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亳州市新华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28903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亳州市新华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亳州市新华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亳州市新华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亳州市新华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亳州市新华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省亳州市新华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 - 20小题。杰克伦敦的悲剧 杰克伦敦是美国近代著名的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11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11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14岁到一家罐头

2、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干了不多久,这个14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18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退出“进军”行列之后,杰克伦敦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

3、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20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23岁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24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杰克伦敦的思

4、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

5、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侧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

6、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18、杰克伦敦是一个怎样的作家?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4分)19、细读第自然段,简要说明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5分)20、你从杰克伦敦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与其后来的蜕变、堕落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简要分条阐述。(6分)参考答案:18、杰克伦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他少年和青年时曾历经磨难,顽强拼搏,以求走出贫穷

7、的处境;他热爱读书,求知欲强,自信坚毅,虽屡屡碰壁,而不自暴自弃;后来以写作谋生,创作了不少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作品,因此成名,跻身上流社会;成名后,陷入拜金主义泥淖,为挣钱而写作,粗制滥造,青年时期叛逆性格日渐消褪,变得唯利是图和玩世不恭,极端个人主义和“超人”哲学,使其精神世界充满矛盾,最后自杀。(每点1分)19、第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简要说明了杰克伦敦的身份、地位和人生的结局(1分),画线语句将他与马克吐温并提,采用对比手法,以马克吐温的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与杰克伦敦的四十岁壮年吸毒自杀于豪华大牧场形成鲜明反差,呼应了标题中的“悲剧”这一题眼(2分);而且开篇即道出传主生命的悲

8、惨结局,设置悬念,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20、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能立足于文本探究,言之成理,即可。写出两点即可,每个要点3分。 参考要点如下:(1)从他的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可见出文学创作的源泉在于丰富的生活体验(或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第一源泉”)与广泛的阅读(或说“阅读是文学创作的第二泉源”)。 (2)“创造是痛苦的大济和生命的慰藉”,苦难的命运,艰辛的生活,对于强者而言不是绊脚石,而是助推器,它更能激发强者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唤醒其创造力,使他的内心更强大。 (3)杰克伦敦在告别苦难之后,其创造力和写作质量迅速下降,在失去精神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空虚和孤独面前变得异常脆弱,这表明

9、:文学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过于舒适和奢华的生活往往是文学创作的末日。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何谓乡贤?古人认为“士大夫居乡者为绅”,“士大夫”是指取得了一定功名(如秀才、举人等)的读书人和官员,“居乡者”明显是对官员的界定,是指离职(即退休、罢官、丁忧等)卸任回乡的官员。乡贤由于“生于斯,长于斯”,与家乡形成了一种永久性的联系,因而从内心里生发出一种无法抹去的故土情结。所以,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品德高尚的乡贤无不尽可能地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的反哺行为呈现出三种精神:首先,正义精神。众所周知,官员在地方上胡作非为的不良行径并非个案,老百姓恪守“民不与官斗”,因为他们深

10、知“胳膊拧不过大腿”,且“山高皇帝远”,斗则必输无疑。作为孔孟之徒的乡贤则不一样,孔孟思想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按照孔孟思想,任何社会都应该有正义,否则,社会就会乱套,陷入无序状态,人性也会被扭曲。所以,作为孔孟之徒的乡贤对不法官员的检举,不仅是为老百姓抱屈鸣冤,更是对社会正义原则的维护。其次,公益精神。乡贤大多热心于公益,地方上的各种公益活动,几乎都有乡贤的身影。大凡修治城垣、道路、桥梁、育婴堂以及赈灾等,乡贤既要大力倡导筹办,又要带头捐资,同时还要主动参与主管监督。再次,服务精神。乡贤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非常关注,不仅同情他们的艰难生活,还积极寻求各种可能的途径帮助他们。对老百姓内部的矛盾,

11、乡贤也积极参与调停,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百姓之间的纠纷的顺利解决,一方面是对乡贤的信赖,一方面也体现了乡贤诚心实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服务精神。一句话,为地方谋发展,为百姓谋福利,反哺家乡是乡贤精神的动力。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崇高的精神品质,大大强化了老百姓对乡贤的认可与期待。对那些为地方做出贡献的乡贤,不仅生前得到老百姓的敬重,殁后也对他们不遗馀力地加以表彰,把乡贤载入地方志中,让他们流芳百世,名垂青史,体现了老百姓对德高望重的乡贤的充分认可。(取材于黄彦弘乡贤精神的继替)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资质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 有影响力 B. 有故土情结 C. 年纪大 D. 有精神动力

12、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作用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 维护正义 B. 倡导公益 C. 维护稳定 D. 丰富文化3. 下列词语,不专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的一项是A. 士大夫 B. 功名 C. 丁忧 D. 地方志参考答案:1. C 2. D 3. D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资质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考查的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于这类题型我们采取“切片对比法”即可。第2段第一句“乡贤由于一种无法抹去的故土情结”对应的即是B项;第6段中首句提到“反哺家乡是乡贤精神的动力”对应的即是D项。A项从乡贤为百姓做的那些事,如检举不法官员、参与修治城墙道路等以及尾段中百姓

13、“把乡贤载入地方志中,让他们流芳百世,名垂青史”等,均可看出乡贤是有影响力的。至于C项,“年纪大”原文中并没有依据。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作用的理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考查的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于这类题型我们采取“切片对比法”即可。A项维护正义在文中第3段的结尾句中“更是对社会正义原则的维护”就有明确说明;而原文第4段就是说乡贤倡导公益,B项正确;C项维护稳定,原文中找不到直接叙述,但从乡贤为百姓所做的事:检举不法官员、带头捐资并主动参与修治城垣、道路、桥梁、育婴堂以及赈灾等公益活动、调解百姓内部矛盾,这些事都维护了地方的稳定;而D项的“丰富文化”历史上也许有

14、,但我们这篇文章中并 没有体现,我们做阅读题,一定要以文章为基础,不可凭自己感觉主观臆断。3. 试题分析:A项、B项、 C项的“士大夫 、功名、丁忧” 这些词语只在中国古代有,今天已经不用了。 而地方志,今天也有。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远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

15、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可他再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还从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在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

16、就顺畅得多了。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

17、随便让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

18、我爹。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红苗说,我喊。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的舒展。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

19、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青树喊:爹,我转弯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

20、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B. 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C. 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D. 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5. 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转弯”一词,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参考答案:4. C 5. (1)聪慧。很有生意头脑,让青树栽培种植山果和蔬菜,用来做生意(2)勤劳。“红苗

21、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3)大方、有主见。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定嫁给他。 6. 结构上:“转弯”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同时也推动情节发展,青树与老牛之间的交流便由“转弯”引出;内容上:点明青树的生活习惯,突出青树对父亲的依赖,表现青树在父亲去世后无依无靠的心理状况,以及后文中青树生活和心理状况的转变;主旨上:通过青树和红苗观念与生活的转变,启人思考。生活状态需要改变,思路观念需要转弯。【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奠定了全

22、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错。小说开头的基调是伤感的,但后来的情感是深沉而又愉悦、甜蜜的。B项,“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错,从文中来看,“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这里透露出青树对父亲的依赖,也流露出父亲离世后青树内心的失落,这也就为下文红苗的出现做了铺垫。D项,“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借青树生活的改变来说明大山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需要改变,思路观念需要转弯,指明了人们生活转弯的方向。故选C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23、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文中“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由这些内容可知,红苗很有生意头脑,很有眼光,非常聪慧;由“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可以看出红苗的勤快;从红苗主动与青树交往,看重青树的朴实,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可以看出红苗很大方,有主见。考生可以先概括红苗的特点,然后再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分点回答。【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全文鉴赏“转弯”一词,考查品味语言和概括作品

24、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找到“转弯”一词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然后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表现出青树对父亲的孝顺,父亲去世后,“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表现出青树对父亲的依赖。从表达主题上来看,文章最后“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青树喊:爹,我转弯了”,这里的“转弯”都是指人生路上的转弯,表现出青树的成长与转变,同时包含了山里人观念的转变。从结构上来看,文

25、中“转弯”一词多次出现,贯穿全文,起到了线索作用。而且最初的“转弯”指的是指行路时需要转弯的事实,后来的“转弯”则是指人生的转变,村民观念的转变,可见“转弯”一词也起到引出下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的作用。【点睛】第2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

26、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

27、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B孔子既不主张“以德报怨”,也不主张“以怨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这体现了孔子思想中“中庸”的原则,即在不偏不倚中坚持正直。C孔子认为,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人们对前者的要求更高,因而做起来更不容易。D孔子认为,与人相处时,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2)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我们如何才能使自己“远怨”。(4分) 参考答案:(1)C(“人们对前者的要求更高”有误,应是前者修养的功夫要比后者来得深厚,

28、因而做起来更不容易。)(2)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在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有怨于我,则以直报之;有德于我,则以德报之,恰当的对待德与怨;并且要加强修养,使自己贫而乐道,富而无骄;另外,做事情应以道义为原则,而不能只追求利益。参考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论语里仁)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为什么要报以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论语宪问)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论语宪问)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论语卫灵公)5. 阅读下面的文言

29、文,完成47题。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

30、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

31、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比还长沙 比:等到。 B不少暇佚 佚:安逸。C文虽善,不与也 与:给予。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 速:招致。5.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

32、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短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

33、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5分)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5分) 参考答案:4 C 解析:与:赞许。5. D 解析:正确标点:“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

34、失,尤委曲尽言。”另,A、B句正确标点:“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6.A 解析:从原文看,虞集在得到刻本之前就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7.(1)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2)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当时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解析:(1)5分;译出大意给2分;“伺”(“等候”“候望”“等待”“等着”等)、“卒”(“完成”

35、“完毕”“终了”等)、“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译出大意给2分;“进用”(“提拔任用”“晋升任用”“推荐任用”等)、“有以”(“有的办法”“有办法”“用的方法”等)、“间”(“离间”“使隔阂,疏远”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注意: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参考译文】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

36、通晓其大义了。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

37、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

38、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

39、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6.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张宏杰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谈一面。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阮

40、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饮”。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醉便眠其妇侧”。“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招

41、,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极富创造力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许多世家大族势力急剧膨胀,甚至发展到“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类似领主状态。许多士族富厚过于王

42、侯。东晋士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园林拟上林,馆第僭太极”。正如柳诒微所说:“魏晋以降,易君如举棋,帝国朝代之号如传舍然。当时士大夫以地方绅士,操朝廷用人之权。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岂惟可以激扬清浊,仰亦所以抵抗君权也。”因此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的谚语。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世族们)犹昂然以门第自负。”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甚至对门第不如他久远

43、的皇帝抱一种隐隐的睥睨之态。面对政治权威,他们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许多人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务。 (选自2013年2月下杂文月刊,有删改)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从中可以看出阮籍的纵性任情。B魏晋人士崇尚清谈,见面必玄谈,文人名士的智慧之花在言谈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让后人羡慕不已。C许多魏晋人士多才多艺又落拓不羁,其纵酒放达、纵情越礼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如刘伶、阮修等。D阮籍与王安丰追求个性自由发展,注重自我,注重感情,狂简旷达,纵性任情,追求享乐,这些行为让后人内心向往却不敢仿效。2根据原文

44、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士人多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合作,视仕途为污秽之地。为此,嵇康与山涛绝交,阮籍曾经一醉六十余日。B相对于汉朝和唐朝,魏晋时代的士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情。魏晋时代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时代。C魏晋士人颇有春秋战国遗风,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D王羲之多次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他都没有去赴任。由此说明,在魏晋时代,王羲之的社会价值相当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相似,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更换频繁,皇权极不稳定。B从魏晋时代“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家

45、大族的势力很大,甚至能够牵制皇权。C在魏晋时代,世家大族的势力比较强大,许多士族富过王侯。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世家大族的势力才会动摇。D在魏晋时代,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面对政治权威,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甚至瞧不起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参考答案:3C(“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世家大族的势力才会动摇”错误,文中说“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2019年“五一”小长假中国国内各景点旅客达1.95亿人次,消费支出大约176.7亿多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和16.1%。

46、B. 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应对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C. 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国家应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让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 日前,济南地铁串先开通3D刷脸乘车系统,乘客进站时对准设备进行扫描,只需2秒就能通过闸机,大大提高了乘客的进站速度。参考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A项不合逻辑,“消费支出大约176.7亿多元”表意矛盾,可改为“消费支出大约176.7亿元”或“消费支出176.7亿多元”。B项不合逻辑,“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有两面对一面的逻辑错误,前面“是否”是两面的表意,而下面“有效调整”是一面的表意,可以在“有效调整”前加上“能否”。D项搭配不当,“提高了乘客的进站速度”中“提高”和“速度”不搭配,应改为“提升”或“加快”。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