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浦江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两年后,武王去世,周公摄政。周公分析了殷代列王的为政之道,得出了殷亡于“失德”的结论。鉴于此,他提出了施行“德政”的政治纲领。而要保证“德政”的实施,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次是要为统治者制订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二者可以统称为“礼”。这是一场比武王克商意义还要重大的革命。
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如何移风易俗?儒家认为,应该“因俗制礼”,即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内在的合理部分,再加整理、提高,注入新的精神,如此方可使人民喜闻乐见,被其所化。因此,《周礼》中的大司徒官政之法有几条很重要的原则:一是辨别五种不同地形生长的人和物,全国的土地可以大体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类,其物产及居民的体质特征也各不相同,这是为政者首先要分辨的;二是根据地形生长物特点形成的人民习惯施行教化,辩明上述五类地区,目的在于摸清各自的风俗,然后才可以藉此而施以教化礼仪;三是要沿袭当地原有的宫室、族葬、衣服等六类旧俗,使人民安于其居。以此为基础,再在乡、州、党、族、闾、比等每一级行政区内设置庠、序等教育机构,把儒家的理想和伦理道德化解在各种礼仪之中,如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使人们在喜闻乐见的仪式中,接受礼的熏陶。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在人的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残留着动物的习性。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自觉地剔除违背文明的动物习性,这就需要礼。《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令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人们将带有动物性的风俗向文明时代的礼靠拢。比如到西周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但原始时代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对偶婚的残余依然存在。为了移易这类陋俗,儒家制定了婚礼,规定了婚配的手续和仪式,并对双方的血缘关系作了严格的限定。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的道理,将“不娶同姓”作为礼规定下来。
儒家要创造出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平稳过渡,他们一方面刻意保留各地的基本风俗,如房屋的形制、食物的种类、衣服的样式等;另一方面则通过推行各种形式的礼,来移风易俗,走近文明。从周代开始,礼乐文明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绵延两千余年。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他们将它引入本国,加以仿效,希望“进于中国”。
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摘编自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认为商纣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没有实行“德政”,为避免重蹈其覆辙,他提出建立一套以“礼”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B.周王朝所要实施的“德政”,是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和系统的行为规范,其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过推翻商代政权。
C.儒家主张“因俗制礼”,就是沿袭既有的风俗,让人民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其中的合理内容和新的精神,以达到教化目的。
D.《周礼》明确指出,大司徒官政之法重要的一环就是调查清楚全国各地的地理特点、物产和生民的情况,以便充分掌握各地的风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制礼的过程中,儒家讲究因地制宜,尊重当地的传统,设立教育机构,因风俗而进行教化。
B.庠、序是国家在各级行政区内设立的教育机构,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把儒家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转化成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行为。
C.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因为人有语言,而是人心存礼仪,知道用礼仪的规范来摆脱动物的习性。
D.早在西周时,中国人就认识到同姓男女结合会带来生育的弊端,因此,儒家才专门制定了婚礼,对“不娶同姓”的婚配手续和形式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俗到礼是一场深刻而广阔的社会变革,儒家如果不把其思想巧妙地融合在各地的风俗中,礼仪制度的建设就不可能实现。
B.周代社会的礼仪文明已传播四海,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将礼仪制度引入本国推行。
C.在周代社会中,礼既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社会制度,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D.从周代开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较前代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礼治国成为德政的明确标志和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参考答案:
1.C2.D3.B
1.试题分析:C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尽可能利用既有风俗的形式和内在的合理部分”。
2.试题分析:D项强加因果,制订婚礼是要革除偶婚制的陋习。
3.试题分析:B项“直至唐代都有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来华学习”错。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斯人独憔悴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4.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B. “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 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
D. 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
E. 本文回顾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与销蚀的过程,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5. 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6. 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参考答案:
4. CD
5. ①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以“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表现体力的“渐渐衰竭”。
②表明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
6. ①内容上:以此为题统领全文,凸显了文章主旨。“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的艰辛,自我超越的艰难,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的过程。②形式上:引杜甫诗句为题,更具文采,更有文化意蕴。(意思相近即可)
4. 试题分析:C.“作者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理解错误;D.“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不当,弘一法师之例强调即使不能自我超越,真实展现人生也是伟大的。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语句含意类的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先从语句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解读,然后再重点解释关键词句即可。如本题的关键词句是“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和“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通过二者的对比,表明作者“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的观点。
6. 试题分析:标题常见的作用有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有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有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解答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点睛:本题考查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如本文的题目“斯人独憔悴”在内容上主要是突出主题,在结构上统领全文,在形式上通过引用名句,丰富文章内涵,吸引读者。
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3题。(6分)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①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②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2、①处表现了周朴园什么样的心理?②处表现了周朴园怎样的性格?(4分)
13、“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恐慌、惊讶的心理。(2分)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冷酷的性格。(2分)
13、三十年的时光没有让你忘记对我的恨,你到底还是找到我并可能对我报复(或要挟索钱等)。 (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苏洵的《六国论》,完成4—7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弊在赂秦也 弊:弊端 ②始速祸焉 速:招致 ③礼天下之奇才 礼:有礼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到 ⑤洎牧以谗诛 洎:等到 ⑥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④⑥
5、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3分)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下列句子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始终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章在分析说理的同时,还有一种感情力量和一股气势影响着读者,从从头至尾贯注着对六国责其不争的情绪。
C.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燕赵灭亡的原因是“惜其用武而不终”。
D.考查全文,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其实,六国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抓住赂秦来立论,是为针砭现实服务的。
7、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分)
(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3分)
参考答案:
4A5B6C7、(1)假如三国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李将军还在领兵,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如果跟秦国较量,或许还不容易估计。
(2)可悲呀!六国有如此好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每天每月割地,以致走向灭亡。
略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 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16.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登:登上,到达。
B. 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C. 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 使者旁午 旁午:交错频繁。
17.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
C. 物之有成必有坏 赐之墙也及肩
D. 皆争出谷以佐官 子路行以告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是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 文章第二段记述孙莘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
C. 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D. 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 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19. 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2)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参考答案:
16. A 17. B 18. C
19. (1)有人对我说,所有的东西必然归于尽头,依靠外形牢固的东西,尤其不可能长久。
(2)先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
(3)孔子深深地感叹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A项,“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中“登:登上,到达”解释错误,“登”的常见义项为:上,踩,记载,谷物成熟,立刻。“上田皆不登””中“田”是主语,“不登”作谓语,“登”,在这里应该解释为“五谷成熟”。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A项,“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中“者”,定语后置标志;“古之学者必有师”中“者”解释为“……的人”。B项,“寡求而不争”和“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均为连词,表并列;C项,“物之有成必有坏”中“之”,取独,不翻译;“赐之墙也及肩”的“之”,结构助词,的。D项,“皆争出谷以佐官”中“以”,连词,来;“子路行以告”中“以”,介词,把。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不合文意,原文第三段,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批判孙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或:有人。恃:依靠。(2)斯:这。由:遵循。(3)喟然:深沉地。与:赞同。吾与点也:判断句。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一、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
二、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练,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三、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
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人孙莘老从广德太守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陈列在墨妙亭中。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如果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宾客很少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都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消遣。自从孙莘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最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发生了大灾荒,人们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莘老开仓放粮赈灾,劝导人们有无相济,亲自抚恤慰劳前来逃荒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莘老会日夜处理文书,赶赴各种约定期限的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的太守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可是孙莘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诗赋,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倾倒埋没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碑,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感叹,孙莘老请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事物,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也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雕刻在金石上,这样做实际上是让能够久存的文章反过来求助于容易速朽的碑石。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是孙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收藏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近似不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而我认为懂得天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顺应天理就没有遗憾。事物有形成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定有死亡,国家有兴盛必定会有灭亡一样。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长生晚死的方法没有不用的,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灭亡的措施没有不施行的,一直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停止努力。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详细记述了这些说法,并将亭子当中所搜集收藏的文物列举在本文之后。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邀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太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
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
(选自《周书·卢柔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 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B. 牒,有时指我国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为证明某事的文件,如“度牒”。
C.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对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 中国古代帝王把冬至日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此即“践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柔文笔出众。他不到二十岁时就懂得写文章,替贺拔胜写的奏表得到武帝的赞美,他有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启流传世间。
B. 卢柔为人孝顺。他幼年被叔母收养,虽然叔母待他严苛,但他仍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因此被宗族看重。
C. 卢柔善于出谋划策。他在贺拔胜手下时,参与很多军事要务,后来又给贺拔胜提供了对付高欢的上、中、下三种策略。
D. 卢柔忠于职守。他冒险跟随大军艰难行军,后来迷失道路险些被冻死。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百余件文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
参考答案:
10. C 11. D 12. B
13. (1)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隔阂),下诏书命令命令贺拔胜出京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以趁此(借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
(2)(他们)背着(担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年少”不能作“笑而不应”的主语,所以排除B、D两项。从上下文看,“遣侯景袭穰”(导致“胜败”)的主语不可能是孝武帝,同时孝武是北魏皇帝,不会迁到东魏,“求归”是“表梁”的目的,“武帝”不作“求归”的宾语。所以排除了A项。答案为C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此即‘践阼’”不正确,“践”,履踏;“阼”,主阶;“践阼”,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后多指皇帝即位,登基。此外,“中国古代帝王把冬至日祭祀天地”不正确,只有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祭天。故选D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叔母待他严苛”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可知,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故选B项。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及”,等到;“隙”,嫌隙;“出”,调出京城;“牧”,管理;“因”,趁机;“著”,使动用法,使……显著;“之”,动词,到。(2)“赢粮冒险”省略句,省略主语“他们”,翻译时当补出;“赢”,背着,担着;“数”,几;“属”,连续;“秋霖”,秋雨;“冻馁”,又冻又饿;“太半”,大半。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对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养叔母,也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叔母。宗族的人都感叹并且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就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见到他并且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
等到魏孝武与齐神武有嫌怨,下诏令贺拔胜调出朝廷管理荆州,卢柔认为可趁此建立功业,于是跟随贺拔胜到了荆州。贺拔胜让卢柔担任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与了。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他让卢柔担任属官,加授冠军将军。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卢柔说:“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思实在难以知道。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一决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南面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衮、豫,西面连接关中,率领士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使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这是下策。”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穰城时,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卢柔也跟随他。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称赞他的言辞文采。武帝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问,并送给他丝绸锦缎。后来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边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拦截他。贺拔胜和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背着干粮,冒着危险,行走数百里。当时恰逢秋雨连绵,同行的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到了丰阳地界,卢柔迷失了道路,独自在枯树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他几乎要冻死。
大统二年,他到了长安。他被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二百户人家的租税作为其俸禄)。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他为行台郎中,加授平东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多次传来捷报,汝、颍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文书往返,每日有一百多件。卢柔根据情况答复,都符合事宜。他被晋升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被授任中书舍人。他升为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国君的言行录。后来担任黄门侍郎。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魏废帝元年,他被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行于世者数十篇。孝闵帝登位,他担任小内史,升任内史大夫,进位开府。他在官位上去世。他所作的在世间流传的诗颂碑铭檄表启有几十篇。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文学方面,鲁迅当年的创作不但始终是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而且我们所寄寓的文学传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鲁迅,肇始鲁迅。
B. 古代诗歌的赏析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只要多读、多背一些诗歌,掌握一些赏析方法,就基本上能够较为准确地赏析诗歌了。
C. 在第25届中国新闻奖审核工作中,审核委员会共发现323件作品存在663处各种错误,主要问题是文字差错、引语不当、数字误用、硬凑句式等情况造成的。
D. 南昌市环境保护局负责人员表示,2016年以来南昌市环保部门积极主动、依职尽责,大气污染防治各项重点任务取得明显增长。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语序不当,“不但”应该提到“鲁迅”前面。C 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主要问题是文字差错、引语不当、数字误用、硬凑句式等情况”或“是文字差错、引语不当、数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