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文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材料最能说明
A.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
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
D.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即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市民法仍然还会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古代罗马是奴隶制国家,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D项。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罗马法?万民法的产生
2. 右图是漫画《摘棉花》,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生产运动
D.自然灾害严重
参考答案:
A
考察大跃进。图片中群众踩着梯子摘棉花,正是当时大跃进的情况。故应选A。
3. 下面是一幅柏林某个时期的城市状况简图。这幅简图反映出
A.西欧政治上的紧张和对峙
B.“冷战”造成的民族分裂
C.美苏争霸发展中的基本态势
D.局部热战下的国际关系
参考答案:
B
仔细观察图片,图片呈现的内容为柏林分裂为东柏林和西柏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分裂是由于冷战造成,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西欧和东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德国的分裂,无法反映出美苏争霸的态势,排除C项;D项中的“热战”一词错误。
4.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该书在序言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提倡民主与科学 D、实业救国
参考答案:
A
5. 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顺序是
A.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经济特区一内地
B.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来源: ]
D.经济特区一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一内地
参考答案:
B
略
6.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自称为“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信称为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它人不得使用,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秦始皇实行思想文化专制B.秦始皇进行文化创新
C.秦始皇树立专制皇权权威D.秦始皇实行暴政
参考答案:
7. 有人将秦朝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归结为:“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皇权至高无上
B.宰相独揽大权
C.秦律严苛细密
D.郡县长官世袭
参考答案:
考点:17: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分析:本题考查皇帝制度.需要掌握皇帝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皇帝制度的特点对“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反映的是皇帝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故A项正确.
宰相独揽大权、郡县长官世袭不符合史实,故BD两项错误.
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8. 《秦律·金布律》规定“有买及卖也,各婴其价(挂上价格标签);小物不能各—钱者(每件不值一个钱的),勿婴”,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从中可以获悉秦朝( )
①已有管理市场交易的法律 ②所有商品须明码标价
③市场交易受到一定监督 ④政府对经济生活全面控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来看《秦律?金布律》是管理市场交易的法律,①正确。“各婴其价,小物不能各—钱者,勿婴”反映要求商品要明码标价,但并非所有商品,②错误。“受钱必辄入其钱缶后”等反映出市场交易受到一定监督,③正确。④对经济生活全面控制,表述太绝对,材料无法体现。
9. 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
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 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参考答案:
B
10.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但在上述情况下,可对取用他人木料者,提起赔偿双倍于木料价金之诉。”以下法律条文与该条款精神一致的是
A.“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B.“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C.“家长如三次出卖其子的,该子即脱离家长权而获得解放”
D.“死者未立遗嘱,又无当然继承人,其遗产由最近的族亲继承”
参考答案:
A
11.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此观点为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知行合一
D.进学则在致知
参考答案:
B
由“一念向善,心存良知”并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材料中观点为王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
12. 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参考答案:
B
13. 《国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反映的是( )
A.官府垄断工商业 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
C.工商业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 D.工商业者不劳而获
参考答案:
A
14. 1935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全国产业复兴法》无效。1936年1月6日,又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反宪法。最高法院创立140年中,总共宣布废止的法律不过60种,但现在不过一年,最高法院竟一口气把罗斯福的新法取消了11种之多。这一现象说明
A.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不须经过总统任命
B.美国最高法院的权力凌驾于总统之上
C.罗斯福新政在推行中受到重重阻力
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没有缓解经济危机
参考答案:
C
15. 从何时开始,英、法两国出现了有别于封建等级制下的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君主制逐渐形成
A.12世纪上半叶
B.12世纪下半叶
C.13世纪上半叶
D.13世纪下半叶
参考答案:
D
16.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假如你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英国人,生活中不能享受到的是( )
A.可以乘火车外出旅游
B.可以乘飞机周游世界
C.可以用机器纺织的棉布做衣服
D.可以乘坐轮船在江河湖海上游览观光
参考答案:
考点:59:第一次工业革命;5B:第二次工业革命.
分析: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的识记.
解答:飞机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因此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不能可能享受到这种生活.B选项符合;其余A、C、D三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排除.
故选B.
17. 北京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写道:“军机处一日日程……接近(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参考答案:
D
18.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参考答案:
C
19. 1875年出版的《瀛壖杂志》记载:“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顷刻间,千金赤手可致。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利最溥。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销亦不细。”材料中体现了
A.买办或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小农经济完全破产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参考答案:
A
材料“1875年”“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反映出19世纪70年代在中外贸易中出现了买办,这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破产”;D项是19世纪末出现,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75年”“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
20. 德国历史学家曼沸德罗·马伊在其著作《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中写道:“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了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救世福音,对另一些人,它则是一个魔鬼学说;它的作者被当成救世主加以欢呼,或者被当成人类的害虫加以谩骂。”导致“某些人”和“另一些人”看法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评价角度不同
B.阶级立场不同
C.知识层次不同
D.理论依据不同
参考答案:
B
从材料看,一些人认为《共产党宣言》是救世福音,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另一些人否定它,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的。因此造成这两种不同看法的原因就是阶级立场的不同,故排除ACD,选B。
21.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说明
A.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社会共识
B.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发展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历程艰难
参考答案:
B
【详解】由材料“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等信息可知,中共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入,而这种认识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深入的,故选B。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才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市场经济体制在80年代不可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C项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排除;材料并未表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排除D。
22. 下列有关统一后德意志帝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保留了君主制度
B.消除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C.没有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D.没有根本触动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
参考答案:
B
【详解】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也把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成为德国发动一战的重要原因。B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德意志,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统一后的德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联合执政,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其他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23. 在二战后的某次事件中,前苏联国防部长针对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电视演说下达命令:苏联战略导弹部队、防空部队、潜艇成员提高全军的战备状态和警惕性。这一事件使整个加勒比海上空笼罩着核战争的阴影。上述事件爆发的背景包括
①美苏争场②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③越南战争刚刚结束④涉事第三方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苏联战略导弹部队、防空部队、潜艇成员提高全军的战备状态和警惕性。这一事件使整个加勒比海上空笼罩着核战争的阴影”可以判断出是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刚刚结束时间是1975年,古巴导弹危机时间是1962年,故③排除,故本题选择C项。
考点: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古巴导弹危机
24.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曾经历了一段曲折,有一时期我国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国家陷入崩溃边缘,这一时期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
B.三年经济困难时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文革”结束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参考答案:
C
25. 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 B.商业经济的发展
C.井田制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参考答案:
D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6. 观察下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宗法制的规定,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进行分封。其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图中③为嫡长子,所以应选C。
27. 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C.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D.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参考答案:
C
1927年时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工人阶级,1928年时中共产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可知大革命失败以后,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因此农民党员的数量激增,致使前后共产党员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C项正确;A项是1927年时的原因;B项是国民革命时期;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点睛:依据材料图表中1927年工人所占比例到1928年农民所占比例的变化说明共产党关注农民运动,应该是井冈山时期的中“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8. 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
B.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
C.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 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
参考答案:
C
29.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C.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参考答案: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答案: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在”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这个方面的作用,ABC三项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但都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引发了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故选D.
30. “谋深远虑,实为经国宏谟,固为收江海之利,以与洋商争衡,转贫为富,转弱为强之机,尽在此举。”此话最有可能在高度评价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安庆内军械所
D.发昌机器厂
参考答案:
答案:A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大批领土丧失、主权沦丧,作为封建王朝的领导中枢的李鸿章,在大厦将倾之际,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因此提出了“自强”、“求富”、“明智”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有其进步性,也由于时代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等。
二、 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四《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况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3)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鲁国实行初税亩率先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试题分析:第(1)问,“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主要的特点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主要包括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等等。
第(2)问,第一问地位,从材料中“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可以看出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第二问作用,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第(3)问过程,“初税亩……初者,始也”“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前者从事实上确立土地私有,后者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源是要从生产力的发展,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特点和评价;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名师点睛】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③封建土地所有制影响:战国时期确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存在二千多年,是封建社会各项繁荣的基础,前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依靠特权,大量兼并土地,广大农民过着贫困的生活,另一方面到了明清时,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④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恶果及政府措施:土地兼并,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32.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来源:Z§xx§k.CoA.鸦片战争后流入 B.1865年英国在上海 C.1865年成立的 D.荣家保兴面粉厂
城市破产的农民 创办的耶松船厂 江南制造总局
材料四 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请回答:
(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2分)[来源:学§科§网]
(2)材料二体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经济政策?(1分)在封建社会早期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什么变化?(3分)其形成原因是什么?(1分)
(4)在传统的农村社区,农民们比较重视亲缘、地缘关系,看重生活快乐,“平安是福”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的传统价值观似乎已经被颠覆。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安徽农民价值观念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1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2分)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分)
(2)政策:重农抑商。(1分)
作用: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与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3)变化: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出现、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出现)。(3分)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1分)
(4)变化:农民认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1分)
原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意识增强。(2分,若回答农民生活水平
提高,可得1分)
略
33.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材料二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4分)
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材料所述“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3分)材料肯定了该制度哪方面的积极作用?(3分)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台湾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试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和其领导人。(6分)
材料四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34. 读图6,图中著作的部分目录及内容研究的国家是( )
第一节 争取共和制的传统与斗争
第二节 1875年“宪法”共和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共和制度的巩固和充实
第四节 第三共和国的延续
第五节 第三共和国的脆弱性
图6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参考答案:
B
英国新政体确立是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875年,与题干吻合,故B项正确;美国宪法颁布于1787年,故C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于1871年,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