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陕西省汉中市青羊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82300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汉中市青羊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陕西省汉中市青羊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汉中市青羊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 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一个 叛臣。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 ,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文言文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 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 所“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有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来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 到了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的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文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参考答案: 1. A    2. C    3. B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经济动车与文化警觉 沈苇 ①几年前,在苏州的一次诗会上,我说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令在座的诗人们感到惊讶、不解。我接着说,消失的不是苏州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假山瘦石、草木花卉,而是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情怀。苏州园林成了旅游景点和文化空壳。今天,我们的财富和能力足以建造更多的苏州园林,甚至能把整座城市变成园林,但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苏州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开着宝马、凯迪拉克的 “名人”急冲冲出入于今天的 “苏州园林”,但他的目光不再注意墙角边一朵小花的开放和凋零,他的心灵再也体验不到水塘里一尾锦鲤游弋的快乐。   ②我觉得火车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旅行工具。相对于汽车,火车有空间感;相对于飞机,火车则有时间感。所以,在中国火车全面提速的早几年,我甚至想给铁道部长写信,建议他给兰新铁路减速。因为我生活在新疆,而我的老家在浙江,每次回家和返疆,都要乘坐往返于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54次、51次列车。提速前,这趟列车要走三天三夜:第一天,大家为了 “占领”行李架可能会发生争吵、冲突;第二天,面对面有些尴尬,从沉默到试探性地沟通、说话;第三天,敞开心扉,有了无障碍交流,有的开始分享一只烤鸡,一起喝起了啤酒……在火车上结识朋友、产生爱情,是时常发生的事情。火车提速到两天两夜后,第一天和第二天情形照旧,第三天却没了……一起乘坐了火车,一起经历了漫漫长旅,车上与车下,都是陌路。 “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我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进步、阻挠发展,而是包含了一个 “游子”朴素、诚恳的文化动机。 ③这两件事情,表面上看是社会进步带来生活方式改变的两个例子,具有抽样分析、个案讨论的价值。但环境的变化已触及到每个人内心,并且是切身的、具体而微的。时代步伐和个人节拍之间,出现了失调;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失衡,文化困惑由此产生。难道社会已分成了几张皮: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心灵的……但社会仍是一个整体,必须在一个共同体中协调向前,尽管它有点气喘吁吁、慌不择路的样子,却是包裹在一张皮里面的。我们深陷于资讯、影像与复制之中,置身于雅克·厄鲁尔所说的 “极度视觉化的时代”,一切都从属于视觉化,在视觉化之外什么都没有意义。  ④经济是个手段,不是心智完善以及抵达完美人性的目标。文化朝向这一目标,所以文化需要工具和手段。我们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那么,从文化现实来说,文化又可以分为外部文化和内在文化。内在文化指向心灵、情感、思想、人性,这也正是文学需要呈现和探讨的。只有人类内在的天赋秉性得以有效、和谐地发展,人性才能获得尊严、富足和愉悦。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工具和手段,追求文化的高质量、高品位,并抵达文化内在的终极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宗教、科学、诗歌、哲学都肩负着这一基本的责任和使命。但目前的情况是,文化共时性 (古典/当代、传统/创新)被忽略了,文化关系 (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生了错位,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往往被当作了文化目标。一方面,太多的聪明人把文化搞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他们高谈阔论文化,其实是打着文化的旗号在行经济之事,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文化成了工具手段;另一方面,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但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已是一个现实。   ⑤如何使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获得一种新的平衡,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现在,经济发展不再是一趟普客列车,而已是动车和高铁,火车上的三天三夜终有一天会变成30个小时。我不知道这究竟是时间的获得还是时间的失去,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飞速的经济动车上,被惊醒的文化充满了警觉,这是文化自觉、人类自觉的一个前提。文化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它几乎是社会的全部要素和我们的唯一出路,攸关性命和未来。                               (有删减) 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5分) A.作者所说的苏州园林已经消失了,是指我们的心灵已远离了园林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园林本身并没有消失。 B. 作者想给铁道部长写一封信,不是要反对火车提速,而是觉得“慢”的乐趣消失了,这使人感到遗憾和惆怅。 C.人们往往将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当作了文化目标,因此文化共时性被忽略了,文化关系发生了错位。 D.大众传媒传播的文化,文化的内核被遮蔽了,文化的层次被混淆了,文化的工具被放大了,它对文化传播谈不上贡献。 E.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充满警觉的文化提醒我们,不能仅仅把文化当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元素。 13.下列不属于颠倒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3分) A.苏州园林成了热闹的旅游景点。 B.现在很多地方大打“名人故里”争夺战。 C.一些地方以经济价值即盈利多少作为申报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尺度。 D.各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投入。 14.从文章看,作者通过苏州园林和火车的两个例子想说明什么?(4分) 15.联系全文,说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文化的浅表化、庸俗化和娱乐化,我们应该怎么做?(4分) 参考答案: 12.答案:AB。(A.原文第一段有说明;B. 文章第二段有说明。C.强加因果。原文为“文化共时性 (古典/当代、传统/创新)被忽略了,文化关系 (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生了错位,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往往被当作了文化目标。”D.曲解文意,原文为“大众传媒无疑对文化传播是有贡献的”;E.偷换概念,原文为“它几乎是社会的全部因素”。) 13.答案:D.(根据原文,打着文化的旗号在行经济之事也就是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因此,A、B、C三项都属于颠倒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14. 答: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步伐和个人节拍之间,出现了失调。 ③经济运动与文化建设之间,也出现了明显失衡,文化困惑由此产生。 ④社会这一整体中各元素间有割裂不能协调向前的危险。(社会已分成了几张皮) (答到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15.①通过工具和手段,追求文化的高品质、高品位,并抵达文化内在的终极目标。 ②重视文化共时性。 ③摆正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不能把文化工具和文化手段当作文化目标。(不能让文化关系发生错位)。 ④应使粗犷强悍的经济运动与细致完美的文化建设获得一种新的平衡。(每点1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洋政策是国家以海外国家关系、海上贸易为对象制定的政策,海洋政策的制定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 元朝“官本船”制度出现,“于泉、杭二州立市舶都转运司,造船给本,令人商贩,官有其利七,商有其三”(《元史·卢世荣传》),显示出官方直接参与海外贸易的趋向。明朝国家直接垄断海上贸易,实行朝贡贸易与海禁相结合的海洋政策,事实上,朝贡贸易本身也包含着一定的民间海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续文献通考·市籴考》) 明朝把朝贡和贸易,或者说外交和通商完全合二为一,形成了其海外贸易政策的鲜明特征,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国家全面垄断海上事务,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的制,,遂使民间海商完全退居到从属官方朝贡贸易的地位。 成弘之际,白银成为全社会需求的货币,而中国银矿出产有限,海外贸易商品库存殆尽。从此时开始,民间私人海上贸易蓬勃发展的大趋势显现了出来,海上走私猖獗。史载“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船贸易海外者”,广东“有力者则私通番船”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作为朝廷重臣,丘浚提出了以白银为上币,批驳了海上贸易招致边患的错误观点,建言开放海禁。 至嘉靖初年,即16世纪初,一方面,白银货币化基本奠定了作为流通领域的主币态势,白银渗透到整个社会,促使各阶层上上下下产生了对白银的需求。这一巨大的且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使其与当时国内白银储存量以及银矿开采量严重不足的矛盾凸显了出来。朝贡贸易不能满足需要,向海外寻求成为必然。另一方面,进入16世纪,西方的武装殖民者相继来到了东方海上,他们采取亦商亦盗的贸易形,展开对于海上资源的激烈争夺,国际海上贸易呈现新态势——无政府状态与海商兼海盗的海上劫掠成为常态。特别是“嘉靖大倭寇”事件,说明海上的海商兼海盗势力已严重影响了海上贸易秩序,甚至威胁到明朝统治。在调兵遣将平息倭寇以后,明朝海洋政策完成了从以政治为重心到以经济为重心的转折,做出了重大调整。政策转变意味着制度变迁,开启了两种海上貿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前者孕育了福建海商合法化及其集团的崛起,到万历末年,“海舶千计,漳、泉颇称富饶”,中国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成为17世纪东亚海上贸易的主体;后者孕育了葡萄牙人入居及其经营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海上丝绸之路扩展到全球。两种海上贸易模式预示了晚明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新格局一一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 (编自万明《明代海商与海上秩序》,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朝在泉州、杭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官商分利,标志着官方直接参与海外贸易。 B. 明朝前期,民间海商通过朝贡贸易中的互市交易进行商贸活动,无法发挥主动性。 C. 因为民间海商处于从属朝贡贸易的地位,所以明朝将外交和通商完全合二为一。 D. 白银货币化在明代海商由被动到主动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时间顺序,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明朝民间海商逐渐成为海上贸易主体的过程。 B. 文章以成弘之际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为前提,通过分析史实认为开放海禁很有必要。 C. 文章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入手,详细阐释了16世纪明朝海洋政策调整的原因。 D. 对于海洋政策,文章先厘定概念,接着逐层分析,梳理出明朝海洋政策调整的脉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显示出朝贡贸易带有互通有无的贸易性质 B. 16世纪海上竞争激烈,外来侵扰破坏了原有海上贸易秩序,这对明朝海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大影响。 C. “嘉靖大倭寇”事件说明海商兼海盗势力已严重影响了海上贸易秩序,暴露了明朝官方应对海上危机的乏力。 D. 中国商民可在福建、广东出洋贸易,预示着海商集团的成长、壮大和东西洋贸易网络正式开创运行。 参考答案: 1. B    2. B    3. D 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标志着官方直接参与海外贸易”错,原文是“显示出官方直接参与海外贸易的趋向”,并非“标志”,C项,因果倒置,原文是“明朝把朝贡和贸易,或者说外交和通商完全合二为一,形成了其海外贸易政策的鲜明特征,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国家全面垄断海上事务,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的制定,遂使民间海商完全退居到从属官方朝贡贸易的地位”。D项,“决定性作用”于文无无据。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开放海禁”不是文本的观点,而是丘浚的观点。原文“作为朝廷重臣,丘浚提出了以白银为上币,批驳了海上贸易招致边患的错误观点,建言开放海禁”。 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D项,由原文“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可知,选项中“中国商民可在福建、广东出洋贸易”错。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8分,每小题2分)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太祖平袁氏,以柔为营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   “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   其召复之。”还皆自励,成为佳吏。   文帝践阼,转加治书执法。时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过之。”于是遂绝。   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时猎法甚峻。宜阳典农刘龟窃于禁内射兔,其功曹张京诣梗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龟付狱。柔表请告者名,帝大怒曰:“刘龟当死,乃敢猎吾禁地。送龟廷尉,廷尉便当拷掠,何复请告者主名,吾岂妄收龟邪?”柔曰:“廷尉,天下之平也,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毁法平?”重复为奏,辞指深切。帝意寤,乃下京名。即还讯,各当其罪。   护军营士窦礼近出不还。营以为亡,表言逐捕,没其妻盈及男女为官奴婢。盈连至州府,称冤自讼,莫有省者。乃辞诣廷尉。柔问曰:“汝何以知夫不亡?”盈垂泣对曰:“夫少单特,养一老妪为母,事甚黍谨,又哀儿女,抚视不离,非是轻狡不顾室家者也。”柔重问曰:“汝夫不与人交钱财乎?”对曰:“尝出钱与同营士焦子文,求不得。” 时子文适坐小事系狱,柔乃见子文,问所坐。言次,曰:“汝曾单人钱不?”子文曰:“自以单贫,初不敢单人钱物也。”柔察子文色动,遂曰:“汝昔举窦礼钱,何言不邪?”子文怪,知事露,应对不次。柔曰:“汝已杀礼,便宜早服。”子文于是叩头,具首杀礼本末。诏书复盈母为平民。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四》)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时猎法甚峻峻:严厉   B.廷尉便当拷掠拷:调查   C.没其妻盈及男女为官奴婢 没:判刑   D.称冤自讼,莫有省者省:反省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吾未有所失,其召复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 之出入与非常也   C.刘龟当死,乃敢猎吾禁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何复请告者主名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的一组是()   ①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②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   ③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毁法乎 ④即还讯,各当其罪   ⑤柔察子文色动 ⑥汝已杀礼,便宜早服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柔宽以待人,刚任营县县令时,一些作风不正的官员闻风引退离去,他教导部下要宽容他们。那些官员都改过自新,成为了好官。   B.高柔劝谏文帝要谨慎处理举报传播谣言的事件,否则,会让有过错的人失去重新做人的机会,同时又开了狡诈之人诬陷他人的不良之风。   C.高柔执法公平,敢于直谏,在明帝执意庇护诬告刘龟的张京时, 指出廷尉的职责是公正判案,不能随意破坏法令,并再三上奏,言辞恳切。   D.高柔明于决狱断案,在审理护军营士兵窦礼被杀一案时,他机智缜密,善于察言观色,成功地采用心理战术,终于查出窦礼被害的真相。   翻译和默写(共19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 (3分)   (2)汝何以知夫不亡?(3分)   (3)时子文适坐小事系狱,柔乃见于文,问所坐。(3分) 参考答案:  7、A(B.拷:刑讯。C。没:籍没。D.省:审察,引申为“过问”。)   8、C(乃:用作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翻译为“竟”;第二句选自《石钟山记》。A.其:用作副词,表示婉商语气,相当于“还是”/人称代词,选自《师说》。B.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用来……的”等/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选自《鸿门宴》。D.何:用作疑问副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选自《触龙说赵大后》)   9、D(①写奸佞的官员自勉而成为好官;⑤写高柔审案善于察言观色;⑥写高柔敦促疑犯尽早服罪。故①⑤⑥都不能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   10、C(“诬告刘龟的张京”表述不当,张京向校事告发刘龟私自进入苑囿狩猎一事,并非诬告。 ) 11、翻译(9分)   (1)有胆敢用不实之词诬告他人的,拿他所告发人的罪名治他的罪。   (3分。大意1分;“相”1分;第二个’罪”1分。)   (2)你凭什么知道丈夫不是逃跑呢?   (3分。“何以”1分;“亡”1分;句子大意1分。)   (3)这时焦子文刚好因犯小罪坐牢,高柔就去见焦子文,询问他犯   的什么罪。 (3分。“适”1分;“坐”1分;“柔乃见子文”大意1分。)  附[参考译文]   高柔事文惠,是陈留圉人。高柔自从归顺大祖后,执法公正恰当。太祖平定袁术、袁招时,任命高柔为营县县令。县里的人平时扰听说高栗的名声,有几个奸诈的官吏,都自动引退离去。高柔教导大家说:“从首邴吉当玖的时候,对曾经有罪过的官吏,尚且能包客他们,更柯况这些官吏在我这里并没什么过失!还是召他们回来   吧。’这些官吏回来后,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全都成为了好官吏。   魏文帝登基后,高柔被调任治书执法。当时民间多有诽谤朝廷的传言,文帝对此很痛恨,凡传播谣言的人IL洙杀,并奖赏告发的人。高柔上奏说:“如今凡传播谣言的人枕斩杀,告发的人就奖赏。这样,既使有过夹的人失去了改过自新的机会,又将开凶残狡诈之人诬陷他人的不良之风,实在不是消除奸佞、减少诉公的办法,也不是正大光明的治国之道。”文帝于是颁布诏令:“胆敢用不实之词诬告他人的,以他所告发人的罪名治他的罪。”自此诬告之风就   断绝了。   明幸即位,封高柔为延寿亭侯。当时(禁止剥天子苑圃)狩猎的法令非常严厉。宜阳典农刘龟私下在苑圃内射兔,他的功曹张京到坟事处告发这件事。明幸故意隐去张京的名字,把刘龟关进监狱。高柔上表请求明帝透露告发者的名字,明帝非常生气,说:“刘龟应该处死,他竟敢在我的禁地狩猎。进他到廷尉那里,廷尉就应当拷问他,为什么还要说出告发者的名字,难道我全随便逮捕刘龟吗?”高柔说:“廷尉是天下公平执法的官,怎能因为皇上的喜怒而破坏法律呢?”高柔再三上奏,言辞深切诚属,。明帝终于醒悟,于是说出了张京的名字。高柔立即回去审讯,判刘龟、张京两人各自承担   罪责。   护军营的士兵窦礼近日出营后没有回来。军营里认为他逃走了,上表要追捕他,并将他的妻子盈和儿女收做官家奴婢。盈接连到州   府,喊冤申诉,却没人过问。于是就到廷尉那里申诉。高柔问:“你凭什么知道你丈夫不是违跑呢?”盈流着泪回答:“我丈夫从小没有亲人,把一个老妇当作母亲供养,侍奉十分恭谨,又很怜爱子女,抚养熙看从不远离,可见他不是轻薄狡诈不顾家室的人。”高柔又问:“你丈夫与人有没有钱财的交往呢?”盈回答说:“曾经借钱给同营的士兵焦于文,要他还钱,却没收到钱。”这时焦于文刚好因犯小罪坐牢,高柔就去见焦子文,询问他所犯的罪。言谈中,同他:“你以前有没有向人借过钱?”焦于文回答说:“我自幼孤单贫穷,从不敢向人借钱物。”   高柔观察到焦于文脸色异常,就说:“你从前就借过窦礼的钱,为什么说没有呢?”于文感到惊奇,知道事情败露,应对时显得语无伦次。高柔说:“你己杀了寞礼,就该早早认罪。”于文于是呷头,全部坦白了杀窦礼的经过。明帝下诏书恢复了盈母于平民的身份。   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蔡先生传 ①蔡先生者,讳霁。生而端慧,进止如成人。大父授之经,退务刺其大义。家贫,父自食永春掾史。公内自念:“吾父虽安此,然赵景真闻父叱牛声而泣,岂必其父之不安于耕乎?致身显亲,子职尔。”遂慨然欲以经术自奋。 ②遂从入永春。父携公请令。令试而奇之,曰:“勿以俗学没之!”具束脩,令学于傅君。乙亥,出就试,邑令首拔之,补诸生。举万历己卯乡试。丙戌,上春官不第。己丑,始得补玉田县教谕。抵延津,父讣至,一痛几绝。 ③服除,补闽之长泰谕。凡孝廉为此职者,得题其衔曰“署”,明其非守官也,外资其禄而心厌薄之。公曰:“否。有禄即官也,何署为?且署独不得有所事事乎?”其立教依经行,而以宽栗剂之。每出私钱具食讲艺,所拔识多显者。郡庠有某生为怨家所中,公廉其诬,为督学白之。某生持进谢,辞遣之。 ④乙未,迁蜀之乐至令。会有采木之役,木所产,人兽绝迹,官给镪①募民役,悬格②啖之耳。约事竣而给之。民先出钱,所给多不能雠其直。桀黠者多相规卸免,单朴者始承其末,流官竟不得其要领。公下车,卒出不意,征父老数辈,人给笔札,令疏注堪应募者姓名,各以所臆疾书。书已,即收之。为之稽粮册,以知其赋之高下;证甲牌,以验其廛之多寡。然后榜示占役者于门。  丁弱赋强,则出金助往募者。扉屦③不任者,始得自诉。汰其实者,而抶其诬报及妄求免者。乃更为立补助之条,定番休之规,信给发之约。用大义谕遣之,民始劝往矣。采木罢,寻有旱疫之眚,多方勤抚之,然于豪猾无所错贷,犯科者壹以三尺终始之。 ⑤先生自为孝廉至官归,二十余年,僦屋而居,瘠田十余亩,义不以贫告人。将解邑时,有赇二百金,不以污归橐,籍置之而已。其子借得邮符,为公归途计,匣之不用。 (选自明·钟惺《隐秀轩集》,有删改) [注]①镪:成串的钱。②悬格:公布标准。③扉屦:草鞋。 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退务刺其大义              刺:批评 B. 有禄即官也,何署为        署:代理 C. 约事竣而给之              竣:完成 D. 僦屋而居                  僦:租赁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文中称蔡先生为孝廉,是明清时对进士的雅称。 B. 流官:明代在云贵川等少数民族地区任职的官吏,……。 C. 下车:从车上下来。古代被封官员坐驿车去上任,后用“下车”指官员初上任。 D. 三尺:法律。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庠有某生为怨家所中,公廉其诬,为督学白之。 (2)将解邑时,有赇二百金,不以污归橐,籍置之而已。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13. 根据第四段内容,概括蔡先生为让百姓服役采取了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0. A    11. A    12. (1)郡里学校有个学生被和他有仇怨的人中伤,蔡公查访清楚他被人诬陷的事实,向督学说清楚这件事。 (2)将要卸任离开时,有人贿赂他二百两银子,他没有把赃银放入口袋里,只是登记并放在那里罢了。 (3)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13. ①查清实情,张榜公示;②区别对待;③完善制度;④晓以大义。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刺:探求。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是明清时对进士的雅称”错误,明清时指举人。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庠:学校;中:中伤;为……所:表被动;廉:查访;为:向;白:说清楚;之:代这件事;解邑:卸任;赇:贿赂;橐:口袋;籍:登记;舒:抒发;自见:宾语前置句,表现自己的思想。 【13题详解】 此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分析,然后根据文中的重点在句子作答,此题要求概括蔡先生为让百姓服役采取了哪些措施,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在句子“官给镪募民役,悬格啖之耳,约事竣而给之”“桀黠者多相规卸免,单朴者始承其末,流官竟不得其要领”“稽粮册,以知其赋之高下;证甲牌,以验其廛之多寡。然后榜示占役者于门”“用大义谕遣之”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蔡先生,名霁。天生端正聪慧,举止和成年人一样。祖父教授他经书,他回来一定要探求其中的深义。家里很贫穷,父亲做永春县掾史来谋生。蔡先生心里想:“我的父亲虽然安于这样的生活,然而就像赵景真听到父亲吆喝牛声就难过而泣一样,难道是他的父亲不安心于耕种吗?献身出仕,使父母富贵荣耀,是做人子的职责。”于是意气激昂,想通过经术来自我发奋。 于是跟随父亲到永春。父亲带着他拜见县令。县令试探一下他的才能,认为他很不一般,说:“不要用俗务埋没他!”于是准备了礼物,让他向傅君学习。乙亥年,出来考试,县令首先选中了他,补为诸生。后来万历己卯年乡试中举。丙戌年,参加礼部会试,没有考中。己丑年,才得以补任玉田县教谕。他刚到延津,父亲去世的消息就到了,他悲痛欲绝。 服丧期满,补任福建长泰县教谕。凡是举人做这个官职的,都会注明他的职衔为代理,表明不是正式官职,县里表面上提供俸禄,但实际上心里讨厌轻视。蔡公说:“这是不对的,有俸禄就是官员,为什么是代理呢?况且代理的官员难道就不能做实事吗?”他依据经书来教学,宽严相济。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准备饭食讲学,所选拔赏识的人大多后来声名显扬。郡里学校有个学生被和他有仇怨的人中伤,蔡公查访清楚他被人诬陷的事实,向督学说清楚这件事。这个学生拿着财物来感谢,蔡公拒绝并打发他离开。 乙未年,调任四川乐至县令。适逢有伐木的差役,而木材的产地,人兽绝迹,官府出钱招募百姓从事这个差役,其实就是公布出来以利诱人罢了。约定事情完成后付钱。百姓先拿出钱,而官府所给的钱大多不能抵得上百姓拿出的钱。凶悍而狡猾的人相互谋划免于服役,淳朴敦厚的人也紧跟着他们这样做,到任的官员始终不知如何处置应对。蔡公一到任,出其不意,征召来几位有名望的老人,给他们笔纸,让他们分别写清能应募者的姓名,让他们按心里所想快速写下。写完,立刻收上来。为他们查考粮册,来知道他赋税的多少;查验户牌,来查明他田地的多少。然后在府门张榜公示应该服役的人。男丁弱赋税多,出钱帮助前去服役的人。家庭特别贫困的人,才能自我申诉(免除差役)。去除那些符合事实的,责打那些虚报以及胡乱申请免除差役的。于是更改确立补助的条例,定下轮流休息的规定,明确给付报酬的约定。晓以大义,派他们前往,百姓才受到鼓舞,乐于前往。伐木结束,不久遭遇干旱的疾苦,蔡先生对百姓多方慰劳安抚,然而他对于奸猾之人没有宽恕,对于犯法的人一律依法处置。 先生从中举人到卸任,二十多年,一直租赁房子居住,只有十几亩薄田,讲究节义,不因贫穷求人。将要卸任离开时,有人贿赂他二百两银子,他没有把赃银放入口袋里,只是登记并放在那里罢了。其子借来驿站供应食宿车马的凭证,为蔡公回来途中打算,蔡公把它放在匣子里不用。 6.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小人之过必文(掩饰) B. 过也,人皆见之(有了过错) C.可以语上也(语言)    D.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 参考答案: C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往往捉襟见肘。 B. 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堵车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参考答案: D 如数家珍”的释义为“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本句中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A“捉襟见肘”的意思为“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B“未雨绸缪”中“绸缪”意为“紧密缠缚”。全词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C“自惭形秽”得意思为“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据释义可知前三项为正确的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健康素养是个人理解和获取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B. 这些任务很艰巨,它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