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广安市中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90459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9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安市中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四川省广安市中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四川省广安市中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四川省广安市中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四川省广安市中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广安市中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2、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

3、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

4、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 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的奢华追求。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

5、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当下诗书礼乐被津津乐道,而传统建筑则受到冷落,国人对精神的尊崇远超物质。B. 秦汉砖石建筑已有高水准,但儒家倡导“卑宫室”,盛行的还是简朴的木质建筑。C.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是为了追求与自然更为亲近、和谐的关系。D. 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建造就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

6、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把传统建筑的没落与西方建筑的兴盛对比,引出论题,为后文的驳论做了必要铺垫。B. 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层次清晰,材料翔实,论证传统建筑的优势,以期纠正读者认识。C. 文章第四、五段引用雨果和孔子的话,分别佐证了西方与中国建筑在文化体系中不同的地位。D.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筑形式和质料的偏好是一种文化选择,也取决于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而非技术影响。B. 如果中国古代房屋采用砖石建筑,那么传统建筑也将成为“石头的史书”,承载更多文化。C. 西方

7、传统建筑多以石砌,尽管有文化、宗教因素,但首要的应是西方地域上石材取用便利。D. 礼记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石制棺材,加工三年仍未完成,书中对此应是持批评态度。参考答案:4. C 5. B 6. A【4题详解】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国人对精神的尊崇远超物质

8、”的推论错误,诗书礼乐和传统建筑在现代人这里并不能等同于精神和物质,无法由其处境笼统推出国人对待物质和精神的态度。B项,秦汉时期木质建筑盛行与儒家倡导的“卑宫室”无关。D项,原文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推不出“为神而不为人服务就会不计投入”。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B项文章并没有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古代建筑区分高下,而是在论述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不存在论证某一方的“优势”一说。故选B。【

9、6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建筑形式和质料选择受文化背景、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和技术的影响,而具体这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则因实际情况各异,不能一概而论。而且,从文中对“中国传统建筑选择土木作为建筑材料是受技术限制”这一观点的否定来看,技术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故选A。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25 分)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

10、士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37 年的地方。院子外国务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103岁的杨绛静悄悄地隐身在一片喧闹中。前几年,院子里的邻居还能见到杨绛,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近来,邻居也少见她了。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钱钟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杨绛,一向温厚幽默,但容不得假与恶,尤其容不得对丈夫钱钟书的任何冒犯。去年,她做了一件全社会关注的事通过法律程序,紧急叫停

11、某拍卖公司对钱钟书、钱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且在今年4 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20 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1938 年,杨绛一家三口乘坐海轮,从欧洲回国。她与钱钟书都晕船。一次大风浪中,杨绛突然悟出不晕的办法:船身倾斜厉害,舷窗外,一会儿全是水,一会儿全是天,波动幅度大,人自然会晕;她教钱钟书,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这样永远头在天之下,脚在水之上,不波动了。钱钟书照做,果然不晕了。他说:为人之道也如此。归国后,抗战、内战、“文革”、改革开放每一次,杨绛都拿出了当年“不晕船”的见识。

12、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面临生活的艰难。一部分人在利诱之下做了汉奸,另一部分坚持抗日的,过着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前者杨绛绝不会做,后者杨绛又不能做。钱钟书是书生本色,不擅生计。为了让钱钟书和女儿过稍微体面的生活,她当过中学校长,给富商小姐做过家庭教师,也做过小学代课教员。后来,日本人接管了工部局北区小学,杨绛立即辞职,跟随几个朋友创作剧本,解决家里营生。1941年,钱钟书回到上海。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这便是围城。为支持钱钟书的写作,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又辞掉女佣节省开支,自己包揽所有家务,劈柴生火做饭。杨绛不抱怨,心甘情愿做“灶下

13、婢”。钱钟书每写完一章,她都先读为快,读完又急切地等待下一章。抗战后期,物资更为匮乏,杨绛不得不精打细算。比如烧煤,煤球里泥掺多了,烧不着;掺少了,又不经烧。为了省煤,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300 斤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球。她还负责买菜、洗全家人的衣服。钱钟书的婶婶见杨绛一位千金小姐,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很是感慨,对杨绛说:“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后来,公公病重,问婆婆:“我死后,你跟谁过?”婆婆说:“跟季康(杨绛字季康)过。”杨绛之贤,由此可见一斑。1998 年12月19 日凌晨,

14、钱钟书身体状况很不好,医生连忙通知家属。杨绛赶到床前时,钱钟书已经合上一只眼,还睁着一只眼等待妻子。杨绛帮他合上眼睛,轻轻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如今,“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最终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 斐多,一头扎进去,忘记自己。2000 年,中译本斐多出版,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之后,在那张钱钟书曾伏案工作的写字台上,杨绛完成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2003年出版3卷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2011年出版20 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现在,还有10

15、0 多册外文笔记等待整理出版。一位103岁的老人,仍在坚韧地、静默地“打扫现场”。 (有删改)相关链接:“我按照自己翻译的习惯,一句句死盯着原文译,力求通达流畅,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杨绛)从仲夏到中秋,我们走进杨绛的世界。在杨绛的世界里,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 (采访记者手记)(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

16、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A杨绛先生的晚年生活本很丰富,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后来因为年岁高了,身体也不好,就隐居起来。B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生活艰难。杨绛既不会在利诱之下做汉奸,也拒绝过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凭自己的努力让一家过上稍微体面的生活。C钱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这“逃”并非是逃避,而是矢志不渝的追求。D杨绛先生不仅是钱先生最贤的妻,更是钱先生最热忱的支持者和最有力的助手,在生命的最后终于结束了钱先生手稿的整理工作。E全文选取了杨绛先生一生中的典型事例,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

17、侧面描写来刻画杨绛先生。(2)杨绛找到解决晕船的办法,钱先生说:“为人之道也如此。”如何理解钱先生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3)采访记者说:“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请结合全文,分析在杨绛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美好品质?(6 分)(4)作者称杨绛先生为“隐士”,在文中为何专门写到杨绛先生的“不隐”一场引发关注的官司?这“隐”与“不隐”是否矛盾?请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看法。(8 分)参考答案:(1)BC(答B 得2分,答C 给3分,答D 给1分。(2)不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就能解决晕船;适应环境,生活艰苦的时候为了家庭生计能放下架子做校长

18、家庭教师代课教员,物质匮乏时自己和泥省煤,买菜洗全家衣服;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气节和操守,比如日本人接管小学后立即辞职另觅他职,丈夫去世后悲痛之余投入到翻译和整理丈夫的遗作中。(1点2分,概括1分,阐释1分)(3)淡泊;贤惠;智慧;责任;专心做学问;追求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一点2分,概括1分,阐释1分,答出三点即可。)(4)不矛盾,先生的隐,并非就是不问世事;隐是低调,是对自己内心平静的坚守(1分);与拍卖公司的叫板则是不容对丈夫钱钟书的冒犯,是对假与恶的抗争(1分);无论先生的“隐”和“不隐”都在静悄悄的影响这个世界(1分)。在当前这个社会,人心浮躁,很多学者稍有一点

19、名气就置身于各种社交场合,置学问于不顾,而杨绛先生看淡功名利禄,坚守自己内心的追求,一心投入学问之中(2分);当下知识分子,大多明哲保身,不能勇敢站出来向恶人丑事宣战,而杨绛先生义无反顾向与假与恶作斗争(2分)。杨绛先生的“隐”与“不隐”都是一个知识分子人格的坚守与抗争(1分)。(1)试题分析:D 项,“学术遗物”整理完成,但外文笔记等整理还没有结束,一直在“打扫现场”。A 项,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E 项,无心理描写。【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

20、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ABCD考核内容,选项E考核手法。其中AD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

21、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为人的原则,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不以自己为中心、适应环境、坚持自己的追求气节和操守的角度进行概括。(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淡泊;贤惠;智慧;责任;专心做学问;追求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角度进行概括。【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

22、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传主的优秀品质,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淡泊;贤惠;智慧;责任;专心做学问;追求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角度进行概括。(4)试题分析:注意明确自

23、己的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分析原因注意分析两个事件的不同的性质,然后再分析这种做法的现实意义。【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

24、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二者结合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再联系实际谈启示。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 “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道。他1911年出生在云南大姚,1926年在昆明投身第一次大革命,自那以后,便如一只“长着有力前爪的土拨鼠,匍匐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东拨土、西拨土、种鲜花、去杂芜”。 在浙江大学读书时,施平积极参与“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两次直面

25、蒋介石,力陈抗日主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他在新四军粟裕、陈丕显部下,担任地方党群领导工作。1957年,他在中国农业大学担任党委书记期间,被卷入“反右”运动,此后,审查、批斗、下狱“土拨鼠”遭遇了巨大的灾难,含冤受屈,铁窗之下,“无处可为大地母亲拨土了”。 直到文革结束后,施平方才得以平反。67岁的他来到华东师范大学,这只忠贞的土拨鼠,又继续勇敢地拨土、栽花、去芜。华东师大是“文革”的重灾区之一。1978年,施平被调任到华东师范大学,任党委第一书记。到任后,他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彻底平反冤假错案。 “要把高等教育办好,就不可以左。”时至如今,施平谈教育,开口仍是这句话,“

26、我当年是这样认为,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 从1978年到1983年,在华师大的近6年时间中,施平一直扮演着改革者的角色,他从体制层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他昔日的同事,华东师大前校办主任汪祥云说,那些年,施平身边常有记者相随,因为“跟着他跑,就能出新闻”。 民主推荐副校长便是其中的一例。当时华东师大领导层的年龄结构偏大,选拔青年干部已是当务之急。施平提出了一个新设想,由群众在全校青年教师中民主推荐出一位副校长。这个提议遭到了疑虑和反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正副校长历来由上级组织任命,如今让群众选举,似乎有违组织原则。 施平回应说:“我们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民主推荐副校长,这

27、是合理的;推荐出来后,还要经上级批准任命,也是合法的。只要做到合理又合法,别人无可非议。” 民主推荐校领导,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之后,施平为了解决外语师资问题,更是大胆创新,首开先河地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1979年3月29日,华东师大在文汇报上刊登招聘启事,迎来了800多名应聘者,其中不乏在国外留过学,获得学位,精通某一门外语,既能教学与翻译、又懂某门专业学科的人才。这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在当时的学校和社会中,都属“破天荒”之举。 1985年,74岁的施平离休。次年,他前往大西北,实现了少年时念念不忘的梦想在沙漠、戈壁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植树造林,制止风沙侵害。这时,年

28、逾古稀的施平迷上了摄影。中学时,他目睹“四一二”政变,眼见蒋介石背叛革命、清洗共产党,曾一度对政治灰心丧气,转身埋头于西洋水彩画中,甚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昆明美术学校。然而,受大革命启蒙的施平,最终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听从内心召唤,投身于为共和国“拨土去芜”的事业中。到古稀之年,“土拨鼠”的脚步终于得以暂缓,儿时的爱好和梦想仿佛点亮了老人的又一次青春。施平将年轻时养成的美学修养投入到了摄影中,当记者在病房见到他时,他的书桌的正中便放着一个数码相机。 病房的墙上挂着他的几幅照片,也有书法家写的一幅书法作品,用以形容他的晚年时光:“老年更发少年狂,吟啸徐行又起航。” 老人虽然离开工作岗位已久

29、,但他念念不忘自己的教育理想,施平所描绘的大学图景是:大学的“围墙”被拆除了,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从幼儿园开始,教育的费用就由国家来承担。而在大学,学生不再受限于某一所学校、其一课程,只要愿意,他们便能选择自己心仪的课程,学分修满了就能毕业。大学毕业后的学生仍然能回来听课,只要通过考核,便能拿到硕士、博士的学位。 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他的后辈看来,也似乎过于“超前”。但老人说起这一切时,情真意切,目光坚定,还闪耀着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光芒。如今,这位年过百岁的老人,希望年轻人能够接手他们理想主义的“传棒”,比之老一代知得更多,思得更广,站得更高,看得更

30、远,比我们跑得更好更快。”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题目运用比喻手法,将施平比作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形象地概括了施平一生的奋斗经历,生动有趣。B施平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后,首先大刀阔斧地进行拨乱反正工作,彻底平反冤假错案,这是他成为成功教育家的根本原因。C施平率先从体制层面在高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建设,民主推荐副校长等做法将民主之风带入了校园,理念非常先进。D施平对祖国怀有一腔热爱与忠贞之情,他有超出常人的眼光,以勇气和毅力执着做事,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卓越成就。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年轻时的施平积极参加各种民主运动,

31、努力践行为国家贡献力量的理想抱负,即使遭受过冤屈打击,也没有改变他的初衷。B施平对我国一段时期内的高等教育政策并不赞成,也因此而入狱;平反后,他对学校中的一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纠正。C施平在华东师范大学任职期间,身边常常有记者跟随,因为他一直以改革者的角色出现,他的一些做法往往能够成为新闻。D离休后的施平远赴西北植树造林,实现了少年时期就念念不忘的梦想,在年轻时就曾经涉足过的摄影领域也有了初步成就。E施平眼中的大学应当拆除围墙,去除大门等设施,让社会上人人都能够享受高等教育的资源,这样的理念显然是极为超前的。6为什么说施平是“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_参考答案

32、:4.解析:选B。“这是他成为成功教育家的根本原因”无中生有。5.解析:选AC。B项,“也因此而入狱”理解不当。他入狱的原因是被卷入1957年的“反右”运动。D项,“年轻时就曾经涉足过的摄影领域”无中生有,他年轻时学过美术,但文中并没有明确是否涉足过摄影。E项,原文中的“拆除围墙”是开放办学的形象说法,并不是指拆除真正的围墙。6.答:施平年轻时就立下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并为之奋斗一生。施平在高校工作的时间里,大胆改革创新,作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业绩。退休后仍然牵挂儿时梦想,到西北去植树造林,还学会了摄影。关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对未来的大学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希望,理念超前。解析:5分,答出一个要

33、点给1分,答出两个要点给3分,答出三个要点给5分,给满5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辛庆忌字子真,少以父任为右校丞,随长罗侯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与歙侯战,陷陈却敌,惠奏其功,拜为侍郎,迁校尉,将吏士屯焉者国。元帝初,补金城长史,举茂材,迁郎中车骑将,朝廷多重之者。转为校尉,迁张掖太守,徙酒泉,所在著名。成帝初,征为光禄大夫,迁左曹中郎将,至执金吾。坐子杀赵氏,左迁酒泉太守。岁余,大将军王凤荐庆忌:“前在两郡著功迹,历位朝廷,莫不信乡。质行正直,仁勇得众心,通于兵事,明略威重,任国柱石。臣凤不宜久处庆

34、忌之右。”乃复征为光禄大夫、执金吾。数年,坐小法左迁云中太守,复征为光禄勋。时数有灾异,丞相司直何武上封事曰:“虞有宫之奇,晋献不寐;卫青在位,淮南寝谋。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夫将不预设则亡以应卒士不素厉则难使死敌。是以先帝建列将之官,近戚主内,异姓距外,故奸轨不得萌动而破灭,诚万世之长册也。光禄勋庆忌行义修正,柔毅敦厚,谋虑深远。前在边郡,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乃者大异并见,未有其应。加以兵革久寝。春秋大灾未至而预御之,庆忌宜在爪牙官以备不虞。”其后拜为右将军诸吏散骑给事中,岁余徙为左将军。庆忌居处恭俭,食饮被服尤节约,然性好舆马,号为鲜明,唯是为奢。为国

35、虎臣,遭世承平,匈奴、西域亲附,敬其威信。年老卒官。长子通为护羌校尉,中子遵函谷关都尉,少子茂水衡都尉出为郡守,皆有将帅之风。宗族支属至二千石者十余人。(节选自汉书辛庆忌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夫/将不预设/则亡以应/卒士不素厉/则难使死敌B. 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夫/将不预设则亡/以应卒士/不素厉则难/使死敌C. 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夫将不预设/则亡以应卒/士不素厉/则难使死敌D. 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夫将不预/设则亡以应/卒士不素厉/则难使死敌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6、A. 屯田,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都曾在西域屯田。B. 太守,官职名,又称“郡守”,州郡最高的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隋唐后的刺史、知府别称太守,清朝专称知县。C. 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在汉代,一般的奏章都不封口,臣子上书奏陈秘密事项,为防止泄露,才用黑色口袋,贴上双重封条呈进。唐朝仍沿用此种做法。D.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37、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辛庆忌富有军事才能,军功卓越。他跟随长罗侯常惠驻兵守边,开垦屯田。在与歙侯作战的过程中,陷阵却敌,建立卓越的功绩,被朝廷授予侍郎的职位。B. 辛庆忌富有政治才能,治理有方。他深受朝廷重用,曾先后担任过张掖太守、酒泉太守。他励精图治,所治境内的人民都能够得以安居乐业,为当时的人所称颂。C. 辛庆忌品质行为正直,深受喜爱。大将军王凤、丞相司直何武上书推荐褒扬辛庆忌,都认为他威望很大,可以担任国家柱石,不想自己挡在前面,阻碍他成功。D. 辛庆忌举止恭敬谦逊,生活简朴。作为国家勇武之臣,他获得了匈奴、西域的敬重。他饮食穿戴尤其节俭朴素,但性喜车马,标识很醒目,这算是他唯一

38、的奢侈。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数年,坐小法左迁云中太守,复征为光禄勋。(2)春秋大灾未至而预御之,庆忌宜在爪牙官以备不虞。参考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几年后,辛庆忌因犯小罪,被贬为云中太守,后重新被征召为光禄勋。(2)春秋上说大的灾难未来之前就要提前加以防备,辛庆忌宜居武将官位以备不测。【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39、。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本题在断句时可以寻找一些标志性词语,如“曰”“夫”“则”。句中有直接引语时,要在“曰”的后面停顿。“夫”作为发语词,一般置于句首,所以应在其前停顿,排除A、B项。“则”作连词时,一般置于句首,所以应在其前停顿,排除D项。故选C。【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知县”错误,应该为“知府”。故选B。【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

40、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不想自己挡在前面,阻碍他成功”是大将军王凤一人,不包括丞相司直何武。故选C。【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

41、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坐”:“因为”;“小法”:“犯小罪”;“左迁”:“贬官”;“征”:“被征召”。第二句关键点:“预”:“提前”;“御”:“抵挡、防备”;“爪牙”:“武臣”;“不虞”:“不测”。【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

42、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辛庆忌字子真,年少时因为父亲的荫蔽被授予了右校丞的职位,跟随长罗侯常惠开赴乌孙都城赤谷城驻兵守边,开垦屯田,辛庆忌与歙侯作战,陷阵却敌,常惠把他的功绩上奏,朝廷论功行赏,升任侍郎,又升任为校尉。率领将士驻扎在焉耆国。汉元帝初年,补任为金城长史,被推荐为茂才,又调为郎中车骑将,朝廷官员中有很多看重他的人。后来又改任校尉,升任张掖太守,徙任酒泉太守,所治境内为当时所称颂。汉成帝初年,辛庆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又迁任左曹中郎将、执金吾。因儿子杀了

43、姓赵的人,辛庆忌贬为酒泉太守。一年多后,大将军王凤推荐辛庆忌道:“他先前在两郡任官时功迹卓著,被征召到朝廷后,历任各种官职,没有人不信任向往他的。品质行为正直,仁爱勇敢深得大家喜爱。而且还通晓兵事,懂得谋略,威望很大,可以担任国家的柱石。臣王凤不宜久在辛庆忌的上位。”于是辛庆忌又重新被征召任命为光禄大夫,执金吾。几年后,辛庆忌因犯小罪,被贬为云中太守,后重新被征召为光禄勋。当时多次出现灾难异象,丞相司直何武封书上奏说道:“虞国因有官之奇,晋献公难以入眠;卫青在位,淮南王只得停止阴谋。所以贤人在朝廷,挫败阴谋,弹厌变难,可以胜敌于无形之间。司马法上说:天下即使安定,如果忘记了战争就一定很危险。如

44、果将领不事先安排好,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难;士兵平时不加以严格训练,就不能让他们以死抗敌。因此先帝建立了各位将领的官位,由亲近的亲戚主持内部,外姓的人主持外部,所以奸邪不轨的行为不能萌发而被破坏消灭,这实在是万代的长久之计。光禄勋辛庆忌躬行仁义遵依正道,和柔沉毅,诚实宽厚,有深谋远虑。以前在边郡,几次打败俘获敌虏,夷狄没有不知道的。前一段时间有些很怪异的事都出现了,却没有得到应证。再加上兵事很长时问都没有了。春秋上说大的灾难未来之前就要提前加以防备,辛庆忌宜居武将官位以备不测。”其后辛庆忌被授官为右将军诸吏散骑给事中,一年多后调任为左将军。辛庆忌平日的仪容举止恭敬谦逊,饮食穿戴尤为节俭,但性喜车

45、马,标识很醒目,这算是他唯一的奢侈。为国家勇武之臣,适逢天下太平,匈奴、西域亲近归附,敬重他的威信。辛庆忌年老死于任上。长子辛通任护羌校尉,次子辛遵任函谷关都尉,幼子辛茂任水衡都尉,又出任郡守,他们都有将帅的风范。宗族旁支亲属官至二千石的有十多人。5. 参考答案:10B(阴:暗地里、暗中) 11A(陈述克戬从弟;百姓为之感动;为后人敬重、景仰。排除这三项)12C(事件的前提应在太原沦陷后,而不是在太原被围时。“暗中”也属无中生有)13(1)蔡京第二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再、修怨、黜) (3分)(2)金兵到了,张克戬亲自率领将士披上铠甲登上城墙(与敌人作战),虽

46、然屡次击退敌兵,但是增援的部队最终没有到来。(帅、却、讫) (3分) (3)张克戬考虑到最终不能逃脱一死,亲手写下给朝廷的遗表和给妻子、儿女(家人)的遗书,从城上把一名士兵缒下去,让他拿着遗表和遗书到京城去。(度、草、缒、抵) (4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

47、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注】戆:鲁莽。煦妪:温暖,暖和。廉:查访。申牍:申述的文书。鞫:审。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