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重庆复旦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82341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1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复旦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重庆复旦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复旦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与一条老街的抵足长谈 张 劲 古镇之魂在老街,老街之魂在民居,民居之魂又在居住者的日常生活细节中——不管别人怎样看,反正我是这样认识的。因此,访郎岱古镇,我把自己兴奋的脚步连接到了那里的东门老街,并和它的青石板路作了一次亲切的“抵足长谈”。 古镇人告诉我,郎岱曾是古夜郎国国都的外邑所在地,又是滇黔要塞,自隋唐以来便商旅繁盛,清乾隆十年(1745)建石城后,它更是通往云南、泰国、缅甸的古驿道的咽喉之地。东门老街就是这“咽喉”中一条流动的血管。 放眼望去,灰墙黛瓦的砖木结构旧房,与之后建造的仿古新房,鳞次栉比地在街道两边延伸开去,既把天光云影裁割出条条块块的空间存在,也把风雨岁月雕琢出深深浅浅的时间刻痕。东邻西舍的风火墙建筑,彩绘门窗,有祖母级资格的,有儿孙级辈分的,皓首鹤发与红颜秀目并肩而立,殷实精致与清贫简陋携手相掺,密密匝匝直至数百米外…… 正是午后炽热时分,街上行人不多,踏在石板上面,百年风尘便从周遭冒了出来。我且行且看,且闻且摄,步随心动,景随人移。 一处古朴典雅的廊檐下,有位老年妇女正坐在小凳上绣花。苗族喜欢的蝴蝶图案,把她的老花眼紧紧地绑缚在了绣架上。绣架上有头有绪的斑斓绣线,正牵扯着她心中无头无绪的斑驳往事。 店招“杨家酱”店铺里的甜面酱,浮动着甜丝丝的鲜香,挑逗着人的嗅觉和味觉,那普通而不乏精致的罐状包装,刺激着人的购买欲望。老板极和善,脸面上笑纹漾开,也似糊着一层薄薄的、流动的甜酱汁。 未曾料到的是,一家粉面店外竟对称地熟睡着两条狗,一黑一白。狗的身量长短、眠卧姿态差不多一样,两头相对,四肢侧放,像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外,只在中间横额地带留出一段可以让顾客进出的空白。老街人悠闲的生活氛围,连狗都变得慵懒了。而另两只猫,则更懂得享受生活,它们索性把自己安顿在弹花匠叠成的棉絮堆里,枕着舒适,背靠背地做着柔软的梦。 时尚和亮丽炫耀在时装店里,健康与长寿驻守在医药店里。肃穆的花圈、神秘的香烛,经年累月地默置在冥器店里。对街摩托车修理店前或新或旧的摩托车,有的才整装待发,正憧憬着外面世界的精彩,有的则刚从快车道上风驰电掣归来,享受片刻的宁静。 我注意到,有家人正为孩子筹办满月宴。临时搭建的塑料棚下面,几位厨娘切菜剁肉,忙得不亦乐乎。而塑料棚上面,几缕炊烟,却在犹犹豫豫地挣扎盘旋。炊烟不忍离开棚顶,但又扛不住风的折腾,几经拽扯后,还是恋恋不舍地走了。 猛觉得有一种断断续续的金属击打声在街口游荡。走近一看,才知那声音是从一簇鲜红的火焰里生长出来的。一间孤独的铁匠铺,加上一位雕塑般的老人,构成为大都市里见不着的行为艺术。铁匠铺里锻打着镰刀、锄头,当街的晒席上晾晒着刚刚收割回来的油菜籽。那镰刀、锄头从田野里收工后,喘口气,又赶紧回到铁匠铺内修整,因为接着又要忙于割麦、薅包谷和锄田栽秧了…… 铁匠已上了年纪,然而时光不会老去。他那把生命的铁锤一记记砸在时光的砧子上,铁块幻化为四溅的绚烂火花,最后,这些智慧、勤劳的碎末会冷却下来,沉寂为历史文化的碎片。我们就是来寻找那些碎片的人。以后,我们自己也将成为碎片微尘。在锤声丁丁当当的叹息里,在火光闪闪烁烁的变化里,一茬人走过去了,又一茬人来了。 此时,老街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整个生命画卷都被这条青石板路完整地浓缩了,仔细地收藏了。虽然家家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佶屈聱牙的几页被小心地折叠起来了,念出来示人的多是铿锵的章节。 老街之有趣,就在于它的这种街景的随机性、多样性、变化性。淳朴厚重的平民气息,亲切随和的人情味儿,构成它自有的历史气场与现实节奏,那是一种驳杂里的平淡,琐碎里的集中,纠结后的从容,苦涩后的微甘…… (《西部散文》2014年第1期,有改动) 19.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 他那把生命的铁锤一记记砸在时光的砧子上,铁块幻化为四溅的绚烂火花,最后,这些智慧、勤劳的碎末会冷却下来,沉寂为历史文化的碎片。 20.作者在文中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粉面店外的狗和猫,有着怎样的用意?(4分) 21.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哪些主要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22.通观全文,作者所认为的“老街之魂”具体指的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 19.这句是说老铁匠在街口长年如一地在锻打、修整农具。他的人生智慧和勤劳的品质,已凝结为老街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将会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本题4分。关键要抓住“时光的砧子”“手艺的火花”“智慧、勤劳”“历史文化”以及沉寂、碎末、碎片的喻意) 20.作者是从古镇居民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去感受老街之魂的,(1分)对狗和猫的描写,正是为了突出老街人这种人畜相安、悠闲祥和的生活氛围。(2分)这样写显得更生动丰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1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 21.(1)生动形象。多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老街就是这‘咽喉’中一条流动的血管”,“几缕炊烟,却在犹犹豫豫地挣扎盘旋”等(2分)。(2)整散结合。如:“狗的身量长短、眠卧姿态差不多一样,两头相对,四肢侧放”(1分)。(3)清新朴实,妙用动词。如:“反正我是这样认识的”“抵足长谈”;“裁割”“雕琢”“绑缚”“牵扯”等(1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 22.古镇的民居鳞次栉比,古老和现代共存,精致和简陋相融;街景富有随机性、多样性、变化性(2分)。平民气息淳朴厚重,人情味亲切随,历史和现在相融合(2分)。在驳杂、琐碎、纠结、苦涩风格中更有平淡、集中、从容、微甘;(2分)(本题共6分。意思对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人工智能人才短缺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道:“先说一个坏消息,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 马云进一步说道,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没有未来的专家,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不能让孩子和机器比谁背书背得快, 记得快。教育必须要让孩子有创造力,有担当,这是机器做不到的事。“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 (摘编自《马云:中国没有人工智能人才,所有的专家都是昨天的专家》,2018年5 月16日澎湃新闻) 材料二: 今天,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汤科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教育研讨会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会” 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等出席发布会,共同见证了这一中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现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商汤科技、上海知名高中优秀教师共同编著的全球第一本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发布,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等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国内中等教育体系首次引入AI教材,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国正式迈入基础教育阶段。 由此人工智能这一当今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将走出“象牙塔”,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 (摘编自唐小丽《普及AI教育首部<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2018 年4月28日人民网) 材料三: 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八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只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怖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 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编自人民时评《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201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有人工智能目前仍没有超出人类己界定“智能”概念的水平,它们在现在甚至将来一段时间都属于人类工具。 B. 韩少功认为人机关系中人对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人类有价值观,这个观点与材料一中马云说人“有担当”的看法有相似性。 C. 智能社会将面临诸多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需要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 D. 专家建议人工智能安装记录机器决定与行为的“道德黑匣子”,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 5.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首都《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教材发布,是我国AI教育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目的在于普及AI教育,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 B. 作家韩少功认为人类不能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怀疑自身,应深刻地探索人类自身存在的本质,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C. 马云认为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应通过改革教育来解决。目前我国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尝试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D. 我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的规划,美国大学的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等巨头AI 伦理委员会的设立,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 6. 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参考答案: 4. D    5. C    6. (1)问题一:人工智能人才短缺。建议:改革教育。从基础教育开始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加快人才培养与储备的步伐。 (2)问题二:人工智能中人机关系未理清。建议: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防控。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对材料三”“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D项,“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错误,这一结论于原文无据。材料三第二段只是说“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但并不能就此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必将有如人一样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故选D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目的在于普及AI教育,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错误,原文无“把AI纳入我国的新高考”的信息。B项,“坚信只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错误,文中说的是“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并没有并未否定其他物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D项,“都表明人工智能风险完全可控”错误,从文中来看,所举事例意在表明人类因意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风险而做防范准备,不能得出“风险完全可控”的结论。故选C项。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这就要求考生先要圈出目前发展AI智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就此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如材料一中说“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极度缺乏,几乎没有人才。再说一个好消息是,全世界都缺乏”,这是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必须要改革”“我们国家从教育入手,才有可能赢得未来”,这是解决的建议;材料三中“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概括作答。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李佩:中科院最美的玫瑰花 她见过清末民初的辫子、日本人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她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年轻的老年人”,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李佩。 郭永怀李佩夫妇从美国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回国后,郭永怀在中科院的力学所担任副所长,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 1968年,郭永怀在青海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后,他当晚急忙到兰州乘机回北京,不料飞机失事。在烧焦的尸体中有两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最后,确认这两个人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 郭永怀曾在大学开设过没几个人听得懂的湍流学课程,而彼时失去丈夫的李佩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湍流。 据力学所的同事回忆,得知噩耗的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她整晚醒着,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被怀疑是特务,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在当时的环境里,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郭永怀走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此后的几十年来,李佩先生几乎从不提起“老郭的死”,只是,她有时呆呆地站在阳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更大的生活湍流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也病逝了。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了,只是声音沙哑。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李佩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同事颜基义先生,用米兰·昆德拉的这句名言形容李佩先生。 1999年9月18日,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郭永怀先生是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该奖章用99.8%纯金铸造,重515克——见到的人都感慨,“确实沉得吓人”。4年后,李佩托一个到合肥的朋友,把这枚奖章随手装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在李佩眼里,没什么是不能舍弃的。钱、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 一次,李佩去银行,没有任何仪式地把60万元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就像处理一张水费电费单一样平常。“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老太太谈及此事,这样说道。 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70多岁学电脑,81岁那年,创办中关村大讲坛,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在90多岁时,她还组织了20多位专家,把钱学森在美国20年做研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译成中文,出版《钱学森文集(中文版)》。 1987年,李佩退休了,她高兴地说,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可她没一天退休,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是李佩的学生。如今,他在大小场合发言、讲课,都是站着的。他说,这是跟李佩先生学的,“李先生70多岁在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时,从未坐过,连靠着讲台站的姿势都没有”。 可“不老”的李佩先生确实老了,曾经在学生眼里“一周穿衣服不重样”、耄耋之年出门也要把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的爱美的李佩先生,已经顾不上很多了。早些年,有人问她什么是美。她说:“美是很抽象的概念,数学也很美。”如今,她直截了当地说:“能办出事,就是美!” 马石庄不喜欢用“玫瑰”形容李佩先生,“太轻太花哨了,李先生是永远微笑着迎接明天的人”。 (选自《中外文摘》2016年第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李佩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把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1979年中美建交,李佩就向学生介绍美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办法,鼓励学生申请自费留学。她还推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帮助国内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 文革结束,人才匮乏,李佩就找到那些曾被打成右派甚至进过监狱的英语人才,从事教学工作。事实证明,她眼光很准。她请出山的“右派”许孟雄,是邓小平同志1979年出访美国时英文文件的把关人。 李佩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这些教材被沿用至今。她做英语教学改革,被称作“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百度百科) ②“文革”期间,留学美国的经历让李佩成为“美国特务”,在单位要接受隔离审查,监督劳动,连来往的信件也要被检查,只是没有人贴她的大字报。(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郭永怀在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做准备工作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连夜从青海乘机回北京,不料飞机失事。他用生命保护了重要文件,为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作出巨大贡献。 B.郭永怀飞机失事的噩耗给李佩带来巨大的打击,她克制自己的悲痛,表现出极其的镇静,以致在追悼会上,没有人敢坐在孤零零的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 C.作者在记叙李佩先生面对丈夫飞机失事和女儿的病逝的“人生湍流”时,都运用了令人动容的细节描写来表达她内心的悲痛和强忍悲痛的坚强。 D.李佩认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为此她把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比如,中美建交后,她向学生介绍美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办法,鼓励大家申请自费留学。 E.李佩先生大胆改革英语,被称为“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她在教学过程中,以她独特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颜基义先生为什么用米兰昆德拉的名言“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形容李佩先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者说:“钱、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4)马石庄谈及李佩先生时,不喜欢用“玫瑰花”形容先生,觉得“太轻太花哨了,李先生是永远微笑着迎接明天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1)选C.3分;选E.2分;选D.1分。 (2)①丈夫郭永怀飞机失事的噩耗,留给李佩先生巨大的悲痛,她从不提起“老郭的死”,克制着内心的痛苦,内心坚强;②唯一女儿的病逝,白发人送黑发的巨大打击,李佩先生选择默默流泪,以工作疗养内心的悲痛。③“文革”期间被怀疑是特务、接受严格政治审查而失去自由的巨大痛苦煎熬着李佩先生,她默默忍受。(每点2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①李佩先生对名利钱财很淡泊,如其将“沉得吓人”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随手装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任何仪式地把60万元捐给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30万。②做时间的敌人,超越年龄,完成不朽的工作,如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81岁创办中关村大讲坛,90多岁组织专家,出版《钱学森文集(中文版)》。 (4)答案示例:同意他的看法,玫瑰花太轻太花哨了,不足以形容先生的高贵品格。①李佩先生人生坎坷,内心坚强。在经历丧父失女甚至“文革”中失去自由的坎坷时,她强忍悲痛,昂首前行,努力工作。②李佩先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她还为国家、社会捐钱捐物,没有任何仪式,比如她将贵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随手装在朋友的行李箱里,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③她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勇于改革,为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④她弘扬科技文化,推动科技进步,年过80.还创办讲堂,组织、出版《钱学森文集(中文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的表现,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丈夫、女儿去世自己被迫害”的角度进行概括。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对待钱和年龄”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认为“钱、年龄对她而言,都只是一个数字”的体现,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对待钱和年龄”的角度进行概括。 (4)试题分析:实现解释句子的含义然后从“人生坎坷,内心坚强”“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撤去酒食。”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②皆会。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③毕葬。其周急待人如此。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涉迫窘不知所为。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尹公许之。涉如言谢,复服遣去。更始西屏将军申徒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涉欲亡去,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   【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②昳(dié):太阳偏西。③劳俫:劝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但洁扫除沐浴             除:台阶。 B. 涉何心乡此              乡:面对。 C.其周急待人如此            周:周济。 D.欲以示众厉俗             厉:勉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涉重视传统,恪守孝道。他父亲去世,他拒绝了南阳郡人送的丧葬费用,依古礼为父亲守丧服孝三年,当时少有守丧三年的,因此在京师有了名气。 B.原涉有同情心,能急人之难。他听说朋友母亲生病,当即前去看望,得知病人已去世,家贫无法安葬,便让人置办丧葬用品,使丧事妥善办理。 C.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 D.原涉因旧怨杀人,终遭杀身之祸。他与申徒建的主簿尹公有旧怨,一怒之下让人杀了尹公,申徒建用欺骗手段同意他自首,却派兵将他逮捕并杀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2)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 参考答案: 4.D(整顿,或:使……严肃) 5.D 6.C(“导致其死亡”错,是家奴逃跑;另外,致使尹公大怒的原因还有原涉没有拜见他) 7.(1)当时,茂陵守令尹公刚刚上任,原涉没有去拜访他,尹公听到这件事后很气愤。(关键词“是时”“视事”“谒”,各1分,句意2分。) (2)申屠建心中觉得蒙受了耻辱因而对原涉怀恨在心。他假意说:“我要和原巨先共同镇抚三辅一带,怎么会因死了一个小吏就改变主意呢!”(关键词“恨耻”“阳”“易”各1分,句意2分。)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孟子曾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德以劝善,法以诛恶。道德是软约束、是人们内心的法;法是硬约束、是最基本的道德;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要使道德教育由软变硬、由虚变实,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惟有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坚实稳固。孔子曾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假如当前一些官员能够成为道德模范,如此,又怎能不让群众信服?纵观当下,有些人对不道德现象有痛恶之言,也有行善助人之心,但常常瞻前顾后、逡巡不前;有些人虽懂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但只想作壁上观、独享其成;还有些人置社会道德于不顾,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损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凡此种种,应当坚决摒弃。 (1)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所引孔子的话的理解。(3分)                                                                                      (2)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当前应该如何加强我国的道德建设。150字左右。(6分) 参考答案: (1)(3分)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层官员的道德就像“风”,下层百姓的道德就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风吹向哪儿,草便倒向哪儿。②这里引用孔子的话形象说明:只要上层领导行得正,下层百姓自会仿效而行。作为领导者一定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①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当中,并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②在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将道德观念渗透到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之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自觉。 ③加强对官员的道德约束,使官员成为道德模范。 ④从自身做起,躬行实践,积小善而成大德,让道德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至咸阳请事。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南面称孤,约共攻秦?此孰与身伏斧锧,妻子为戮,袍泽为屠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再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使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徭使屯戍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今秦军降,诸侯吏卒多奴虏使之。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诈吾属降,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议,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三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B.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C.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D.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称孤:古代帝王自称“寡人”或“孤”。   B.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后“袍泽”引申为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出自前633年,晋文公设置“中军”“上军”和“下军”三军。   D.徭使:被派徭役去驻守边疆。屯戍:做为军人戍守边境的同时,按例应为百姓耕作,也称“屯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大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却被杀害的前车之鉴和赵高可能谋害章邯的现实情况来劝降章邯,加重了章邯的犹豫和疑惧。   B.赵高心怀鬼胎,担心秦国兵败,自己会被二世追责,恰章邯早有反意,所以准备用章邯来做替罪羊,解脱自己的困境。   C.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且慑于楚军强大的军力,屡败之后,恰好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因而最终率军归降楚军。   D.跟随章邯投降项羽的秦兵多被诸侯联军慢待羞辱,心中不服,所以密谋举事,被项羽将领发觉,项羽担心兵变,坑杀了这些降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   (2)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参考答案: 4.B 5.D(屯戍:为百姓耕作,错。) 6.A(B、“章邯早有反意”原文无据。C、“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章邯”错,是章邯主动联系项羽。D、“秦降卒密谋举事”错。) 7.(1)蒙恬是秦国的大将,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在阳周被杀害。这是为什么呢?(“为”“开”“竟”“句式”各1分,句意1分。) (2)楚军在夜晚在新安城南把秦军二十多万人击杀坑埋。(“夜”“击”“坑”“句式”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翻译: 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河南,两军对阵,相持未战。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三天,赵高不接见他,有不信任的意思。长史司马欣非常害怕,逃回棘原军中,赵高派人追赶,没有追上。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如今如果仗能打胜,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不胜,我们更免不了一死。希望您认真考虑这情况!” 赵国的大将陈馀也给章邯写信说:“白起身为秦国大将,打下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也数不清,最后还是惨遭赐死。蒙恬也是秦国大将,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在阳周被杀害。这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秦朝廷不能予以相应的封赏,所以就从法律上找藉口杀了他们。如今将军您做秦将已三年了,士卒伤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