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黄达咀金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328250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黄达咀金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黄达咀金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黄达咀金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黄达咀金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黄达咀金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省株洲市醴陵黄达咀金鸡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赝品姜铁军鸿图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王利在北湖边上看中了一块地皮。在市规划局工作的朋友告诉他,按照规划,北湖很快就要修建地铁,到那个时候,这里的地皮可就值钱了。地皮值钱了,房子价格还不上涨吗?王利当然会算这笔账,决定找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胜帮忙给协调协调。想请黄胜吃饭,在酒桌上谈这件事情。被黄胜一口回绝了:“中央有八项规定,反对大吃大喝,你就别费心了!”说完就把电话挂断。王利没想到会碰一鼻子灰,心里想,一定得想个办法让黄胜帮忙。于是托人打听黄胜喜欢什么。很快,那人给王利打来

2、电话:“黄胜喜欢收藏瓷器。”王利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王利就在心里琢磨,送黄胜什么样的瓷器好呢过了几天,王利通过一家快递公司给黄胜寄来一只瓷瓶。王利给黄胜打电话说:“黄局长,这个瓷瓶是清朝的粉彩,你好好留着吧!”黄胜明白他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点点头,说:“地皮的事你听信吧。”第二天,黄胜叫自己老婆拿着这只瓷瓶,来到市文物鉴定所,请瓷器专家做鉴定。瓷器专家仔细看了看,说:“这个粉彩是假的。”黄胜老婆立马火了:“这不可能,你是不是鉴定错了?”瓷器专家害怕自己看走了眼,急忙找来所里另外两位专家,共同又鉴定了一次,出具了鉴定书:赝品。黄胜看着文物鉴定证书,给王利打电话,说:“我这地方小,没地方放你

3、送的东西,把那只瓷瓶拿回去你自己收藏吧!”王利赶忙说:“拿回来多不好,你不喜欢就拿到拍卖公司卖了吧!”听到这话,黄胜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么个破瓷瓶,还要去拍卖,拿我不识数是不?“啪”地一声把电话摔了。他老婆说:“这样也好,拿拍卖公司拍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拍卖公司会给我们作证这是个赝品,省得他反咬我们一口,说拿了他的粉彩不给办事,败坏我们。”黄胜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黄胜就把瓷瓶拿到了拍卖公司参加拍卖。拍卖公司的规矩是,只要有客户拿来东西我就负责拍卖,不保证东西的真假。责任是买家自负。他们也有鉴定师,看了黄胜拿来的瓷瓶,笑着说:“这东西还值得来拍卖吗?怕是不够手续费的。”黄胜心里很恼火,脸色

4、十分难看。拍卖公司鉴定师问黄胜:“这个瓷瓶拍卖底价是多少?”黄胜没好气地顺口说:“五万。”到了拍卖那天,不少人来参加竞拍。黄胜拿去的粉彩瓷瓶五万开价,马上有人加到六万,接着被人叫到十万。而后一路攀升,最后被一个买家以九十八万元买走。黄胜从拍卖公司拿到这笔钱的时候,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投桃报李,黄胜给王利开了绿灯,让他以低于市场很多的价格拿到了北湖那块地皮事后有人举报,说黄胜受贿,收了房地产商的粉彩瓷瓶,以地皮做交易。纪委派人找黄胜谈话。黄胜说,王利送给自己一只粉彩瓷瓶不假,就是朋友间的互赠,根本就是一个赝品,不值钱。他拿出了市文物鉴定所的鉴定证书证实自己说的都是实话。纪委又派人到拍卖公司了解

5、情况,拍卖公司证明粉彩瓷瓶确实是一只赝品,值几百元钱。至于买家愿意出高价买走,那是买家的事,谁也管不着。买家看走眼的事在拍卖的时候经常发生。黄胜没受什么处分,事情过去了。现在,那只瓷瓶就放在王利家的卧室里,他当痰盂用。7.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黄胜以“中央八项规定”为由,拒绝了王利请客吃饭,可以看出黄胜还是一位想坚持原则的国土资源局局长。B. 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中“鉴定瓷器”这一情节是故事的高潮,正因瓷器专家断定这件瓷器是“赝品”,才有了后来拍卖“赝品”等故事情节。C. 一件赝品能够以天价被成功拍卖,这件赝品的价值与价格反差极大,这给读者带来了思想冲击,

6、产生颇具震撼力的艺术效果。D. 黄胜收受“赝品”经纪委查证并非违纪行为,而黄胜得到九十八万元,是买家看走眼所致,与黄胜无关,是无可厚非的。E. 小说中涉及到的利益各方都得到了想要得到的利益,而国家利益却在不知不觉中遭受到严重损失,令人痛心。8. 人人皆知的赝品,最终却拍卖成功了,导致这件“赝品”拍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9. 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为什么是“在情理之中”。参考答案:7. CE 8. 王利的精心设计:王利买假、送假、支招去拍卖,暗地派人竞拍、抬价。黄胜及其老婆接受拍卖建议,使拍卖顺利进行。拍卖公司按程序拍卖,只负责拍卖,不保证真假。 9. 情节上

7、设有伏笔:快递邮寄瓷瓶,说明东西并不珍贵;提示拍卖,并卖出高价,达到行贿目的;“买家看走眼时常发生”为高价竞拍成功提供合理解释。社会上有一些人唯利是图往往会为了利益而失去原则。法律的不健全给了不法分子更多的牟利空间。【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

8、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本题A项后文中黄胜对赝品的态度和受贿行为说明他是没有原则的局长;B项“鉴定瓷器”这一情节是故事的发展阶段;D项黄胜钻法律空子谋取暴利,当然与他有关,而且更加可憎,也更可怕,并不是无可厚非。故选CE。【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题干是“人人皆知的赝品,最终却拍卖成功了,导致这件“赝品”拍卖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实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情节。针对本题仔细梳理整个事件,便可发现整个事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里不好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情节,就可采用针对每个阶段进行概括的方式,怎么送的,怎么收的,怎么卖的,认真

9、组织语言,答案即出。也可从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的角度思考,“赝品”拍卖成功因素涉及到三类人,即送赝品的人、收赝品的人和拍卖的人,根据文本筛选他们的做法即可。如:送赝品的人王利买假瓷器、送假瓷器、他又支招去拍卖,暗地派人竞拍、抬价,这些都是王利的精心设计;黄胜及其老婆接受拍卖建议,使拍卖顺利进行;“拍卖公司的规矩是,只要有客户拿来东西我就负责拍卖,不保证东西的真假。责任是买家自负。” 说明拍卖公司按程序拍卖,只负责拍卖,不保证真假。所以导致这件“赝品”拍卖成功。【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题干是“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

10、,谈谈为什么是在情理之中”, 分析结构布局的特点,这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并非全是小说家的虚构,大部分倒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的,或者受此启发的。“情理之中”说明小说精心布局,草蛇灰线,前伏后应,如“过了几天,王利通过一家快递公司给黄胜寄来一只瓷瓶。”快递邮寄瓷瓶,说明东西并不珍贵;“王利赶忙说:“拿回来多不好,你不喜欢就拿到拍卖公司卖了吧!”听到这话,黄胜鼻子差点气歪了,这么个破瓷瓶,还要去拍卖,拿我不识数是不?“啪”地一声把电话摔了。他老婆说:“这样也好,拿拍卖公司拍卖也卖不了几个钱,拍卖公司会给我们作证这是个赝品,省得他反咬我们一口,说拿了他的粉彩不给办事,败坏我们。”提

11、示拍卖,并卖出高价,达到行贿目的;“买家看走眼时常发生”为高价竞拍成功提供合理解释。然后再结合小说主旨分析,这篇小说揭露了官场中存在唯利是图、为利益而失去为官原则的现象,法律的不健全给了不法分子更多的牟利空间。【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

12、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

13、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

14、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

15、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D. 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

16、呈现出不同的风貌。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一句诗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C明代陆时雍的话和文心雕龙明诗篇可以表明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为“从重性情到重声色”。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后来

17、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要完美统一起来,就能真正成就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参考答案:1. C ( A自由体和格律体并存,没有取代。B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D“主要体现”在文中没有依据。)2. A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在文中没有依据。3. A(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C“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不符。D性情与声色不仅要统一,还要维持下去,才能成就一个诗歌时代。)3.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4.0分)苏轼的意义李泽

18、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

19、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

20、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

21、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

22、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

23、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21.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24、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B. 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C. 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D. 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22. 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A. 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B.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25、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C.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D. 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参考答案:21. C 22. 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

26、细分析。A项,“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错。结合“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分析,“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篡改文意。B项,“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错。结合“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分析,“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篡改文意。D项,“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

27、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错。结合“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分析,原文只是推测。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是反封建社会的”错。结合“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分析可知,原文是“他没法做

28、封建社会的否定者”。故选D。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璇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 ,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仇。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

29、?”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乃无畏畏,不用长老。今殷民乃陋淫神祗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箕子者,纣之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逸,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恶而自说于民,无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王子比干者,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而不听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剜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君臣以义属。故父有

30、过,子三谏而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而不听,则其义可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去。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史记.宋微子世家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卿士师师非度, 师:效法 B天笃下灾亡殷国。 笃:重 C则百姓何辜。 辜:惩罚 D是彰君恶而自说于民, 说:通悦,取悦5.下面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殷有三仁焉,”的依据的一组是(3分)灭仇国,惧祸至,以告纣。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人臣三谏而不听,则其义可去矣,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A B C D

3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祖先前世建功立业,而纣王却沉迷于饮酒作乐,信用妇人,在后世败坏汤的圣德。 B臣子再三劝谏而君王不听,那么从道义上讲就可以离开了。箕子于是佯狂疯癫去做奴隶。 C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会用宝玉做杯子,做完玉杯,那么肯定还会想到远方的珍奇异物来供自己享用。 D上天把重灾降给殷朝,而纣王却不知畏惧,不听前辈长者的劝告,如今殷朝百姓竟也敢亵渎对神明的祭祀。7.翻译句子(10分)(1)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2)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 参考答案:4.C;5.C 纣王的话 太师少师的话;6.B;7.如果真能治

32、理好国家,国家大治,那么即使自己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如今殷朝的政令法典将要丧亡了,就好像要渡河却没有渡口岸边一样。殷朝就此灭亡,现在已经到时候了。参考译文:微子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纣即位后,昏聩不明,荒淫无道。朝政混乱。微子开多次进谏,纣王不予理睬。等到祖伊因为西伯侯姬昌推行德政,灭了仇国,害怕灾祸将至,就向纣王报告。纣王却说:“我生来不就是秉承天命的嘛?他能把我怎么样。”微子开估计纣王最终也无法劝谏,就想为之而死,或者离开纣王,自己不能下决断,就去问太师、少师,说:“殷朝没有贤明的政治,不能治理天下百姓。我们的祖先前世建功立业,而纣王却沉迷于饮酒作乐,信用妇人,在后世败坏汤的圣

33、德,殷人不论老幼都喜欢干些草野盗贼犯法作乱的事情,卿士官员互相效法违法乱纪的行为,人人都有罪过,却个个逍遥法外,于是小民百姓竞相兴起,互为仇敌。如今殷朝的政令法典将要丧亡了,就好像要渡河却没有渡口岸边一样。殷朝就此灭亡,现在已经到时候了。”又说:“太师、少师,我是离开出走好呢?还是保卫国家免遭灭亡?现在你们不指点我,我就会坠入泥坑而不能自拔,这可怎么办呢?”太师这样说道:“王子,上天把重灾降给殷朝,而纣王却不知畏惧,不听前辈长者的劝告,如今殷朝百姓竟也敢亵渎对神明的祭祀。如果真能治理好国家,国家大治,那么即使自己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如果身死而国家最终还是治理不好,那还不如离去。”于是逃亡。箕子

34、是纣王的亲戚,纣王最初用象牙做筷子时,箕子叹息说:“他用象牙做筷子,必定会用宝玉做杯子,做完玉杯,那么肯定还会想到远方的珍奇异物来供自己享用。车马宫室的日益讲究就会从此开始,再也无法振作了。”纣王荒淫放纵,箕子进谏,纣王不听。有人说:“可以离开了。”箕子说:“做人臣子因为进谏不听而离开,这是彰显君王的过失而取悦于民,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披头散发,佯装疯颠,去做奴隶。王子比干也是纣王的亲戚,看到箕子因为劝谏不听而去做奴隶,就说:“君王有过不能以死谏诤,那么百姓有什么罪过呢?”于是直言进谏,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果真如此吗?于是杀了王子比干,剖挖出他的心来观看。微子说:“父子有骨

35、肉亲情,而君臣靠道义相连。所以父亲有过失,儿子再三劝谏却不听,就跟在父亲身后号哭。臣子再三劝谏而君王不听,那么从道义上讲就可以离开了。”于是太师、少师就劝微子离开,微子就离开了。太史公说:“孔子讲,微子离去,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因进谏而被杀死,殷朝有三个仁人。”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郭祚,字季佑,太原晋阳人,魏车骑将军淮弟亮之后也。少孤贫,姿貌不伟,乡人莫之识。有女巫相祚后当富贵。祚涉历经史,习崔浩之书,尺牍文章见称于世。弱冠为州主簿,刺史孙小委之书记。孝文初,举秀才,对策上第,拜中书博士。转中书侍郎,迁尚书左丞,长兼给事黄门侍郎。祚清勤在公,夙夜匪懈,帝甚赏之。从南征,及还,正黄

36、门。车驾幸长安,行经渭桥,过淮庙,问祚曰:“是卿祖宗所承邪?”祚曰:“是臣七世伯祖。”帝曰:“先贤后哲,顿在一门。”祚对曰:“昔臣先人以通儒英博,唯事魏文。微臣虚薄,遭奉圣明,自惟幸甚。”因敕以太牢祭淮庙,令祚自撰祭文。祚承禀注疏,特成勤剧。百官夕饮清徽后园。孝文举觞赐祚及崔光曰:“郭祚忧勤庶事,独不欺我。崔光温良博物,朝之儒秀。不劝此两人,当劝谁也?”其见知若此。孝文崩,咸阳王禧等奏祚兼吏部尚书。宣武末年,迁左仆射。先是,梁将康绚遏淮,将灌扬、徐。祚表曰:“萧衍狂狡,擅断川渎,役苦人劳,危亡已兆。宜敕扬州选一猛将,遣当州之兵,令赴浮山,表里夹攻。”朝议从之。于时领军于忠恃宠骄恣,崔光之徒,曲

37、躬承接。祚心恶之,乃遣子太尉从事中郎景尚说高阳王雍,令出忠为州。忠闻而大怒,矫诏杀祚。祚达于政事,凡所经履,咸为称职,每有断决,多为故事。名器既重,时望亦深,一朝非罪见害,远近莫不惋惜。灵太后临朝,遣使吊慰,追复伯爵。谥文贞公。(节选自北史郭祚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夙夜匪懈,帝甚赏之 匪:同“非”,不B车驾幸长安,行经渭桥 幸:宠幸C先贤后哲,顿在一门 顿:全,都D每有断决,多为故事 故事:先例,旧制6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因敕以太牢祭淮庙/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崔光温良博物,朝之儒秀/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于时

38、领军于忠恃宠骄恣/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D乃遣子太尉从事中郎景尚说高阳王雍/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郭祚有才干,二十岁时就担任州里的主簿,掌管书牍记录。后在朝廷为官,颇受孝文帝赏识。B魏车骑将军郭淮的弟弟是郭祚的七世伯祖,经过其庙时,孝文帝赐他用太牢祭祀,并亲自撰写祭文。高考资源网C梁将康绚拦截淮水淹灌扬州、徐州,郭祚认为这样做力役艰苦、人民辛劳,危亡的征兆已显露,应派扬州将士内外夹击。D孝文帝时,崔光也受恩宠,但后来却逢迎权臣于忠。郭祚因图谋调于忠到州中任职,最终遭来杀身之祸。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39、)少孤贫,姿貌不伟,乡人莫之识。(3分)_(2)祚涉历经史,习崔浩之书,尺牍文章见称于世。(3分)_(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_参考答案:5C(幸:帝王亲临)6D(A于是,就/通过;B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介词,在/表被动;D于是,就)7B(所经过的是郭淮庙,郭淮是郭祚的七世伯祖,并非孝文帝亲自撰写祭文)8(1)年少时父母去世,孤独贫困,身材不魁梧,家乡人不认识他。(“孤”、“伟”各1分,“莫之识”为宾语前置句,1分)(2)郭祚涉猎(或广泛阅读)经籍史册,学习崔浩的书法,书信文章被世人称道。(“涉历”、“书”各1分,“见称于世”为被动句,1分)(3)越

40、过其他国家而把远地(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怎么要用灭郑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鄙”、“焉”“陪”各1分;句意正确1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郭祚字季佑,是太原晋阳人,是曹魏车骑将军郭淮的弟弟郭亮的后裔。年少时父母去世,孤独贫困,身材不魁梧,家乡人不认识他。有个女巫给郭祚看相说他今后将要富贵。郭祚涉猎经籍史册,学习崔浩的书法,书信文章被世人称道。成年后任州主簿,刺史孙小委任他掌管书牍记录。孝文帝初年,被推举为秀才,在朝廷回答策问列在上等,被任命为中书博士。改任中书侍郎,升尚书左丞,长兼给事黄门侍郎。郭祚为官清廉勤奋,日夜不懈怠,皇帝十分赏识他。随从南征,等到返回,任黄门侍郎

41、。皇帝前往长安,路过渭桥,经过郭淮庙,询问郭祚说:“他是你所继承的祖先吗?”郭祚说:“是臣下的七世伯祖。”皇帝说:“先代贤人后代英才,都出自一个家族。”郭祚回答说:“臣下的先人通儒英博,仅侍奉魏文帝。微臣渺小浅薄,遇到圣明天子,自己感到荣幸至极。”皇帝于是下令用太牢祭祀郭淮庙,命郭祚亲自作祭文。郭祚奉命注释登录,特别辛勤劳累。百官晚上在清徽后园宴饮,孝文帝举杯赏赐郭祚和崔光说:“郭祚忧虑辛劳各项事务,惟独不辜负我。崔光温和善良博识多智,是朝中的儒士精英。不奖励这两人,该奖励谁呢?”他就是如此地受到知遇。孝文帝逝世,咸阳王元禧等人上奏郭祚兼吏部尚书。宣武帝末年,升任左仆射。在这以前,梁国将领康绚

42、拦截淮水,将要淹灌扬州、徐州。郭祚上奏疏说:“萧衍狂妄狡猾,擅自截断河流,力役艰苦人民辛劳,危亡的征兆已显露。应该命令扬州挑选一员猛将,派遣该州的兵士,命他们赶往浮山,内外夹攻。”朝廷商议听从他的建议。在这时,领军于忠仗恃宠信骄横恣意,崔光之流,曲意逢迎。郭祚心中厌恶于忠,就派遣儿子太尉从事中郎景尚游说高阳王元雍,让他调于忠到州中任职。于忠听说后大怒,假称诏令杀死郭祚。郭祚通达政事,凡所任职位,都很称职,他的好多有所决断之事,多有旧制可循。地位既高,声望也广,突然之间无罪被杀,远近之人无不惋惜。灵太后临朝听政,派人吊祭慰问,追复他的伯爵。谥号为文贞公。高考资源网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43、题。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

44、西诸郡皆下。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基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即皇帝位,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45、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B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C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D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

46、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举荐”的意思。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 刘基属于大夫阶层。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基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他赞赏有加,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光耀刘家门庭;后来又有西蜀的赵天泽十分推崇他,把他看成是诸葛亮一类的人。B刘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受太祖倚重。强敌陈友谅图谋向东进发,气焰非常嚣张。将领们建议投降或退守,刘基力排众议劝太祖采用了诱敌计策,结果大败陈友谅。C刘基善于识人,正直敢言,多次替曾要陷害他的丞相李善长说情。明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刘基却认为好友杨宪不能胜任,认为他没有丞相的器量。D刘基淡泊名利,大败陈友谅后,太祖要奖赏刘基,刘基推辞了。后来还多次拒绝皇帝给他提高爵位。告老还乡后,过着闲适的隐居山林的生活,从不提自己的功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