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3282720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人生当架几座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谈起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10岁那年,叔叔送我一本地图。在中国地图一页,我看见台湾地区用墨涂黑了。我问:为什么台湾要用墨涂黑呢?叔叔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因为我国和日本打仗打输了,被日本人占了。我当时很气愤,心想,中国的领土为什么被日本人抢占了呢?一定要把台湾夺回来!”从此,茅以升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报效国家。茅以升从小天资聪慧,但他更得益于后天的勤奋刻苦。中学时,

2、祖父教他读古文。祖父先将文章抄录一遍,要求他在第二天上课前背熟。没想到,祖父刚抄录完,茅以升已能背诵出来。茅以升锻炼记忆力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他背诵圆周率的故事。1940年,茅以升任职的唐山工程学院迁到贵州平越县。校庆那天举行游艺会,同学们欢迎茅院长表演个节目。茅以升不会唱歌、跳舞,就说:“我表演背圆周率吧。”他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同学们热烈鼓掌,赞叹不已。1933年春天,茅以升受命在钱塘江上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当时在杭州民间流传一句谚语,叫作“钱塘江上造桥”,意思是指不可能做成功的事。因为钱塘江的潮水和流沙都是别处罕见的。潮水来时,潮头壁立,毁坏力惊人。流沙是极细极轻的沙粒,一遇水

3、流即被冲刷走。江底流沙覆盖,深达40多米。所以,杭州人说“钱塘江无底”,在钱塘江上造桥被认为是异想天开。而当时,中国所有的现代化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经过调查研究之后,茅以升认为在钱塘江上造桥是可以成功的。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后,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外面传着闲言碎语,说什么“这样干下去,哪里会成功?”银行也中断了贷款。茅以升的母亲听到这些事后对他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的号)造桥,也有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那如意金箍棒,你也同样能渡过难关。”那时的“孙悟空”就是造桥的全体员工,“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里的一条法规:利用自然规律,克服自然界的一切障碍。茅以升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

4、建桥工人的智慧,先后攻克了80多个难题,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等施工方法,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建国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先后担任专家组组长、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总设计师,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顺利建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建桥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一座瘸腿、不平衡的桥梁,怎能让车辆行人平安到达彼岸?同样,人架设

5、知识的桥梁也是如此。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他写的桥名谈往二十四桥,博古通今,文笔极好。特别是他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更是难得的文学佳作。毛泽东曾对茅以升说:“你的桥话我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仅是个科学家,而且也是个文学家哩!”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的日子,茅以升都始终如一地勤奋工作,即便到了晚年仍然壮心不已。他说:“我还有一桩心事,就是台湾问题。1945年,台湾光复后,我曾到台湾去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看到了台湾的迷人景色,还看望了那里的老同学和朋友。1955年,我到日本访问,恰好住在下关(原名马关)的春

6、帆楼。当年,李鸿章签字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就是住在春帆楼。看到李鸿章住过的房子,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架设连接海峡两岸人民的大桥。这是我在有生之年想要完成的一件大事。” (取材于郭梅尼人物通讯选)相关链接:茅以升(1896-1989),中国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茅以升于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铁两用桥。钱塘江桥的建成,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内心有一种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

7、,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11月16日,南政府决定炸桥以阻断敌人,深明大义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在桥下预留的大洞,就是为这一天预备的。12月23日,茅以升正式接到炸桥的密令。当晚,他来到书桌前,奋笔写下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一愿望终于在抗战胜利后得以实现,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钱塘江大桥又得以成功修复。 (摘自“百度百科”)(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钱塘江的地质和水文条件极其复杂,在钱塘江上造桥被认为是异想天

8、开,茅以升受命建造钱塘江大桥,面临着重重困难。他带领全体建桥人员艰苦努力,终于做成了“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B茅以升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颇具识见的老人,她对茅以升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困难时刻,正是母亲的鼓励和点拨,才使得茅以升能够坚持下去。C钱塘江大桥“建成一炸毁一修复”的经历,说明大桥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茅以升虽然不是政治家,但他对当时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前做好了应对的准备。D因为天资聪慧,茅以升从小就过目成诵,记忆力惊人。他协助祖父抄录古文,不待祖父抄完,他就能全文背诵;多年以后,他背诵圆周率,能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E茅以升的一生,就像桥

9、梁一样,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他不仅在桥梁科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都勤奋工作,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为什么材料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茅以升对台湾的关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3)茅以升是一位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归纳。(6分)(4)你认为可以从茅以升身上获得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5分)答 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B“点拨”一词欠妥,茅以升母亲的一番话是激励,没有点拨之意;D“他协助祖父抄录古文”错,原文“祖父教他读古文。祖父先将文章抄录一遍,要求他

10、在第二天上课前背熟。没想到,祖父刚抄录完,茅以升已能背诵出来。” E“就像桥梁一样,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错;“而且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于文中无根据文末茅以升说的话只是问了证明他“到了晚年仍然壮心不已”。)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2)(6分)开头写茅以升关注台湾,是为了点明少年茅以升立下报效国家誓愿的思想基础,为下文作铺垫。(2分)结尾写晚年的茅以升回忆与台湾有关的往事,说明台湾问题为其一生的牵挂,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品格。(2分)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2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内容的理解与辨析。(3)(6分)主持钱塘江大桥的建造和

11、修复,树立了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通过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参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以上4点,任意答出其中 3点即可,每一点给 2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筛选整合概括能力。(4)(8分)从茅以升身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的人生启示: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茅以升从小立下报效国家的志愿,并为之发奋学习;他自觉服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亲手炸毁历经千辛万苦建成的钱塘江大桥;祖国的统一问题成为他一生的牵挂,到晚年还念念不忘这件大事。在青少年时期要勤奋努力,为终身发展打牢基础。茅以升从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

12、但他不满足于此,仍然刻苦求学,掌握了过硬的本领。要不畏困难,勇于创新。修建钱塘江大桥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茅以升迎难而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要有团队意识,注意激发集体的智慧。在修建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茅以升注意发挥团队的力量,和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一起解决了大量的施工难题。要有长远的眼光,做到未雨绸缪。茅以升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的后备人才;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提前做好了炸桥的准备。要文理均衡,全面发展。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很多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俱佳。以上6

13、个要点,考生答出其中 1个要点给 2分,答出 4个要点即可给满分。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19分) 光荣的事情 美国马克吐温我记得有一次,身边分文不剩了,但在天黑前又急需三美元。我茫然不知所措,到哪里去弄钱呢?我沿着街道徘徊了整整一小时,也想不出一点办法来。后来,我走进爱伯特旅馆,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这时一只狗朝我走来,停在我身边,打量着我,好像是在说:“你想交朋友吗?”我好奇地注视着这只可爱的畜牲,它快乐地摆动着尾巴,围着我团团转,用头在我身上摩挲,一再地仰起头,用棕色的眼睛看着我。这真是一只

14、逗人喜爱的小东西,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过了一会儿,密尔将军一位民族英雄穿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制服走了过来,人们都羡慕地望着他那身显眼的制服。这时他突然看见了这只狗,停了下来,眼睛里流露出喜爱的神情,看得出他也迷上了这只漂亮的畜牲。将军情不自禁地走上前,轻轻地摸着这只狗,说: “这是一只很好的狗,多逗人喜爱呀!你愿意卖吗?”我爽快地说:“可以。”“卖多少钱?” “三美元。”我回答。将军大吃一惊说:“三美元?只卖三美元?这可不是一只平常的狗啊,它至少值五十美元。你大概不懂行情,我不想占你的便宜。”我还是回答:“不错,三美元,只卖三美元。” “那么好吧,既然你坚持这

15、个价钱。”将军说着,高兴地递给我三美元,然后带着狗一直向楼上走去。约摸十来分钟光景,一位相貌温和的中年绅士走了过来,四下里东张西望。我对他说:“你是在找狗吗?”他焦急的脸上露出一线希望,顿时松了口气,连忙回答:“对、对!你看见啦?”“是的,一分钟前它还在这里。”我说,“我看见它跟着一位将军走了,如果你需要我试试的话,我愿意帮你找回来。”我很少看见一个人如此感谢我,他连连表示愿意让我试试。毫无疑问,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找回来。我暗示他不要舍不得一点钱作为酬谢,他明白了我的意思,满脸笑容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一边问我要多少。我说:“三美元。”他惊讶地望着我说:“啊!这算不了什么,即使给你十美

16、元,我也心甘情愿。”但我说:“不,我只要这些就够了。”我二话没说就上了楼。人们一定会说我傻吧,怎么多一分钱也不想要。我向旅馆服务台打听到了将军房间的号码。当我走进房间时,将军正非常高兴地在给狗梳理着。我说:“将军,真对不起,我要把这狗带回去。”他吃了一惊说:“什么?带回去!这是我的狗了,你已经卖给了我,价钱是你出的。” “是的,”我说,“一点不错,但我必须带他回去,因为有个人在找它。” “什么人?” “这只狗的主人,这不是我的狗。”将军更惊奇了,不知说什么才好,半晌才说:“你的意思是你把别人的狗卖了?”“是的,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狗。”“那么你为什么要卖呢?”我说:“哎呀!你真问得稀奇,是因为你要

17、买它,我才卖给你,是你自己出价买这只狗,这你不能否认吧。我既没有要卖它的意思,也没有说要卖它,我甚至连想也没想过要卖它呢”将军打断我的话,说:“这正是我生平遇到最稀罕的事,你是说你出卖的这只狗不属于你” 我不等他说下去,便说道:“你自己说这只狗可以值五十美元,我只要了三美元,还有什么不公平吗?你提出多付些钱,事实上我只要了三美元,这你不否认吧?”“哎呀,我并不是非要这只狗不可,事实上是你自己没有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我说:“请别再费口舌了,你不能回避这个事实:买卖是公平的,非常合理。但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狗,因此,争论下去也是白搭。我必须把它带走,是因为有个人要它。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

18、,你懂了吗?如果你处在我这个位置,假如你卖了一只不属于你的狗,假如”将军连连挥手:“好啦,好啦,不要说这一大堆令人迷惑的辞令了,你把它带走,让我休息一下吧!”我还给了他三美元,把狗带到楼下,交给了狗的主人,得到了三美元作为酬谢。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去,因为 。我决不会用那卖狗的三美元,因为狗不是我的。但我从狗主人那里得到的三美元,那才真正是我的,因为那是我赚来的,那位狗主人如果没有我,一定不能找到狗。我这种认识,至今不变,我永远是光荣的。大家知道,在那种情况下,我非那样做不可。正因为这样,我可以永远说这样的话:“我决不会用那种来路不明的钱。”14“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9、3分) 15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有益于主旨的表达。(3分) 16结合全文,谈谈这篇小说以“光荣的事情”为题的好处。(3分) 17请赏析文中“我”的形象与作用。(5分) 18透过这个以小见大的故事,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睿智,小说不但诙谐幽默,而且耐人寻味。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请联系现实加以说明。(5分) 参考答案:14. 写出小狗的可爱,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3分)15我做了一件光明正大的事。(3分)16设置悬念,增加故事的可读性,吸引读者;具有讽刺作用,挖苦了所谓用不正当手段赚钱是光荣的;用幽默的手段,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社

20、会现象的本质。(每答出一点,得1分,共3分)17形象:“我”是一个喜欢耍小聪明、自欺欺人的人,通过玩弄手段不劳而获。(2分)作用: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我”是贯串文章始终的主人公;通过“我”的所作所为抨击丑恶的社会现象,揭示全文主旨。(每答出一点得1分)18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买空卖空、坑蒙拐骗、投机倒把、玩耍伎俩,骗人钱财,但却获得信守承诺、一诺千金、助人为乐的美名;空手套白狼的人的最后很有可能大红大紫、飞黄腾达,他们的所作所为,却被最广大的社会大众认为是光荣的事情!(本题要求学生能从文本阅读所得感悟、联系到生活,3分;条理清楚,2分;共5分)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

21、完成各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

22、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

23、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

24、,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

25、隐私。B.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9.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参考答案:7. A 8. B 9. 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对个人权利的影响。【7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本题中,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

26、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D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故选A。【8题详解】本题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

27、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本题中,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故选B。【9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由“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可知: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可知:对隐私

28、、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由“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可知:对个人权利的影响。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封禅仪记马第伯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

29、,言尚十余里。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仰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也,疑封禅具也。东上一里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东山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

30、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乍步乍骑 乍:忽然B. 如从谷底仰观抗峰 抗:高耸的C. 如画重累人矣 累:疲惫D. 早食上,晡后到天门 晡:申时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B. C. D.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B. 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C. 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

31、定矣D. 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上山途中,先前可以骑马而行,但是遇上道路陡峭之时就只能牵马步行,到中观时,走路与骑马走过的路程基本上各占一半。B. 从中观向上看,可以看到山的险峻以及石壁的幽深,而山上的行人往往会被看成行将衰朽的东西,有的被看成白色的石头,有的被看成雪。C. 在登山的过程中,累得实在上不去了,就四肢摊开僵直不动地卧倒在山石上,吃喝了自带的肉和酒,恢复了体力后再互相搀扶着继续上山。D. 到达天门后,郭使者等人意外捡到了一个形状似钟而方柄有孔的铜器以及一个

32、木甲神像,铜器是汉武帝封禅时使用的器具。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2)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参考答案:9. C 10. B 11. A 12. D 13. (1)又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自认为已经到了,问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关键词“勉强”“以”“尚”各1分,大意2分)(2)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走五六步就歇一次。小步爬上几步,就得停下休息,也不避开潮湿的土地,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关键词“焦”“蹀蹀”

33、“随”各1分,大意2分)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C项“如画重累人矣”的“累”,结合“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分析,重叠的意思。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副词,才/副词,竟然。B项,均为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C项,指示代词,那/语气词,表反问语气。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如“举足随之”是一个完整的动作,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又“一人居其前”句子结构完整,前后均应断开,据此

34、可排除C项。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分析。说“铜器是汉武帝封禅时使用的器具”不合文意,原文是“疑封禅具也”。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1)“勉强”译为努力地,“以”译为认为,“尚”译为还。(2)“焦”译为干渴,“蹀蹀”译为小步爬上几步,“随”译为动。参

35、考译文:这天早上上山,骑马而行,道路常常陡峭,就下马,牵着马步行,一会儿走路,一会儿骑马,基本上各占一半,到了中观留下马匹。中观距离平地有二十里,向南远望,景物尽收眼底。抬头望天关,好像从山谷的底部抬头看极高的山峰一样。天关很高,看它如同看飘浮的云彩。天关很险峻,石壁幽深,好似没有道路。远远地望见山上的人,真像一些行将衰朽秃兀的东西,有的像白色的石头,有的像雪,过了一段时间白色的东西移动经过树木,才知道是人。实在上不去时,就四肢摊开僵直不动地卧倒在山石的上面,不久又恢复了体力,这也是有赖于带来的酒和肉干。山中到处都有泉水,让人看了眼目清明。又努力地互相搀扶着行走,到达了天关,自认为已经到了,问

36、路上的人,却说还有十多里。抬头看岩石上的松树,苍翠茂盛,犹如在浮云之中。低头看溪谷,岩石平滑不能看清它的深浅。于是到了天门的下面。抬头看天门,天门幽深遥远,人如同从洞穴中看天。又直着向上走了七里路,全赖那弯曲的羊肠小路,小路名叫环道,常常有粗的绳索,可以用来攀登。两个随从在旁边扶着,前边的人拉着向上爬,后边的人可以看见前边人的鞋底,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像画中叠罗汉那样。刚走上这条路,走十多步歇一次,渐渐疲乏了,喉咙嘴唇干渴,走五六步就歇一次。小步爬上几步,就得停下休息,也不避开潮湿的土地,前面有干燥的地方,眼睁睁地看着,两条腿却迈不动。吃完早饭就开始上山,傍晚才到天门。郭使者捡到了一

37、个形状似钟、方柄有孔的铜器,大家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怀疑它是封禅用的器具。又向东攀登了一里多路,捡到了一个木甲神像。木甲是武帝时的神。向东北走了一百多步,找到了举行封禅仪式的地方,秦始皇封禅所立的石碑以及阙在南面,汉武帝封禅所立的石碑以及阙在秦始皇的北面。东山名叫日观。所谓日观,是鸡第一声啼叫时,见太阳刚刚要出来,露出大约三丈。日落时下山离去,走过几个盘道,傍晚时下起了雨,看不见道路。一个人在前面开路,后面的人知道前面的路已经有人走了,才抬脚跟着他,等到了天门下,已夜深人静了。5.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选古文小品序廖燕大块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呜呼,尽之!文非以小为尚,

38、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也。若言犹远而不及,与理己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巍巍泰岱,碎而为嶙砺沙砾,则瘦漏透皱见矣。滔滔黄河,促而为川渎溪涧,则清涟潋滟生矣。盖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敛。照乘粒珠耳,而烛物更远,予取其远而已;匕首寸铁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注】小品:指盛行于明末清初的小品文。大块:大自然。 照乘:能照亮车辆的宝珠。22.可填入文中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也B.哉C.耳D.矣23.概括第段的内容。(2分)24.对第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9、(2分)A.两个“耳”字,显示了作者对“照乘”和“匕首”的轻视。B.两个“而”字,这里表转折,引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和发现。C.两个“而已”,干脆坚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追求。D.这句话与第段中的“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相呼应。25.本文说理多用比喻,请以第段为例做简要赏析。(3分)26.请分析这篇序文是否做到了“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4分)参考答案:22. (1分)D23.(2分)文章非以小为尚,关键是要言简意赅。(评判文章优劣应该看其是否“言及”“理至”而非篇幅长短)24. (2分)A 25. (3分)以“大狮搏兔亦须用全力”为喻指出写小品味也须用尽全力(1分);以“粤西蜈蚣能制蛇”

40、为喻指出小品文写得好,也能胜过长篇大论,不可轻视(1分)。生动形象,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1分)。26. (4分)本文篇幅很短,仅200余字(1分),但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富有特色的语言 (1分),论述了小品文的特点、功能及创作者应有的创作态度 (1分),言简意丰,看法辩证,说服力强,堪称“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的小品文典范之作 (1分)。6.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参考答案: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

41、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译文:“人的祸福没有门路,完全是由自己招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人影紧跟着形体一样,绝不差错。所以天地之间,有专管过错的神明,按照犯罪的轻重,来削减年寿。(人活一百天叫一算,十二年叫一纪)。不但年寿被减,而且罚他贫困损耗,患难的事情纷至沓来。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宁愿像谦逊低调的百合,绽放于幽寂的山谷中;也不学庸俗张扬的牡丹,盛开在嘈杂的街巷旁。参考答案: 宁愿做孤独寂寞的苍鹰,飞翔在苍凉的戈壁上;也不做聒噪短视的麻雀,跳跃在低矮的灌木中。 宁愿学坚贞不屈的腊

42、梅,绽放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也不做攀援炫耀的凌霄花,傲慢在高高的枝头。略8. 下面是关于“文化体现”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0个字。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认真对待自己,如何坦城对待他人,_。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需要尊重自己他不苟且,_;_他不霸道,_;人懂得必须尊重自然_,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参考答案:如何慎重对待自然 因为不苟且所以有自尊 人懂得应该尊敬他人 因为不霸道所以有胸襟 他不掠夺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9. 补写出下列传统节日对联的下联或上联,要求:

43、内容与该节日相关;形式上基本符合对联要求。(1)端午节 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下联: (2)中秋节上联: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参考答案:(1)闻棕香尚思屈子忠魂;(2)清风一缕拂丹桂。试题分析:题干是“补写出下列传统节日对联的下联或上联”。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要求:内容与该节日相关;形式上基本符合对联要求。首先要了解对联的一般常识。对联规则: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2、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

44、、去、入三声的字)。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1)端午节的上联是: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这上联写出了端午节三龙舟的风俗,下联在内容上也要体现端午节的风俗才好,如吃粽子。上联的字数是九个,下联也应同样字数。词性要相同。“赛龙舟”动宾结构,对的是动宾结构“闻棕香”,动词性短语“不忘楚风余韵”对动词性短语“尚思屈子忠魂”。“韵”是仄声字,“魂”是平声字。(2)中秋节的下联是:明月千里寄相思。其下联对的是:清风一缕拂丹桂。分析:名词“清风”对名词“明月”,数量词“一缕”对数量词“千里”,动宾短语“拂丹桂”对动宾短语“寄相思”。“桂”是仄声字,“思”是平声字。满足了仄起

45、平收。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解决电脑使用者经常忘记密码的问题,科学家推出操作者皮下植入射频识别芯片的方法,这对于电脑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B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为了缓和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有必要延迟退休然而,谁都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实施C我国计划在2020年前使所有现役电厂每千瓦时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电厂平均煤耗低于300克这意味着每年煤的消耗量将减少1亿吨D哲学家为何离开学术界?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造成哲学家受到伤害,一方面则是学术界存在的种种弊端令哲学家心灰意冷参考答案:CA成分残缺,介词残缺,在“操作者”前加“在”; B搭配不当,“缓和”和“压力”搭配不当,改成“减轻”;C正确;D“造成哲学家受到伤害”句式杂糅,“哲学家”既作宾语又作主语,改成“使哲学家受到伤害”;故选:C六、写作(60分,共1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院子里长出了一棵树,我看它是棵枣树。学园林多年、经验丰富的朋友过来看了,说是李子树。跟果树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爷爷看了之后肯定地说,是樱桃树。深秋时,树上却结出了十几颗核桃。它用自己的果实,证明了自己的身份。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