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衡阳市常宁水口山高级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安慰剂就是没有有效药物(食品、化学)成分的一种制剂,对于病人和受试者只起一种心理作用。安慰剂有没有作用,作用有多大,能不能对病人使用安慰剂,怎样使用等,便涉及到对人道和是否合乎生命伦理的评价。 医学和心理学的试验和临床结果表明,安慰剂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使其心态平和,衣食起居正常,从而调动身体潜在的免疫功能,抗御病魔。 使用安慰剂争论的焦点是,安慰剂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虚拟的,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是给人一种假的第二信号的作用,这种没有实质内容的
2、刺激当然无论怎样也不可能起到与真正药物相同的作用。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一般这是在各种药物和治疗手段都不起作用后,才使用安慰剂,对病人说只是一种最新最好的药物,起到调节心理稳定情绪的作用。 使用安慰剂是为了试验一种药物是否管用。但是当安慰剂并不能治疗疾病而病人的病情在恶化时,是否还使用安慰剂,这就涉及科学试验第一还是人的生命安全第一的问题。从2000年初到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几家医院对病人进行了一种治疗心衰的药物达利全的疗效试验,其中就涉及到对一些病人使用安慰剂。所有病人都是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后才进行双盲试验的。 试验分为服用达利全的治疗组和服用传统药物的对照组。但是在试验进行到一大半时出
3、现了另一种结果,治疗组的死亡率比对照组的死亡率降低了35%。这时就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到了研究人员面前,继续试验,当然能获得达利全这一药物的所有基本数据和疗效结论,为以后大规模投入临床使用获得详实的指标。但也就意味着对照组的病人不能获得有效治疗的机会,最后产生更多的死亡。而停止试验则可以挽救病人生命,但却得不到这一药物的完整试验资料。在生命和健康重要还是获得技术和知识重要面前,指导北京和上海各家医院进行药物试验的临床伦理委员会经过几年讨论后,最后作出了符合伦理的选择,终止试验,让对照组病人也服用疗效好的达利全,以挽救病人生命和保证病人的健康。这样的研究和试验正是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最大体现。11
4、下列对“安慰剂”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安慰剂是没有药物成分的一种制剂,对疾病不能进行真正的防治。 B安慰剂是一种调动病人身体免疫潜能,最终抵御病魔的药物。 C安慰剂是给病人虚假的第二信号的药物,主要以刺激病人大脑某种能力,达到心理调节。 D安慰剂是没有有效药物成分的一种制剂,是在病人药物医疗和其它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使用的药物。12选出属于“这样的研究和试验”的一项是 【 】A服用达利全的治疗组与服用传统药物对照,比较达利全的药效。 B服用达利全一段时间,治疗组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如果继续下去那么对照组就会因为不能服用达利全而失去有效的医疗。 C为了获得完整的临床资料,只能让签约者甘愿试
5、验,用生命和健康为条件,而将试验结束。 D临床伦理委员会终止试验,让对照组病人服用达利全。13下列对终止试验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试验已过大半,达利全的疗效获得证明,现在停止,既有试验资料,也兼顾了伦理道德。 B试验已过大半,发现达利全疗效较好,理应让对照组的病人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C试验继续下去,对照组的病人因不能服用达利全,将会产生更多的死亡。 D医疗试验,应遵循传统伦理,把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14根据原文所给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那些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使用安慰剂,可以稳定心理情绪,提高疗效。 B作出终止试验的主要依据是,在医学试验中,不能漠视人的生
6、命安全和健康。 C因为安慰剂的作用,死亡率降低了百分之三十五,不能说它的作用是虚拟的。D临床结果表明,安慰剂是有一定作用的,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的人应积极配合,将该项试验结束。参考答案:11D 12C 13A 14B11D A项不准确,原文有“没有有效成分”。B项不全面。C项概括不全面。12C ABD都是测试达利全药效而中止的试验而C项不在有人文关怀的试验和研究之列。13A 达利全的临床资料没有得到全部证明。14B A偏离,安慰剂可以稳定情绪、调节心理,但无法医治心理疾病。C是达利全有效,而安慰剂则是无效的。D原文没有提及。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旱季高原 汤世杰高原的自然哲学是
7、独特的、自成一家的。在高原,季节并不能按通常的逻辑去诠释。比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就先被简化成了雨季和旱季这两季,一季就是半年。从头年十二月直到第二年的五月,干热的旱季是漫长的,就像阴湿的雨季是漫长的一样。高原的春天恰好就在旱季里到来,这时,湿漉漉的雨季早已成了遥远的记忆。真正悟透了旱季之后,你反倒会从这个枯干的字眼里品读出别一种粗犷和湿润。这时,春天早就沿着大大小小的山岭浩浩荡荡、大大咧咧地来到了高原。没有斜风细雨,没有莺飞草长,高原的春天是干热枯焦、风尘仆仆的,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丑陋的;尽管也有花红叶绿,石缝里也会冒出一茎倔强的新绿,但高原的春天永远不会像江南那样矫情放纵:满目皆是亮眼的
8、绿,甚尔连每个叶片上都挂着一个湿漉漉而又明晃晃的太阳。高原的旱季似乎从一开头就不怎么讨人喜欢,烈日如火,数月无雨,空气像一块晾得太久的毛巾,连最后一缕水气也已被抽干吮尽,稍有扰动,使会发出刷刷的、撕裂一般的响声。远远看去,土地冒着淡淡的白烟,叫人想起锅里正在烤制的煎饼,似乎还能闻到一股隐隐的糊香味儿。柏油公路在太阳的熏烤下几欲融溶、流淌,看上去就像一条随时都会开动的黑乎乎的传送带。乡村土路上,牛车的木轮嘎嘎吱吱,把干硬得像卵石一样的牛粪、马粪和雨季留下的、蜿蜒如同长城的辙沟一起,精心地碾成盈尺厚的灰土。无论走到哪里,空气里都有一股呛人的尘土的味道。而几乎在每一条路边,树木花草奋力抽出的鲜嫩亮丽
9、都好景不长,转眼就蒙上了厚厚的灰土,变得面目全非,就像刚刚从地底下挖出来的文物。但旱季无疑又是高原最好的季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的采花山节日一个跟着一个。当诸多民族都不约而同地在旱季举行他们一年一度的生命狂欢时,看来事情就绝非偶然,其间洋溢着的,无疑是对终于摆脱了雨季的庆幸和欢欣唯有这时,他们才可以撒开大步在高原自由地行走,自由地舞蹈和歌唱。他们知道,跟雨季的拖泥带水、暧昧含混甚至阴险狡狯相比,旱季则要干爽明快、通达耿直得多如果雨季像个阴险小人,旱季就是个顶天立地、说一不二的汉子。让你无论从哪个方向朝它投去目光,都能看到它真实伟岸的身影。雨季就大不一样了,淫靡的雨水把高原的每条沟
10、壑、每道岩缝都填得满满当当,空气因充满了水汽而变得黏稠致密,高原开阔的空间“装扮”起来时,那模样就像一个彪形大汉被一些小花小草所包裹,显得不伦不类而又滑稽可笑。雨季是世俗的。对那种世俗的、廉价的、脂粉气十足的装扮,高原是鄙视的,弃绝的,它并不大喊大叫,只默默地隐忍着,等雨季一过,便轻轻一抖,将那些妖艳忸怩的小花小草扔得无影无踪。在高原,旱季里枯干的只是攀附在土地表面的野草闲花,那些参天大树则早就把根须扎到了像历史一样深厚的土地深处。高原从不会亏待那些正直顽强的生命,问题是你必须在到达了那个境界之后,它才会捧出在头年的雨季吸得饱饱的、憋了一冬的雨水让你渴饮。天边那些大团大团的云朵,正是它为那些生
11、命上演的优美的现代舞,它们灿烂如银,轻盈自在,跟肤色深红、敦厚持重的高原相比,看上去似乎大相径庭,其实那才是高原真正的魂魄,纯洁、美丽,对自由充满了至死不渝的渴望。 我宁愿在高原的旱季里独自上路,从那里走向远方。一个没有在旱季里走过高原的人,不能说是真正到过这片山地。我固执地想拥抱的其实是生命中那种热烈的精神。我知道,毫无疑问地,生活里也有漫长的雨季。我坚信我在这旱季获得的教益,将足够我在人生雨季里那项庞大的支出。14作者笔下的旱季高原有哪些特点?文中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_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你反倒会从这个枯干的字眼里晶读出别一种粗犷和湿
12、润。答:_ (2)毫无疑问地,生活里也有漫长的雨季。答:_16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第自然段进行赏析(分条作答)。(6分)答:_ _17作者为什么要花费笔墨写雨季高原?(6分)答:_参考答案:14(6分)特点:干热、漫长(干热枯焦,风尘仆仆);洋溢着生命的欢欣(生命的狂欢);干爽明快、通达耿直(真实伟岸);不亏待生命,渴望自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感情:对旱季高原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热烈精神的追求。(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15(4分)(1)旱季高原会带给人们特殊的感受:热烈、执著,对生命的慷慨滋润。(2)生活中一定会遭遇晦暗、世俗等很多不如意的东西。(每
13、句2分,意思对即可。)16(6分)运用拟人,赋事物以人的动作。如“春天大大咧咧,风尘仆仆”运用对比,使事物特色鲜明。如“高原的春天永远不会像江南那样矫情” 运用比喻,使事物形象可感。如“把干硬得像卵石一样的牛粪” 运用夸张,使事物特点突出,引人想象。如“柏油公路”(6分,答出任意3条即可。)17(6分)通过对比,突出旱季高原的特点;丰富文章内容,强化感情,深化主旨。(分号前后各3分,意思对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百无一用意大利卡尔维诺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斜照进街道,杂乱地照亮这条街。阳光从料想不到的缝隙里射出来,打在拥挤的人行道上匆匆走过的行人的脸上。在一个十字路口,我第一
14、次看到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记不清他是停在那里还是往前走着,可以肯定的是,他离我越来越近,因此或者是我朝他走去,或者是他向我走来。他高大而消瘦,穿着一件浅色的雨衣,一把紧紧卷起的雨伞利落地挂在胳膊上。他的头上戴着一顶毛毡帽子,也是浅色的,帽檐又宽又圆;底下紧挨着的是眼睛,大大的、冷冷的、亮亮的,眼角带有奇怪的闪光。他手里拿着一本书,一根手指夹在书里,好像是为了标记那个位置似的。很快,我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身上,静止的目光打量着我,从头到脚。我立即把目光转向别处,但是每走一步,我就扫视他一眼,而每一次我都看见他离我更近,并且望着我。最后,他停在了我的面前,几乎抿着的嘴唇,正要摆出一个微笑。这个男人从
15、衣袋里抽出一根手指,慢慢地,用它向下指着我的双脚。这时他才讲话,用一种有点儿谦卑的、极低的声音。“对不起,”他说道,“您一只鞋的鞋带开了。”真的。鞋带的两端垂到了鞋的边缘,拖拉下来,被踩脏了。我的面颊微微地红了,嘴里嘟哝了一句“谢谢”,我俯下了身子。在马路上停下采系鞋带是令人讨厌的,尤其是像我这样停在人行道的中间,还会被人碰到。浅色眼睛的男人低声告别后,就马上离开了。然而命运却注定我又遇到他:还没有过去一刻钟,我就又看见他站在我面前,望着一个橱窗。那时候,一种不可解释的冲动攫住了我,我想趁他正专心地看着橱窗的时候,转过身,退回去,或者赶紧走过去,希望他没有注意到我。不,已经太晚了,这位陌生人转
16、过身来,他看见了我,望着我,还想对我说些什么。我站在他面前,很害怕。陌生人讲话的声调更加谦卑了。“您看,”他说,“它又松开了。”我真想消失,我什么都没有回答,弯下腰,愤怒地努力系鞋带。我耳朵里嗡嗡响,觉得周围走过并且碰撞我的人,还是上一次就碰撞我、注意我的那些人,他们低声说着嘲讽的话。不过,现在鞋带系紧了、结实了,走在路上,我既轻松又自信。这会儿,我甚至怀着一种无意识的自豪感,希望再次巧遇那个陌生人,好为自己恢复名誉。刚刚沿着广场转了一圈,我竟发现自己离他只有几步之遥,又在那条人行道上,刚才催促我前进的自豪感突然之间被惊慌代替。陌生人看着我,脸上流露出一种遗憾的表情,他向我靠近,轻轻摇着脑袋,
17、像是为某个不受人控制的自然事实而惋惜。往前迈步的时候,我担心地瞟了一眼那只让我内疚的鞋子:鞋带系得又紧又结实。然而,让我沮丧的是,陌生人继续摇了一会儿脑袋,然后说道:“现在,另外一只鞋的鞋带松开了。”这时候,我的感受就像是在噩梦中。我显露出一副反抗的怪相,用牙齿咬住嘴唇,像是不让自己发出诅咒,我又开始在街上弯下腰,暴躁地使劲系鞋带。我站起来,眼睛下面的脸颊火焰一般灼热,我低着脑袋走开了,只想要避开人们的目光。但是那天的痛苦并没有结束:当我吃力地急急忙忙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我感觉到蝴蝶结一点儿一点儿地滑开,结扣则越来越松,鞋带正在渐渐散开。刚开始,我放慢了脚步,似乎只要小心谨慎一些,就可以维持那一
18、团不稳定的平衡了。可是我离家还很远,而鞋带的两头则已经拖在地上,这边那边地甩来甩去。于是,我走得气喘吁吁,像是在逃开疯狂的恐惧:害怕再次遇到那个男人无法逃避的目光。人们的目光似乎在我周围密集,仿佛林子里的树枝一般。我钻进了遇到的第一个门廊,躲了起来。然而,在过道的深处,在半明半暗之中,我看见那个浅色眼睛的男人站在那里,双手搭在紧紧卷起的雨伞的伞柄上,似乎是在等我。我起初惊讶得张大了嘴,随即大着胆子挤出笑容,我指着松开的鞋带,想阻止他说话。这位陌生人点点头,露出他那忧伤的表情。“是啊,”他说,“两只鞋的鞋带都开了。”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门廊更安静而适合系鞋带了,虽然我后面的高处站着一个浅色眼睛的男人
19、,他看着我,不放过我手指的每一个动作,而且我还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的手指中间,打乱我的动作。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现在我不再感到任何痛苦,我甚至还吹起口哨,第无数次重复着该死的系鞋带动作,不过这一次系得更结实。我很放松。如果那个男人保持沉默,不先轻轻地咳嗽几声,有点儿犹豫不决,接着以坚定的语调一口气说出下面的话,就没事了。他说道:“对不起,您还是没有学会系鞋带。”我满脸通红地转向他,仍然猫着腰。我舔舔嘴唇。“您知道,”我说,“对于系鞋带,我真的不在行。也许您不相信我的话。从孩童时代开始,我就从不愿意费力学会它。我用穿靴器。对于鞋的结扣,我无能为力,我弄得乱七八糟。也许这难以置信。”于是陌生人说了一句
20、奇怪的话。“那么,”他说道,“您的孩子,假如您有孩子的话,您怎么教他们系鞋带呢?”然而最为奇怪的还是,我思考了一会儿,然后给出答案,似乎我以前想过这个问题,解答过了,还把答案记下来,等待着迟早会有某个人向我提出它一样。“我的孩子们,”我说,“将从其他人那里学习怎样系鞋带。”陌生人更为荒唐地反驳道:“假如,比如说,发生了大洪水,整个人类都消失了,您是被选中者,您以及您的孩子们将延续人类。那时怎么办?您有没有想过?您将怎样教他们打结?因为不然的话,天晓得,在人类能够打结、重新把它发明出来之前,要过去多少个世纪!”我再也理解不了了,无论是打结的事,还是他的这番话。“但是,”我尝试着提出异议,“为什么
21、恰恰我应该成为被选中者,为什么恰恰是我这个连打结都不会的人呢?”长着浅色眼睛的男人逆光站在门口,他的表情中有些可怕的、天使一般的东西。“为什么是我?”他说,“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所有人鞋上部有一个结,一件他们不善于做的事情,一份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社会依赖现令人们之间的这种不对称。可洪水呢?如果来了洪水,需要一条诺亚方舟呢?不是单单一个人就能完成要重新开始而需要做的那几件事。您看,您不会系鞋带,另一个人不会刨木头,又一个人还没有阅读过托尔斯泰的作品,还有一个人不会播种,如此等等。我多年以来就在寻找,请相信我,很困难,困难极了。看来人们应该手挽着手,就像盲人和瘸子一样,尽管吵架拌嘴
22、,却不能分开行走。”他这样说着,转身消失在街上。我再也没有见到过他,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多年以来这位天使徒劳地在人间转来转去,为的是寻找另一个诺亚。10. 小说中写“我”反复遇到“那个浅色眼睛”的陌生人,陌生人反复提醒“我”鞋带开了,有什么作用?11. 试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12. 小说标题是“百无一用”,有人认为改为“鞋带开了”更合适。你对此怎么看?13. 小说最后说“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参考答案:10. 结构上构成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不断反复,渲染了“我”焦虑恐惧的心理;呼应标题
23、,强化隐喻的主旨。 11. 运用比喻,写“众人的目光”像“林子里的树枝一般”,突出聚焦“我”的人之多及“我”内心的惶恐;细节描写,“急急忙忙”“渐渐散开”“小心谨慎”“甩来甩去”“气喘吁吁”等细节,突出丁“我”小心谨慎走路鞋带仍然松开的现实以及害怕再遇到那位陌生人的恐惧痛苦;心理描写,交代“我”匆忙、小心谨慎走路及害怕恐惧的原因,并为下文的再次遇见蓄势。 12. 不合适。“鞋带开了”虽是小说的主要事件和线索,但用作标题,缺乏意趣,过于俗气;而以“百无一用”作标题,赋予这个寓言式故事以隐喻的象征意义,启发读者去深思小说的主旨。 13. 我认为他是天使。小说中“我”怕再遇见那个陌生人的惶恐痛苦,隐
24、喻个体生存总在他人视域之中,不得自由的焦虑如影随形;散开的鞋结象征着人们“不善于做的事情”“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而他能站在未来的视角试图将人们团结成整体;他一心寻找能拯救人类的诺亚,看似杞人忧天,百无一用,但能启发读者对现存的一些体制机制的思考;“我”象征无能者,陌生人象征有能力者,小说试图质疑社会总是依赖有能力与无能者的搭配模 式,为人类社会的命运而担忧。【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三个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
25、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小说中写“我”四次遇到陌生人,他反复提醒“我”鞋带开了,可从结构、内容、情感、主旨、标题等角度来探究其作用。结构上,这一情节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始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反复出现,结合文本内容“我站在他面前,很害怕。陌生人讲话的声调更加谦卑了”“我感到他的目光落在我身上,静止的目光打量着我,从头到脚。我立即把目光转向别处”“我竟发现自己离他只有几步之遥,又在那条人行道上,刚才催促我前进的自豪感突然之间被惊慌代替”分析可知,更加突出了“我”害
26、怕的心理;同时呼应标题,强化了主旨。【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精彩语言和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上的作用入手,找出句中表达上的重点词语,具体分析其表情达意上的效果。仔细分析画线句,可以找到比喻句“人们的目光似乎在我周围密集,仿佛林子里的树枝一般”,然后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其作用,突出聚焦“我”的人之多及“我”内心的惶恐。结合“急急忙忙”“渐渐散开”“小心谨慎”“甩来甩去”“气喘吁吁”等细节分析,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我”小心谨慎走路鞋带仍然松开的现实及害怕再次遇到那个男人无法逃避的目光。结合“当我吃力地急急忙忙走在回家的路上”“似乎只要
27、小心谨慎一些,就可以维持那一团不稳定的平衡了”“像是在逃开疯狂的恐惧:害怕再次遇到那个男人无法逃避的目光”等分析可知,运用心理描写,交代“我”匆忙、小心谨慎走路及害怕恐惧的原因,“我钻进了遇到的第一个门廊,躲了起来”,为下文的再次遇见蓄势。【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标题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
28、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解题时,要联系小说文本内容及主旨、意趣等作对比性的有效探究,指出原标题的作用和意义,与“鞋带开了”这一标题进行对比分析即可。需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认为不合适。“鞋带开了”太直白,不易引起读者的注意,过于俗气;“鞋带开了”难以凸显主旨等;“百无一用”作标题,赋予这个寓言式故事以隐喻的象征意义,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认为合适,言之有理即可。点睛: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
29、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30、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最后说直到今天我还好奇,他是一个奇怪的疯子,还是一位天使,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这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主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探究时一定要抓住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切勿架空分析。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歌颂、赞扬、弘扬什么。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揭示什么人生道理。对什么现象的反思。表达了什么情感。解读时,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所有人鞋上都有一个结,一件他们不善于做的事情,一份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社会依赖现今人们之间的这种不对称”分析可
31、知,散开的鞋结象征着人们“不善于做的事情”“把他们与其他人连接在一起的无能为力”,而他能站在未来的视角试图将人们团结成整体具体分析,试图对社会总是依赖有能力与无能者的搭配模式的质疑。结合文末“多年以来这位天使徒劳地在人间转来转去,为的是寻找另一个诺亚”一句分析可知,他一心寻找能拯救人类的诺亚,看似杞人忧天,百无一用,但能启发读者的思考。结合文本内容“真的。鞋带的两端垂到了鞋的边缘,拖拉下来,被踩脏了。我的面颊微微地红了”“在马路上停下采系鞋带是令人讨厌的,尤其是像我这样停在人行道的中间,还会被人碰到”“然而命运却注定我又遇到他我站在他面前,很害怕。陌生人讲话的声调更加谦卑了”“我真想消失,我什
32、么都没有回答,弯下腰,愤怒地努力系鞋带”“我竟发现自己离他只有几步之遥,又在那条人行道上,刚才催促我前进的自豪感突然之间被惊慌代替”等分析可知,小说中“我”怕再遇见那个陌生人的惶恐痛苦,隐喻个体生存在他人的视线中,不自由的焦躁心理等。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33、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原文,省略)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
34、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摘自晋书李密传)【注】 醮:jio,改嫁。烝烝:zh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明言教何碎碎:琐碎B从事白其书司隶 白:报告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援:靠山D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 密:暗中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李密有才干的一组是()奉事以孝谨闻周门人方之游夏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有暇则讲学忘疲乃迁汉中太守
35、数使吴,有才辩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4把文言文阅读
36、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译文:_(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译文:_参考答案:1D密:李密。2A表孝顺,表治学勤奋,表不受重用。这三项均与“有才干”无关。3D“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4(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师”、“方”为关键得分点)(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敌”、“碎”为关键得分
37、点)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至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有空闲的时间他就讲学
38、,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陈情表译文省略)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
39、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的成败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
40、。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赐、一个叫李兴。5. 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小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
41、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舟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已。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
42、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43、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
44、留名于青史。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参考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