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5题。(8分)
财产权何以如此重要
个人财产权绝不是人的身外之物,不仅仅用来满足人类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它是人类文明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与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社会的进步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没有个人财产权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它既是市场经济中的要素-----诚信、契约、竞争、利润等人类文明价值产生的渊源,又是维护这些文明价值的保证。没有个人要受制于他人或组织,处于服从、被强制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人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不可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所以,没有个人财产权,就没有自由、权利和道德。
个人财产权与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它既是市场经济中的要素——诚信、契约、贸易、竞争、利润等人类文明价值产生的渊源,又是维护这些文明价值的保证。没有个人财产权,必然是权力至上。在此背景下,个人只得通过权力获得财产,或通过权力剥夺别人的财产。而这种源于权力的财产由于缺乏获得的正当性,不可能赢得人们的认可。
经验告诉人们,由于否定个人财产权,我们看到的不是“公而忘私”,而是私欲不受遏制的膨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争斗和随之伴生的人类一系列罪恶的产生。
个人财产权应同言论、信仰自由等人类基本权利一样,居于被优先和特别保护的地位。只有个人财产权得到保障,其他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或才有实现的可能,否则,不仅将失去既已获得的权利,而且我们希望实现的权利也将变得毫无实现的可能。
13.阅读第一段,分条概括个人财产权的重要性。(3分)
答:① (12个字)
② (10个字)
③ (18个字)
14.“这种源于权力的财产由于缺乏获得的正当性,不可能赢得人们的认可。”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3分)
答:
。
15.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的表现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2.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昼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末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谈美书简》,有删节)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大凡艺术创作中的写实主义作品,因为妙肖人生和自然,而使观者回到实际人生,从而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B.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的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的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都是与自然有一种距离的艺术作品。
C.人生和自然总有一定的缺陷,艺术的最高目的正是妙肖人生和自然并弥补这些缺陷。
D.一般人虽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E.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本来很辛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这是因为人们持有实用的态度。
B.树的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而正身是实用世界的一片段;所以倒影比正身总让人感到美。
C.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在当时人看,是失节,是秽行丑迹,但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再受现实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
D.人们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也不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周鼎汉瓶,是因为不能在艺术品和实际人生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14.划线句子中“缘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说明。(4分)
15.概述作者认为的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2.A、C(A项,应是“极端的写实主义”,而不是“大凡艺术创作中的写实主义”,两者的内涵是不一致的;C项,“最高目的”夸大了艺术的作用,“妙肖人生和自然”也不对。)
13.A(“持有实用的态度”错,是“人们从实际世界跳开”。)
14.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2分);从实用世界跳开,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就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2分)。
15.(1)有了距离,才能使观者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2)有了距离,艺术才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3)有了距离,作家才能将切身的经验和情感客观化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
略
3.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
金翅雀
[葡 萄牙]米·托尔加
一家三口人正在不声不晌地吃饭,孩子突然开口说:“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母亲抬起头,瞪大了黑黑的眼睛。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也许是为了回答母亲询问的目光,也许是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孩子又重复了一句:
“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
孩子高兴了,指手画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着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权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灵魂吻着可爱的宝贝。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
孩子没有在意,接着讲下去。他说,把羊拴在一棵金雀枝上,开始往松树上爬。
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最后才停下来,四肢牢牢抓住坚硬的树皮。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不得不在结实的树权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
听到这里,父母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着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攀附树枝。①突然,两个人看见孩子身子一斜,从高处、从松树顶上栽下来,掉在硬邦邦的地上,看来是必死无疑了。
但是,孩子无意中表明,他站在树巅,完全不曾意识到飘在空中、面临深渊的可怕,并且也没有掉下来。倒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②他拿起鸟蛋以后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吻了它一下。蛋壳得到了孩子嘴唇上的这点热气,突然从中间裂开了,里面露出一个还没有长羽毛的金翅雀。
说这件怪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如同复述从邻居那里听来的《出埃及记》的故事一样。
随后,他满怀怜爱地把小鸟放到毛茸茸的鸟巢里,从树上下来了。现在,他心境坦然,非常高兴——发现了一个鸟窝!
晚饭吃完了,屋里气氛严肃,谁也没有开口。后来,一家人回到暖烘烘的壁炉旁边,看着里边燃烧的橄榄木时,父亲和母亲才交谈了几句。他们的话说得晦涩难懂,孩子没有猜透。何必要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呢?他只想把那只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小鸟的形象深深保存在记忆之中。
19.孩子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父亲的神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写?(4分)
20.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4分)
21.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6分)
①突然,两个人看见孩子身子一斜,从高处、从松树顶上栽下来,掉在硬邦邦的地上,看来是必死无疑了。
②他拿起鸟蛋以后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吻了它一下。
22.结合小说的主题,设想文末父母说了些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9.从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再到提心吊胆,最后以沉默结束,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为孩子危险之旅的担忧、紧张,以及对孩子好奇心、探索精神、勇敢行为的保护,表现 父母对孩子的爱。(4分,过程2分,作用2分)
20.第三人称叙述。(1分)①文章采取的叙事视角很独特,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写法,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1分)②较为自由的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1分)将孩子发现和寻找金翅雀的过程与父母和孩子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交替描写,双线并举,使主题更为丰满。(1分)(4分,言之成理即可)
21.①心理描写,写父母的想象,(1分)形象地写出父母如临其境时的惊慌失措,(1分)表现他们的紧张、担忧。(1分)
②动作描写,小孩对鸟蛋的一“吻”,(1分)怜惜之情尽在其中,(1分)表现他对生命的淳朴的爱。(1分)
22.设想的内容在于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因此父母交流的内容不应该是对孩子的责骂,除了对孩子的担心外,还应有对孩子好奇心、探索欲和勇敢的作为的呵护,对孩子爱心的肯定。(4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小题3分)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纪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注】:屩:草鞋。 零丁:招贴。
1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辄榜之宫观、街市间 榜:告示
B. 觉而以为不祥 觉:醒来
C. 以视府君,爱恶顿殊 视:比较
D. 缮写其兄里、系、年、貌为零丁 缮:抄写
11、下列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 钳口槁肠而不恤 将成家而至汝
B. 英宗惟恐其弟之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以视府君 以吾一日长乎尔
D. 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小雷府君为寻找外出经商十年未归的兄长,在没有任何音信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 这篇文章透过写兄弟的有爱,讽刺了帝王因“富贵厉害”而“伐性伤恩”,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虚伪。
C. 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寻找哥哥的故事却没出现过。
D.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而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家室,他最后只好惋惜而归。
第Ⅱ卷 (主观题,共114分)
四、(28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4分)
译文:
②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纪载者忽之欤?(4分)
译文:
③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项脊轩志》)(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0.A 榜:张贴(告示) 11.B A转折/顺承 C用/因为 C取独 D 在/比
12.D 最后带伯震一起回乡
13、①他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
②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
③又在庭前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所围的花圃,也就增添了光彩。(得分点:倒装、植、栏楯、胜)
【参考译文】
一天,先生进入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这是我家乡的伞。”顺着伞把儿看,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
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
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面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
略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9分)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予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夕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魏国公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改“夜”为“昼”命名厅堂。 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相与骈肩累迹 累:重叠
B.勒之金石 勒:约束
C.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安排
D.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铭:铭刻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B.买臣见弃于其妻 合于《桑林》之舞
C.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以表明自己对富贵的态度一事,
旌扬了韩琦的高风亮节。
B.本文主要叙述了韩琦年轻时即高中科举,当时很有声望,后虽身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我
夸耀的事实。
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的事例,是为了拿他们的无礼傲慢、骄矜自夸来反衬韩琦的
谦逊和不事张扬。
D.作者虽未登“昼锦堂”,却为能诵读到魏国公之诗而感到幸运,并因钦敬韩琦的为人而
写下此文。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3分)
(2)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4分)
14.用“/”给下面划线语段断句(3分)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晰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参考答案:
10. B (勒:雕刻、铭刻)
11. C(取独。 A、并列,修饰;B、被,和;D、就,仅仅 )
12. C(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无礼傲慢、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
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
13. (1)大凡读书的人当他还处在穷困的时候,在乡里受困苦,一般的人和小
孩都能够轻视他,欺侮他。 (得分点“穷”“困厄”“易”)
(2)诗篇说的是快意于感恩报仇,夸耀个人多誉,都是值得鄙薄的。他不以
昔日人们所夸耀的为荣,反而作为自己的警戒。 (得分点“快”“矜”“薄”
“以为戒”)
14. 善用兵者 / 使之无所顾 // 有所恃 / 无所顾 / 则知死之不足惜 / 有所恃 /
则知不至于必败。 (“/”处错一处扣1分,“//”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大凡读书的人当他还处在穷困的时候,在乡里受困苦,一般的人和小孩都能够轻视他,欺侮他。象苏秦遭到他嫂子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抛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四匹马拉的高大的车子,旌旗在前面开道,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上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迭着脚印,一边仰望一边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马蹄子中间,向新贵人悔过请罪。这就是一个普通士子,成功得志时,那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ks5u
只有大丞相魏国公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祖辈起代代都有美好的德行,都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轻时,就考取科举高榜,登上显要的位置。天下的读书人,听其传布四方的德音,仰望其播及的风采,已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一时侥幸得志,出乎庸男和愚妇的意料而使他们惊异,并向他们夸耀。既然这样,那么仪仗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桓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及百姓,功勋立在国家,使这些事迹刻在钟鼎碑石上,传播在声乐和文章里,光耀后世,永世不朽,这才是魏国公的心志。读书人也是在这点上对魏国公寄与希望啊。哪里只是荣耀于一时,荣耀于一乡呢?
魏国公在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身份,管理相州,就在后园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留给相州的人民。诗篇说的是快意于感恩报仇,夸耀个人名誉,都是值得鄙薄的。因为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得荣耀,反而把它当作自己的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够轻易估量啊?因此他能够出为大将入为丞相,勤劳地为朝廷办事,不论平顺时还是险难时都一样。至于面对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议题,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声色,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歌曲里,是国家的光荣,而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有机会登上魏国公的厅堂,却庆幸曾诵读他的诗篇;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就写下这篇记。
[断句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要使人无所顾忌,有所依靠。无所顾忌,就知道死不值重惋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必定失败。手中有尺把长的鞭子,遇着凶猛的老虎,便会振奋呼喊,拿起鞭子搏斗;空手遇着四脚蛇,也会变了脸色退步不前。这是人的常情啊。
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如:到,往,引申为“接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B. 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C. 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D. 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 “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C. “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D. 《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专门赐门帖子给资格最老的他,以此来赞扬他。
B. 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C. 陶安擅长政治投机。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D. 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参考答案:
10. D 11. C 12. C
13. (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
(2)有位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追问说:“陶安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曰”。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邪说”“美味”“正道”“天下”等即可作出判断。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题,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吊伐”,吊民伐罪,指抚慰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对传主行为的评价褒贬不分,不是“擅长政治投机”,也不是“奉承”太祖,应该是有远见卓识。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谕”,告诉、传达;“顺逆”,顺从叛军的命令;“婴”,围住。第二句得分点:“隐过”,私下的一些过失;“诘”,追问、责问;“宁”,怎么。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后因事被贬桐城知府,后改配饶州知府。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民众,陶安不同意。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奉祀他。
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 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____________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 ①②④⑤③ B. ①④⑤③② C. ④①③②⑤ D. ④②⑤①③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补写句子(④句中首次提到“箕顶”,那么才有后文对“箕顶”的描述,所以②应在④后;空格后的“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句中提到的“遗址”,显然是在告知其前应是③;而③明显是从上往下看的景象,所以应在“箕顶”之后,即④②之后。排除法,即选D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所谓“连贯”,即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组合与衔接要自然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共同的话题、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衔接与呼应,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连贯,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的常考点。而该题中可以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8.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示例:一副眼镜,自己的才是清晰的;一双鞋子,合脚的才是舒适的;一个想法,切合实际的才是能够实现的。)
参考答案:
示例一:一支钢笔,自己的才是顺手的;一道作业,独立完成的才是真正理解的;一个朋友,与你患难与共的才是值得信赖的。
示例二:一句问候,出自心底的才是真诚的;一间房屋,自己的才是温馨的;一份财富,自己创造的才是真实的。( 句式与例句一致,语句较通畅,合乎逻辑,有一定思想性即可)
9. 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对广州体育馆的所在位置作一个介绍。(4分)
参考答案:
略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诗词教育”已成为某小学的办学特色。走进校园,不仅处处可见学生的诗词作品,就连平时搞活动,也和诗词分不开。为了营造诗词创作的氛围,学校把诗词创作和班级考评挂钩,每周检查反馈。
对学校的这种做法,有的反对,有的赞成。请以赞成者的身份,仿照反对者的句式写一句话。
反对者说:实行功利色彩的考评,助长形式主义的风气,岂不是与诗教的初衷相悖吗?
赞成者说: ▲
参考答案:
参考示例: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倡导诗意栖居的生活,不该从小学开始吗?(句式2分,其中对偶1分,反问1分;内容2分)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宋国有一家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丝絮为业,他们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受冻开裂的药。有人听说了,就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