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北省承德市第三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氙气之谜
在奥克罗反应堆遗迹中,氙同位素的构成比例出现异常。找出这种异常的根源,就能揭开远古核反应堆的运作之谜。
最近,我们对奥克罗的一个反应堆遗迹进行了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氙气的分析方面。氙是一种较重的惰性气体,可以被矿物封存数十亿年之久。氙有9种稳定同位素,由不同的核反应过程产生,含量各不相同。作为一种惰性气体,它很难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学键,因此很容易将它们提纯,进行同位素分析。氙的含量非常稀少,科学家可以用它来探测和追溯核反应,甚至用来研究那些发生于太阳系形成之前的、原始陨石之中的核反应。
分析氙的同位素成分需要一台质谱仪,它可以根据原子量的不同而分离出不同的原子。通常,科学家只须将寄主矿物加热到它的熔点以上,岩石就会失去晶体结构,无法再保留内部储藏的氙气。为了获得更多关于这种气体起源和封存过程的信息,我们采取了一种更加精巧的方法——激光萃取法,它可以有针对性地从矿物样品的个别颗粒中释放出氙气,而不会触碰周围其他的部分。
氙气的出现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量分布在富含铀元素的矿物颗粒之中,储藏氙气数量最多的竟然是根本不含铀元素的磷酸铝颗粒。在目前发现的所有天然矿物之中,这些颗粒中的氙浓度最高。同时与通常由核反应产生的气体相比,萃取出来的气体在同位素组成上有显著的不同。核裂变一定会产生氙136和氙134,但在奥克罗矿石中,这两种同位素似乎缺失严重,而其他较轻的氙同位素含量则变化不大。
同位素构成比例上的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化学反应无法提供答案,因为所有同位素的化学性质都完全相同。那么核反应,比如说中子俘获过程,能不能给出解释呢?经过仔细分析,这种可能性也被排除。我们还考虑过不同同位素的物理分选过程:较重的原子移动速度比较轻的原子稍慢一些,有时它们就会相互分离开来。铀浓缩装置就是利用这个过程来生产反应堆燃料的,不过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建造出这样的工业设备。即使自然界能够奇迹般地在微观尺度上创造出类似的“装置”,仍然无法解释我们所研究的磷酸铝颗粒中混合在一起的氙同位素比例。绞尽脑汁之后,我们终于想通了产生氙同位素构成比例异常的原因。我们所测量的所有氙同位素都不是铀裂变的直接产物。相反,它们是放射性碘同位素衰变的产物,碘则由放射性碲衰变而来,而碲又由别的元素衰变产生,这是一个著名的核反应序列,最终的产物才是稳定的氙气。
——选自《环球科学》2006年第12期
5.下列对“氙气”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氙是一种可以被矿物封存数十亿年之久的较重的惰性气体。
B.氙是一种有9种稳定同位素且其含量各不相同的惰性气体。
C.氙是因易被提纯而很难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学键的惰性气体。
D.氙是含量非常稀少能被科学家用来探测核反应的惰性气体。
6.下列对“氙同位素的构成比例出现异常”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氙含有9种稳定同位素,而与不同的化学物质元素可能发生了目前人们尚未知晓的各不同的化学反应。
B.“比例异常”是自然界利用“较重的原子移动速度比较轻的原子稍慢”这一物理性质而筛选出来的结果。
C.氙同位素不是铀裂变的直接产物,而是由某种元素衰变为碲,再由碲衰变为碘,最后由碘衰变而成的产物。
D.科学家从奥克罗矿石碎块中萃取的氙同位素是在核反应中直接产生的放射性碘同位素再衰变的产物。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找到在奥克罗反应堆遗迹中氙同位素的构成比例出现异常的原因,是揭开远古核反应堆的运作之谜的充分条件。
B.收集氙气,激光萃取法要比通常科学家所采取的将寄主矿物加热到它熔点的方法更加精巧,更加经济。
C.在目前发现的所有天然矿物之中,只是奥克罗矿石碎块中根本不含铀元素的磷酸铝颗粒中的氙浓度最高。
D.铀浓缩装置生产反应堆燃料,就是利用“较重的原子移动速度比较轻的原子稍慢”这一性质而运作的。
参考答案:
5.C(整合中将原来的因果倒置。)
6.C(从材料最后两句话中的“相反”一词可以知道,该项是对“氙同位素的构成比例”未出现异常的转述。)
7.B(“更加经济“属于无中生有;A项将原陈述句转换为判断句的正确推断;C项是非邻近语句整合性的正确推断,D项是邻近语句整合性的正确推断。)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作为第一部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从影院之内火爆到影院之外。有人“入戏太深”,跟电影中的科学设定较起真儿,我们不妨找科学家们来科普一番,然后再回味这部电影,定会别有一番意思。
《流浪地球》中最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是,利用成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帮助地球离开太阳系。这就得说说让地球离开太阳系需要多少能量了。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周礼勇分析:地球要能够摆脱太阳的引力势能束缚,所需能量可以计算得到,大概是2.65×1033焦耳。而2017 年全球总发电量大概是25571 TWh,大约合9.21×1013焦耳。也就是说,如果把现阶段全球所有的发电量都用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需要连续工作2.88×1013年,即近29万亿年。
总之,带着地球去流浪,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行星发动机要承担这一任务,那得无比厉害才行。而且行星发动机实现上述任务所运用的重核聚变技术,从现代核物理知识来看目前没理论和实现条件,只能出现在科幻中。
(摘编自《“流浪地球”靠谱吗?》)
材料二: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厄休拉·勒奎恩女士曾经说过,未来之所以对作家们具有吸引力,正是因为它不可预知,“什么都可以写,不用害怕发生矛盾”。
但是许多作家会在写作时精心研究物理或者计算方面的最新发展;有些作家为了配合故事情节,会发明出一些“不可能”的科技产品(例如厄休拉,勒奎恩在1966年发表的小说《劳卡诺思的世界》中首次出现了一种名叫“安塞波”的超光速通讯设备,该设备可让相隔天文距离的人之间进行即时通讯);还有的作家则像英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那样,用时间机器将读者带到遥远的未来去见证人类的不幸命运,以便引发社会舆论。
有时候,一些看似怪异的想法也会成为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科幻小说的能力,让那些拥有科技知识的读者能够激发想象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设想。例如法国小说家、科幻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儒勒·凡尔纳(1828-1905)在1865年发表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提出了利用光能推进宇宙飞船的想法。而今天,世界各地的技术人员正在积极研究用于太空飞行的太阳帆。
(摘编自《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塑造未来?》)
材料三:
科幻文学之所以在20世纪十分兴盛,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科幻相对于科技的超前地位。今天许多科学的新发现,在几十年前的科幻作品中就出现过。不少科技的进展,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科幻的启迪、促进。正是科幻领先于科学的这段距离,造就了科幻文学的“惊异感”,构成了这一类型文学的最大魅力。
但今天,科幻正在,甚至已经被科技赶超。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吴岩作出了这样一个判断:“在不久的将来,科幻文学将不复存在。”刘慈欣则认为不要夸大科幻文学的转现作用。科幻作品不可能走在科技前面,因为它们的所有科技元素都来自现实的科技知识。如果说科学探索的是自然规律,那么科幻则注重创造出一种既震撼、又有美学空间的想象力。没有科学的存在,科幻不可能有那么疯狂的想象力,它的想象力还停留在传统的想象力。传统的想象力、神话中的想象力不但在空间、时间、能量级别上,而且在涉及物质的尺度上,比起科学所描述的都差得很远。一个国家科幻文学的水平发展到什么状况,受众多少,取决于受众对科学的了解。因为只有当科学的教育、普及做得越好,大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越深,科幻作品才越有生命力。
当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而文学观察的对象是人与社会。科幻不仅想象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更关注在技术应用之下,社会将如何演变。在西方,至少一个世纪以来,科幻作家就在遵循这种纲领——反思科学给人类带来的问题、困感和灾难。
(摘编自《当科技进步超越了想象 科幻文学的价值何在?》)
材料四:
(资料来源于《关于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阅读调查》)
7. 对科幻作品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作品中的科学,更多指的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而不是现有的科学理论。
B. 科幻作品不仅要普及科学或对科学技术进行解释说明,还要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
C. 科幻作品的意义在于启示性,开拓人们的思想和视野,同时也引发读者的反思。
D. 科幻作品范围跨越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它与科学之间相互启发,又彼此促进。
8. 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 尽管科学和科幻都一样需要想象力这个助燃剂,可它们基于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科幻因科学而更具想象力。
B.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科幻一度被看成是科学的先导;但随着科技的不断的发展,科幻作品不可能永远走到科学的前面。
C. 科学是科幻小说的故事资源,可以推动目标情节得以实现,创作科幻小说需要较为深厚、广博的科学知识,并紧跟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发现。
D. 科幻作品并不一定能预测未来,它的社会功用在于希望人类通过思索对未来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而不在于它的警示性。
9.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一部好的科幻作品应具有哪些因素?
参考答案:
7. B 8. D
9. (1)有一定的科学基础,能激发读者的科学精神;(2)丰高的想象力;(3)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关注整个世界的前途。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本题B项曲解文意并且“还要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据原文材料三中“科幻作品不可能走在科技前面”,“它们的所有科技元素都来自现实的科技知识”,“只有当科学的教育、普及做得越好,大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越深,科幻作品才越有生命力”可知,在今天,科学的教育和普及能提高科幻作品的生命力,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科幻作品“要普及科学或对科学技术进行解释说明”。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类题目,学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一一比对,选出答案。D项,“而不在于它的警示性”表述错误,据原文“科幻作家就在遵循这种纲领——反思科学给人类带来的问题、困惑和灾难”可知,科幻作品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材料一中说有人“跟电影中的科学设定较起真儿”,科学家谈电影《流浪地球》的想象,可以看到好的科幻电影,要有一定的科学作为基础,并且能激发读者或观众的科学精神。材料二中列举了一些科幻作者的奇思妙想,“科幻小说的能力,让那些拥有科技知识的读者能够激发想象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设想”可见,好的科幻作品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材料三中提到“一个国家科幻文学的水平发展到什么状况,受众多少,取决于受众对科学的了解。因为只有当科学的教育、普及做得越好,大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越深,科幻作品才越有生命力”,“科幻不仅想象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更关注在技术应用之下,社会将如何演变”,“科幻作家就在遵循这种纲领——反思科学给人类带来的问题、困惑和灾难”,这些信息都表明科幻作家关注 人类的命运和整个世界的前途,科幻作品的意义很是深远。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答题技巧:
(1)通读材料,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读懂图表。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2)、整合文本重要信息,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归纳整合;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含蓄即含而不其、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 “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 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形中”,所以须“脱形写形”,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界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邀、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丁一股文学潮流,至今天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
B. 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C. 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 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B. 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这与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相同的。
C. 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D. 严羽提出了“得鱼忘签”“羚羊挂角”等说法,可见他更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B. 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地。
C. 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D. 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
参考答案:
1. C 2. D 3. B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奠定含蓄理论基础的是《文心雕龙》。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对“得鱼忘签”“羚羊挂角”的理解有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地”原文无据。
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小题。(19分)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
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
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
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
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
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父世县也。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
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①,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之子奇谋,以马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注】 ①警跸:警戒清道,断绝行人,是帝王出入时的规矩。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赵王敖弗敢内宫 内:通“纳”
B.厉王母亦系 系:囚禁
C.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 蚤:通“早”
D.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 扛:把东西放在肩膀上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为筑外宫而舍之 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
B.厉王母之家在焉 令从者魏敬刭之
C.立子长为淮南王 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
D.上以亲故,常宽赦之 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高祖经过东垣时,赵王进献美人(即后来的厉王之母)给他,后来赵王又专门在宫外造房子给她住。
B.贯高谋反之事,牵连到了赵王,赵王被囚禁,厉王之母也一起被抓起来了,她虽然有孕在身也没有得到高祖的赦免。
C.厉王在其母死后依附吕后,因而免于祸患,但他内心却始终怨恨辟阳侯,怪他当初没有尽全力救自己的母亲。
D.孝文帝和厉王关系很好,常常称他为“大兄”,厉王到辟阳侯府上把辟阳侯杀了,而孝文帝也没有怪罪他。
2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D18.D19.D
20.(1)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让吕后抚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 (2)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夺取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
【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本是前赵王张敖的嫔妃。高祖八年,(皇上)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有了身孕。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修建外宫让她居住。等到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汉廷将赵王也一并逮捕论罪,把他的母亲、兄弟和嫔妃都收捕起来,囚禁在河内郡官府。厉王的母亲也被囚禁,(她)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禀报给了皇上,皇上正在恼怒赵王 ,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通过辟阳侯向吕后进言请她说情,吕后心怀妒忌,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等到厉王的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就自杀了。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让吕后抚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真定是厉王母亲的故乡,她的祖辈都居住在那里。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皇上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封地,共有四个郡。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厉王于是即位为淮南王。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祸害。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表露出来。到孝文帝刚即位时,淮南王自认为与皇上关系最亲,便傲慢不恭,多次不遵汉法。皇上因为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孝文帝三年,淮南王来朝见天子,行为更加放纵专横。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袒露上身向皇上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 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杀害了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夺取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现在替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更加骄纵放肆,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法令,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厉王让但等七十个男子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马车在谷口县谋反,并派人出使闽越、匈奴。事情被发觉,朝廷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貌奇伟,与人言,声殷墙壁。始为县学生①,授经边郡,喜从材官②、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熹宗即位,以左庶子充日讲官。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时沈、辽相继失,举朝汹汹。御史方震孺请罢兵部尚书崔景荣,以承宗代。帝不欲承宗离讲筵,疏再上不许。
未几,大清兵逼广宁,王化贞弃城走,熊廷弼与俱入关。帝亦急东事,遂拜承宗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直办事。承宗上疏曰:“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此极弊也。今天下当重将权,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而徐为恢复计。”帝褒纳焉。
承宗自请督师,诏给关防敕书,承宗便宜行事,不从中制。及魏忠贤窃政,遣其党往赐承宗蟒服、白金慰劳之,实觇军也。承宗立疏言:“使中使③观兵,自古有戒。”帝温旨报之。
时宁远城工竣,关外守具毕备。承宗图大举,奏言:“速畀④臣饷二十四万,则功可立奏。”帝命所司给之。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承宗再疏促,具以情告。帝为饬诸曹⑤,而师竟不果出。
当是时,忠贤益盗柄。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承宗不与交一言,忠贤由是大憾。而其党连疏诋之,承宗乃杜门求罢。
庄烈帝即位,王在晋入为兵部尚书,恨承宗不置,嗾台省⑥交口诋承宗,以沮其出。二年十月,大清兵入大安口,取遵化,将薄都城,廷臣争请召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仍入朝陛见。
初,右屯、大凌河二城,承宗已设兵戍守。后高第来代,尽撤之。大清兵大至,围数周。承宗闻,遣吴襄、宋伟往救。伟与襄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城中粮尽援绝,守将祖大寿力屈出降,城复被毁。承宗复连疏引疾。家居七年,中外屡请召用,不报。
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以十一月九日攻高阳,承宗率家人拒守。大兵将引去,绕城呐喊者三,守者亦应之三,曰“此城笑也,于法当破”,围复合。明日城陷,被执。望阙叩头,投缳而死,年七十有六。
(选自《明史·孙承宗传》 有删改)
注:①县学生:生员,俗称秀才。②材官:低级武官。③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④畀:给与。⑤诸曹:借指各部的官员。⑥嗾台省:教唆尚书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与襄不相能 能:和睦
B.而师竟不果出 竟:最终
C.取遵化,将薄都城 薄:攻取
D. 大兵将引去 引:退却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以承宗功高,欲亲附之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B. 承宗不与交一言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绕城呐喊者三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 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4分)
译文: ▲
(2)兵、工二部相与谋曰:“饷足,渠即妄为,不如许而不与,文移往复稽缓之。”(4分)
译文: ▲
11.在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孙承宗一生几起几落,受到重用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
答: ▲
参考答案:
8.C(薄:迫近,靠近,接近)
9.D(A.因为,连词/用,介词;B.和、跟,介词/和,连词;C.表停顿,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D.却,转折连词。)
10.(8分)(1)(4分)(孙承宗)最初是秀才,在边境省份讲授经文,他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们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塞,因为这精通边防事务。(“边境”“用”“晓畅”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4分)兵部和工部一起商量说:“军饷给足了,他就要胡乱作为,不如答应他但不给他,文件传递往来拖延这事。”(“相与”“渠”“稽缓”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1.(5分)①熟悉边关地形事务;②通晓军事,富有谋略;③文武双全,其他将帅能力不济;④战场失利,战事吃紧;⑤忠于朝廷,陈述积弊。(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附:文言参考译文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相貌奇特,身材高大,跟人说话,声音震动墙壁。孙承宗最初是秀才,在边境省份讲授经文,他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们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塞,因为这精通边防事务。
熹宗皇帝即位,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课,都说:“很受到启发。”所以对他特别器重关注,情真意切。这时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整个朝廷争论得不可开交。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用孙承宗代替他。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两次上疏都不同意。
不久,大清兵进逼广宁,王化贞弃城逃跑,熊廷弼与他一起进入关内。皇帝对东边的战局也很着急,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朝办事。孙承宗上疏说:“近年来部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能核实。用武将使用部队,却用文官去招募训练;用武将临阵指挥作战,却用文官指挥调遣,这是最大的弊病。现在国家应当加重武将的权力,不要让文官凭借着浅陋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而后想办法慢慢收复失地。”皇帝赞扬并采纳了。
孙承宗自告奋勇地请求去统帅部队,皇上下诏通知各边防,孙承宗可以相机行事,不受朝中节制。等到魏宗贤把持朝政,他派遣他的党羽前去赐给孙承宗蟒袍、白银以示犒劳,实际上是在监视孙承宗的军务。孙承宗立刻上疏说:“派遣宦官查看军情,自古以来就是很忌讳的事。”皇帝用温和恳切的诏谕回复了他。
这时宁远城工程竣工,关外一切防守工作都已齐备。孙承宗图谋大的军事行动,上奏说:“尽快给予我二十四万两军饷,就可以立即取得军事胜利。”皇帝命令有关部门满足他的要求。兵部和工部一起商量说:“军饷给足了,他就要胡作非为,不如答应他但不给他,文件传递往来拖延这事。”孙承宗第二次上疏催促,把实情全部报告给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但部队最终还是没有出发。
这个时候,魏忠贤更加擅权,因为孙承宗功劳高,想拉拢他,孙承宗不跟他说一句话,魏忠贤因此非常痛恨他。而且魏忠贤的党徒接连上疏诋毁孙承宗,孙承宗于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
庄烈帝即位,王在晋进入朝廷担任兵部尚书,对孙承宗痛恨不已,唆使尚书省一齐诋毁孙承宗,来阻止他出来做官。崇祯二年十月,大清兵进入大安口,攻取遵化,将迫近北京城。朝臣争相请求召回孙承宗。下诏以原官职兼兵部尚书防守通州,仍旧进入朝廷朝见皇帝。
当初,右屯、大凌河二城池,孙承宗已派兵驻守。后来高第来代替他,全部撤走了。大清兵大部队到来,将城重重包围。孙承宗听到后,派遣吴襄、宋伟前往救援。宋伟与吴襄的关系又不和睦,于是在长山被打得大败。到了十月,城中粮食吃完了而援军又毫无希望,守将祖大寿力量用尽出城投降,城池又一次被平毁。孙承宗又接连上疏称病辞职。孙承宗在家居住七年,朝廷内外多次请求征召任用他,没有回复。
崇祯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在十一月九日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族人抵抗。大清兵将要离开,围绕着城墙大声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第二天攻陷,孙承宗被捉。望着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终年七十六岁。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之遴,字思贞.南阳涅阳人也。之遴八岁能属文,十五举茂才对策,沈约、任防见而异之。起家宁朔主簿。吏部尚书王瞻尝候任昉,值之遴在坐,昉谓瞻日:“此南阳刘之遴,学优未仕,先生所宜甄擢。”瞻即辟为太学博士。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防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累迁中书侍郎,鸿胪卿,复兼中书舍人。出为征西鄱阳王长史、南郡太守,高祖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令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后转为西中郎湘东王长史,太守如故。丁母忧,服阕,征秘书监,领步兵校尉。出为郢州行事,之遴意不愿出,固辞,高祖手敕日:“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遂为有司所奏免。久之,为太府卿,都官尚书,太常卿。之遴好古爱奇,在荆州聚古器数十百种。有一器似瓯,可容一斛,上有金错字,时人无能知者。时鄱阳嗣王范得班固所上《汉书》真本,献之东宫,皇太子令之遴与张缵、刘溉、陆襄等参校异同。之遴具异状十事。好属文,多学古体,与河东裴子野、沛国刘显常共讨论书籍,因为交好。是时《周易》、《尚书》、《礼记》、《毛诗》并有高祖义疏,惟《左氏传》尚阙。之遴乃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传同异》十科,合三十事以上之。高祖大悦。太清二年,侯景乱,之遴避难还乡,未至,卒于夏口,时年七十二。前后文集五十卷,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刘之遴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
B. 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
C. 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
D. 之遴笃学/明审博览群籍/时张稷新除尚书仆射/托昉为让/表昉令之遴代/作操笔立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茂才,和秀才同义,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B. 博士,古今词义相近,标志一个人精通一门学问或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是古代最高级别的学位。
C. 丁母忧,古代官员遭遇父母丧事,须辞官回家守丧,称作丁忧,母亲去世称丁母忧,或称丁内忧。
D. 义疏,本指我国古代疏解经义的书,其名源于六朝佛家解释佛典,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之遴好学能文。八岁即能写出像样的文章,十五岁被举荐入仕时,所作对策令沈约、任昉都感到惊异。
B. 刘之遴颇受恩顾。当他母亲年岁已高时,高祖为了让他尽到赡养母亲的孝心,令他衣锦还乡,任南郡太守。
C. 刘之遴好古爱奇。他在荆州收聚几十上百种古器,其中一古器像瓯,上有嵌饰的金字,他都认识。
D. 刘之遴学问渊博。当时《左氏传》独缺高祖的义疏,刘之遴便写《春秋大意》等共三十事上奏。高祖非常高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值之遴坐,昉谓瞻日:“此南阳刘之遴,学优未仕,先生所宜甄擢。”
(2)朕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
参考答案:
10. C 11. B 12. C
13. (1)适逢刘之遴在座,任昉对王瞻说:“这是南阳人刘之遴,学问出众却没有做官,先生您应当甄别擢用他。”
(2)我听说妻子儿女都健在,(那么)对父母的孝心就减退了;爵位与俸禄双全,(那么)对君主的忠诚就减退了。你内心已得到满足,(可)依公理却忘记了奉公的节操。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根据文意,“笃学明审”不能分开,而且和“博览群籍”句子结构一致,所以“明审”后断句,排除选项AD,“书仆射”做“除”的宾语,不能断开,“时”修饰“张稷”,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