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北省张家口市邯郸广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86602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邯郸广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邯郸广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张家口市邯郸广泰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有时比花漂亮 肖复兴 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只不过,它们大多数的花很小,我们几乎看不见,或者基本忽略掉了它们,甚至鄙夷不屑地认为:它们居然还会开花? 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认识最早最多的草,是狗尾巴草。那种草的生命力最顽强,属于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在大院墙角,只要有一点儿泥土,就能长得很高,而且是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夏天,狗尾巴草尖上长出毛茸茸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它们的花,我们男孩子常常会揪下草尖探进女孩子的脖领里,逗得她们大呼小叫。 我对我曾经度过童年少年和整个青春期的大院的回忆,少不了狗尾巴草。大院里,有很多色彩鲜艳芬芳四季的花木,但是,不能少了狗尾巴草,就像我们大院里那位老派的学究的桌前,少不了一盆蒲草。蒲草,是他的清供,自是高雅;狗尾巴草,是我童年的伙伴,是如今老年回忆中少不了的一味解药。 离开大院,我到北大荒去了六年。当地老乡常对我说去打羊草。我不知道荒草甸子的草是不是大多属于羊草,用来喂牲口的,应该是那种叫作苜蓿的草。野生的首蓿草,在北大荒很多,但一般不会生长在沼泽地里。那些生长在沼泽地里的荒草,很长,很粗,韧性很强,不容易扯断。当地的老乡和我们知青的住房,都是用这种草和上泥,拧成拉禾辫,盖起来草房,再在房子的里外抹上一层泥,房顶上苫上一层。别看是草房,冬天却很保暖,荒原上的荒草,居然派上这样大的用场。当年在北大荒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现在,看到公园里修剪得平整如地毯一样的草坪,再想起它们,贫寒的它们,没有草坪的贵族气息,却更接地气,曾经温暖过我整个的青春。 在北大荒,我见过最多的草,一种是乌拉草,一种是萱草。夏天的时候,成片成片的萱草开着黄色的喇叭花,花瓣硕大,明艳照人。在它们还没有绽开花瓣的时候,赶紧摘下来,晾干,就是我们吃打卤面时放的黄花菜,北大荒的特产。那时候,我是把它们当作花的,从来没有认为是草。但它们确实是草。 现在想来,萱草应该属于草里的贵族了。草里面开那么大那么长花朵的,我还真的没有见过。后来,读孟郊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想起年轻时北大荒的萱草,不禁心生感喟,我看见的是成片成片壮观的萱草花,母亲却看不见,但母亲的堂前明明也是有萱草花在开着呀,因为母亲望着的是天边久不归家的儿子。对于萱草,我不再认为属于贵族,而属于亲情。 属于贵族的草,如今大概是薰衣草了。不知从何时起,薰衣草被大片引进种植,普罗旺斯成了高贵的背景。 去年,我去密云一家山地公园,吸引众多人前往的,是那里的一片薰衣草。拍照的人,一拨紧接一拨,成了流水的兵,薰衣草成了铁打的营盘,被宠爱有加。不仅如此,还被制成薰衣草口味的冰淇淋,在那里专卖。 今年,我去广东新会,在巴金写过的“小鸟的天堂”前,有一片跟薰衣草一样紫色的园地,很多人呼叫着薰衣草像呼叫着情人的名字一样,奔向前去拍照。拍完照后,才发现草地前立有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鼠尾草”。鼠尾草和薰衣草的确像是双胞胎姊妹,长得很像,鼠尾草却只能是薰衣草的替身。如果薰衣草是属于草中的贵族,鼠尾草大概属于平民了,因为它们很常见,几乎在所有的公园里都能够见到。 就像在一般人眼里,花要比草高级,草中也确实是有这样贵贱之分的,在我国古代就早已有草芥之说。这不过是人群中社会学划分在花草中的折射而已。看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生的故事》,他把苜蓿草说成是草中的灰姑娘。首蓿草就是我们北大荒司空见惯的羊草,岁岁枯荣,任人践踏。同样是草,只能喂牲口,不能如萱草一样给人吃,更不能如薰衣草一样为人作拍照的背景,甚至可以制成冰淇淋吃。大自然中,如这样卑微的草有很多,多得我根本叫不上它们的名字。 (选自《文汇报》,有刪减)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是为了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 B. 第二段中运用比喻写狗尾巴草“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生动形象又充满童趣。 C. 生活的阅历,亲人的别离,让作者对萱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对孟郊诗的引用,充实了内容,深化了意境,充分表达出萱草上凝结着的美好情愫。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内容丰富,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信手拈来,既有知识含量,又具文化气息,且情感鲜明,充分体现散文创作“形散神聚”的特点。 8. 本文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请举三例简要说明。 9. 文中的各种草身上,分别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 A    8. ①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离开大院,我到北大荒去了六年”,承上启下,由对童年少年生活回忆过渡到对知青生活的回忆。②第六自然段的末句“对于萱草,我不再认为属于贵族,而属于亲情”与第七自然段的首句“属于贵族的草,如今大概是薰衣草了”,前后勾连,文气贯通。③第八自然段“去年,我去密云一家山地公园”和第九自然段“今年,我去广东新会”,一样的句式结构,相互呼应的时间,使得这两段衔接紧密。    9. ①北京四合院里的狗尾巴草,联结着作者的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时生活,寄托对那段生活的无限怀恋。②北大荒的野生苜蓿草,见证了作者的青春岁月,给了作者艰苦生活中的暖意,作者对那段生活充满感激与怀恋。③引用孟郊诗句谈萱草,寄托着作者对亲情的珍惜。④贵族的薰衣草、平民的鼠尾草,作者说“这不过是人群中社会学划分在花草中的折射而已”,表达他不赞成草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感情倾向。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为了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错误,从文中来看,是借助花的形象来刻画草的形象,用花的形象突出草的形象,侧面表达了作者对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本题“本文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请举三例简要说明”,与直接考查句子作用不同,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直接提示段落作用,让考生举例并简要说明,这就降低了这类试题的难度,考生只需要找到相关作用的句子,加以简要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文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式赏析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本文写的是草,从北京四合院里的狗尾巴草,到北大荒的野生苜蓿草,再到萱草,最后写到贵族的薰衣草、平民的鼠尾草,字字句句,看似在写草,实际上是在描写自己的情感,只不过用草作为依托罢了。北京四合院里的狗尾巴草,寄托着对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时生活的无限怀恋;北大荒的野生苜蓿草,见证了作者的青春岁月,给了作者艰苦生活中的暖意,作者对那段生活充满感激与怀恋;萱草寄托着作者对亲情的珍惜,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贵族的薰衣草、平民的鼠尾草,表达作者不赞成草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感情倾向。一种种的草,也是一种种的人生,更是作者的一种种情感。用草记事,以草写理,借草抒情,每一种草代表着作者的一段人生经历,更抒发了作者的一种情感。解答此类试题,只需要将物象和作者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就能明白作者在物象上寄托的种种情感。组织答案时,既要有高度凝练的总结概括,又要紧密结合原文内容,条理清楚地阐述概括。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时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这类形象,我们称之为“事物形象(物象)”。高考中的散文鉴赏一般会把物象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南洋的脚印 徐风 ①乙酉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我走进了马六甲。 ②夕阳下的圣安德鲁教堂响起了袅袅不绝的钟声,栖息在福莫沙广场巨大的荷兰风车上的白鸽正在徐徐起飞。这里是马来西亚西海岸的一个古城。我有感觉。许多地方走过了,我没有感觉;风景是一种灵性的呼唤,让我有感觉的地方必定与我的性情有着某种暗合。 ③我在马六甲小城的一条唐人街上走得惶惑,是因为我固执地要在这里寻找一位故人的足迹。六十六年前,一个名叫徐悲鸿的宜兴人悄悄从新加坡来到这里,他只带了一卷宣纸和几支毛笔,他不是来旅游的,他没有闲情逸致;他一天画十几个小时,他卖画,从新加坡卖到马来西亚,每天把一口袋一口袋的钱寄回国内,支持抗战。他的祖国已经沦陷,炮火正在每一寸国土上燃烧。国已破,家亦亡,各路名士凄凄惶惶作鸟兽散,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就徐悲鸿而言,当时他已名满天下,只要他愿意,可以去做官;他可以去发财,当时发国难财的君子小人何其多矣;他还可以躲到象牙塔里去搞他的艺术,或者干脆颓废沉沦。 ④琼州会馆。侨生客栈。黄麻子蛇馆。鑫记百货。福贵金店。剥落的繁体汉字招牌点缀着马六甲的汉唐遗韵。但一路走来的我显然已找不到六十六年前那位宜兴前辈在此留下的任何踪迹。是的,现存的史料对徐悲鸿在马六甲小城卖画只是一笔带过。他一生走过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而我一走进这个城市就能感受到他的气息。那是一种冥冥之中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会心的默契。导游也坚持说她听年迈的居民说过当年徐悲鸿在这里卖画的情景。那是非常炎热的天气,徐悲鸿依然穿着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一支粗大的自来水画笔。脸上则荡漾着江南人特有的自信的微笑。他画得汗流浃背,宜兴人吃不消那样闷热的桑拿天。这里的榴莲也不合江南人的口味。他日夜地画,他一生中从来没有这样卖命地挣钱,多卖一幅画,也许就可以多买一箱子弹。心在流血,他笔下的苍鹰却依然雄健,烈马依然奔腾,雄鸡依然高亢,天下兴亡在一个爱国的文人心里,永远是最重要的。从屈原到范仲淹,莫不如此。 ⑤1939年的徐悲鸿在这里或许还会与一个朋友见面,他叫郁达夫,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其时他已躲到新加坡,在一份华文报纸做编辑。战争不需要小说。他懂日语,但恨日本人。徐悲鸿来办赈灾画展,他连篇累牍地写文章捧场,称悲鸿的名字“已经与世界各国的大画师共垂宇宙”。因此我想,他们的见面应该有着共同的话题。他们或许会选一家能做江南菜的酒楼。这里不会有绍兴的黄酒,达夫是酒仙,身上有名士气,喝酒若喝不痛快,他会用富阳话骂娘;悲鸿则不善饮,但他会不断替达夫斟酒。他们说得最多的当然是国事,他们对局势的分析都不乐观。日本人已经嚣张得要与全世界为敌。悲鸿却还要在东南亚走下去,他还要去印度见泰戈尔。他还要继续用他的一千多幅画去宣传抗日、赈济灾民。而达夫恐怕在新加坡也呆不下去了,谁不知道他是个有抗日倾向的大文豪呢? ⑥天色渐渐晚了,马六甲的风也是烤炉般的热。我终于登上全城最高的圣保罗山,这里有一座圣地亚哥城堡的废墟,据说是古老的阿法摩萨城的最后遗迹。就像中国的圆明圆一样,这里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了。我想,当年徐悲鸿和郁达夫也许就在这里道别。看见了吗,那里就是苏门答腊岛。导游指着不远的马六甲海峡对岸的一处岛屿说。我心里一紧,那影影绰绰的所在,就是郁达夫最后的蒙难之地。在抗战胜利的前夜,他被日军杀害了。徐悲鸿得到消息,难过得久久不能言语。马六甲竟是他们的永诀之城。 ⑦夜幕降临的时候,我要离开这里去吉隆坡了。万家灯火的马六甲并没有依依惜别的意思。但我还是有感觉。我相信这里的许多条街巷里有悲鸿的脚印,相信一些油漆剥落的门楣或樟木箱里深藏着与悲鸿有关的故事,那是一定的。那些老故事就像老酒,一百年两百年后,依然会弥漫着芬芳。 (文章有删节) 11.分析第②段和第④段段首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2.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4分)   13.作者在马六甲小城寻访徐悲鸿的遗迹,为什么要写郁达夫?(4分)   14.文中为什么要把想象中徐悲鸿和郁达夫道别的地方安排在圣保罗山上圣地亚哥城堡的废墟上?(4分)   15.作者反复说他对马六甲小城“有感觉”?结合文章主旨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 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 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 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 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参考答案: 1.C  2.D  3.A 1.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项,“也肯定了孔子……的精神”错。B项“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强加因果关系。C项“哀公同意出兵”错,从文意看,哀公其实也不许。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辨析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从选项来看,主要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推断的依据应在文中。B“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错,应为“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C“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错,应为“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错,孔子行动“不预判结果,并非不计后果” 。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好古力学,与兄济、弟浚并有名。洪武中,以善书荐授兵科给事中。尝奉命阅军,一过辄识之。帝嘉其能,赐金织衣。父戍五开①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建文中以茹瑺荐,起文选郎中。成祖即位,擢吏部右侍郎,改大理卿。安南兵起,命洽赴广西,与韩观选士卒从征。及大军出,遂命赞军务,主馈饷。安南平,转吏部左侍郎。是时黄福掌布、按二司事,专务宽大,拊循其民。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还朝,命兼署礼部、工部事。七年复参张辅军讨简定,平之。还,从帝北征,与辅练兵塞外。九年复与辅往交阯,讨陈季扩。居五年,进兵部尚书,复留赞李彬军事。仁宗召黄福还,以洽掌布、按二司,仍参军务。中官马骐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黎利尤桀黠。而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相能,寇势日张。洽上疏言:“贼虽乞降,内怀诡诈,党羽渐盛,将不可制。乞谕诸将速灭贼,毋为所饵。”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命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将军印往讨,洽仍赞其军。宣德元年九月,通至交阯。十一月进师应平,次宁桥。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伏发,官军大败。洽跃马入贼阵,创甚坠马。左右欲扶还,洽张目叱曰:“吾为国大臣,食禄四十年,报国在今日,义不苟生。”挥刀杀贼数人,自刭死。事闻,帝叹曰:“大臣以身殉国,一代几人!”赠少保,谥节愍。官其子枢刑科给事中。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开:地名。元英宗至治二年,置五开洞,隶属靖州。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B.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C.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D. 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理:即大理寺,负责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古代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B. 馈饷:馈,送食物给人吃;饷,指军队的俸给、粮饷。文中指赠送军中粮饷。 C. 中官:古官名,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与地方官相对而言,本文中指的是宦官。 D. 赠:古代为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职或爵位,文中指追封陈洽少保的职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洽学习努力,有过人之处。他喜爱古代的事物,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出名;因为善于记住人的面貌,曾经得到皇帝的赏识。 B. 陈洽仕途通畅,终以身殉国。他曾任兵科给事中、文选郎中、兵部尚书等职,其间多次受人推荐;进师应平,因兵败而陷贼阵,为坚持道文而自刎。 C. 陈洽通晓军事,敢上疏进谏。他曾参与平定安南、简定等战役;在平定黎利叛乱时,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了官爵。 D. 陈洽审时度势,能临危不惧。宣德元年九月,王通率兵南征讨伐交阯,但他不听陈洽之言,结果大败;陈洽遭受伏击,但仍然奋勇杀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戍五开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 (2)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 参考答案: 10. A    11. B    12. C    13. (1)父亲戍守五开时死去,陈洽前往料理丧事。恰逢蛮人叛乱,道路阻塞,(陈洽)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走,背着父亲的尸骨返回。 (2)陈洽甄别选拔有才能的人,用风教纲纪整顿部队。考核将领和士兵的功劳和罪过,建立土官制度,经营管理士兵的口粮,分析解决事情非常迅速。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本题中,“伏”是“有”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应该在“伏”后断开,排除C项;“驻师”的目的是“觇贼”,二者之间不应断开,且“不听”的主语是“通”,故应在“贼”和“通”之间断开,排除B项;“通”“不听”的是前面陈洽的话,然后“麾兵径渡”,排除D项,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本题中,B项,“赠送”错误。文中“赞军务,主馈饷”的意思是“辅佐军务,主管粮饷”,所以此处的“馈”不是“赠送”,而是“粮饷”或者“运送(粮饷)”。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这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中,C项,“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了官爵”错误,从文中来看,“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由此可知,陈智、方政被削去官爵是因为他们在茶笼州战败,并不是因为陈洽的上书。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戍”,戍守;“殁”,死去;“奔丧”,前往料理丧事;“会”,恰逢;“道梗”,道路阻塞;“间行”,从小路前行(前往),“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负”,背着;“以”,相当于“而”,连词;“归”,回来,返回。第二句中,“甄拔”,甄别选拔;“才能”,有才能的人;“振以风纪”,状语后置句,应为“以风纪振”,“以”,用,“振”,整顿;“核”,考核;“经理”,古今异义,经营管理;“剖决”,分析解决;“如流”,如同流水,形容迅速。 【点睛】文言文断句,可以提供以下方法供参考:(1)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2)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抓住这个特点,常能断开一处,接着可以断开几处。(3)根据前后内容的关系,尤其是总领句或分承句。(4)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把握一定的用韵规律。(5)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句首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6)借助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何异于……”等。 参考译文: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陈洽)喜爱古代的事物,努力学习,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出名。洪武年间,(陈洽)因擅长写文章受人举荐,被授予兵科给事中的官职。(陈洽)曾经奉命检阅军队,(士兵)只要在他面前经过一次他就能记住那个人的面貌。皇帝赞赏他的才能,赐予他金织罗衣。父亲戍守五开时死去,陈洽前往料理丧事。恰逢蛮人叛乱,道路阻塞,(陈洽)冒着生命危险从小路行走,背着父亲的尸骨返回。建文年间,因茹嫦推荐,(陈洽)被征召为文选郎中。成祖称帝后,(陈洽)升任吏部右侍郎,改任大理卿。安南兵事兴起,(皇上)命令陈洽前往广西,与韩观一起挑选士兵跟随征伐。等到大军出发,就命他辅佐军中事务,主管运输粮饷。安南平定后,(陈洽)转任吏部左侍郎。这时黄福掌管布政、按察二司的事务,专心致力于宽大政策,安抚那里的百姓。陈洽甄别选拔有才能的人,用风教纲纪整顿部队。(陈洽)考核将领和士兵的功劳和罪过,建立土官制度,经营管理士兵的口粮,分析解决事情非常迅速。返回朝廷,(皇帝)命他代理礼部、工部事务。永乐七年,(陈洽)再次加入张辅的军队讨伐简定,平定了叛军。回来后,(陈洽)跟随皇帝出征北方,与张辅一起在边塞之外训练士兵。永乐九年,他再次与张辅前往交阯,讨伐陈季扩。过了五年,(陈洽)晋升为兵部尚书,再次留下辅佐李彬管理军中事务。仁宗征召黄福回京,派陈洽掌管布政、按察二司,仍然让其参与军事要务。宦官马骐贪婪暴虐,陈洽不能够制止,反叛的人四处起事,黎利尤其凶悍狡黠。而且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能彼此亲善和睦,贼寇的气焰日益嚣张。陈洽(向皇上)进呈奏章说:“贼寇虽然乞求投降,内心却怀着阴谋诡计,(等到他们的)党羽日渐兴盛,(贼寇)就将不可制服了。恳请谕告各位将帅迅速消灭贼寇,不要被贼寇引诱。”宣宗降下敕令严词责备陈智等人,命令他们进军,他们再次在茶笼州战败,皇帝于是削夺了陈智、方政的官爵。(皇上)命令成山侯王通佩挂征夷将军印信前去讨伐,陈洽仍旧辅佐他的军务。宣德元年九月,王通抵达交阯。十一月进军应平,驻扎在宁桥。陈洽与各位将帅说地形险恶,恐怕有埋伏,应当停止进军以观察贼寇。王通没有听从,指挥军队直接渡过,陷入泥淖之中。伏兵跃起,官军大败。陈洽跃上马背冲入贼寇阵地,受重伤后掉下马。身边的人想扶他撤退,陈洽瞪大眼睛大声呵斥说:“我身为国家大臣,吃俸禄四十年,报效国家就在今天,(我)坚持道义绝不苟且偷生。”(陈洽)挥舞大刀杀死贼寇多人,自刎而死。事迹上报,皇帝感叹地说:“大臣以身殉国的,一代有几人啊!”(皇上)追赠(陈洽为)少保,谥号节愍。(皇上)任命他的儿子陈枢为刑科给事中。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间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4.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   购求:重金求取 B.间至雁门北口                       间:道路中间 C.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   判:兼管 D.身被数十创                         被:遭受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杨业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3分) ①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②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 ③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                ④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⑤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    ⑥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6.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B.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C.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D.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业少年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打猎,所得猎物比同伴多一倍。一生都在疆场厮杀,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无敌”。 B.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侵入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C.杨业说现在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其他的意图,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D.潘美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守到巳时,之后王侁派人打探消息,听说杨业兵败,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译文:                                                                                          参考答案: 4. B (间,从小路) 5. B (①是志向远大,④是被迫出战,⑥是兵败被擒) 6. C 7. D (潘美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8.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期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却反而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遇”“厚”“期”“王师”各1分,被动句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担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出重金想购求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