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省阜阳市清凉寺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288352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4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清凉寺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安徽省阜阳市清凉寺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安徽省阜阳市清凉寺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安徽省阜阳市清凉寺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安徽省阜阳市清凉寺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安徽省阜阳市清凉寺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于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这种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式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

2、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

3、料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与传统的材料作文对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首先,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其次,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

4、、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和物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针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节选自语文周报特邀专家:尤立增怎样写

5、好任务驱动型作文)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式。B.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C. 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想。D. 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比较。B. 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例证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诠释。C. 围绕“任务驱

6、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D. 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任务驱动型作文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B. 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套作等行文方式,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C.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 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作文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参考答案:1. A 2. C 3. B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7、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理解有误,原文第一段表述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C项,“直接引入作文教学中”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可见并非“直接引入”。D项,“学生可以有针对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有误,从文章第一段来看,“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可见这是“交换意见式任务”,是把任务进

8、行分类中的一种。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同时也考查学生对论证的方式、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论证的结构等的把握。C项,“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有误,选项以偏概全,从文中来看,“论述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只是文本内容的第一部分。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

9、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理解错误,文章第二段最后说“是在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显然,文本认为,“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应是材料作文的优势。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10、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

11、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比如本题,B项,选项认为“任务驱动型指令”可以“弥补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的缺陷”,但从文本第二段最后几句话来看,“传统材料空间大、立意多元”应该是优势。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秋日,在大山里听溪水吟唱张秀超早上起得晚了,简单收拾一下,出城回老家。老家在康熙、乾隆皇帝当年打猎的塞外皇家狩猎场的大山下,那山太高,当地人叫它坝,老家在紧贴着坝的地方,人们称坝根子,村名叫桦木沟。这个地方林茂草丰,四季都有好风光。尤其是深秋时节,浓霜染过的林海,好看得不得了松树是绿的,老蔡树是紫的,杏树是红的,山梨树是金黄的层林尽

12、染,任你什么样的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那样唯美曼妙的壮美,海内外的摄影家这个时节总是蜂拥而来,到这里捕捉美的画面。每年这个季节,我总要回老家待上几天。到家,放下行囊,带上相机,赶忙上山。10月的塞外深山里,播种过莜麦、荞麦、土豆的土地,大多都已收获了,只有一些棒子地还没有收割。那小树一样的棒子棵,有的挂着白了皮的黄棒子,有的棒子掰了,只有秧子长在地里。过了一条叫白水的小河,我贴着一块棒子地边的茅草小路往山上走。“你站一下。”顺着声音,我看见一个身影,拨拉着棒子秧,从地里走了出来。这是个瘦高的身影,黑裤、黑袄,驼背,面色黑红,皱纹如犁过的土地一样细密松软。是村里的二爷,80多岁了,是村里最老的人了。

13、他在我们村里,是少有的看到过解放前光景的老人。他小时候给大户人家放过猪,后来赶大车,还做过多年的队长,当车把式那年月,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他赶着四套马车,去海边拉咸盐,好多年,一村子人吃的盐都是他拉回来的。他是村里走过远路、见过大世面的人。这时,他出了地,坐在地边的一块青石头上,指着对面的一块白石头,让我也坐下。他掏出个白布烟口袋,装了一袋烟,他的烟口袋和烟袋杆子是拴在一起的。当他把烟袋叼在嘴上的时候,那烟口袋就如一个耍单杠的远动员,在烟袋杆子上跳荡。一口蓝烟,飘在他苍白的头顶了,他说话了:“咱国家有个写字的,得了那个啥奖了,是偌背耳?”“是诺贝尔奖。”“那人是山东的?”“对,是山东高密的

14、。”“是咱老家那儿的。你知道不,咱们这一村人,都是从山东逃荒过来的,那时候这儿开围垦荒,这地都是那时候一镐头一镐头刨出来的。”“那人,你熟不?”“不熟,只是读过他的书。”“他写高粱,咱这里可没有高粱,尽种莜麦、荞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从老辈子就种荞麦。”顿了一会,他又说道:“他写高粱酒,还写那些老人们的事儿,都是听人说的吧?”我有些吃惊:“这你也知道?”我晓得他是不识字的。“从电视上看的。”他说。“他写的,那不就是老人讲的故事吗?”二爷吐了一口烟问我。“不是故事,那是小说。”我告诉他。“那这些年,你也写这个?”二爷的眼睛看着我问。“对,写小说。有时候也写别的。”“他写高粱,你知道咱这里过去

15、是啥吗?那比高粱还有气势!”“你知道不,300多年前,这里是原始大森林,一棵松树,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身边的这条河,现在细得像一眼泉水了,那个时候,坐皮筏子打细鳞鱼。后来树就砍光了,四面八方的人,就在这开荒种地。那也有好景致,你知道吗,这里漫山遍岭是荞麦,荞麦你看过吗,那白花一开,一二十里,就像大海上翻卷的波浪”他的手朝眼前的山梁,画了个很大的弧形。“这里打过仗,也来过土匪,这黑土里,埋着一代代的人,哪个人都有故事。埋了就带进土里了。等知道他们事儿的人也死了,那些个事儿可就都死了。”“那个人,他现在还在山东?”“不,他在北京。”“那我看电视说,他老家还有房院,他指定是常在老家待着。我看你回来,

16、把你家那老房院收拾收拾,回来住住,比在城里强。”“你不是想听过去的故事吗?我给你说说,多了去了!晚上,到你家去吧。”说罢,老人拿起镰刀,又进棒子地了。我的心,似风吹动着一树的叶子,哗哗地舞动着。二爷一直看不起写字的。而在今年的这个深秋,在中国,有个叫莫言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没想到,这个消息竟然在遥远的塞外,在一个叫桦木沟的深山里,让一个80岁的收棒子的老头,我的二爷,对文学这个行当产生了兴趣。对从事这个行当的我,也有了一份迟到的看重。这个事情,在我的心头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一位作家,荣获了一个国际的文学奖,从而让一个老人看到了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我想,这就是这个奖对作家、对文学的意

17、义吧。这个秋日,在天高云淡中,观如画的山景,闻鸟鸣幽谷,听溪水潺潺,我的心从来没有这样的欢畅,我也从来没有听到,山涧溪水的歌吟是这样的清脆悦耳13. 概括二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14.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你知道不”“你知道吗”“你看过吗”等语句的表达作用。15. 赏析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16. 结合全文,说说二爷对“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参考答案:13. 勤劳能干;阅历丰富(见过大世面);热爱家乡,希望家乡的历史、故事得以传承;能转变观念,关注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 14. 增强谈话的亲切感;表现二爷对家乡土地、历史的熟悉和自豪之情,同时表达了二爷想让我将家乡历史

18、、故事通过文字传承下去的热切希望。 15. 视听结合,描绘深山秋景的秀丽,表达物我交融的情致;情景交融,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获得文学新感悟后的欢快之情;采用整散结合句式,表达形式错落有致,音韵和谐;点明文题,照应文首,使文章各部分形成有机整体。 16. 一方土地要养育一方生灵、一方人,一方的生灵、一方的人又改变着这一方土地;一方的土地、生灵,孕育着这一方的文化;文字应该记录一方的土地、生灵,传承一方的历史、文化。【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要求“概括二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

19、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从文中来看,“二爷”是一个农民,他具有农民勤劳的特点,如“拨拉着棒子秧,从地里走了出来”,八十多岁的老人依然劳作,可见“勤劳”;二爷非常能干,这从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来,如“他小时候给大户人家放过猪,后来赶大车,还做过多年的队长,当车把式那年月,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他赶着四套马车,去海边拉咸盐,好多年,一村子人吃的盐都是他拉回来的”;二爷见过大世面,阅历很丰富,如“他是村里走过远路、见过大世面的人”;二爷热爱自己的家乡,如二爷通过电视知道莫言后,希望“我”能够将家乡历史、故事通过文字传承下去;二爷能转变观念,如一直看不起写字的

20、二爷,却因莫言这个消息而转变了看法,“对文学这个行当产生了兴趣”“让一个老人看到了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二爷的形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你知道不你知道吗你看过吗等语句的表达作用”,然后找到这些语句,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效果。“你知道不,300多年前,这里是原始大森林,一棵松树,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身边的这条河,现在细得像一眼泉水了,那个时候,坐皮筏子打细鳞鱼。后来树就砍光了,四面八方的人,就在这开荒种地。那也有好景致,你知道吗,这里漫山遍

21、岭是荞麦,荞麦你看过吗,那白花一开,一二十里,就像大海上翻卷的波浪”,这段话是二爷对“我”所说的,“你”是指“我”,二爷反复说“你知道不”“你知道吗”等让我们好似感受到当时的情境,既有场面感,又可以让谈话的对象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从说话的内容来看,“300多年前,这里是原始大森林,一棵松树,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身边的这条河,现在细得像一眼泉水了,那个时候,坐皮筏子打细鳞鱼”是家乡的历史,“那白花一开,一二十里,就像大海上翻卷的波浪”是家乡的景象,二爷的描述中流露出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表现二爷对家乡的热爱,结合下文来看,二爷之所以这样说是希望“我”能够把这些借助文字传承下去。【15题详解】本题考查

22、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考生赏析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然后就要思考结尾的方式,再从具体的内容、手法、主旨等方面赏析。“这个秋日,在天高云淡中,观如画的山景,闻鸟鸣幽谷,听溪水潺潺,我的心从来没有这样的欢畅,我也从来没有听到,山涧溪水的歌吟是这样的清脆悦耳”,这段文字中有景有情,景物之美,心情之欢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结合上文来看,还表现出“我”获得文学新感受后的欢快;分析写景的句子可以发现,“如画的山景”是视觉所见,“鸟鸣”“溪水潺潺”是听觉所闻,视听结合,体现山中秋景之秀美;从句式的角度来看,有

23、整句,如“观如画的山景,闻鸟鸣幽谷,听溪水潺潺”,有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从结构的角度来看,照应开头对家乡的描写,同时点明文题“秋日,在大山里听溪水吟唱”。【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全文,说说二爷对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然后到文中圈出二爷有关“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的句子,根据这些内容答题。考生要抓住二爷和“我”对话的那些文字,如“他写高粱,咱这里可没有高粱,尽种莜麦、荞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从老辈子就种荞麦” “那

24、我看电视说,他老家还有房院,他指定是常在老家待着。我看你回来,把你家那老房院收拾收拾,回来住住,比在城里强”,这说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养育一方的生灵;如“他写高粱酒,还写那些老人们的事儿,都是听人说的吧”“他写的,那不就是老人讲的故事吗”“他写高粱,你知道咱这里过去是啥吗?那比高粱还有气势”,这说明,文字可以记录一方的土地和生灵;“你知道不,300多年前,这里是原始大森林,那也有好景致,你知道吗,这里漫山遍岭是荞麦,荞麦你看过吗,那白花一开,一二十里,就像大海上翻卷的波浪”“这里打过仗,也来过土匪,这黑土里,埋着一代代的人,哪个人都有故事。埋了就带进土里了。等知道他们事儿的人也死了,那些个事

25、儿可就都死了”,这是希望“我”能够用文字记录我们这一方水土,把这一方水土上的生灵、历史能够借助文字传承下去。【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

26、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横岭苍茫李御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外熟络。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呵护于你。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从村里上山,要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

27、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也是在横岭,我认识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上山斫柴,汗流浃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

28、很快活,很惬意。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却依然在我的梦中。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片热土。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所覆盖。前些年,我曾陪父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一泓碧水,既可调洪,又可发电。这也算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知道,山民们也知道。在山寨的火塘边,他对我说了

29、这样一席话:“现在不缺想当官的,也不缺能当好官的。但还是缺能真心实意与百姓摸爬滚打,一起做点事的。我从山里出去,又回山里,也算是返璞归真吧。”几经风雨霜雪,如今油茶林已经硕果满园,而他却长眠在了其人生所拼力冲刺的油茶林。在横岭,山民朋友争相给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一位名校毕业的女生,自愿来到横岭深山的学校当教师。亲友不理解,水土不服,被毒蛇咬伤,她也没有退却。我特意去学校造访,可惜正赶上女教师去山外为孩子们购买课外读物,未能谋面,却在橱窗里读到了孩子们创作的儿歌:“山有形,山有道。你喊他答应,你走他不跑,冬去春来就不老。”“山儿高,山儿陡,山儿就像个乡巴佬。一坐几千年,高高低低都知道。”

30、我在橱窗前徜徉吟叹,一点点走近山区老师与可爱的孩子们。横岭就是如此。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看天观云的老人。但在沉寂中孕育与滋养着万千生物,给你根,给你直指云天的一片天空。面对横岭苍茫,我似乎读到了很多,却又心静如水,或许这就是生活中的另一种神示吧。(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散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抓住不同时段横岭景物的特点,运用排比、白描、比喻手法,表现了横岭昼夜变化的自然之美,表达了对横岭的喜爱和感激之情。B. “我”怀揣着梦想和渴望离开小山村,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打拼。而骨子里的情结永远牵绊于淳朴美丽的小山村,因为外面的世界真

31、的太嘈杂太肮脏了。C. 横岭山民为“我”介绍一位来自大都市的姑娘作对象,因为山民们热爱她,那位姑娘把自己的青春和知识全部奉献给了贫瘠的横岭,而“我”也被她深深感动了。D. 横岭历练了“我”的人生,增长了“我”的见识,解除了“我”的饥渴,给了“我”精神慰藉和心灵自由,使“我”永远挂怀于那片热土。5. 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父母官”和都市来的大学生?6.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既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几点意蕴。参考答案:4. D 5. “父母官”和大学生的宽广的胸怀、无私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壮举,体现了横岭孕育滋养万物的大爱性格;揭示了横岭巨变的原因,预示着横岭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丰富了题目的内涵,使“

32、苍茫”厚重的人文意蕴具体可感。 6. 看淡功名利禄而造福社会;抛却喧嚣浮华而返璞归真;追求内心宁静而大有作为;历经人生磨难而绝不退却;尽力奉献而不事张扬。【4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没有白描,有比拟手法;B项,不能说外面的世界是“肮脏的”;C项,文中并没有明显看出山民要把姑娘介绍给“我”作对象。【5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到文中

33、找到所写的题干中涉及的内容,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与主题的关系。文章倒数第三段写到“家乡的父母官”,倒数第二段写到“都市来的大学生”,这两者有个共同点,都是具有宽广的胸怀、无私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壮举,这是横岭巨变的原因,有厚重的人文意蕴也预示了横岭的未来会更加美好。【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前一句话“她是沉寂的,就像一位饱经风霜、却又心静如水”这一句进行分析。这另一种神示是通过横岭看世间来表达的,文中横岭看过那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看

34、过自大都市的姑娘,一位名校毕业的女生,自愿来到横岭深山的学校当教师。表达了抛却喧嚣浮华而返璞归真;追求内心宁静而大有作为;历经人生磨难而绝不退却;尽力奉献而不事张扬。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参考答案:9.A(币:礼物)lO.C(“以”:介词,把。A项“而”: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后者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B项“且”:前者是副词“姑且”;后者是连词,“况且”。D项“其”:前者犹“岂”,表反诘,“怎么”,后者用在选择问句中,表示“是还是”。)11.B12.B(张九成“力主抗金”与文意不符,他主张掌握主动权,有条件地议和。) 13.(10分)(1)跟从他学习的

35、人一天天地多起来,出自于他门下的多是有声望的人。(4分,注意“日”“众”“出”“闻”的翻译。) (2)主管官员把已经判处死罪的案子呈上,张九成从头到尾审阅后得知案情,于是要求重新核实,囚犯果然是被诬陷服罪的。(6分,注意“大辟”“上”“始末”“因”“覆实”“诬服”的翻译。)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苏明允哀辞并序(节选) 曾巩明允姓苏氏,讳洵,眉州眉山人也。始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宋代制举的一种科目),皆不中。归,焚其所为文,闭户读书,居五六年,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盖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浮滑)

36、。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其略如是,以余之所言,于余之所不言,可推而知也。明允每于其穷达得丧、忧叹哀乐,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于古今治乱兴坏、是非可否之际,意有所择,亦必发之于此。于应接酬酢、万事之变者,虽错出于外而用心于内者,未尝不在此也。嘉祐初,始与其二子轼、辙复去蜀,游京师。今参知政事欧阳公修为翰林学士,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既而欧阳公为礼部,又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等。于是,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者皆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既而明允召试舍人,不至,特用为试秘书省校书郎。顷之,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37、编纂太常礼书。而轼、辙又以贤良方正(宋代最重要的制科之一,全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课”)策入等(进入等级,即被录取)。于是三人者尤见于时,而其名益重于天下。治平三年春,明允上其礼书,未报。四月戊申以疾卒,享年五十有八。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明允所为文集有二十卷行于世,所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更定谥法三卷,藏于有司,又为易传未成。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明允为人聪明,辨智过人,气和而色温,而好为策谋,务一出己见,不肯蹑故迹。颇喜言兵,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侈能尽之约 侈:奢侈,浪费B念有所属,必发之于此 属:倾注,专注C自京师至于海隅障

38、徼 徼:边界,边境D读其书者,则其人之所存可知也 存:思念,思考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所有既富矣,乃始复为文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慨然有志于功名者也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得其文而异之,以献于上 又以贤良方正策入等D又为易传未成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在进士选拔考试后,又参加茂材异等制科考试却没有考中。回家后,他烧掉原所作的文章,发愤苦读。B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游历京都,得到欧阳修的举荐,没有再经过考试,苏洵就被征召到舍人院试用,可他没有就任。后又被特别选用为试秘书省校书郎。C苏洵因为参加贤良方正制科策问考试

39、时很出色,他的名声在天下越越响。D苏洵做霸州文安县主簿时,编纂大常礼书。礼书编纂完后,尚未得及报告皇上,便因病去世,享年58岁。20翻译下列句子(每句3分,共9分)(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参考答案:17A18D19C20(1)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桂影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关键词:三五、明月各1分,句意1分)(2)也是想以此弄清自然和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而成为一家之言。(关键词:究、变各1分,句意1分)(3)怎

40、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污浊浊的外物呢?(关键词:安、蒙各1分,句意1分)17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与上下文合乎。题中,A项错误在于,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8试题分析:本题中,A项的“乃”,前者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就”;后者作代词,指代“你,你的”。B项的“于”,前者作介词,相当于“对于”;后者也作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C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拿,把”;后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用户“因为”。D项的“为”都作动词,都是“写作”之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1、19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吗,C项错误在于,“参加贤良方正制科策问考试”的是苏轼、苏辙。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0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三五”即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明月”用作动词,即“明月照在”之意。第(2)句中的“究”是“探究、弄明白”之意;“变”即变化。第(3)句中的“安”是

4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蒙”即“蒙受”。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明允姓苏,名字叫洵,是眉州眉山人。当初考进士,又参加茂才异等的考试,都没考取。回家后,烧掉他所写的文章,关起门读书,过了五六年,积累的知识已经丰富了,才开始又写作文章。他的文章少的有百字,多的有上千字。文章分析事理,引用事物作比喻,意义丰厚的能尽量写得简略,含义深远的能让人觉得就在身边,大道理能体现在小事物上,含蓄的能使之变得明白显著,浩繁的道理能讲得有条不紊,通俗的能不至于浮华。他的文章写得雄壮俊伟,好像决堤而下的长江黄河之水;他写的文章放出的灿烂光芒,就像指引我们沿着星辰登天一样。他所写文

43、章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用我所说的话去推测我没有评价的他其余的文章,其水平可想而知。苏明允常常在他得志和不得志、有所得和有所失、忧叹哀乐之时,思想中想到就把它写下,他的文章往往就从这里产生。他对于古往今治乱兴废、应该赞扬或批评的事件,他也常常写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在待人接物、应对变化万端的各种事件时,即使是那些经过自己内心思考却表现在外面的措施,也往往表现在他的文章中。嘉佑初年,他开始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又一次离开蜀地,到京师游学。现在的参知政事欧阳修先生担任翰林学士,得到苏洵的文章认为很优秀,把文章献给皇上。不久欧阳修担任礼部尚书,又看到苏洵两个儿子的文章,把它们评为高等。从此,父子三人

44、的文章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得到并且读过文章的人都感到很惊奇,有的人感叹比不上,有的人羡慕并且向他们学习。从京城到边疆,学士大夫人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家家收藏有他们的文章。不久,苏明允被官府召去应试舍人,他没有去。官府又特别任命他为试秘书省校书郎。不久,任命他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太常礼书。苏轼、苏辙又在贤良方正科中进入等级。因此,父子三人更加被当时的人们看重,他们的名声也更加在全国出名。治平三年春,苏明允将自己所著的礼书献给皇上,皇上没有答复。这年四月戊申因为生病逝世,享年五十八岁。从天子大臣到民间百姓,都听说并且为他感到伤心。苏明允所写的文集有二十卷在世上刊印发行,他所收集的一百卷太常因革礼、更

45、改校订的三卷谥法被官府收藏,他还写了易传没成书。读他的文章,可以知道他思考的问题。苏明允为人聪明,思辨和智慧超过一半人,气度和平,脸色温和,并且善于谋划策略,务必全部出于自己的见解,不肯走别人走过的路。很喜欢谈论军事,是个激愤地有志于成功立名的人。6.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小题,满分15分)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

46、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47、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有删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跟随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表被动D吾闻汉 购我头千金购:重金悬赏(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力拔山兮气盖世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所杀汉军数百人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ABCD(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帐中夜饮,慨叹时运不齐,恋恋不舍地与乌骓和虞姬诀别,充满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