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临汾市下李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
2、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
3、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
4、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1. 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B. 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C. 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D. 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
5、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B. 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C. 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D. 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B. 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
6、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C. 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D. 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参考答案:1. A 2. D 3. D1.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A项表述错误,从第3段看是“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
7、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A明显属张冠李戴的情况。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属以偏概全,无限放大,文中只是说“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
8、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D项同样属以偏概全,“始终”的表述不准确,并且“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的表述也不准确。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翠翠祝勇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 代的小说里,穿着
9、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 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 她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 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
10、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 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 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执着而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
11、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作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作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
12、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
13、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1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
14、章以“寻找翠翠”为题目,既发挥了线索作用,使全文浑然一体;又点明了写作的对象,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揭示了主旨。B. 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旨在与翠翠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人在现代步伐中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纯真的表现。C. 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D. 文中第二段连用六个“碰巧”,节奏明快,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虽然“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为后文“寻找翠翠”做了渲染与铺垫。15. 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16. 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
15、伤。”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4. A 15. “远”是指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近”是指“我”心里装着翠翠,翠翠一直陪着“我”,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16. 点题,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青山绿水、人性的静谧安详、爱情的执着忠贞、生命的纯净美好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功利时代的担忧和伤感,呼唤一种在艰难孤寂的生活环境中乐观平静地应对一切的人生信仰。【1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 项,题目并没有揭示文章主旨。故本题选A项。【1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
16、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划线句子,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圈出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內涵。本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找到设题的区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手法才能品味句子的含义。划线句在第12段,“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分析该句含意是要抓住句中的重要词语“近”“远”,为什么翠翠“既远且近”呢?这说法不矛盾,结合上文的内容,文中说“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 代的小说里”,“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
17、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由此可知这句话中的“远”是指翠翠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可见,句中的“近”是指“我”心里装着翠翠,翠翠一直陪着“我”,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本题回答出“近”与“远”的内涵即可。【1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尾句的作用。作用题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的作用要关注散文的主旨回答
18、。作为散文中的尾句“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话,显然有卒章显志的作用。那么,在回答本题时,要明确这篇散文的主旨指什么。阅读文章可知,“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女神。”这篇散文节对翠翠的寻找,其实是在表达作者追求自然的青山绿
19、水,追求人性的静谧安详,追求爱情的执着忠贞以及生命的纯净美好。“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快餐,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表达了作者对功利时代的担忧和伤感,呼唤一种在艰难孤寂的生活环境中乐观平静地应对一切的人生信仰。结构上,尾句点明了文章的题目“寻找翠翠”。【点睛】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思路: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0、。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这位文化界的名人一生经历可谓充满传奇,精彩异常。1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
21、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25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在周有光的工作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
22、就是他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有资料称,是周有光主导建立中国汉语拼音体系,他也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就这样,周有光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在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该方案最终于1958年正式公布。之后,周有光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
23、造”四个阶段,对汉字文字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周有光的传奇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他曾经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他们见过两次。周有光是极少见的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书中,周有光这样描述:“打完仗,何廉到美国,我也到美国,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他跟我说:爱因斯坦现在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高兴跟他聊天吗?我说:当然很高兴。这样就两次去访问爱因斯坦。我们是一般的谈话,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特点,因为他的研究方
24、向跟我不一样。我跟爱因斯坦谈过两次,只是随便的聊天,没有学术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到了晚年,乃至年过百岁之后,周有光仍然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先后出版周有光文集朝闻道集拾贝集等作品,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曾这样评价道:“他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在叶芳的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老人,“他过生日,有很多人去看望他。他现在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周老先生自己说过,“我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叶芳
25、说,周有光对世界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他很多次提到高铁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也非常想坐一次高铁回常州老家,但他心里知道,再也不可能做这样的长途旅行了。”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也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选自中国新闻网,有改动)【相关链接】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他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过中国拼音文字研究汉字改革概论世界字母简史等30多部专著,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
26、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周有光十岁时,进入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曾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就读。他与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是同学。B在周有光的百年人生中,曾经陪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聊过天,见过两次面,周有光也因此成为唯一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C晚年的周有光,仍然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撰写了大量既具学术性又具通俗性的文章。D周有光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叶芳说过,周老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记住的都是生命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E本文记叙了周有光的传奇经历、语言文字学贡献及晚年生活,表现了周老热爱国家、勤于思考、淡泊名利、宽以待人的优秀品格。(2)周
27、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说明。(6分)(3)文中多处引用他人及媒体对周有光的评价,这有何作用?(6分)(4)有人说,周有光的百年人生充满了传奇。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AC(选A得3分,选C得2分,选E得1分,选BD不得分。) (2)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总结文字发展规律,提出“文字三相分类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著作等身,发表过30多部语言学专著,300多篇论文,产生了广泛影响。(每点2分,共6分)(3)运用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28、更能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使读者对周有光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每点2分,共6分)(4)我认为,周有光的百年人生,丰富多彩,充满传奇。身兼“三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多种语言;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百岁之后,仍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出版多部作品。(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6分)(1)试题分析:B项,“唯一”错误,原文是“周有光是极少见的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D项,“从来都是把坏的东西尽快忘掉”是周老自己说的,而不是叶芳;E项,“淡泊名利”
29、不当,文中没有直接体现。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做此类试题,把选项与原文放在一起仔细比对理解,凡是有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所做的事件,第4两段写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建立汉语拼音体系,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第6段写提出“文字三相分类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最后一段总结其发表过30多部语言学专著,300多篇论文,产生了广泛影响。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首先明确文章中引用文字的作用有:1
30、丰富文章内容。2增强文章说服力。答题时结合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考点: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题目问你是如何看待“有人说,周有光的百年人生充满了传奇”这个观点?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用文章的具体材料加以佐证分析。抓住关键词“人生充满了传奇”。考生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找出周有光在学术研究、工作、生活修养等方面突出表现,当然要能够突出传奇色彩。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题。蔡茂字子礼,河内怀人也。哀、平间以儒学显,征试博士,对策陈灾异,以高等擢拜议
31、 郎,迁侍中。遇王莽居摄,以病自免,不仕莽朝。会天下扰乱,茂素与窦融善,因避难归之。融欲以为张掖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后与融俱征,复拜议郎,再迁广汉太守,有政绩称。时阴氏宾客在郡界多犯 吏禁,茂辄纠案,无所回避。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 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曰:“臣闻兴化致教,必由进善;康国宁人,莫大理恶。陛下圣德系兴,再隆大命,即位以来,四海晏然。诚宜夙兴夜寐,虽休勿休。然顷者贵戚椒 房之家,数因恩势,干犯吏禁,杀人不死,伤人不论。臣恐绳墨弃而不用,斧斤废而不举。 近湖阳公主奴杀人西市,而与主共舆,出入宫省,逋罪积日,冤魂不报。洛阳令
32、董宣,直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箠。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 目。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用,以厌远近不缉 之情。”光武纳之。建武二十年,代戴涉为司徒,在职清俭匪懈。二十三年薨于位,时年七十二。赐东园梓棺,赙赠甚厚。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 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乃辟贺为掾。(节选自后汉书蔡茂列传)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3、 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 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B. 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C. 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 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D. 大殿者/宫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绳墨,本来是木工打直线的工具,后来引申为规矩或法度。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的“绳墨”即指规矩或法
34、度。B. 京师,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后世因以泛称国都。张衡传中“因入京师,观太学”的京师当指西汉国都长安。C. 外戚,是皇帝的母亲或妻子方面的亲戚,不是皇族宗亲。如国舅,即太后或皇后的弟兄,即皇帝的母舅或妻舅。D. 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廉颇蔺相如列传中14.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茂凭借儒学在汉哀帝、平帝年间有着显耀的名声,在应对皇帝策问时陈述灾变,以优异的成绩被提升为议郎。B. 蔡茂为官刚正不阿。迁任广汉太守时,阴氏的门客在郡中多有触犯吏禁的,他毫不避讳,进行调查审理。C. 蔡茂为人刚正,不畏权贵。因为董宣因湖
35、阳公主一案被抓又被赦免一事,他上书进谏,希望光武帝勤于理政,惩治骄纵的外戚权贵。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D. 蔡茂在代替戴涉担任司徒一职时,在职任之上清廉俭朴,毫不懈怠。建武二十三年死于位上,死后皇帝赏赐了很多丧金。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融欲以为张掖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饷给,计口取足而已。(2) 康国宁人,莫大理恶。参考答案:12. C 13. B 14. C 15. (1) 窦融想让他担任张掖太守,(蔡茂)坚决推辞。(窦融)每次给他的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而已。(注意省略成分,以(之)为,(茂)固辞,(融)每所饷给,(茂)计口取足而已;不就:不上任,不就职。所,
36、?的;计口,按人口。(2)要想使国家安康人民安宁,没有比治理恶人恶事更重要的了。(康、宁,使动用法的翻译;莫,没有什么;理,治理;恶,形容词作名词,恶人恶事)12. 试题分析:根据固定句式“者也”断开一处,根据句末虚词“之”“也”和实词“禾”“穗”“秩”“之”断开其他地方。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根据固定句式“者也”断开一处,根据句末虚词“之”“也”和实
37、词“禾”“穗”“秩”“之”断开其他地方。13. 试题分析:当指东汉国都洛阳,张衡为东汉人。14. 试题分析:从“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曰”可见:上书的原因不止湖阳公主一事,还包括想让朝廷禁止、制约其他贵戚的非法行为。15.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以为”“固”“就”“饷”“计”“恶”的翻译。参考译文:蔡茂字子礼,是河内怀人。汉哀帝、平帝年间因儒学闻名,被征试博士,在皇帝策问时陈述灾变,以优异成绩被提升为议郎,又迁为侍中。后来遇到王莽居位摄政,(蔡茂)便告病辞官,不肯在王莽朝中任职。恰逢天下动乱,蔡茂素来与窦融关系很好,便到他那里去避难。窦融想让他担任张掖太守,(蔡茂)坚决推辞。(
38、窦融)每次给他粮饷,(蔡茂)仅取家人所需而已。后来(蔡茂)与窦融一起被征召,又被拜为议郎,再迁为广汉太守,颇有政绩。当时阴氏宾客在郡中多犯官禁,蔡茂全部纠举案察,无所回避。恰逢洛阳令。.建武二十年(44),代替戴涉担任司徒,在职任上清明俭朴毫无懈怠。二十三年(47)在职位上去世,时年七十二岁。(光武帝)赐其东园梓棺,丧金赠赐很厚。当初蔡茂在广汉时,梦见自己坐在大殿中,见殿内梁上有一株三个穗的禾苗。蔡茂去取它,得到正中的一个穗,接着又丢失了。(他)拿这个梦去询问主簿郭贺,郭贺离开席位祝贺说:“大殿,是官府的象征。屋梁上有禾苗,这代表着人臣中的上等俸禄。取得正中的一个穗,象征着取得中台之位。从字来
39、看,禾字失字合起来是秩字,虽说有失字,还是表示俸禄官职的意思。皇帝有未尽职的地方,你去 弥补它。”一个月后,蔡茂得到任命,于是征召郭贺为掾吏。5.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注】后稷:人名。树艺:种植。契:人名。(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稷教百姓从事稼樯、种植五谷,使谷物成熟来养活他们,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B孟子认为,百姓丰衣食足,过上安逸的生活,但如果没有教养
40、就会和禽兽差不多。C孟子认为,纵然百姓生活穷困,衣食没有着落,但对他们的教化也不能松懈、放弃。D孟子认为, 在吃、穿、住的问题解决之后,统治者应该以人的伦常关系来教导百姓。(2)概括文中所体现的孟子的观点。_参考答案:(1)C(文段中无此内容)(2)孟子认为要让百姓生活富足,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化。(意思对即可)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
41、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
42、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
43、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注:檥(y倚):整船靠岸。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10.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项王军壁垓下 壁:壁垒B. 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D.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11. 下列文化常识
44、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古时座次尊卑有别,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B. 古代地名有很多习惯称呼或叫法,比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而赤壁之战:“江表英雄,咸归附之。”中的“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C.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为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10篇,50余万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 “名字”古今的理解不同。古代,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而字,则是
45、成年后举行冠礼时取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杜甫字子美,名与字为同义词,互作解释;司马迁字子长,韩愈字退之,名与字则为反义词,从反面作解。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B. 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C. 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D. 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46、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参考答案:10. A 11. C 12. A 13. (1)即使长江以东的父老兄弟怜惜我让我做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2)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10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必须将该词放入句中,将句放入语段中,结合前后文进行推敲理解,不能孤立去理解这个词,更不能以现代汉语中该词的常见义项来代替它在文中的特殊含义。A项王军壁垓下,壁应是垒筑壁垒的意思。点睛: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
47、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表述错误,应为纪传体通史。【12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