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新乡市盐店庄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82754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市盐店庄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新乡市盐店庄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新乡市盐店庄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新乡市盐店庄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新乡市盐店庄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新乡市盐店庄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811题。八点档 吴念真(台湾)直到他医学院毕业、当完兵,然后进入著名的教学医院当第一年住院医师,并且把第一个月薪水拿给她之前,他从没看过母亲的笑容。他记得那天母亲很认真地看着薪水袋,好久好久之后才自言自语地说:“人家说我这么拖磨,总有一日会出头他们都不知道,最悲哀的是你,我是在等你的出头天。”他没父亲,没兄弟姊妹,跟妈妈同姓,身份证父亲那一栏之前始终写着“不详”,后来才改成空白。从小到大他从不曾像电影或电视里演的那样,在某个年纪时会问母亲:“我为什么没爸爸?”他说不懂事的时候不知道要

2、问,到懂事的时候则根本不敢问。小学的时候,母亲每天得帮三户人家洗衣兼打扫,至于下午的时间,他记得母亲曾经卖过臭豆腐、炸粿、蚵仔面线等,而且放学时刻就会把摊子推到学校附近来卖给学生,所以一下课他就必须赶过去帮忙,生意高峰过后他就在摊子旁边写功课,直到卖完为止,没卖完的母子俩当晚餐自己吃。每当几个特定的孩子走过摊子前面,母亲总会小声问他:“你考试有没有赢他?”无论他的答案是有或没有,母亲接下来的话永远是:“人家的爸爸不是有钱就是在做官,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如果你连读书都赢不了人,那你以后就准备去给他们做奴才倒尿桶!”后来洗衣机方便了,摆摊子也常被警察抓,母亲只好转业,去一家当时开始流行的地下酒

3、家当内将,那时候他已经念高中。他的便当和晚餐换成母亲从酒家带回来的剩菜,比起小学时代不仅花样多,而且豪华又丰盛,蹄筋、龙虾、鲍鱼、鱼翅不稀奇,他说:“甚至还经常吃到里头附送的牙签、酒瓶盖和烟头。”考上第一志愿医科的那一年春节,母亲终于带他回中部的老家“返外家”,听到母亲以那种故作卑微的语气跟几个脸上没什么表情的阿姨和低头抽闷烟的舅舅们说:“没想到这个从小被我用馊水养大的孩子也会考到医生!”回来的火车上,他终于鼓起勇气问母亲:“你少年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样的?”没想到母亲闭着眼睛装睡,很久很久之后才说:“免问啦,看电视就知道啦,我的故事连续剧常常在演。”几年后他的小阿姨心脏开刀,成了他的病人,查房的

4、时候偷偷问她母亲的遭遇,没想到阿姨也同样说:“现在想想,很像八点档的连续剧。”他说自己想像过无数次,原本以为会曲折离奇、悲情万分的故事,经阿姨一讲果然老套又无趣:母亲小学毕业后先在家乡的裁缝店当学徒,之后也没跟家里讲,自己偷跑到台北,介绍所帮她找到一个带小孩的工作,谁知道没多久却被这家人的大儿子侮辱了,人家是当官的人,给钱了事可以谈,其他打死不认账,外公和舅舅们无力对外,只会骂母亲贱,母亲从此一去不回,带着小孩自力更生。就这样。“不过,结局还不错。”他说。两三年前一个夜晚,他被紧急叫进开刀房,救回一个知名官员的命,忙了一整夜,第二天他还主持记者会,跟媒体讲病况。当他累歪歪地回到家,听见母亲在房

5、里叫他。他走过去,却发现门锁着。他敲敲门,隔了好久之后他才听见母亲说:“我没事,不用担心我是说我前辈子一定欠那个非常多让他侮辱没关系,还要这么辛苦替他养儿子,来来救他那条狗命!”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A.小说结构艺术极为高超,开头部分采用倒序的方式,仅凭借“他”最终的“出头天”就形成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B.在他小时候,母亲询问他考试成绩时说的话,可以看出年轻时的遭遇是她一生永远的伤痛,她内心充满对有钱人的仇恨。C.他念高中时常吃母亲从饭店带回来的剩菜,剩菜中“附送的”东西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作者对有钱人为富不仁的批评。D.在他考上医科后

6、母亲第一次带他回老家这一段叙述中,“终于”和“故作卑微”两个词语流露出母亲压抑多年后的骄傲。E.小说以“八点档”为题,是因为“母亲”的故事在小说中人物看来,与晚上八点钟的连续剧故事十分相似,平淡而老套。9. 小说中有一些文字暗示了“他”的出身与平常人不同,请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4分)10. 小说中母亲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11.小说的最后两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应该保留,你赞同哪种看法?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参考答案:8.E(2分),D(2分)。(B项错在“充满对有钱人的仇恨”,与文章立意不符,文章旨在讲一个平凡人的一生爱恨情仇,与金钱批判无关。C项错在“对有

7、钱人为富不仁的批评”,“为富不仁”在文中无据。A项中“仅借他最终出头天就形成了悬念”的说法不完全正确。本开头真正形成悬念的是“他从没看过母亲的笑容”。)9. 最悲哀的是你,我是在等你出头天。(每点2分)他没父亲,没兄弟姊妹,跟妈妈同姓,身份证父亲那一栏之前始终写着“不详”,后来才改成空白。人家她们的爸爸不是有钱就是在做官,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10 隐忍,吃苦耐劳。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倔强,自强。没有任何人的帮助,自力更生。有宿命观,表现出了对命运的无奈。儿子救了对自己始乱终弃的男子的性命,母亲愤恨却只能叹息命运的不公正。有着深沉的母爱,在艰难的生活努力抚养儿子。(每答一点给2分,答三

8、点即可。其他答案,合乎母亲形象特征,亦可酌情给分。)11第一种答案:应该保留。(2分)呼应题目,母亲的经历就像八点档的连续剧一样有戏剧性。承接上段“结局还不错”这句话,使情节转折,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深化小说主题,表现小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从选择,无可奈何。对前文形成的悬念进行了解说,点出了“他”的父亲是何许人。(原因6分,以上四点,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第二种答案:可以删掉。(2分)删掉这个结尾,使小说更有温情,母亲辛劳一生终得回报。如果保留这个结尾,让人感到社会现实的冰冷和残酷,表现了命运对小人物的嘲弄。从情节上看,这两段内容上文没有铺垫,出现得过于突然,衔接不够自然。(原因

9、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故乡的槐树孙守名再过几个月,絮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至。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沧海桑田,犹然春萌夏华,枝叶丰茂。槐根盘根错节,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枝干侧仰,右侧有碗大空洞;枝条旁逸斜出,贴墙而上。槐体枯干葱茏,枯干处,树洞存贮清水斗许,澄澈可鉴,至冬日而不枯;葱茏处郁郁苍苍,参天而立,槐叶随风飘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满园春色。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神俱静,秋的韵致便清清爽爽地驶入眼底。这时,泡一壶

10、酽茶,夜坐槐树下,听秋风穿墙而过,听槐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 庭院暗狭,前后被大伯、二伯两家院墙夹堵,拘谨而急促。父亲几欲搬迁,但又对老屋恋恋不舍,安土重迁。后来家中人口渐次增多,院落更显得捉襟见肘。最后,家人反复磋商,决定伐掉古槐,挪开一片天地,备兄弟姐妹舒腰展足。不过,父亲后来还是改变了初衷。父亲讲,就在当晚,一位布衣布袍、手拄龙头木拐的老者进入他的梦乡。老人神情黯然,面容憔悴,自言身为槐神,历陈功过是非,只说得父亲心酸凄怆,欷歔不已,难以自持。飒然惊觉,竟是南柯一梦。父亲披衣出户,但见月色如洗,清幽苍凉,古槐枯叶,飘落满地。自此,父亲打消了开解它的念头。古槐

11、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日军入村,各家搜寻,凡能值钱的物品尽被掠夺。祖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挥舞着军刀向槐树猛砍,借此恐吓祖母。日军离去后,浑身颤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树的伤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泪,担心她会枯萎而逝。国军驻扎在离村子不远的高山上,经常进村骚扰。母亲养了几只下蛋的老鸡,国军饿虎扑食,进家猛追,可鸡偏偏飞上了槐树,几个兵端起步枪一阵猛扫,那只母鸡自然难以幸免,就连槐树也枝断叶残,伤痕累累。母亲急得哭天抹泪,对槐树全然是内疚和心疼。破四旧那些年,村里揪人批斗,斗来斗去,没有什么花样,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队长出语惊人,没有比这更旧的了,不破它破谁?天才的构想

12、自然是悲苦的结局,一村人将我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槐树被用粗麻绳捆绑起来,村长拿着几张破纸煞有介事地胡说了一通,三十八条罪状成立,随之,山呼海啸,三五个彪形大汉用粗壮的狼牙棒对树猛击,可怜那棵古槐转眼间皮开肉绽。我就站在惊魂中的母亲背后,满眼含泪地看着这惨烈的场面,脑中一片空白。对于这棵槐树,我觉得它对尘世已然倦怠,必不会复活。谁知,来年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绿油油,嫩青青,给这尘世顿时带来些许暖意。 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溢眼的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 我的决计开解古槐,其实是私

13、心在作祟。古槐百年,天灾人祸,沧桑岁月,磨折不断。千难万险中,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可曾想寻得一丝温馨的安慰?可曾有清风细雨、雨露甘霖?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永生。 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参天,肃然中有点愧疚和不安。再过几个月,又会春意浓浓,对这棵生死相依相伴的古槐,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节选自2011年5月新华副刊)(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中多次提到“开解”一词,如:“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父亲打消了开解它的念头”“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等等,从全文看,这

14、个词的意思应理解为“砍伐”。 B古槐移栽至“我”家院中已经百年,枝繁叶茂、郁郁苍苍,已经含有“灵气”,父亲最终没有砍掉它,就是因为古槐通灵。 C古槐屡遭困厄灾祸,抗战时期受日军残害,后又遭国军骚扰,最严重的是破四旧那些年,古槐最终被狼牙棒猛击致死。 D故乡的槐树对我们一家三代都有特殊的意义,它无私地奉献自己,不求回报,并且在精神上鼓舞着家人。E古槐和“我”“生死相伴”,因此,“我”一定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当中的作用。(6分)(3)简要分析本文塑造的槐树形象,“我”全家对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6分)(4)这篇文章的主旨内涵丰富,请从语言应用、艺术手法、作品结构

15、中任选一个角度入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8分)参考答案: 3. 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17题。 读 树 李国文那时住在东城,去太庙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重温我当年读树的场景。以前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人,各有各的不同风采,树,各有各的独特个性。即使同一品种的树木,无论在山谷里林海起伏,在旷野里连片成群

16、,在公园里彼此相邻,在马路上延绵不断,那也是形态相异,姿式不一,张弛收放,绝非一色。这和我们在大千世界里,很难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是同样的道理。树比人长久,它能活到人的十倍以上的年纪。因为见多,自然识广,因为识广,自然看得要远。所以,巍峨庄重,枝根虬结,苍劲肃穆,气势不凡。在它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映衬出它的老迈龙钟,也反托出它那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

17、出一丝惆怅。ks5u 如今来到这座太庙,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这就成为今天读树的新篇章。所以,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比起老树来,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

18、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

19、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1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中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情景,一方面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另一方面与后文写文学的新人辈出相呼应。

20、文章将“树”与“书”这两种记录自然与人世变迁的事物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各有各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三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做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15. 如何理解“老树”与“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16. 文章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17. 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

21、意义。(6分)参考答案:14.C E (C项,抒发的主要是对人生世事的感慨;E项,不仅仅是“老树”,还有“新树”)15.寓意:老树是沉稳成熟的象征,新树是新生力量的代表。(2分)关系:宜人景色来自于老树和新树的相互映衬,只有老树和新树同时存在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而又有活力的世界。(2分)16.对比和拟人。(2分)将老树和新树进行对比,表现出老树巍峨庄重宽容大度、新树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等特点;(2分)ks5u将老树和新树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点,形象地为下文人生世事的思考做了铺垫。(2分)ks5u17.文章通过“读树”阐述了老与幼、新与旧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点,和谐相处,共同为世界的存

22、在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道理。然而,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和谐相处,尤其是老人与青年人之间,比如老人常常不理解青年的张扬、新潮与前卫,而青年也常常看不惯老人的保守、循规蹈矩。(联系文章3分)现实意义:一切事物都处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中,“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机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气勃勃,气象万千。”,如此,“社会的祥和氛围”,才能“日益地浓烈起来”。(现实意义3分)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宋玉对楚王问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

23、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选自古文观止楚辞)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5分)(1)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2)愿

24、大王宽其罪(3)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4)绝云霓,负苍天(5)又安知臣之所为哉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先生有遗行与 杂流徵 翱翔杳冥之上A 其、以、乎 B岂、之、以 C岂、以、乎 D其、之、于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楚襄王责问宋玉是否有不检点的行为,宋玉承认有这种情况,且并没为自己作辩解。B宋玉所拟设的“歌于郢中”之客的故事,意在得出曲高和寡的结论。C宋玉以凤与鷃、鲲与鲵作比照,又以圣人与世俗之民对比,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绝凡超俗,卓尔不群,其所作所为不为芸芸众生所理解,不足为怪。D“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这句话既是对诽谤者的

25、有力回击,也表现了自己孤傲清高的情怀。8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1)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3分)(2)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4分)参考答案:5.(1)誉:称赞 (2)宽:宽恕 (3)属:接续 (4)绝:穿越 (5)安:哪里 (评分标准:5分,答对一个给1分)6A7. A(面对楚襄王的责问,宋玉不得不为自己辩护,然而整篇应对之词,却又没有一句直接为自己申辩的话,而是引譬设喻,借喻晓理。)8(1)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合唱的人也就越少。(3分。“是”、“和”各1分,大意1分。)(2)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4分,“岂”、“之”、“料”各

26、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数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和唱的就越少。”“故此,鸟中有凤凰而鱼中有大鲲。凤凰拍击空气,直上九千里的高空,贯穿云霞,背负青天,在

27、高渺的天空展翅翱翔;而那跳跃于篱笆之间的鷃雀,哪能和风凰同样衡量天地的高大呢?鲲鱼早上从昆仑大山出发,在碣石晒背曝鳍,晚上在孟诸大泽投宿;那处于小小池塘之中的鱼儿,怎能与大鲲一样测知江海的浩瀚呢?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啊!在士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28、,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10. 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

29、来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以其无礼于晋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1.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 B. C. D. 12.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B. 爵位,春秋时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C.

30、 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之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D. 执事,常见义项有两个:有职守之人,官员。还有一种是敬称,是指办事的官吏,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这里是敬称对方,可译为“您”。13. 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参考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越多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领过的土地呢? (2)依靠别

31、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军,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行李之往来”中“行李”,古义: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B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妻子。故选C项。【11题

32、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人物形象,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对象是“烛之武”,特点是“机智善辩”,然后采取排除的办法进行选择。本题中,“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是佚之狐所言,“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郑伯所言,这两句都不是烛之武所言,且是郑伯的道歉,并不能体现烛之武的机智善辩,“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所言,但并没有表现他的智慧。故选D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

33、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左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故选A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用来;“鄙”,名词意动,把作为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为名

34、词,远地;“其”,代词,代指“越国以鄙远”;“焉”,为什么,何必;“陪”,增加。第二句中,“因”,依靠;“而”,表转折;“敝”,损害;“不仁”“不知”“不武”都是判断句,“与”,结交,亲附;“知”同“智”,明智;“以”,介词,用;“易”,替换。【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5、、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晋文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

36、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王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

37、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扬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有那人的力量,我今天也到不了这一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

38、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 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

39、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

40、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注释】蠲jun贷:免除租赋。蠲,除去,免除。流瘠:逃荒的饥民。羡余:羡、余,富足的,多出的。裒pu割: 宰割,聚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

41、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B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都含意激切,言辞质朴。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

42、,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D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参考答案:(1)D(2)B(3)A(4)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

43、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1)D “罢”这里表示时间,指“过了一段时间”,可单独成句,前后断句,排除A、B;“此”为代词,“这样”的意思,作“堪”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2)B “未冠”不是“弱冠”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3)A “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都含意激切,言辞质朴”错,根据原文“至讽谕意激而言质”可知,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是

44、他讽喻诗的特点(4)假:授予;谓:说;与:给、授予句子翻译为: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首:首先,第一个;亟:赶快、立即、马上;期:要求,期望句子翻译为: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参考译文: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 “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

45、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后来,白居易在

46、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 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 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 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