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90390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论断,引发了人们对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关系的热议。有人认为很难说清两者究竟有什么差异;有人认为两者没有也不应该有任何区别。显然,这些认识将两者混为一谈了。 所谓“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和意义。现实世界中,人的主体形态多层次、多样化,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并不存在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价值观念。而“普世价值”,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它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经历了

2、从西方宗教的普世主义,到西方神学家倡导的普世伦理,到而今代表西方强势话语、专指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的演变过程。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坦言:“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揭露“普世价值”的本来面目,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类共同价值的存在。相反,承认共同价值,才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和发展规律。人类的深层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具有共性,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时难免会碰到相同的问题,因而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正因如此,不同文明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相似的价值观念。所以,共同价值的存

3、在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把共同价值混同于“普世价值”,没有认识到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倡导主体方面,我国是前者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代表的是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以及最为广泛的爱好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世界民众;美国是后者的倡导者,代表的是西方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条件方面,前者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主张文明的多样性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后者则是打着西方人本主义的旗号,鼓吹的是西方文明中心论。在战略目的方面,前者的提出,旨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从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后者的提出,则意欲确立资本主

4、义生产方式下的价值共同体,其目的绝非帮助其他国家走上康庄大道,而是为了颠覆不符合自身意愿和利益的他国政权,以获取巨大的战略利益和战略资源。 总之,共同价值反映的是不同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性。它不是某个地域特殊价值的人为提升,不能由任何人的主观设计而产生,只能在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自然形成。那种把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价值包装成“普世价值”并强迫其他国家、民族人们遵行的企图和做法,最终会不得人心,也不能得逞。(摘编自项久雨莫把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混为一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论断,有

5、人忽视了或无视其与“普世价值”的差异。B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人的主体形态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时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所以并不存在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价值观。C普世价值鼓吹西方文明中心论,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历经由普世主义、普世伦理,到专指西方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的演化。D普世文明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在文化方面统治其他社会和某些社会模仿西方作辩护。(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不同文明相互隔绝也会产生相似的价值观念,是因为人类自身某些条件存在共性及所遇客观情况可能相同。B倡导共同价值的我国代表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民众;倡导普世价值的美国代表西方的少数

6、资本主义国家。C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认为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普世价值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要同化世界文明。D共同价值的提出,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普世价值的提出,意欲颠覆他国政权,获取战略利益和资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习近平主席有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论断,明确了人类所追求的共同价值所指。B共同价值的存在,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的真实反映;承认而不是否定共同价值的存在,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事实和发展规律。C共同价值和普世价值在倡导主体、形成条件、战略目的方面存在本质区别,混淆或故意混淆二者区别是因未看

7、到普世价值的欺骗性。D共同价值反映的是不同个体、民族、国家的共性,它是在人类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在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参考答案:答案:(1)D(2)B(3)C【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该题属于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考查考生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在阅读中主要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检索、归纳概括方面。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弄懂该文本中陈述的观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该文段主要论述了“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人文世界”三个不同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次,要熟悉论述类客观题的解题流程:审题划重点,通读标段号,定位划重点,看题细比对。对比关照是要注意五看:一

8、看对象,二看数量,三看时态,四看肯否,五看因果。说到底,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根据选项找范围,根据范围画重点,根据重点再比较。【解答】(1)D 偷换概念,“普世文明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错,第二段原文为“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应该是“普世主义”(2)B 扩大范围。从第四节来看,我国代表的不是所有的世界民众,而是“最为广泛的爱好和平、发展、公正、正义、民主、自由的世界民众”。(3)C “混淆或故意混淆二者区别是因未看到普世价值的欺骗性”有误,从文章的表述来看,普世主义的推行者应是主观故意。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农家院里的瓮刘江滨自父母先后去世,已暌离故乡

9、八九年了。尽管每年清明节都回老家到父母坟前祭拜,但只是在麦苗青青的田野朝着村庄远远瞭上几眼,从没进过村。前些天,也许是有了点岁数的缘故,突然想到生我养我的村庄看看。于是便趁着假期有了一次故乡行。这个冀南平原的小村,变化之大可用“惊奇”二字来形容。临街所有的墙面都粉刷了白灰,整齐划一;原来坑坑洼洼、乱堆着柴火秫秸的街道消失了,代之以平展展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大多房子都是近年新盖的,门楼贴着彩色的瓷砖,漂亮气派,还有数座二层小楼矗立村间,惹人眼目。记忆中的村庄难觅踪影,让人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那天不算太冷,虽然不足够晴朗,天上的太阳依然放射着暖意。我去看望堂哥,进了院门,堂哥正坐在屋檐下晒太阳,

10、闭着眼睛听收音机里的京戏,身旁放着小凳,上面有一杯茶正袅袅冒着水汽。我环视一下宽敞的院落,东南角摆放的七八只大瓮,粗粗笨笨的,十分突兀,闯入眼帘。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我理解堂哥对瓮的感情,也了解瓮的过去。瓮在农村曾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家什,存水、腌菜、储粮是它的三大功用。改革开放以来,实行责任田,家家原有的瓮显然不够用了。为了省钱,许多农家用水泥砌成瓮。家里有粮,心中不慌,除了上交的公粮,余下一瓮一瓮的粮食成了农民心里的定心丸,腰杆子硬了,笑容挂在脸上,连走路都更显笃定。后来连公粮都不用交了,打下的粮食全部收到自家的瓮里。像堂哥这样,那些瓮就是他勤劳致富的奖励证书,是他光荣岁月的见证,怎舍得毁掉?

11、瓮还能当“储藏柜”,家里给老人孩子买的点心,买来的瓜果等,都可以存放到瓮里,既恒温保存,还能避免老鼠偷吃。老鼠的尖牙利齿能把木柜咬出洞,却拿陶瓷和水泥做的瓮一筹莫展。瓮还能当“保险柜”,农家主妇常常把钱用布包好塞到粮食里,至于是哪只瓮,埋有多深,这个秘密除了主人谁能知晓呢?如今,瓮的这些功用成了昨天历史。家家都有自来水,龙头一开哗哗流淌,和城市一样,吃饭、洗衣、如厕全搞定,再也用不着水瓮了。现在可随时吃时令蔬菜甚至是反季蔬菜,不用大瓮腌菜了,即便喜欢腌菜,也是用瓶瓶罐罐腌一点,讲究精致和品位,只是作为爽口的小菜,谁还把咸菜作为主菜呢?收麦收秋时节,粮商的联合收割机开到地里从收割到脱粒一气呵成,

12、一手收粮,一手付钱,农民和城里人一样都吃上了“商品粮”,米呀面呀从农贸市场购买就成。如果说比城里人多了一层方便,就是可以把从田间收获的部分粮食放到面粉厂,用的时候只需扣除加工费就行啦。瓮,这个傻大笨粗、分量沉重的物件,在今天已基本淡出了现实生活,慢慢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或许将来再从课本上读到“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瓮牗绳枢”等这些成语的时候,孩子们再也看不到实物了,只能从插图上想象它的模样。我在想,堂哥那些包括被儿子砸了一个口子的瓮,还能保存到几时呢?(摘编自2018年03月24日人民日报)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离别故乡八九年,从没有回到

13、生他养他的村庄,岁数大了,趁清明回老家拜祭,才有了一次故乡行,见到自己的堂哥。B文章的第三段写堂哥晒太阳、听京戏、品茶,没有写迎接寒暄的场面,其中暗含着亲情的疏远,二人在情感上产生隔膜。C文章的标题“农家院里的瓮”是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瓮”展开,作者借助“瓮”在农家地位的变化表达了复杂的情感。D文章通过过去和现在“瓮”的功用的对比,突出了“瓮”的过时,表达了“落后的东西必然要被先进的设备代替”的主旨。5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6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瓮”,“瓮”在文中的意蕴非常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4.C 5.文章第二段写出了冀南平原小村的整齐划一、干净整洁

14、、漂亮气派的特征,突出了其变化之大;承上启下,上承文章第一段“故乡行”,引出后文对堂哥“惬意”的生活以及“瓮”的叙写;村庄的变化暗示“瓮”在农家地位的变化。(答出一点2分,两点 4分,三点5分)6.“瓮”过去的三大功能:存水、腌菜、储粮,代表着农村的落后;“瓮”现在在农村被淡忘,代表着农村的富裕;“瓮”还能保存到几时,表达作者对农村传统习俗消失的担忧。(每点 2 分)4.A项,“趁清明回老家拜祭”错误,文中说“尽管每年清明节都回老家到父母坟前祭拜”和“前些天”,“前些天”不一定是“清明”;B项,“其中暗含着亲情的疏远,二人在情感上产生隔膜”错误,目的是写“生活的惬意”,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D项

15、,主旨理解错误,反映的是“农村的变化”。5.这是一道考核语段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结构的主旨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看写出农村的变化,从结构上承上启下,从主旨的角度暗示“瓮”的地位的变化。6.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物象的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主要从过去、现在和传统习俗的角度思考。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劳动法表述:“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也就是说,2018年7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小时,已经超过了标准工时(40小时)和法定最高工时(44小时),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工作时间较上月增加01小时,这并不值得

16、骄傲,只能说明中国人更加辛苦,加班更多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呈现出逐步回落的态势;而同一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然在8%以上的高位,也就是说,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缩短,伴随着收入的高速增长。但近年来工作时间阶梯式的回升,而收入增速逐步回落,只能说明就业人员尽管付出了更多的汗水、拉长了工作时间,却没有获得同等增幅的收入回报。人类也曾经为争取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而奋斗了一百多年。(资料劳动时间延长背后秋叶原事件给我们的警示)材料二:中国与OECD(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比较表根据2008年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中每年2

17、5个工作日计算,周平均工作时间46个小时相当于年工作时间为2300小时。(资料中泰证券研究所)材料三:关于“996”,现在这是国内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很多企业都有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你一辈子没有“996”,你觉得你就很骄傲了?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所以,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你去想一下没有工作的人,你去想一下

18、公司明天可能要关门的人,你去想想下一个季度公司的Revenue(收益)在哪里都还不知道的人,你去想想你做了很多努力的程序根本没有人用的人跟他们比,能做“996”难道不是福报吗?(资料马云谈“996”)【注释】“996”工作制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10小时以上,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居世界第一,达到2300多小时,远远高出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B. 在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中,墨西哥紧随中国之后,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也在2200小时以上。C. 在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中,德国就

19、业人员的年工作时长最短,年工作时长不到1600小时。D. 绝大多数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的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都在2000小时以下,远远低于中国。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18年7我国月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小时,已经超过了标准工时和法定最高工时了。B.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缩短,但收入却进入高速增长的态势。C. “996”工作制是目前国际流行的工作时间制度,中国很多企业像BAT这些公司等都在实行。D. 马云认为“996”工作制是巨大福气,是每一个人希望成功,希望美好生活,希望被尊重的基础。6.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延长工作时

20、间的看法。参考答案:4. A 5. C 6. (1)强制员工工作超过法定最高工作时间的行为,是违法行为。(2)超越法律规定,延长工作时间是不对的,也是违背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行为。(3)延长工作时间,不一定能取得相应的效益或回报。(4)赞美延长工作时间的观点、态度并不可取。【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中国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居世界第一”错误。结合材料二图表“中国与OECD(经济合作组织参与

21、国)就业人员年工作时长比较表”分析,这仅仅是中国与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国的比较,并不包含其他国家和地区。故选A。【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996工作制是目前国际流行的工作时间制度”错误。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原文只是说“关于996,现在这是国内的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很多企业都有这个问题”,而没有说“996工作制是目前国际流行的工作时间制度”。故选C。【6题详解

2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劳动法表述: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分析可知,强制员工工作超过法定最高工作时间的行为,是违法行为;结合“也就是说这并不值得骄傲,只能说明中国人更加辛苦,加班更多了”“人类也曾经为争取每天8小时工作时间而奋斗了一百多年”分析,超越法律规定,延长工作时

23、间是不对的;结合“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呈现出逐步回落的态势;而同一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然在8%以上的高位,也就是说,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缩短,伴随着收入的高速增长。但近年来工作时间阶梯式的回升,而收入增速逐步回落,只能说明就业人员尽管付出了更多的汗水、拉长了工作时间,却没有获得同等增幅的收入回报”分析可知,延长工作时间,不一定能取得相应的效益或回报;结合材料三马云谈“996”的内容及“这并不值得骄傲,只能说明中国人更加辛苦,加班更多了”分析,赞美延长工作时间的观点、态度并不可取。【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

24、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

25、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汝华,字茂夫,睢州人。万历八年进士。授兖州推官。征授工科给事中,尝劾戎政尚书郑洛不职。及出阅甘肃边务,洛方经略西事,主和戎。汝华疏洛畏敌贻患,且劾诸将吏侵军资,复请尽垦甘肃闲田。还朝,历吏科都给事中,多所纠擿。巡抚赣。诏四方税务尽领于有司,以其半输税监,进内府,半输户部。独江西潘相勒有司悉由己输

26、。汝华极论相违诏。汝华在赣十四年,威惠甚著,召拜户部左侍郎,掌部事。福王庄田四万顷,诏旨屡趣,不能及额。汝华数偕廷臣执争,仅减四之一。及王既之国,诏许自遣使督租,所在驿骚。内使阎时诣汝州,杖二人死。汝华请遵祖制隶有司,尽撤还使者,不纳。畿辅、山东大饥,因汝华言,出仓米平粜,且发银以振。汝华复奏行救荒数事,两地赖之。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半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摄吏部事。畿辅、陕西大饥,汝华请振,皆不报。辽东兵事兴,骤增饷三百万。汝华累请发内帑不得,则借支南京部帑,括天下库藏余积。当是时,内帑山积,廷臣请发,率不应。计臣无如何,

27、遂为一切苟且之计,苛敛百姓。而枢臣征兵,乃远及蛮方,致奢崇明、安邦彦相继反,用师连年。又割四川、云南等所加之赋以饷之,而辽饷仍不充,天下已不可支矣。汝华练达勤敏,立朝无党阿。官户部久,于国计赢缩,边储虚实,与盐漕屯牧诸大政,皆殚心裁剂。岁比不登,意常主宽恤,独加赋之议不能力持,致万方虚耗,内外交讧。得疾乞休,加太子太保致仕。卒,谥恭敏。(选自明史李汝华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半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B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

28、藏者暂留一半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C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人内藏者暂留一半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D先是山东饥蠲岁赋七十万是年尽蠲又百七十余万汝华以边饷不继请天下税课未入内藏者暂留一半补其缺辅臣亦助为言疏三上不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

29、。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汝华正直敢言。他弹劾郑洛不称职、怕敌人而留祸害,以及将领侵占军需物质;他上奏议论江西潘相不遵守朝廷命令。B李汝华反对弊政。他反对福王不当做法;有使者到处骚扰,有官员致人死亡,他请求惩处,朝廷没有接纳他的意见。C李汝华关心边防。辽东发生战事,他请求发放军饷,并积极筹措钱财,但是有些官员施政不当,战事不断,导致辽东军饷无法解决。D李汝华为政务实。他勤奋、机敏,在朝中没有秘党;他长期在户部任职,对国家财政、边防储备,以及盐业、漕运等都尽心尽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福王庄田四万顷,诏旨屡趣,不能及额。(2)计臣无如何,遂为

30、一切苟且之计,苛敛百姓。参考答案:10D 11C 12B 13(1)福王要庄田四万顷,皇帝下诏书多次催促,不能达到定额。(得分点:屡、趣、及) (2)管财政的大臣没有办法,就采取了所有小遵守礼法的办法,苛刻地向百姓搜刮。(得分点:如何、苟且、苛敛)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C项,“科举”不是由户部掌管。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他请求惩处”与原文不符。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注意“福王”保留,“趣”通趋,催促,“屡”译为多次,“及”译为达到。(2)“

31、无如何”译为没有办法,“苟且”译为小遵守礼法,“敛”译为搜刮。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参考泽文:李汝华,字茂夫,睢州人。万历八年考中进士。授任兖州推官。调任工科给事中,曾经弹劾兵部尚书郑洛不称职。到李汝华出京检查甘肃的边防事务,郑洛正在经营西部的事情,主张军事上议和。李汝华上奏疏说郑洛怕敌人,留下祸患,并且弹劾各将吏侵吞军用物资,又请求尽数开垦甘肃闲置的田地。回到朝廷,历任吏科都给事中,纠举揭发了很多事。任江西巡抚。皇帝下诏

32、各地税务全部由有关官员统领,把其中的一半交给税监,进入内府,一半交给户部。只有江西潘相命令有关官员全部由自己交送。李汝华极力论述潘相违背皇帝命令。李汝华在江西十四年,威望、恩德都很显著,召回朝廷被任命为户部左侍郎,掌管户部的事务。福王要庄田四万顷,皇帝下诏书多次催促,不能达到定额。李汝华多次和朝廷大臣一起谏诤,只减去四分之一。等到福王到了封地后,皇帝下诏允许福王自己派使者督催租税,所到之处受到骚扰。内使阎时到汝州,打死了两个人。李汝华请求遵照祖先的制度将这些事归属有关官员,全部撤回派出去的使者,朝廷没有采纳。京城周围、山东地区发生大饥荒,由于李汝华的进言,朝廷拿出仓库的粮食平价出售,并拿出银子

33、来救济百姓。李汝华又上奏实行救荒几项事,两地依靠这些得以度过灾荒。在这之前,山东饥荒,免除一年税七十万,这年又全部免除(税)一百七十多万。李汝华又以边防军饷赶不上为由,建议全国各地税款还没有送到内库的,暂留一半补充不足,宰相也帮助他进言。奏疏三次递上,皇帝没有批复。李汝华通晓事理,勤勉机敏,在朝中不结党不勾结偏袒。在户部做官很久,对于国家财政的盈亏,边防储备的虚实,以及盐业、漕运、屯田、牧业各方面大政方针,都竭尽心力裁度调剂。年成连年歉收,常常主张宽缓怜悯,唯独增加赋税的意见不能尽力坚持,使各方白白耗费,造成内外交相骚扰作乱的局面。李汝华生病请求退休,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退休。去世,谥号恭敏。5.

3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刘)几,字伯寿,生而豪俊,长折节读书,第进士。从范仲淹辟,通判邠州。邠地卤,民病远汲,几浚渠引水注城中。役兴,客曰:“自郭汾阳城此州,苟外水可引,何待今日?无为虚费劳人也!”几不答。未几,水果至,凿五池于通逵,民大便利。孙沔荐其才堪将帅,换如京使、知宁州。俗喜巫,军校仗妖法结其徒,乱有日。几使他兵伏垒门以伺,夜半尽禽之。侬智高犯岭南,几上书愿自效,以为广东、西捉杀。道闻蒋偕、张忠战没,疾驰至长沙,见狄青曰贼若退守巢穴瘴毒方兴当班师以俟再举若恃胜求战此成擒耳。贼果悉众来,大战于归仁铺。前锋孙节死,几以右军搏斗,自辰至巳,胜负未决。几言于青,出劲骑五

35、千,张左右翼捣其中坚。贼骇溃。进皇城使、知泾州。陛见,辞以母老,丐复文阶归养。仁宗谕之曰:“泾,内地也,将母莫便焉。”命特赐冠帔。曾公亮荐之,复以嘉州团练使为太原、泾原路总管。夏人寇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摄渭帅,几移文索援兵,不听,率诸将偕请,又不听,乃趣以手书。述古怒,移几为凤翔,且劾生事。朝廷以总管非转运使所得徙置,遣御史出按,述古黜,几亦改鄜州。召判三班院。边吏告夏人趋大顺,英宗问几。几曰:“大顺天险,非夏人可得近,正恐与赵明为仇尔。”帝曰:“明之子奔马入城,几为所掩,卿料敌一何神也。”以为秦凤总管。几得谢二十年,放旷嵩、少间,间与人语边事,谓张耒曰:“比见诏书禁边吏夜饮。此曹一旦有急,将

36、使输其肝脑,而平日禁其为乐,为今役者不亦难乎?夫椎牛酾酒,丰犒而休养之,非欲以醉饱为德。所以增士气也。”耒敬识其语。再加通议大夫,卒,年八十一。其议乐律最善。尝游佛寺,闻钟声,曰:“声澌而悲,主者且不利。”是夕,主僧死。在保州,闻角声,曰:“宫微而商离,至秋,守臣忧之。”及期,几遇疾。 (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郭汾阳:指唐名将郭子仪。安史之乱平息后,郭子仪功封汾阳王,故称。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折节读书 折:改变B邠地卤,民病远汲 病:苦于C又不听,乃趣以手书 趣:趋向D耒敬识其语 识:记下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几使他兵伏垒

37、门以伺 携匕首以备不测。B间与人语边事。 彼与彼年相若也。C为今役者不亦难乎?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移几为凤翔,且劾生事 臣死且不避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几在邠州做通判时疏通渠道引水注入域中,工程开始的时候宾客纷纷劝说,认为这种方法自从郭子仪在邠州建城便无法奏效,希望刘几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了。B侬智高侵犯岭南,刘几上书希望自己能够效力,被任命为广东西捉杀。途中听到蒋偕、张忠战死,快速奔驰到长沙。贼军出动全部兵力,双方在归仁铺激战。刘几向狄青建议,派出五千精锐骑兵,分左右两翼攻击敌军的主力,贼军惊骇溃退。C边境官吏报告西夏人向大顺进军,英宗询问刘几。刘几说:

38、“大顺是天险,不是西夏人可以接近的,恐怕是正好和赵明为仇人罢了。”皇帝说:“赵明的儿子骑马入城,差点儿被袭击,你退料敌人是多么神奇啊。”于是任命他为秦凤总管。D刘几精通乐律,曾经在游佛寺时听到钟声,预料寺中主持会有不幸,结果应验;当天晚上主持僧人死去;在保州听到号角,预料守臣有忧患。到了秋天,他自己患病去世。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见狄青曰贼若退守巢穴瘴毒方兴当班师以俟再举若恃胜求战此成擒耳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 泾,内地也,将母莫便焉。(3分) (2) 丰犒而休养之,非欲以醉饱为德。所以增士气也。(4分) 参考答案:16C趣:催促.17.A都是连词

39、,表目的,“来”。B介词,和连词,和。 C动词,做介词,替。 D并且,而且尚且。18. D“到了秋天,他自己患病去世”错误,刘几在保州只是患了病,前文写他去世是在做通议大夫的时候。19. 见狄青曰贼若退守巢穴瘴毒方兴当班师以俟再举若恃胜求战此成擒耳(“见狄青”后面可断可不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20(1)泾州,是内地,(你)携带母亲没有比这里更方便的了。()(2)丰厚地犒赏他们并且使他们休息调养,并不是想把喝醉饱餐当作恩德,而是用来增强士气的。(“休养”使动用法,翻译为“使休养”;“以为”翻译为“把当作”;“所以”翻译为“用来”,各1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范成大,字致能,

40、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授户曹,监和剂局。隆兴元年,迁正字。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越级升迁),罢,奉祠。起知处州。陛对,论力之所及者三,曰日力,曰国力,曰人力,今尽以虚务耗之,上嘉纳。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差者,以轻其役。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南梁天监年间,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于松阳、遂昌之间,引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中,令以绢计罚金,估价轻而论罪重,成大奏:“承平时绢匹不及千钱,而估价过倍。绍兴初年递增五分,

41、为钱三千足。今绢实贵,当倍时直。”上惊曰:“是陷民之苛政。”遂增为四千,而轻刑矣。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金宋最初的受书礼为君臣之礼,极尽屈辱,隆兴议和后改为叔侄之礼,但没有具体讨论接受国书的礼仪),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徽钦二帝灵柩。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金迎使者慕成大名,至求巾帻效之。至燕山行宫,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见金主,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击而欲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

42、而归。除中书舍人。初,帝书崔寔政论赐辅臣,成大奏曰:“御书政论,意在饬纲纪,振积敝。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上称为知言。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成大草诏,留诏七日不下,又上疏言之,遂罢。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白水砦守将王文才私娶蛮女,常导之寇边,成大重赏檄群蛮使相疑,俄禽文才以献,即斩之。凡人才之可用者,悉致幕下,不拘于小节。召对,除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两月,为言者所论,奉祠。起知明州,奏罢海物之献。会岁旱,奏移军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以病致仕,进资政殿学士。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宋史范成大传,有删节)4、下列各句加点字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除吏部郎官 除

43、:授予官职B、估价轻而论罪重 论:评定C、上面谕受书事 谕:告诉D、意在饬纲纪 饬:损伤5、下项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B、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C、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D、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6、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范成大颇有政治才能,在管理处州时做了两件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个是创建“义役”来减轻百姓的徭役压力;二是疏通年久失修的通济堰,来灌溉农田。B、范成大出使金国,在宋金受书礼的外交争议的大背景下,坚持自己的立场,争取恢复相对公平的两国

44、关系,没有因为受到威胁而放弃,展现了自己的骨气。C、皇帝想要任命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但是范成大反对,于是便趁自己负责起草诏书的机会,压下任命诏令七天不下达,又上疏弹劾,于是皇帝收回任命。D、四川白水砦的守将暗中与边境土著勾结,不仅娶了当地的土著女子,而且引导他们入侵宋国边境,范成大先设计让守将和土著内讧相争,然后一举擒拿。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上惊曰:“是陷民之苛政。”遂增为四千,而轻刑矣。 凡人才之可用者,悉致幕下,不拘于小节。 参考答案:4D(本句是整顿的含义)5B6D(原文只说相疑,没说内讧相争)7皇上吃惊地说:“这是使百姓陷入困境(使动1分)的苛政。

45、(判断句1分)”于是律令中定的绢价增为四千(语义1分),因而让刑罚减轻(使动1分)了。(句意1分)凡是(1分)可用的人才(句式1分),范成大全部招纳(1分)到幕下,不受小礼法的拘束(句式1分)。(句意1分)文言文翻译范成大,字致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考中进士。朝廷授予户曹之职,监管和剂局。隆兴元年(1163),提升为秘书省正字。又多次升调,为著作佐郎,被任命为吏部郎官。有人说他的升迁逾越等级,朝廷罢去他的职位,让他管理祠观。后来被起用为处州知州。入宫回答皇帝的提问,陈说力的内容包括三方面:日力、国力、人力,今天全部被不急的事务耗费掉,皇上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处州百姓因抗争劳役

46、而吵闹、争论,范成大于是创建了义役,按照家庭贫富程度出钱买田,资助承担徭役的人,百姓很是方便。此后范成大进宫上奏,说到此事,皇上于是下诏颁布义役法在各路实行。处州多山田,梁天监年间,詹、南二司马在松阳、遂昌之间修建了通济堰,引导溪水流到四十里外,灌溉农田二十万亩。通济堰因年岁久而坏,范成大走访故迹,派人垒石筑堤,建立堤闸四十九所,使上中下灌溉有条有序,百姓深得其利。朝廷任命范成大为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年间,令规定以绢为单位统计罚款的数额,法令中对绢价的评估便宜了因而导致实际的判罚很重,范成大上奏说:“太平年代绢每匹不到一千钱,而法令中估的价超过实际几倍。就算绍兴初年绢价递增了五分,价钱定到三千也足够了。但现在绢实在贵,应当比当时的价格翻一倍。”皇上吃惊地说:“这是使百姓陷入困境的苛政。”于是律令中定的绢价增为四千,因而刑罚减轻了。隆兴年间朝廷与金再次议和,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