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90364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创造的想象   艺术和游戏都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现在我们来研究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这就是说,看看诗人在做诗或是画家在作画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   为说话易于明了起见,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来讲。本来各种艺术都可以供给这种实例,但是能拿真迹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短诗。所以我们姑且选一首短诗,不过心里要记得其他艺术作品的道理也是一样。比如王渔洋所推许为唐人七绝“压卷”作的王昌龄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的主人是班婕好。她从失宠于汉成帝之后,谪居长信宫奉侍太后。昭阳殿是汉成帝和赵飞燕住的地方。这首诗是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来,告诉我们他作时心理历程如何,他也许并没有留意到这种问题。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见大概。他作这首诗时有哪些心理的活动呢了?   一、他必定使用想象。   什么叫做想象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比如看到寒鸦,心中就印下一个寒鸦的影子,知道它像什么样,这种心镜从外物摄来的影子就是“意象”。意象在脑中留有痕迹,我眼睛看不见寒鸦时仍然可以想到寒鸦像什么样,甚至于你从来没有见过寒鸦,别人描写给你听,说它像什么样,你也可以凑合已有意象推知大概。这种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叫做“想象”。   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比如我昨天看见一只鸦,今天回想它的形状,丝毫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它,就是只用再现的想象。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奉帚”、“金殿”、“五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团扇”一个意象尤其如此。班婕好自己在《怨歌行》里已经用过秋天丢开的扇子自比,王昌龄不过是借用这个典故。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懂得,“懂得”就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从来却没有人想到班婕好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字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比如说“贫富不均”一句话人耳时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总账,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 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不正确是一项是 (  ) A.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是回想或凑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 B.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这是再现的想象;把旧有的意象进行新的配合,这是创造的想象。 C.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 一般的想象都是再现的想象,艺术创作都是创造的想象。 2. 根据文意,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再现的想象,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创造的想象。 C.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家春水向东流”运用创造的想象,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运用典故抒怀,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艺术和游戏都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的,建造这种楼阁靠的是想象。 B. 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所以杜甫不是思想家。 C. 艺术创造并非无中生有,它往往是将平常的旧材料推陈出新,古意新翻而成为新作品。 D. 欣赏艺术作品,所谓“懂得”,就是所欣赏的对象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获得共鸣。 参考答案: 1、D(陈述中“都是”绝对。) 2、A (“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独立时不是创造的想象,成为《长信怨》的诗句,则是诗人的创造。) 3、B(“所以杜甫不是思想家”因果关系不成立。) 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的堂吉诃德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参考答案: 1.B   2.C   3.B 3.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客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6.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 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  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  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样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参考答案: 略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选自《宋史》)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        稍:稍微 B.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祀:祭拜 C.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辟:通“避”,躲避 D.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          意,料想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顺张贵英勇无畏的一组是(3分) ①贵先登,顺殿之                ②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 ③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④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 ⑤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      ⑥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朝将领将三条小船连在一起成为一艘舫,用中间一艘小船装载兵士,左右两艘则将其底凿空并盖上盖子来作为掩饰。 B.张贵率军突围时,元军“皆辟易”,只是由于叛兵的出卖,使得元军占据龙尾洲以逸待劳,才导致突围失败,自己被擒,被杀。 C.张贵突围前派遣两名士兵赴新郢求援。这两名士兵,在重围中置生死于度外,成功突围,最后竟然到达了郢,两名士兵表现得无比英勇。 D.在各船中装备各种作战工具,入夜过了三刻后才启航出江,并用红灯作为信号,能看出张顺张贵在率军解救襄阳之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4分)   (2)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6分) 参考答案: 4.(3分)A(稍:逐渐) 5.(3分)C(④叙述的是众人的行为;⑤写的是两位报信的士兵) 6.(3分)B(不仅是由于叛兵的出卖,还因援军因狂风巨浪而退屯) 7.(10分) (1)(4分)张顺张贵都是智勇双全,一向被将士们信任,让他们担任都统。 (译出大意2分;“素”译为“一向”“一直”“为……所”译为“被”,每译对一处1分) (2)(5分)不久后襄阳已经平定,张贵于是告别文焕向东而下,他检阅了自己的部下,到上船时发现自己帐前一名曾经犯了错误被鞭刑过的人逃走了。 (译出大意2分;“既”译为“已经”“点视”译为“检阅”“洎”译为“及”“等到”每译对一处1分) 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 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材料 2】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 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21. 在孔子的门徒中,与原宪生活态度相类似的典型人物还有_____,这体现了儒家    ____精神。 22. 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子贡惭”的认识。 参考答案: 21.     (1). (1)颜渊(或子路)。    (2). (2)安贫乐道(或有志于道,或不耻恶衣恶食)。 (《论语》中有明证。①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其乐。”②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③子曰:“衣敝缊袍,与 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22. ①子贡,既是为言不及义(不明道义)而惭愧,也是为自己不能实践道义而惭愧。 (或答:子贡之问,以贫为病(耻辱),有违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同时,学于孔子,则 应当志于道,不但要学道,而且要行道,而子贡却不能在生活中实践道。)②子 贡的之“惭”,表明他能自我反省、知错必改,也反映了他对孔子之学的尊重。这在当今 对于我们加强道德修养仍有教育意义和启迪性。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对人物的分析能力。要求回答孔子的门徒中与原宪生活态度相似的人物是谁。先理解文本,理解原宪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他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孔子逝世以后,原宪就跑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子贡看望他时他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 若宪,贫也,非病也”,意思是没有财产的叫做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做困窘。像我,贫穷,不是困窘啊。说明原宪能安贫乐道。而孔子的弟子中,颜渊与之相似。《论语》中有证明,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原宪身上表现的是儒家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22.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上面两则材料,理解“子贡惭”的含义。考查学生文言阅读及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两则材料,整体理解材料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要坚持“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子贡惭”是因为他见原宪时见他衣着破旧,觉得羞耻,于是问原宪处境困窘吗,原宪的回答使他很惭愧。原宪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 若宪,贫也,非病也。”说明子贡不明道义,以贫为病(耻辱),有违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学道贵在践行,同为孔子门徒,子贡没做到,因此他感到羞愧。同时羞愧本身又能表明子贡能及时反省自己,知错能改。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翼,字文若。孝闵帝践阼,出为渭州刺史。翼兄寔先莅此州,颇有惠政。翼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冯君焉。时吐谷浑入寇河右,凉、鄯、河三州咸被攻围,使来告急。秦州都督遣翼赴援,不从。寮属咸以为言。翼曰:“攻取之术,非夷俗所长。此寇之来,不过抄掠边牧耳。安能顿兵城下,久事攻围!掠而无获,势将自走。劳师以往,亦无所及。翼揣之已了,幸勿复言。”数日,问至,果如翼所策。 明帝雅爱文史,立麟趾学,在朝有艺业者,不限贵贱,皆听预焉。乃至萧撝、王褒等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翼言于帝曰:“捴,梁之宗子;褒,梁之公卿,今与趋走同跻,恐非尚贤贵爵之义。”帝纳之,诏翼定其班次,于是有等差矣。 明帝崩,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立武帝。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寻有诏起令视事。武帝以翼有人伦之鉴,皇太子及诸王等相傅以下,并委翼选置。其所擢用,皆民誉也,时论佥谓得人。 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翼曰:“冢宰无君陵上,自取诛夷。元恶既除,余孽宜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陛下不使诸王,而使臣异姓,非直物有横议,愚臣亦所未安。”帝然之,乃遣越王盛代翼。 建德二年,武帝将东伐,遣纳言卢韫等前后三乘驿诣翼问策焉。翼赞成之。及军出,诏翼自宛、叶趣襄城。旬日下齐一十九城。所过秋毫无犯,所部都督辄入人村,即斩以徇。由是百姓欣悦,赴者如归。 隋开皇初,翼入朝,上降榻握手极欢。数日,拜太尉。三年,薨于本位。 (选自《北史》,有删改) 【注】(1)麟趾学:北周学校名。(2)冢宰:即太宰,位次三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翼兄寔先莅此州            莅:来到 B.皆听预焉                  听:听凭 C.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        卑鄙:低微鄙陋 D.冢宰无君陵上              陵:侵犯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B.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C.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D.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翼从政治军,宽严相济。担任渭州刺史,以诚相待,严守信用,施政宽容简约;率军伐齐,所部都督擅自进入别人的村庄,当即被斩首示众。 B.于翼多谋善断,才能出众。凉、鄯、河三州被围,秦州都督派于翼前去援救,于翼力排众议,拒不发兵;武帝伐齐之前,多次派人向于翼问计。 C.于翼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他受命负责皇太子和诸王等相傅及以下官员的挑选工作,经他选拔的官员,都受到民众赞誉,也深得当时舆论好评。 D.于翼数朝为官,颇受重用。明帝驾崩,于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拥立武帝;开皇初,于翼入朝,皇帝走下坐榻与他握手极欢,后又拜他为太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 (2)元恶既除,余孽宜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 参考答案: 10.A  11.D  12.C    13.(1)(于翼)遇父亲去世守丧离职,服丧超过礼节,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2)元凶(首恶)铲除后,余党也应消灭,可是这些人都是陛下的兄弟(至亲),况且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之间的事。 10.试题分析:“莅”字的常用义项有三个:①治理,通知,管理,如,莅政,莅官;②来到,如,莅临;③形容水声,风声,如,莅莅(形容水声的象声词),本题A项 “翼兄寔先莅此州” 结合原文来看,意思是于翼的哥哥于寔原先治理过这个州,所以“莅”应是“治理”的意思。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往往会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简单快捷的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以此来确定答案。本题将所给四个选项中的句子及加点字的解释放回到原文语境中,就会发现只有A项中对“莅”的解释与上下文意思不衔接,据此可确定答案为A项。 11.试题分析:由上文来看,明帝逝世,于翼与晋公宇文护一同接受遗诏拥立武帝,武帝非常器重于翼,画线句子中“护”指的就是宇文护,“翼”是于翼,“训”是宇文护的儿子宇文训都是人名;“小司徒”“柱国”“中山公”是官职或封号,根据这些信息可推断出画线句子的意思是晋公宇文护因为皇帝把于翼视为亲信,心怀猜忌,改任于翼为小司徒,加授柱国。虽然表面上职位更高,实际上是疏远排斥他。等到宇文护被处死以后,皇帝召见于翼,派他前往河东捉拿宇文护之子中山公宇文训,并代宇文训镇守蒲州。根据句意可知断句正确的选项为D项。 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语序,使自己的答案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需要重点落实的字词有:(1)“父忧”,父亲去世守丧离职;“过”,超过;“为……所”,固定结构,表被动,被……称赞,受到……称赞;(2)“元恶”,元凶、首恶;“殄”,消灭;“间”,参与。 参考译文: 于翼字文若,孝闵帝登基,外任渭州刺史。于翼的哥哥于寔原先治理过这个州,很有德政。于翼又以诚心信义待人,办事怀有宽容简约之心。夷人华夏人感激喜悦,把他们兄弟比作大小冯君。当时吐谷浑入侵黄河以西,凉、鄯、河三州都被攻打围攻,使者前来告急。秦州都督派于翼赶去援救,于翼不听从。下属都为此进言。于翼说:“攻城战术,不是夷人所擅长的。这次敌寇到来,不过是抢掠边境牧民而已。怎能在城墙外驻扎军队,长久进攻围困?抢掠而无所得,势必自行退去。辛劳军队前往(解围),也无法赶上。我揣测他们已经走了,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几天后,消息传到,果然如于翼所料。 世宗很喜欢文史,建立磷脂学、有才艺学问的在朝官员,不分贵贱,都听凭参加,竟致于萧撝、王褒等人和低微鄙陋之辈一同成了学士。于翼向皇帝进言说:“萧撝是梁国的皇族子弟,王褒是梁国的公卿。如今和底下的人混杂在一起,恐怕不是崇尚贤人尊重爵位的道理。”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诏命于翼确定等级,于是学士有了差别。 明帝逝世,于翼与晋公宇文护一同接受遗诏,拥立武帝。(于翼)遇父亲去世守丧离职,服丧超过礼节,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不久皇上下诏起用他就职治事,武帝认为于翼有鉴别人才的能力,皇太子和诸王相辅及以下官员,都委托于翼选拔安置。他所提拔的人,都为民众所赞誉,当时舆论都认为他用人得当。 晋公宇文护因为皇帝把于翼视为亲信,心怀猜忌,改任于翼为小司徒,加授柱国。虽然表面上职位更高(尊崇他),实际上是疏远排斥他。等到宇文护被处死以后,皇帝召见于翼,派他前往河东捉拿宇文护之子中山公宇文训,并代宇文训镇守蒲州。于翼说:“冢宰目无君王,欺凌皇上,自取灭亡。元凶铲除后,余党也应消灭。可是这些人都是陛下的兄弟,况且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之间的事,陛下不指派亲王,而指派身为异性的臣子,不仅会遭到人们的肆意议论,愚臣也心有不安。”皇帝认为他的话对,就派越王宇文盛代替于翼。 四年,武帝将要东征,派纳言卢韫先后多次乘坐驿车前往于翼那里询问计谋。于翼赞同这件事。等到军队出征,诏命于翼从宛、叶二城出发,向襄城推进,十天之内,就攻占齐国的十九座城池。所部都督擅自进入别人的村庄,立即被斩首示众。百姓因此欢欣喜悦,投奔的人如同归家一般。 开皇初年,于翼进入朝廷,皇帝从坐榻上下来和他握手极为欢乐,几天后,于翼被任命为太尉。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让国宝开口说话的新颖角度、适应网络传播的“微纪录”样式、贴近年轻人日常的“萌言萌语”、各路高科技齐上阵的视觉奇效……都是助力《如果国宝会说话》成功的要素。但真实记录,才是纪录片的生命,一切的创新和包装都是为“真实”服务的,如果            ,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而让内容失真,反而会            ,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 (        )。不可否认,该系列纪录片在视觉呈现上            ,但为了追求这种好看却让内容失了真,在镜头前用戏剧化的手段来演绎历史,其根本目的是迎合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主义。反观《如果国宝会说话》,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这句话道出该片制作的关键在于            。第二季创作扩大了文物选取范围,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轨迹。另外,来自全国的50多家博物馆参与支持拍摄,使作品更加贴近学术前沿。而在制作层面,进一步采用新技术,呈现出精彩的动画演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末倒置    削足适履    美轮美奂    如琢如磨 B. 舍本逐末    削足适履    光彩夺目    精雕细琢 C. 本末倒置    生搬硬套    光彩夺目    如琢如磨 D. 舍本逐末    生搬硬套    美轮美奂    精雕细琢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存在争议 B. 在这一点上,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就争议不断 C. 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有争议 D. 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在这一点上,就争议不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B. 观众虽然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C. 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吸引,但真正抓住人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D. 虽然观众很容易被它每集不重样的表现风格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所吸引,但真正抓住眼球的还是每集5分钟里真实生动的精华内容。 参考答案: 17. B    18. A    19. 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程度不同,前者指求末弃本,程度较重;后者指重末轻本,程度较轻;根据“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的语境应选“舍本逐末”。“削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和“生搬硬套”相比,前者更形象、更贴切;根据“单纯地去追求视觉冲击、画面质感等表现元素……丢掉了纪录片的本位”的语境宜选“削足适履”。“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以上按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所释)词义范围扩大,但形容电视节目的视觉呈现不妥。“精雕细琢”,对玉器仔细地雕琢,后来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认真细致;“如琢如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也形容文采好、有修养,后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根据“一集5分钟,能打磨大半年”的语境,选“精雕细琢”。故答案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表达连贯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前段时间的‘了不起’系列纪录片”与上文衔接不紧凑,排除C、D项;“争议不断”与下文衔接不紧凑,排除B、D项。故答案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本题,“观众虽然……但……”语序不当,分句主语不同,第一主语应放在第一关联词的后面,排除A、B项;“被……所吸引”结构混乱,应为“被……吸引”,排除B、D项;“抓住眼球”搭配不当,可改为“抓住人心”,排除A、D项。故答案选C。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