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郴州市行廊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15分)果戈理:不死的魂灵尤里马恩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4月1日文章】4月1日,俄罗斯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的200周年诞辰。斯人已逝,但并未被世人所遗忘。 果戈理对文字的精准驾驭、对世事的洞察入微是与生俱来的。他出生在渡尔塔瓦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瓦西里年长母亲玛丽亚l 4岁,果戈理是他们浪漫爱情的结晶。果戈理的文学天才与幽默感遗传自父亲,而他敏感多思、淳朴善良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性格,则继承自母亲。 父母的关爱和家乡旖旎的自然风光赋予年幼的果戈理以灵性,
2、而乡村民谣诗赋的耳濡目染,更点燃了果戈理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激情。 中学时代,他悄悄地创作了一首长诗,有些稚气但琅琅上口。到圣彼得堡后,他对诗作略加润色并寄给了出版社。童年时代的涂鸦之作变成了铅字。诗作开始在各大书摊发售,但内容的青涩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旋即引来毫不留情的批评。果戈理一举烧毁了他的长诗原稿。 不过,这并非他首次焚稿,中学时代他就以这种方式处理了自己的处女作特维尔多斯拉维奇兄弟。 熟读果戈理作品的人都知道,作家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然而,他的爱情生活却一直鲜为人知。在他看来,妖娆女子是世间最可怕的诱惑,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才能加以抗御。每次邂逅爱情、遭遇美女,他都会惶惶然回避。 青年
3、果戈理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那时他刚到圣彼得堡,经常去维耶利戈尔斯基伯爵家做客,对伯爵的掌上明珠安娜一见倾心。尽管才华横溢,但他在女性面前总是拙于言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社会地位差别太大,以至于我不想说出她的名字。”坠入爱河的果戈理经常给安娜写信,他在寄自莫斯科的一封情书中说:“我安顿下来了!吃住都不花钱。我并不需要钱。所以我从不去想它。”安娜的母亲在看过信后,觉得果戈理实在不善持家理财,所以并不支持这段感情。果戈理曾请安娜的姐夫帮他提亲,遭到了无情的拒绝,非但如此,他还被视为这个家庭不受欢迎的客人。后来,此事在上流社会传开,令作家感到莫大的羞辱,或许这也是他终身未娶的原因。 据
4、说,莫斯科第一美女、著名诗人罗斯托普钦娜爱上了果戈理,女诗人曾经俘获过莱蒙托夫等众多才俊的心,但却未能打动果戈理。果戈理去世后,女诗人曾独自夜探心上人灵柩,并每天差人往果戈理坟前送上一束鲜花,直至终老。 果戈理在圣彼得堡成名,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却没有购置任何一处房产。年轻时,他便将继承自父亲的财产转移到母亲和姊妹的名下。自己选择了四海云游。成名后,朋友都视接待、收留果戈理为一种荣耀,但有时难免会滋生嫌隙。 他曾经在莫斯科人杂志的总编波戈金处住过一段时间,两人的交流经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身为出版人,波戈金希望果戈理能将死魂灵第二部的若干内容先交给自己发表,而果戈理并不急于将小说付梓。
5、生性倔强的他从不奉旨填词,更不曲意奉迎,他觉得文学创作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他与波戈金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只能搬出来另觅落脚之处。 1848年,他搬到了托尔斯泰伯爵处,爱才的伯爵给他腾出了两个房间。如今,这栋旧宅被辟为果戈理之家。 与安娜未果的恋情给了果戈理沉重的打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他期待着死魂灵这部堪与但丁神曲相媲美作品的问世。然而,由于后期沉迷于过去所无情批判过的宗教,他的思想越来越矛盾,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对已写成的文字越来越不满意,最终,他决定将第二卷书稿付之一炬,从头再来。焚稿后的第十天,饱受病痛折腾和创作煎熬的他凄凉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冷眼观世界的智者,一生颠沛流离,临终时
6、裹身的是一件被汗水浸透的、多日未换洗的袍子,他的遗言是:“不要去思考死魂灵,要想想自己鲜活的心!” (选自2009-04-08参考消息,有删节)19综观全文,请简要概述果戈理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20文章在写果戈理遭遇“爱情失败”之时,为什么要交代果戈理在作品中“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5分)21死魂灵是果戈理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但在这篇文章中却鲜有述说,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材料是否恰当?为什么?(6分)参考答案:19【信息整合】(4分) (1)与生俱来的文学天分;(2)父母之爱、家乡风光、乡村民谣诗赋的熏染(或答“环境的熏染”);(3)坎坷的人生经历;(4)对文学的执著和创作上的严
7、格要求。(1点1分)20【鉴赏评价】(5分) (1)果戈理的爱情上的挫折并没有影响他自己的文学创作;(2)果戈理的爱情上的挫折并没有影响他对女性美的看法;(3)通过前后两者材料的对比更有力突显出果戈理人格的伟大(或答“突显其宽容精神”)。(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21.【写法探究】(6分) 恰当。虽然死魂灵是果戈里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但并不一定是作者要重点写的理由。(2分)本文只是一篇果戈里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文章,文章选择从文学之爱、爱情之觞、颠沛流离之痛三方面中的些许点滴来叙述,展现乐作为一个“人”的果戈里更为鲜活的人生(2分)这样写不仅避免落入一般文章的窠臼,读起来,也更
8、自然亲切。(2分) 回答“不恰当”言之成理亦可。2.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佛教石窟艺术李泽厚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
9、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无论是云冈、敦煌,还是麦积山,中国石窟艺术最早要推北魏洞窟,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等印度题材占据了这些洞窟的壁画画面。洞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托出中
10、间的佛身。信仰需要对象,膜拜需要形体。人的现实地位愈渺小,膜拜的佛的身躯便愈高大。然而,这又是何等强烈的艺术对比:热烈激昂的壁画故事陪衬烘托出的、恰恰是异常宁静的主人。北魏的雕塑,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的风度,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人们把希望、美好、理想都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它是包含各种潜在的精神可能性的神,内容宽泛而不定。它并不显示出仁爱、慈祥、关怀等神情,它所表现的恰好是对世间一切的完全超脱。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相反,它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
11、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似乎肉体愈摧残,心灵愈丰满;身体愈瘦削,精神愈高妙;现实愈悲惨,神像愈美丽;人世愈愚蠢,低劣,神的微笑便愈丰睿智、高超。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强烈情绪。但它又仍然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聚。尽管同样向神像祈祷,不同阶级的苦难毕竟不同,对佛的恳求和憧憬也并不一样。(选自美的历程,佛陀世容之悲惨世界)(l)、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
12、一项是()A宗教和宗教艺术都是异常复杂的现象,都是用来信仰和崇拜的,但宗教艺术并不是单纯用来观赏的,一般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B敦煌壁画在不同时代神的世界有所不同比如题材、主题、壁画中人物的画貌、风度不同等这能够说明华夏传统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C北魏佛像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无论是龙门、敦煌还是麦积山等佛像都秀骨清相、长脸细颈、神采奕奕、飘逸自得D神像的巨大、智慧、超然使跪倒在它们面前的芸芸众生显得十分渺小,但即使这样跪拜祈祷的人们因阶级的不同而对佛的恳求也不同。(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南北朝频繁的战乱背景下,佛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和流行,其在整
13、个社会占据统治池位的法律标志脸是北魏和南梁宣布它为国教B中华民族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接受、改造、消化、摆脱的过程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意识行程,体现了中国人对宗教的深刻理解C北魏时代的石窟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些洞窟中的壁画描绘的是由印度传来的佛传、佛本生内容D云冈、敦煌、麦积山等洞窟的所有璧画都是佛像的陪衬,用营造出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来显示佛像的高超和飘逸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是为宗教内容服务的,会在时代变迁、阶级变化等方面发生变化B为显示洞窟佛像雕塑的面部宁静,先民
14、们在创作雕像时将壁画人物与佛像相对比,以及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一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C中国佛像雕塑寄托了中国人的未来、美好、希望,但佛像本身却役有显示出慈祥、仁爱的神情,似乎对人类没有什么关怀和动心D高大的佛像体现的是人间的神情、面相、风度,是由人世间渺小的生命建造的,折射了世间的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参考答案:(1)C (2)D (3)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从第二段开篇可以看出,接下来的内容主要表述的是北魏洞窟中佛像的特点,所以“云冈、敦煌、
15、麦积山等洞窟”错误,“所有壁画”的说法也太过绝对。该题内容难点不在“筛选”,而在“整合”,亦即难在通过思考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上。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渺小与佛像的高大相对比”错误,文中说的“衬托”“对比”指壁画与雕像之间,不是指现实中的人与雕像间。该题内容难点不在“筛选”,而在“
16、整合”,亦即难在通过思考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上。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布依族民居杨三山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考古学家们在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7000
17、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百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
18、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奠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都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
19、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有四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四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堂屋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
20、卧室比较简洁,年轻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6期,有删改)1下列对“布依族民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依族民居有干栏式木楼民居和石板房两种,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建筑,是已经发展成熟的木楼、石板房民居了。B布依族民居中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与其他民居的建筑布局差别还是比较大的。C布依族传统民居室内呈“H”型,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D布依族民居中厨房布局形式从火塘逐步发展而来,布依族厨房是布依
21、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的见证。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这种现象与他们在聚集地收集到的建筑原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B布依族源于先秦的百越人,百越人至少在7000年前就有类似于后来的干栏式建筑的民居,同期的考古也证明了这个观点。C布依族民居的样式、结构特征与他们是农耕民族、农业生产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的思想信仰、生活习俗相关。D布依族整个家庭的中心就是堂屋,堂屋的后面一般是卧室。布依族的家具都是木制的,格调都十分古雅。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依族民居的房顶因为借鉴了汉文化的内容,所以样式除了本民族的悬山式、歇山
22、顶和重檐外,还有汉民族的硬山式。B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层,并且每层的功能不同,比如最上层作为粮仓、放置农具等。C火塘的位置因为布依族房屋建筑的不同而不同,如平地楼的火塘一般在一楼,主要用来烧饭、煮菜、烤火、熏制腊肉。D“四大落雁”指布依族民居中堂屋的4根穿枋,它的上面供奉着家神,年节的祭祀是希望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参考答案:1.(3分) B (见文中第三自然段:“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原文中只列举了几种建筑,而其他类型未必就有很大差别;另外原文说的是建筑类型,而选项说的是建筑布局。) 2(3分)A(“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属无中生有
23、,从原文第一、二段可知: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有些是相同的。另外文中没有“原材料决定民居样式”这样的信息。)3(3分)A (B项,原文最后一段“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C项,与原文倒数第四段表述不一致 D项,“它的上面”指的是“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不是指“四根穿枋”的上面。)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原 弊宋 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
24、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
25、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
26、弊者,谓此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B场功甫毕甫:刚刚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通“蓄”D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3分)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ABC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B作者通过古今施
27、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参考答案:10.A 11.A 12.C13.(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
28、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解析:10.【试题分析】鄙,见识浅薄。【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鄙”,一定在原文中理解。【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一定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11. 【试题分析】是说后来的士兵;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是作者的结论。【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易错提醒】是说饥荒时选厢兵的标准。【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
29、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12.【试题分析】文中说:“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逝世已经都没有了,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
30、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13. 【试题分析】(1)为吏、然、簿书听断;(2)督、用者、计其出入;(3)苟知、而、窃食【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易错提醒】簿书听断,词类活用。【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
31、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
32、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
33、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
34、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
35、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5. 阅读下面一篇古文,完成文后各题。(共19分)魏良弼,字师说,新建人,嘉靖二年进士。授松阳知县,召拜刑科给事中。采木侍郎黄衷事竣归家,乞致仕,事者奏衷潜入京师。帝怒,夺衷职。良弻言衷大臣,入都岂能隐,乞正方者欺罔罪,不报。桂萼初罢相,诏察其党。给事中刘世扬等议及良弼。以吏部言,得留。寻命巡视京营,勒罢提督五军梁永福、太仆卿曾直,罪武定候
36、事郭勋家奴,论团营兵政之弊,又请发银米振京师饥,直声大著。会南京等以劾吏部尚书王琼被逮,良弼请释之。帝怒,并下诏狱。论赎还职,仍夺俸一年。三迁至礼科都给事年八月,彗星见东并,芒长丈余。良弼引占书言:“彗星晨见东方。孚敬专横窃威福,致奸星示异,亟宜罢黜。”孚敬奏良弼挟私。帝已疑孚敬,两疏皆报闻。给事中秦鳌孚敬竟罢去。逾月,良弼复偕同官劾吏部尚书汪鋐。帝方向鋐,夺良弼俸。鋐孚敬俱恨良弼。元日,副都御史王应鹏坐事下诏狱。良弼言履端之始,不宣以微过系大臣。帝怒,再下诏狀。狱卒讶来耶!”为垂涕。寻复职,夺俸,时孚敬复起柄政,与鋐修前郤,以考察后命科道官互纠,奏上十一人,孚敬益怒,拟旨切责,令吏部再考。鋐
37、乃别纠二十六人,而良弼及秦鳌、叶洪皆前劾孚敬、鋐者,中良弼竟坐不谨割籍。隆庆初,诏起废藉。以年老即家拜太常少卿,致仕,卒。天启初,追谥忠简。甚矣佞人之可是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佞良之辨,可弗审欤?履端:年历的推算始于正月初一,谓之“履端”,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B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失中C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D甚矣/佞人之可畏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
38、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诏狱:可泛指关押犯人的牢狱:也可特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B占书,即占卜的书。占卜,常指一种用龟壳、蓍草、铜钱、竹签或根据星象等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的活动,含有见微知著的原理,带有迷信色彩。C元日,即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习俗。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描绘的就是元宵节的情景。D赞: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常用来表达编损者对传主或事件的看法,不一定都是赞扬褒奖之词。12下列对原文相关
39、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良弼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他历任松阳知县、刑科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太常少卿等职,其间又伴随着被关押、夺俸、削籍,一生起起落落。B魏良弼为官正直,名声显著。他在视察京城军营期间,劾罢梁永福、曾直使其被罢,判处郭勛家奴有罪批评团营兵政的弊端,又奏请发放钱粮来赈救京城的饥荒,由此名声大震。C魏良弼巧借星象,奏罢奸臣。十一年八月,东井座出现彗星,光芒一丈多长,他利用占卜知识,进言好臣犯君,引起了皇上对张孚敬的怀疑,加上秦鳌的协助,张孚敬最终被罢官离职。D魏良弻是非分明,频遭打击。他为黄衷辩护,替马歇请释,给王应鹏开脱,又极力弹劾张孚敬、汪鋐,曾两次被关进监
40、狱,遭到张、汪二人的忌恨报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1)良弼言衷大臣,入都岂能隐,乞正言者欺罔罪,不报。(5分)(2)逾月,良弼复偕同官劾吏部尚书汪鋐。帝方向鋐,夺良弼俸。(5分)参考答案:10D11C12C 13魏良弼说黄衷是大臣,进京怎会隐瞒,请求治告发的人欺君罔上之罪,没得到答复。过了一个月,魏良弼又偕同同僚弹劾史部尚书汪鋐。皇上正信任汪鋐,罚夺魏良弼的俸禄。10【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
41、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
42、;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元日是正月初一。【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引起了皇上对张孚敬的怀疑
43、”错,原文“帝已疑孚敬”。【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
44、引起了皇上对张孚敬的怀疑”错,原文“帝已疑孚敬”。13【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正”“隐”“向”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45、。【参考译文】魏良弼,字师说,新建人。嘉靖二年进士,授官松阳知县,召入任刑科给事中,采办木材的侍郎黄衷办完公事回家,请求退休,未获批准。侦查消息的人奏告黄衷私自潜入京城。皇上发怒,革去了黄衷的官职,魏良弼说黄衷是大臣,进京怎会隐瞒,请求治告发的人欺君罔上之罪,没得到答复。张璁、桂萼刚被免去宰辅职位,皇上下诏书清查他的同党,给事中刘世杨等人提及魏良弼。因为史部为他开脱,魏良弼得以留任。不久朝廷任命他视察京城军营,魏良弼弹劾罢免提督五军营保定伯梁永福、太仆卿曾直,判处武定侯郭勋家奴有罪,批评团营兵政的弊端,又奏请他们释放。皇上发怒,下令将魏良弼也一同投入监狱,判他交付赎金恢复原职,仍然罚夺俸禄一年
46、,经三次提升,官至礼科都给事中。十一年八月,东井星座出现彗星,光芒有一丈多长,魏良弼应用占卜的书说:“彗星于早晨出现在东方,是君臣争辉的预兆,彗星出现在东井是君主身边有奸臣的征兆,大学士张孚敬专横作威作福,致使邪星显示异状,应尽快罢免他。”张孚敬上奏说魏良弼挟私情诬告。皇上已经怀疑张孚敬,答复说两道奏疏都已阅,给事中秦鳌两次呈上奏疏,张孚敬最终被罢官离职。过了一个月,魏良弼又偕同同僚弹劾吏部尚书汪鋐,皇上正信任汪鋐,罚夺魏良弼的俸禄,汪鋐、张孚敬都恨魏良弼。第二年初一,副都御史王应鹏因事犯罪被关进监狱,魏良弼说新年伊始,不宜因为小过错囚禁大臣。皇上发怒,再次将魏良弼关进监狱,狱卒惊讶地说:“您
47、又来了啊!”为他流泪,不久恢复官职,罚夺俸禄。当时张孚敬又被起用执掌朝政,就与汪鋐为前事报复魏良弼,借考察官员结束,明科道官互相检举,有十一人被举劾,但未连及魏良弼。张孚敬越发生气,代皇上拟写圣旨严厉谴责众官,命令吏部再次考察。汪鋐于是另行举劾二十六人,其中魏良弼和秦鳌、叶洪都是先前弹劾张孚敬、汪鋐的人,朝廷内外极为惊骇,魏良弼最终被判处事不谨慎革去官籍。隆庆初年,皇上下诏书起用以前被削去官籍的官员。魏良弼因为年老就在家中被授予太常少卿,随即退休,不久去世,天启初年,朝廷追赠谥号忠简。赞曰:奸邪之人实在是令人生畏。平反旧案看似贤明,宽赦死罪看似仁义,却不知其实借事报复,刑罚仍失公允。奸邪贤良的分辨,能不慎重吗?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杨烈妇传(唐)李翱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