晃的样子,现在叫我想起来还觉得心惊。她摇摇晃晃地立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举起了双手,把小白瓶往那晒衣杆上系,把那麻绳缠一匝,又一匝,结一个纥挞,又一个纥挞,惟恐那小瓶被风吹落,摔碎了祖宗的宝贝。她笑着,我也笑着,却都不曾言语。然而,然而那个小瓶,在风中却没有一点声息。
⑧我同老祖母都仰着脸望那风中的瓶儿,两人心中均觉得黯然,然而外祖母却还在安慰我:“好孩子,不必发愁,今天风太小,几时刮大风,一定可以听到呜呜响了。”
⑨现在我每逢走过电杆木,听见电杆木发出嗡嗡声时,我就感觉那像是从一个时光隧道里发出的幽怨的回声。那让我想起自己的根,人这种生物不生根是奇怪的。可我的外祖家已经衰落不堪,只剩下孤儿寡妇,一个舅母和一个表弟,在赤贫中过困苦日子,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也都去世多年了。
(节选自《李广田乡土散文选》,有删改)
18.作者写了自己童年时代听到的哪些琴声?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4分)
19.请简要分析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文中划线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刻画了外祖母怎样的形象特点?(6分)
21.请探究文章标题“回声”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8、①外祖父弹奏的如苍蝇般的营营的琴声;②篱笆上一片枯叶在风中与枯枝摩擦而发出的声响;③在外祖父家夜宿时听到的风吹过电杆木时杆上的电线迎风起舞的声响。(4分)
19、①这一段主要写童年的遐想,表现作者对这一琴声的喜爱;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我还是喜欢那张长大无比的琴”,引出下文祖母找到小瓶让我听琴的事情。(4分)
20、运用了动作、心理描写,反复的修辞。动作描写“立”“伸直”“举起”等,心理描写“唯恐那小瓶被风吹落,摔碎了祖宗的宝贝”,反复的修辞“一匝,又一匝”“结一个纥挞,又一个纥挞”。表现了外祖母对小瓶的珍视和对我的疼爱,可见她敬祖、慈爱的特点。(6分)
21、①“回声”代表作者童年在外祖母家听到的种种令人回味的自然天籁;②“回声”还指童年记忆中那些带给作者温馨回忆的外祖母等亲人③“回声”也指作者对自己精神生存之根的追寻。(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下列哪一项中的“以为”与其它三项不相同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2)对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囊括四海
⑧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委命下吏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不拘于时,学于余
(4)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鲜明特色,将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5)文言文翻译
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参考答案:
答案:
(1)D
(2)D
(3)D
(4)B
(5)①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凭借着高耸的华山,依凭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
②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
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2)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3)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D D当“认为”讲,是一个词,其它的都是“以(之)为”,是两个词。
(2)D ①云: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②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斗;③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却;④履:名词作动词,登上;⑤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弱小;⑥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⑦囊:名词作状语,像口袋一样;⑧牖、枢:名词作动词,做牖(枢)。
(3)D 例句:“为”表被动,句子翻译为: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A.“以为”省略介词“之”,句子翻译为: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B.省略介词“于”,句子翻译为: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C.判断句,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D.前一句为被动句,后一句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翻译为: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4)B 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5)①因:介词,凭借;固:险固。句子翻译为: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凭借着高耸的华山,依凭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
②兵:武器;揭:举;云、景:名词作状语。句子翻译为: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
③试:假使:同年而语:相提并论。句子翻译为: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参考译文: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舟人传
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①。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乃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息也。向从父母行三泖②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③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以言。天下大乱,各自爱,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其所操何业 操:从事
B.妾亦宦之息也 息:子女
C.吾当徐访子亲属 访:拜访
D.天下大乱,各自爱 爱:爱惜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 (3分)
①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
②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③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
④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⑤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⑥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至岸,更加重了他的疑忌。
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黑暗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盗,替她报了仇。
C.陈泰岩知道了舟人的义举后,对舟人的疑虑全消,敬佩不已。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行侠仗义、疾恶如仇的形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4.C 访:查访。这里是“寻找”的意思。
5.B ①是描写舟人的相貌,②是表现舟人的力气大,⑥是写舟人观天象后的反应。
6.A A项有两处错误:陈泰岩雇船收债而不是买船;见到舟人的相貌时,只是觉得与众不同。
7.(1)(陈泰岩)对舟人说:“太阳就要落山了,你为什么不在这里住宿呢?”(“语”“盍”“诸”,各1分)
(2)陈泰岩问起他的姓氏和家乡,舟人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哪里还需要这些呢?”(“讯”“紊紊”“安用”,各1分)
没有人知道舟人的姓与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家乡住处,以及他所从事的职业。因为与他偶然在舟中相遇,所以就用“舟人”来称呼他吧。我们郡中的陈泰岩,是一位文士,一次他派仆人雇船,到远乡去收债。他同侄子与仆人来到船上,看到舟人胡须如戟,眼光如炬,仪态风度十分壮伟,光着膀子用篙撑船。陈泰岩心中就觉得他与众不同。进到舟中,又看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子,依稀有大家闺秀的气质。陈泰岩又私下里感到疑惑。等撑起船后,舟人把船划得像飞一般,一会儿就到了岸边。岸边有三头牛在水中,妨碍小船停泊。舟人招呼放牛的人把牛牵起来,两头牛被牵走了,但另一头仍在水中,费了很大劲也牵不走。舟人就伸出手,抓住牛后肘,将牛扔到了岸上。岸上的人原本聚集在一起观看,但看见这举动,就都躲避了,这令陈泰岩更加疑惑。
收完债,陈泰岩拿着数十金回到舟中。他对舟人说:“太阳就要落山了,你为什么不在这里住宿呢?”舟人说:“你不要害怕。即使舟中的客人带着几百万缗钱,要走数万里路,我也不会辱没使命,你为什么要担心这么点儿钱呢?”陈泰岩不能勉强他,姑且听从了他。船在河中行驶,太阳快落山了,微风吹动着波浪,舟人忽然撑着船靠了岸。陈泰岩非常害怕,询问舟人泊船的原因。舟人说:“风雨就要来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半空中电闪雷鸣,大雨瓢泼而至,船停靠在大柳树下,被柳树遮蔽着。雨停后,他们再次起程,最终安然无恙。
距离郡中还有几里地,陈泰岩又对舟人说:“前面的村子被树木掩映着,但有酒旗从树梢中露出,应该能买到酒吧?”舟人说:“好的。”于是就拿着酒壶离开了。陈泰岩于是就趁机询问船尾的女子:“你是干什么的啊?你为什么一个人跟从那个髯者行舟呢?我担心那髯者不是个好人,更何况那髯者又是做什么的啊?你心里一定明白,向我说一说吧。”女子抽泣着说:“你说的不对,我也是为官者的女儿。从前跟从父母出行到三泖湖,夜里遇到了强盗,他们杀死了我的父母,把他们扔到湖中,掳掠了钱财和我。忽然我见那髯者从黑暗中跃入舟中,一个人杀死了数十名强盗,又带着我离开,我哭着请求他杀死我。那髯者说:‘现在你的父母已经死了,你孤单单的一个人要依靠谁呢?幸亏你的仇人已被杀死了,我会慢慢地帮你寻找你的亲戚,送你回去,即使找不到你的亲戚,我也会给你找一个好男子,让你出嫁。我会坚守道义不会污辱你,不会像那群强盗的做法一样。’我因此忍死留在此处。”说罢,女子泪如雨下。陈泰岩又说:“船很小,你们两个人怎么一起生活呢?那髯者最终是怎么做的?”女子说:“自从我来了后,那髯者总是睡在船板上,即使刮风下雨也不叫苦。他停船没有固定的地方,所交往的,也不止一个人。他们在一起所谈论的话,我都不明白,他们每次都是痛饮后离去。夜晚,他一定要登到高处观星斗,回到舟中常闷闷不乐,我也不太了解他为什么这样。”
舟人买酒回来后,斜视着那女子,好像已知道她所说的话,看起来有点儿生气的样子。陈泰岩了解了这些后,认为他是异人,作长揖向他请罪。于是他们煮酒相让坐下,相谈甚欢。舟人就说:“我和您萍水相逢,想赠送给您几句话。天下大乱,各自珍重,我也从此离开。”陈泰岩问起他的姓氏和家乡,舟人说:“现在天下这么乱,哪里还需要这些呢?”最终他也没有说。到了郡里,两人感慨叹息着分手,以后最终没有再相遇。
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
钱神论
【西晋】鲁 褒
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
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损。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岂是之谓乎?
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肆;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祐,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嬴二虽少,以致亲密。由是论之,可谓神物。无位而尊,无势而热。排朱门,入紫闼;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诤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拔;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问笑谈,非钱不发。
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日:“钱无耳,可暗使。”岂虚也哉?又日:“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赈贫济乏,天不如钱。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唯孔方而已!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市井便易,不患耗折 便:(价格)便宜
B.无翼而飞,无足而走 走:走动,流通
C.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 颜:面容,脸色
D.宾客辐辏,门常如市 辐辏:像车轮的辐聚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君长者丰衍而有余 剑阁峥嵘而崔嵬
B. 岂是之谓乎? 徐孺下陈蕃之榻
C.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 以资政殿学士行
D.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19.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先写钱币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功能以及在商品交易中的优越性,然后写钱币深广地渗入社会各领域,对伦理秩序的腐蚀,最后写钱币对传统观念的冲突与亵渎。
B.作者为了证明“有钱可使鬼”,举了一个极为精彩的例子:洛阳城中一位名叫朱衣的人,因我的兄长富有,对我也特别友好,竭力巴结我。可见当时拜金的人情世态。
C. 本文语言丰富精妙、通俗明快、幽默诙谐。以四言为主,又有五六言、八九言骈偶排比句式穿插连缀其间,力求参差错落,整齐中富有变化,使人于顿挫跌宕中沉思凝想。
D.文章着重对金钱的神力从不同侧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对日益堕落的社会风气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嬉笑怒骂,冷嘲热讽,堪称六朝文章中的一篇奇文。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昔 吕 公 欣 悦 于 空 版 汉 祖 克 之 于 赢 二 文 君 解 布 裳 而 被 锦 绣 相 如 乘 高 盖 而 解 犊 鼻 官 尊 名 显 皆 钱 所 致
21.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 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往,无深不至。(3分)
⑵ 若臧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4分)
参考答案:
17.A 便,方便,便于。
18.A 连词,表并列。B.助词,提宾标志/助词的,这;C.动词,认为/介词,凭借……身份;D.介词,凭借、把/连词,因此。
19.B “洛阳城中一位名叫朱衣的人……竭力巴结我”误解文意。
20.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21.⑴百姓每天都要用到它,钱的源泉是不会缺乏的。再远的地方它也能去,再深的地方它也能到。(3分。“匮”1分,“远、深”1分,句子通顺1分)
⑵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仪和音乐来修饰,就可以算得上一个完人了。(4分。“文”1分,“以礼乐”状语后置1分,“成人”1分,句子通顺1分)
附:译文
过去神农氏死了以后,黄帝、尧、舜便教导人们耕作养蚕,后来在交易中就以使用丝织品为主。有非常聪明的人先知先觉,便改变了交易的方式,他们开出一座铜矿,然后俯视大地,仰观上天,将铜铸成了叫做“钱”的东西。因为天圆地方,所以把铜钱里面的孔铸成方的,好像大地;把铜钱外面铸成圆的,好像天穹。
钱作为一个实体,有天也有地。它的内部效法地的方,外部效法天的圆。把它堆积起来,就好像山一样;它流通起来,又好像河流。它的流通与储蓄,都有一定的规则。在街市上使用会很方便,不用担心他有所损耗。它很难腐朽,好像那些长寿的人;它不断地流通却不会穷尽,就像“道”一样运行不息,所以它能够流传这么久。它对于世人,如同神明宝贝,大家像敬爱兄长那样爱它,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孔方”。没有了它人们就会贫穷软弱,得到了它人们就会富足强盛。它没有翅膀却能飞向远方,它没有脚却能到处走动。它能够使威严的面孔露出笑脸,能使口风很严的人开口。钱多的人干什么都能占先,钱少的人便得乖乖地排在后面。排在前面的人就是君长,而排在后面的只是臣仆。那些作君长的富足并且闲钱很多,而那些作为臣仆的贫困并且钱财远不够用。《诗经》里说:“富人哪,总是那么欢乐;孤独的人,好可怜!”难道指的就是这个吗?
“钱”得名于“源泉”的“泉”,所以百姓每天都要用到它,钱的源泉是不会缺乏的。再远的地方它也能去,在深的地方它也能到。那些京城中的达官显贵,在学校中总是疲倦得打不起精神,对于清谈一事也极厌恶,每遇清谈之类的事,便瞌睡得不行,可是见到孔方兄便不同了,没有人不惊醒凝视的。钱所能够给人们带来的祐护,可以说是吉祥没有不利的。为什么要读了书以后达到富贵呢?只要有钱,就会有享不尽的功名利禄。照这么说来,钱这东西可真是神物了。
它没有地位却受人尊敬,没有势力却那么红火,它能够推开富贵官宦之家的朱门、紫闼。有钱的地方,可以化危机为平安,可以让死的重新复活;可要是没钱了,那贵的就要变成贱的,活的也得把它杀咯。所以,和人争辩、打官司,没有钱是没有办法胜利的;势孤力单,没有出仕的人,没有钱就不会被提拔。愁怨忿恨,没有钱就没有办法化解;好的声名,没有钱便不可能被传播。
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身居官位的那些人,对于孔方兄的热爱,从来都不曾停止。他们拉着它们的手,一直抱它们在怀中,不管它们的样子是优是劣,也不管它们有多大年岁。在孔方兄的家中,宾客们总是聚得满满的,门前就同集市一样热闹。谚语说:“钱虽然没有听觉,却可以暗中指使别人做事。”这话难道是假的吗?又说:“有钱便可以役使鬼神。”那么更何况是人呢?
子夏说:“死生是命运所决定的,富贵是上天所决定的。”我却以为,死生并非命运所决定,富贵也不过因为钱而已。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钱可以转祸为福,变失败为成功,使危险的人变得平安,使死人得以生还。性命的长短,官位、俸禄的高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