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282465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罗登义教授1906年4月15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毕业于贵阳二中。1923年考入北平京师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成都大学和北平大学任教。1935年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获农业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时年正值民国政府政治腐败,神州大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他断然拒绝导师的挽留,放弃了留美的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愿毅然返回祖国,到北平大学任教。“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他不当亡国奴,不为日本军国主义效劳,冒着生命危险,与夫人一道乔装商

2、人南下,几经辗转先后到西北农学院、浙江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47年被贵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兼农学院院长。同年,联合国在我国选中了既懂农业又懂生物化学的罗登义教授,通过国民党政府教育部聘请他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担任顾问,由于报效祖国的心愿尚未实现,于是他婉言拒聘,再次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仍然留在国内艰苦的教学、科研岗位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召其回校。接管贵州大学的军代表对他说,新中国成立了,大学里不再设客座教授,而且贵州刚解放,急需人才建设贵州,对他诚挚地予以挽留。因为留下来建设家乡也是自己的心愿,罗登义教授就没有要求返回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建立后,又要调他赴北京工作。

3、时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任书记的苏振华将军再次挽留他。罗登义教授想到多年来为了报效祖国,经历了许多困苦磨难,认为留在家乡工作也是为祖国而工作,于是他再次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数十载春秋,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家乡,直至2000年8月17日辞世并埋葬在家乡的土地上。他曾作诗家乡恋以言心志:生我育我好贵州,气候暖和,山水清幽。地下蕴藏丰富有,金碗叫化,愚者蠢忧。勤劳人民应振奋,智力开发,兴工兴农。雄心壮志岂能休,暂时穷困,何惧何愁。罗登义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化学、营养化学研究工作,是我国闻名的营养学家。自1928年始,他研究的课题全部是大众食物的营养问题。他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是根据当时国穷民困,百姓食不果腹,

4、身体素质极差而确定的。抗日战争时期,他随浙江大学迁到了湄潭县。除了担任三门课的讲授外,他还抓紧时间进行生物营养的科学研究,而湄潭丰富的野生资源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对象。浙江大学在湄潭办了6年,正是这6年,他在生化营养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他在对170多种水果蔬菜的营养成分的分析中,发现了刺梨含丙种维生素非凡丰富,进而对刺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前后发表论文近十篇。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科学家的关注,英国闻名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教授,特别将刺梨称为登义果。几十年来,罗登义教授研究的食物品种众多,研究的地域遍及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至1984年止,以中、英文发表的科研论文共计5

5、8篇,专著7本,另有近百篇文章发表在科学、学艺、东方杂志、自然界、化学等刊物上。1963年,在国家科委、农业部和贵州省政府的支持下,罗登义教授在贵州农学院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不久又建立了基础生化、动物生理生化教研室,为贵州建立了农业生物化学研究基地。他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营养学研究,特别是食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先河,为改善国民的食物结构、食物品种搭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罗登义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为贵州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忘我工作。解放初期,作为贵州农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和主要领导,罗登义教授带领干部职工白手起家,从头开始,兴建校舍

6、,购置设备,聘请教师,招收学生。他亲自开课,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为贵州农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罗登义教授甘当人梯。为了使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他除了亲自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指导实习外,还著书立说,担任全国性多种刊物的编委、审稿人。他从事教育事业七十一年,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农林牧科技人才,学生遍及国内外,其中不乏知名人士。罗登义教授晚年曾在自叙诗中小结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程,坦诚抒怀:忙忙碌碌数十秋,粉笔生涯,白云悠悠。少壮求知勤奋修,全力苦干,忘愁忘忧。成年寸心欲何求?科研工作,育才传流。一生志向岂能休,尽管白头,何惧白头。罗登义教授出生在

7、旧中国,对社会的黑暗,外强的凌辱,民不聊生的境况深有感触。和众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他强烈期盼这中华的振兴,他也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最爱的祖国、最爱的故乡!(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罗登义教授在美国硕士学习毕业后,看到祖国正值危难之时,断然拒绝导师的挽留回到祖国,到浙江大学任教。B罗登义教授发现了刺梨含有特别丰富的丙种维生素,进而对刺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有关科学家的关注,英国科学家们特别将刺梨称为“登义果”。C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学里不再设客座教授,时任贵州大学客座教授的罗登义回到了浙江大学任教。D作为贵州农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和主要领导

8、,罗登义教授带领干部职工白手起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为贵州的科研人才培养奉献了一生。E罗登义教授怀着报效祖国的心愿返回祖国,为建设家乡贵州呕心沥血,在学术研究、发展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罗登义教授的优秀品质。(6分)(3)文章分别两次引用了罗登义教授自己创作的小诗,请简析其作用。(6分)(4)罗登义教授在自叙一诗中说到:“一生志向岂能休,尽管白头,何惧白头”请结合文本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参考答案:(1)(5分)ED (答E得3分,答D得2分,答B得1分。)B项,“英国科学家们特别将刺梨称为登义果”说法不严谨,应该是“英国著名

9、的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教授,特别将刺梨称为登义果”;A项,罗登义回到祖国后是到“北平大学任教”,不是到“浙江大学任教”;C项,“时任贵州大学客座教授的罗登义回到了浙江大学任教”错误,他没有回去,而是选择留在贵州。(2)(6分)心系祖国,热爱家乡。罗登义教授放弃了留美的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毅然返回祖国任教,多次拒绝调动的请求,扎根贵州进行科研和教育工作。学术造诣高。罗登义教授在生物化学、营养化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开创了我国营养学研究,特别是食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先河,为改善国民的食物结构、食物品种搭配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工作忘我,殚精竭虑。罗登义教授带领干部职工白

10、手起家,从头开始,兴建校舍,购置设备,聘请教师,招收学生。他亲自开课,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甘当人梯。罗登义教授为了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了使他们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除了亲自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指导实习外,还著书立说,担任全国性多种刊物的编委、审稿人。(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给满分)(3)(6分)家乡恋一诗,印证了作者对罗登义教授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评价,同时也表现了罗登义教授对建设好贵州的决心与气魄。(2分)自叙一诗,总结了罗教授的人生历程,揭示了罗教授为科研和教育工作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2分)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作品可读性增强。(2分)(4)(8分)诗句意思是尽

11、管奋斗到年老,也依然不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2分)表现了罗登义教授实现自己志向的决心和气魄。(2分)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2分)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2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相马师张港草原上,最大的本事是相马,敖亚齐是顶级的相马师。别人说的好马,他会摇头;别人看的劣马,他能点头。马之优劣,得听敖亚齐的。老的少的,当官为民,见敖亚齐必下马步行。牵来马求敖亚齐相看,那得给票子,不能白看。其实,敖亚齐过着最苦的白子:一是滴酒不能沾喝过酒的人,即使清醒,看马也带情绪,易有偏差;二是不能看赛马还没赛,他已看出冠军亚军,比赛等于白开水,一点儿味道也没了。敖亚齐相马无数,自家毡房却没有一

12、匹马。要是敖亚齐骑匹二等马,那成了啥?就是骑了一等马,再有匹更好的马打身边过一过,那敖亚齐脸往哪儿放?这年那达慕,骑手、好马全去了。在敖亚齐眼里,大草原,就是空空荡荡,就是啥也没有。敖亚齐难受得如胸膛钻进了老鼠,就在草地上散心。忽地,他看到一匹骒马,上下前后细看,大惊失色:这马,皮相中品,骨相中上,神相却是上上。敖亚齐看出来了,这骒马能下出千里驹。没用几个钱,敖亚齐就牵回了这匹骒马。敖亚齐找了最好的公马与骒马交配。头胎马驹就是上上,可是并非极致。二胎,却产下龙种马。相马无数,百年不遇,这是敖亚齐所见的最好的马。敖亚齐从眼看胆,透鼻见肺,由耳入肾,视舌识肝,掰牙得脾,喜得快要疯狂。他为小马取名“

13、隆”,意思是风。隆长到两岁口,敖亚齐开始吊马。天天让马跑出透了汗,然后喂个半饱,再将马头拴高,让它够不到草,让它眼睛只看远方。这就是吊马。吊出来的隆,肋骨条条根根,却透着悍威与龙气这只有敖亚齐看得明白,别人还以为这马废了。雨天无人,敖亚齐打马狂奔,然后测它的鼻息、心跳。敖亚齐喜的是,长成的隆,不仅好在速度,不仅好在耐力,不仅好在勇气,敖亚齐最得意的是这样的马配出的驹子, 匹匹是好马,个个是良驹。这马,金子化水饮它也值。敖亚齐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敖亚齐。敖亚齐爱马如子,也下得了狠手,因调教得法,隆日渐出息。骑手们也看出了隆的厉害,全等待着,将来配自己的母马,或买到隆的后代。这天,敖亚齐驯马急停步法。

14、猛跑一阵,一个双提缰,隆前蹄立起腾空,落地是纹丝不动。猛跑一阵,单撇拉缰,隆一个直弯,敖亚齐纹丝不动,正得意时,隆一个前失,摔在地上。被甩到空中的敖亚齐知道,隆踩破了豆鼠子洞这不是马的错。敖亚齐摔得不轻,起了几次没有起来,好像骨头不行了。敖亚齐看马,隆看看躺地的骑手,转向一棵结荚的黄芪,吃上了。敖亚齐心里忽一下子,疼得要出膛了:好马这时应该卧地帮助主人上马,或是奔跑回去找人施救,可它却这样。敖亚齐辗转反侧,夜夜无眠:调教了一辈子马,看透了五脏六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马德。该死!该死!马性天然,改易极难。敖亚齐思来想去,失德之马,再怎么好也不能养了,趁早出手。再心疼,也得割肉。敖亚齐卖马,消息风一

15、样传遍草原。可是,敖亚齐出价太高,人人叹息,人人摇头。这天,来了个汉子,这人叫巴图,也是出名的相马师。巴图并不多语,也不相马,一手付钱一手牵马。敖亚齐对围观的人得意地说道:“终有识马人。值这个价。”看隆头也不回,步步走远,他忽然心如刀绞,冲巴图喊:“好好待它好好待它百年一遇的良种”没有了隆,敖亚齐心里空荡荡的,对着拴过隆的桩子发呆发傻。这天,敖亚齐去镇上抓药,远远见一匹拐蹄马,马上是个眼熟人。近了一看,敖亚齐大吃一惊:“这不是买我马的巴图吗?”“这不是敖亚齐吗?”巴图也认出了敖亚齐。敖亚齐笑笑:“我说巴图,怎么这个模样?怎么骑这路马?”“日子没过好呗。”“你买下我的好马,那可是大钱啊!那不是大

16、钱吗?”“我买你的马,可不是为钱。”“不为钱?“敖亚齐,我问你,你那马,是不是摔过人?是不是失过德?”“那也是好马,配种的好马。”“配种?好马?当天就让我宰了。这缺德马,要是传种下去,草原会成什么样子?”(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指出敖亚齐相马术高明,为后文写敖亚齐发现骒马的不凡以及训练隆做铺垫。B. 敖亚齐对待隆的态度由开始见到隆时的狂喜, 到训练隆时的用心,再到卖掉隆之后的失落,可以看出他对隆的喜爱。C. 敖亚齐是草原上顶级的相马师,但是因为在驯马时下手较狠,经常不让马吃饱,最终导致隆成为失德之马,让人惋惜。D

17、. 巴图买隆时不相马,也没有与敖亚齐讲价,但实际上巴图在买走隆之前已经对其有所了解,也想好了如何处理它。8. 小说结尾部分具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巴图还是敖亚齐?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阐述理由。参考答案:7. C 8. 交代了隆的结局,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敖亚齐与巴图对“好马”的不同定义,突出了巴图的高尚品格。写失德的马不配留在草原,强调了马德的重要性,点明了小说主题。故事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9. 示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敖亚齐。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敖亚齐贯穿故事的始终,是小说主要描写的对象。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小说

18、描写隆对待敖亚齐的态度,强调了马德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相马师。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作者写巴图的目的是反衬敖亚齐,通过对比,使敖亚齐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示例二:小说的主人公是巴图。从小说标题来看,本文的标题是“相马师”,相较于敖亚齐,很明显巴图才是真正的相马师。从小说主题来看,本文表达了对真正的相马师的赞美之情,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巴图身上。从人物塑造来看,作者写敖亚齐是为了烘托巴图,使巴图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手法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仔细研读文本内容,注意比对文本内容和选项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19、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因为在驯马时下手较狠,经常不让马吃饱,最终导致隆成为失德之马”分析错误,强加因果,从小说中看应该是主人没侧重培养马德。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的答题方向,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此题注意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

20、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结尾交待了“隆”被杀的结果,这使得了文本的结构更加完整。从人物形象上看,巴图和敖亚齐的人物性格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主题上,考生要注意扣住“马德”的理解,其实文本中写的“马德”实则就是人性的品德,因此通过写“马德”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这样的结尾给人以戛然而止的感觉,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增添了小说的艺术色彩。【9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本题属于探究小说主人公,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从以下角度考虑作答,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

21、主人公是谁,注意结合此人物和标题、情节、主旨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其和另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本题属于开放性的探究,考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说敖亚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以从文本的情节内容上都是围绕敖亚齐来写的,也可以从标题上“相马师”可知,写的就是草原上的相马人。从主题上,写“隆”失前蹄摔了主人后的表现,旨在突出敖亚齐相马的技艺高超,同时也突出了主题“马德”的关键。【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

22、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阿弟黎晗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阿弟?”“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书

23、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送你,都拿去吧。”他轻声说。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

24、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问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

25、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气。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是一

26、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

27、是您家亲戚”“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选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朱红与深蓝,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B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是滋味。C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

28、开头他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D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辞退,应该是他授意的结果,小说结尾这看似赘余的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5类似“阿弟你人真好”这样的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收废品的女人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在那个机关大院,应该是他吩咐保卫科科长不让他进的,这样的情节安排符合情理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理由。参考答案:4D 5表现了她谦卑恭谨的形象。表现了她对他的由衷感恩之情。与他后来对她的行为形成对比(恰恰是这个“人真好”的阿弟,仅仅因为别人怀疑收废品的她是他的亲戚而禁止她进机关大院,断绝了她在这里经营了很

29、久的生意),这种对比让他的行为和复杂心理更耐人寻味。6观点:符合情理。理由:他只是因为她的样子和声音特别像自己早年过世的母亲而对她怀有亲近感,忍不住关心牵挂她,并不是他真的对一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怎样的深情。他并不愿意让别人看出自己对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怀有亲近感,或与她有什么关系,所以当同事很奇怪看着他对她点头微笑的时候,他就“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在一个等级观念还很浓厚的环境中,没人理解他作为一个机关干部为何会对一个不相干的下层女人那样亲切和关照,猜测她是他的亲戚,有损他的面子,他采取这种方式显示自己跟她毫无关系是很正常的。从小说中看,机关单位是不能让外人随便出入的,在大家怀疑她是他

30、的亲戚的情况下,继续让她自由进出大门,会给人利用个人权力为亲戚开绿灯的嫌疑,所以他不得不用这种方式消除嫌疑。观点:不符合情理。理由:从前文看,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女人,就觉得她特别像自己的母亲,她的样子、声音都让他勾起对亡故母亲的鲜活记忆,他把对母亲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投射到她和她的儿子身上了,他对她的牵挂、关注和同情是真诚的,他母亲和他的早年生活也不容易,他不至于狠心到剥夺她本已艰难的生计。女人能进出机关大院并不是因为他的格外关照,而是因为她凭借自己的谦卑、勤奋和灵活跟职员们和门卫都混熟了,即使有人怀疑他跟她有亲戚关系,也是很好解释的。从机关同事看他对她点头微笑时的奇怪眼光和新来保安的话来看,在

31、他升职之前,大家应该就已经怀疑收废品的女人是他的亲戚了,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不好的影响,也没有妨碍他的升迁,他没有必要这样刻薄地对待一个于己无害的女人。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参考答案:9 C(壮,为动,为而壮)10A(都是助词,起提宾作用)11D(句是讲趋炎附势之人,句是讲隐居之人)12D(没有想像)13(10分)(1)译文:到了外地,就树起旗旄,罗列着弓箭,武士在前面喝道,随从把路都堵塞了,供应服侍的人,拿着各自的东西,夹道奔驰。(4分) (2)译文:要是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3分)

32、(3)译文:注意饮食啊长寿而健康,没有不满足的啊又有什么奢望?(3分)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杨邦乂,字唏稷,吉州吉水人。少处郡学,目不视非礼,同舍欲隳其守,拉之出,托言故旧家,实娼馆也。邦乂初不疑,酒数行,娼女出,邦乂愕然,疾趋还舍,解其衣冠焚之,流涕自责。博通古今,以舍选登进士第,遭时多艰,每以节义自许。历婺源尉,蕲、庐、建康三郡教授,改秩知溧阳县。会叛卒周德据府城,杀官吏。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曰:“尔悉里中豪杰,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不惟宥尔罪,当上功畀爵。”明即请行,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越翼日,讨平之。建炎三年,金人至江上。高宗如浙西,留右仆射杜充为御营

33、使,驻扎建康,命韩世忠、王燮诸将悉听充节制。充性酷而无谋,士心不附。渡冈沙,充遣陈淬等及金人战于马家渡。自辰至未,战数合,胜负未决。燮拥兵弗救,淬被擒,燮兵遁,充率麾下数千人降。金人济江,鼓行逼城。时李槐以户部尚书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守建康,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金帅完颜宗弼既入城,槐、邦光率官属迎拜,惟邦乂不屈膝,以血大书衣裾曰:“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屈。翼日,遣入说邦乂,许以旧官。邦乂以首触柱础流血,曰:“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翼日,宗弼等与槐、邦光宴堂上,立邦乂于庭,邦乂叱槐、邦光曰:“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有刘团练者

34、,以幅纸书“死活”二字示邦乂曰:“若无多云,欲死趣书死字。”邦乂奋笔书“死”字,金人相顾动色,然未敢害也。已而宗弼再引邦乂,邦乂不胜愤,遥望大骂曰:“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污我!”宗弼大怒,杀之,剖取其心,年四十四。事闻,赠直秘阁,赐田三顷,官为敛葬,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官其四子。 (节选自宋史杨邦乂传,有改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舍欲隳其守 隳:毁坏。B诚能集尔徒为邑人诛贼 徒:徒党,同一类人。C皆具降状,逆之十里亭 逆:叛逆。D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 假:给予帮助。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杨邦义节义品性的一组是( )少处

35、郡学,目不视非礼 邦乂饮之卮酒,使自去惟邦乂不屈膝 立邦乂于庭邦乂奋笔书“死字 即其地赐庙褒忠,谥忠襄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邦乂在郡里求学时,被同学托言是到故友家而被骗到娼馆,酒行了几遍后才知道真相,先是惊愕,后马上快步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深深自责。B杨郭乂做溧阳知县时,为对付占府城杀官吏的叛卒周德而对犯人赵明恩威并施,在杨邦乂赦罪报功封爵的许诺下,赵明第二天就主动请缨,几天时间,就平定了叛乱。C宋朝将领在金兵面前或逃或败或降,使得金兵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宋朝大臣们也屈膝迎拜金帅完颜宗弼;而杨邦乂却在衣襟上写下血书,表达誓死效

36、忠大宋的决心。D宗弼软硬兼施,又用许诺恢复杨邦乂原有的官职来诱降他,杨邦乂不为所动,抱定必死的决心,即使如此,金人也不敢加害他,后来他又怒骂宗弼,才被杀死并剖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邦乂立县狱囚赵明于庭,欲诛之,因谕之。 (2)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 参考答案:1、C解析:迎接。 2、A解析:表明其“节”(气节,操守),表明其“义”,是敌人的行为,是对邦乂节义的褒扬,不是“直接”。3、B解析:“第二天”有误,应该是当即行动,另“过了几天”,也与原文的“越翼日”(过了第二天)不符。4、(1)邦乂让县里监狱中的囚犯赵明站立在院子里,(本)想要

37、杀掉他,(却又)趁机告诉他。 (立,使动用法1分,庭 1分,之1分,因1分,谕1分,告诉,劝谕,劝告。)(2)天子用你们守卫城池,敌人来了你们不能抵抗,反与敌人一起宴饮玩乐,还有脸见我吗? (以1分,依靠,用;若1分;捍1分;与共宴乐,省略句1分,面目1分)参考译文:杨邦乂(音y),字晞稷,吉州吉水人。邦乂少时在郡学,眼睛不看有违于礼义的东西,同学想毁坏他的操守,拉他出去,托言是故友家,其实是妓女馆。邦乂开始没有怀疑,酒行了几遍,妓女出来了,邦乂陡然一惊,快步回到舍宿,脱下衣服帽子烧掉,痛哭流涕自我责斥。博通古今,以上舍资格登进士第,遭逢时事多艰难,每每以气节忠义自许。历任婺源县尉,蕲州、庐州

38、、建康三郡教授,改官秩知溧阳县。恰逢叛兵周德占据府城,杀害官吏。邦乂让县里监狱中的囚犯赵明站立在院子里,(本)想要杀掉他,(却又)趁机告诉他,说:“你熟悉乡里的豪杰,如确实能聚集你的同党替县里百姓诛杀盗贼,不但宽宥你的罪行,而且还可上报功劳赐封官爵。”赵明马上请求行动,邦乂给他一大杯酒让他喝,接着让他自己离去。过了第二天,就讨平了叛兵。建炎三年(1129),金人到达长江上,高宗去浙西,留下右仆射杜充为御营使,驻扎在建康,命令韩世忠、王燮诸将都听杜充节制。杜充性情残酷而且无谋,军心不附。渡冈沙河后,杜充派遣陈淬等人与金人战于马家渡。从辰时到未时,双方多次交战,不分胜负。王燮拥兵不去援救,陈淬被金

39、人擒获,王燮的军队逃跑,杜充率领部下几千人投降。金人渡过长江,击鼓前进直逼建康城。当时李棁(zhu)以户部尚书的身份监督军饷,陈邦光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驻守建康,都写好降书,在十里亭迎接金人。金人主帅完颜宗弼已进入城内,李棁、陈邦光率领下属官员迎接跪拜,只有杨邦乂不下跪,用血在衣襟上写了几个大字:“宁做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宗弼不能使他屈服。第二天,宗弼派人劝说邦乂,许诺恢复他原有的官职。邦乂用头碰柱子底下的石礅,鲜血直流,说: “世上难道有不怕死而可以用利惑动的吗?快点杀掉我。”第二天,宗弼等人与李棁、陈邦光在厅堂上举行宴会,让邦乂站在院子里,邦乂叱骂李棁、陈邦光说:“天子用你们守卫城池,敌

40、人来了你们不能抵抗,反与敌人一起宴饮玩乐,还有脸见我吗?”有个刘团练,用一幅纸写上“死活”二字给邦乂看,说:“你不要多说话,想死赶快写死字。”邦乂奋笔写上“死”字,金人互相看着变了脸色,但不敢加害于他。不久宗弼又拉出邦乂,邦乂不胜愤恨,远远看着宗弼大声骂道: “你们女真图谋中原,上天岂会长久帮助你,定将把你碎尸万段,你怎么能玷污我!”宗弼大怒,杀害邦乂,剖肚取出他的心脏,时年四十四岁。事情被朝廷听到,赠他直秘阁,赐给田地三顷(三百亩),官府为他殓尸下葬,就其葬地赐庙号褒忠,谥号“忠襄”,授予他的四个儿子官职。七、略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年十余岁,诣同县乐

41、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散走。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名。东诣太祖。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遣诣柳城。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

42、:“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峭王惊怖,左右失色。峭王惊怖,徒跣抱招,以救请忠,左右失色。招乃还坐,为峭王等说成败之效,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敬受敕教。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招出,大破之,寇贼静息。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

43、。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太和二年,病卒。招在郡十二年,百姓追思之。(节选自三国志魏书)2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B. 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C. 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D. 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30. 下列对文中加

44、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B. 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C. 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D. 太学,古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者是汉武帝。3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另一门生史路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B. 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

45、。C. 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他任雁门太守时,加强战备,远探敌情,敌人来了就被打败;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D. 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参考答案:29. C 30. A 31. D【2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原文: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承制

46、”“得”“拜假”“假”的理解是关键。“承制”,从语法上看,应是动宾结构,“得有”是动词,不可断开,排除AB项;“假”是授予、给予之义,“假真单于”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C。【30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A项,古代藏族领袖称“赞普”,匈奴君主称“单于”。故选A。【3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D项,“还亲自教他们”错,原文“还相授教”的意思是叫被送到太学读书的人再回故里,传授他人。故选D。【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