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81864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辽宁省朝阳市北票第二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不能为了“国际化”丢了“本土化”胡静静不知从何时起,国内的文艺创作开始流行“中外混搭”的路子。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将莎士比亚的大将军寇流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糅合到了一起,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来了一场跨文化的“对话”。正在上映的电影长城也如法炮制,将中国元素同好莱坞怪兽电影结合,希望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蹚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再往前,还有根据朝鲜名著改编的新概念越剧香香传、根据科恩兄弟的血迷宫改编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等。然而,这些貌似时尚的混搭作品除了在营销阶段打出

2、“大受欢迎”的招牌外,真正受到观众尤其是外国观众认可的,恐怕并不多,而谈到中国文化借此“走出去”了多少也就有些尴尬了。张艺谋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在国外市场遭遇惨败就是一例。目前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从选材到制作都得有国际化思维的加持。这种观点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何为国际化思维呢?是在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口味,还是在形式上“中西混搭”?以往,中国电影人的答案是两者皆有。于是我们看到了早些年冯小刚根据莎翁戏剧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夜宴,也见证了其不尽如人意的口碑和票房。归根结底,哈姆雷特的经典性并不是因为情节的扑朔迷离,而在于人性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如“生存还是毁灭”那般哲理深邃的思考

3、。我们对西方经典的借鉴倘若简单地附着于框架,或辅以高端的特效与华丽的阵容,终究会流于肤浅的新瓶装旧酒,也让人看低了中国文化内蕴的创造性。反观曾经在国外备受好评且屡获大奖的国产电影,如英雄卧虎藏龙红高粱等,无不是因为在中国语境下展示了对世界和人性独到的思考,才真正撼动了世界影人的内心,获得了“走出去”的通行证。中国文化元素在这些影片中并未游离而出,沦为刻意呈现的视觉奇观,而是同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有机融合,以饱含象征与隐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相得益彰的故事。俗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真正能赢得国外业界和观众尊重的,必然是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价值观

4、念、文化传统和人情冷暖报以虔诚与忠实刻画之心的作品。当刻意迎合的伎俩越来越容易被慧眼识破,也许不虚伪不矫饰的真诚才是出路。当今困惑于如何“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尤其应当反思:中国文化想要“借船出海”,究竟应当在商业上费更多思量,还是在作品上花更多心思?是应该多琢磨大数据和调研报告,还是着重理解世道人心?我们通常所谓“世界性”,事实上正是就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本身而言的。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均是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而直抵人心的“不可言说之物”,因而也足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的情感共鸣。这有赖于艺术家技术的娴熟,更取决于创作者本人的眼界和识见。毕竟,逼仄的内心境界从来无法体察广阔

5、的大千世界,浅陋的灵魂也不可能予人以深刻的震动。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足以影响世界的感染力,只能来自对世道人心通达而深刻的理解。要推出这样的产品,我们当然应该熟谙自己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和生活中吸取养料,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如果作品确实有文化,得人心,相信定然是不会缺少观众的。(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7.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18. 中国文化“走出去”遭遇尴尬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19. 中国文艺创作怎样才能实现“国际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参考答案:17. 首先指出中国文化试图以“中外混搭”的路子“走出去”时遇到的尴尬;其次指出业界对国际化思

6、维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并举例分析那些能够“走出去”的作品的特点;最后指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怎样做。 18. (1)形式上搞“中西混搭”的模式,而简单地附着于框架或高端的特效与华丽的阵容;(2)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口味,缺乏对人性困境和挣扎的表现;(3)思想上不够深入,缺乏深邃的思考,没有表现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内蕴的创造性。 19. (1)在中国语境下展示对世界和人性独到的思考,将中国文化元素同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有机融合;(2)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真实表现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人情冷暖;(3)艺术家要有开阔的眼界和识见,并以娴熟的技术讲述冲突故事。【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7、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对文章内容进行层次划分。文章第一段主要讲国内的文艺创作开始流行“中外混搭”的路子,来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举例加以说明;第二段讲混搭作品遭遇尴尬,这两段是第一层。第三段主要讲混搭作品遭遇尴尬的原因,即目前业界对国际化思维认识上存在误区,并举例分析说明;第四段举英雄卧虎藏龙红高粱等例子分析成功“走出去”的作品的共同特点,这两段为第二层。第五、六、七段具体指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怎么做,和是第三层。分析完之后,考生就要用简洁的语言分点表述即可。【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

8、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中国文化走出去遭遇尴尬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考生明确题干要求后,到文中找到答题区间,即在文章第三段。第三段从形式、内容、思想等层面分析了业界对国际化思维认识上的误区,考生应抓住“是在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口味,还是在形式上中西混搭?以往,中国电影人的答案是两者皆有”“并不是因为情节的扑朔迷离,而在于人性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如生存还是毁灭那般哲理深邃的思考”“简单地附着于框架,或辅以高端的特效与华丽的阵容,终究会流于肤浅的新瓶装旧酒,也让人看低了中国文化内蕴的创造性”等重要信息,从形式、内容、思想等层面概括作答即可。【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运用文本

9、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中国文艺创作怎样才能实现国际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然后根据文章的行文思路,确知本题的答案主要集中在第四、五、六段,从中找出关键语句,然后加以归纳。如文中第四段分析英雄卧虎藏龙红高粱等作品成功“走出去”的原因时指出“无不是因为在中国语境下展示了对世界和人性独到的思考,才真正撼动了世界影人的内心,获得了走出去的通行证”“中国文化元素在这些影片中并未游离而出,沦为刻意呈现的视觉奇观,而是同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有机融合,以饱含象征与隐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相得益彰的故事”,第五段则指出“真正能赢得国外业界和观众尊重的

10、,必然是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人情冷暖报以虔诚与忠实刻画之心的作品”等。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归纳。【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论证思路这类题目,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

11、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2. 这篇通讯没有在开头直接写明新闻的几个要素,而是去描写草地风景和农民外貌,请问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提示】描写草地风景和农民外貌就是交代了地点栾城、人物种草农民、事件种草。对风景和人物细节的描写更能真实具体地表现种草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以及农民得到实惠后的喜悦心情。从而使通讯更加真实、生动,能够吸引读者探寻农民喜悦的原因。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龙文化源起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

12、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

13、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这种起源在后世的

14、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

15、生存能力而已。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作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注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

16、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C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D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2

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B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D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8、 )(3分)A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B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19、参考答案:1.C(强加因果。前半句已经说是“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只能证明有“超常的能力”,而不能说明保护氏族的作用,何况这一摆塑是否“原龙”还不一定)2. D(本选项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中“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一句,被改成“玉猪龙和鱼龙”“ 相互渗透”)3. B(该项以偏概全,1段中“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中的“其”指的是“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再对照第段“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的话来看,应该还有“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以外的意义。)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参考答案:

20、8,D(连续累年,多年)9B(A第二选项表现的是“魏晋风度”。C第二个选项重在说明桓伊拥有一支名贵“柯亭笛”。D第一个选项表现的是桓伊对百姓的仁爱。)10C(“沉湎酒色”的是晋武帝,另外“君乡间嫌隙冰释,“和好如初”也无依据。)11(1)当时苻坚兵力强盛,边境上多处令人忧虑,朝廷选拔能御敌守边的将领,于是任桓伊为淮南太守。(译出大意给2分,“边鄙”“虞”“距(“距”商议 通“拒”)捍”每处译一处给一分。(2)谢安被(感动)的泪湿前襟,就跨过座位(坐席)走进桓伊,用手捋着胡子说:“刺史大人在这一点上真是不同凡响!”(译出大意给2分,“越席”就“不凡”三处,每译对一处给一分)5. 文言文阅读,阅读

21、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赵雄字温叔,贵州人。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虞允文宣抚四蜀,辟干办公事, 入相,荐于朝。乾道五年,召见便殿,孝宗大奇之,即日手诏除正字。范成大使金,将行,雄当登对,允文招与之语。既进见,雄极论恢复。孝宗大 喜曰:“功名与卿共之。”即除右史,两月除舍人。金使耶律子敬贺会庆节,雄馆伴。子敬披露事情不敢隐,逻者以闻。上夜召雄,雄具以子敬所言对,上喜。金使 入辞,故事当用乐,雄奏:“卜郊有日,天子方斋,乐不可用。”上难之,遣中使谕雄,雄奏:“金使必不敢不顺,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上大喜。雄请复置恢 复局,日夜讲磨,条具合上意,除中书舍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赵雄字温叔,资

22、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赵雄字温叔,资州人。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自选人入馆至此,未满岁也。时金将起河南之役,议尽以诸陵梓宫归于我。上命雄出使贺生辰,仍止奉迁陵寝及正受书仪。雄既见金主,争辨数四。其臣屡喝起,雄辞益力,卒得请乃已,金 人谓之“龙斗”。尝上疏论恢复计,大略谓:“莫若由蜀以取陕西,得陕西以临中 原,是秦制六国之势也。”八年,以母忧去。朱熹累召不出,雄请处以外郡,命知南康军。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会周必大亦力言之,乃止。自雄独相,蜀人在朝者仅十数。及眷衰,有言其私里党者,上疑之。已而陈岘 为四川制置,王渥为茶马,

23、命从中出。雄求去,诏勉留,曰:“丞相任事不避怨, 选才无乡旧。”盖有所激也。祖宗时蜀人未尝除蜀帅,雄请外,除观文殿大学士、 四川制置使。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上思雄不忘,改知江陵府。江陵无险可恃,雄请城江陵,城成,民不告扰。绍熙四年薨,年六十五,赠少师。嘉定二年,谥文定。 (选自宋史赵雄传,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B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C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

24、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D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雄奏/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斋戒。主要用于祭祀、典礼等庄重严肃的场合,斋戒者事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戒除游乐,以示虔诚庄重。B绍熙四年,我国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文中的“绍熙四年”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C陵寝,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通常规模宏大,花费巨大,其名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D薨,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把有爵位高官的死以及皇帝高等级妃嫔

25、和所生育皇子、公主的死也称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雄主张恢复中原,多有献策。晋见孝宗时,赵雄力论恢复国土,深得孝宗赏识;曾经与孝宗日夜探讨恢复之计,恳请设置恢复局。B赵雄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皇帝令他出使金国,围绕迁陵寝与接受国书仪式,赵雄与金主和他的朝臣据理力争,最终完成使命。C赵雄私袒乡党,失去信任。赵雄任相后,蜀地人士在朝廷中任职的有十几个人,皇帝听到传言起疑心,不再让他在京城为官。D赵雄机智应付,保护儒生。朱熹因极论时事惹怒皇帝,赵雄巧妙应对,再加上周必大的规劝,从而避免朱熹受处罚。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难之,遣中使 谕雄,雄奏

26、:“金使必不敢不顺,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2)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参考答案:4A 5C 6D 7(1)孝宗对此感到为难,派遣宦官晓谕赵雄,赵雄上奏:“金使一定不敢不顺从,若有其他变故,我能带他与他一起回到驿馆。”(2)王蔺担任御史,认为按旧例不可以,上书论谏此事。赵雄请求免官,改任泸南安抚使。 参考译文:赵雄字温叔,资州人。隆兴元年(1163)类省试赵雄考取第一名。虞允文任四川宣抚使,将赵雄辟为宣抚使司干办公事,虞允文被召回朝廷任宰相后,将赵雄举荐入朝。乾道五年(1169),孝宗在便殿召见赵雄,以为奇才,当日亲自手写诏书拜赵雄为秘书省正字。 范成大出使

27、金朝,快到启程的日子,轮到赵雄与孝宗对谈,虞允文将赵雄叫去与他谈话。晋见孝宗时,赵雄力论恢复中原,正合皇帝心意。孝宗很高兴地对赵雄说“:功名当与你共享。”于是立即拜赵雄为右史,二个月后晋升为舍人。金廷使节耶律子敬来到朝廷祝贺会庆节,赵雄任馆伴使。耶律子敬披露事情不敢隐瞒,巡逻士兵将此禀告上级。孝宗连夜召见赵雄,赵雄将耶律子敬所讲原原本本告诉皇上,孝宗很高兴。金使返回前入廷辞行,按惯例应当奏乐,赵雄反对,上奏道:“占卜祭祀天地多日,天子正在斋戒,不可奏乐。”孝宗感到为难,派遣宦官告诉赵雄,不可不用乐。赵雄回奏“:金使一定不敢不顺从,若有其他变故,我就将使者带回驿馆。”孝宗很高兴。赵雄又上书孝宗,

28、恳请设置恢复局,君臣日夜相互探讨恢复之计,所有论述都符合孝宗的心意,孝宗拜赵雄为中书舍人。这样,赵雄升迁很快,自选人升至馆职,还不满一年时间。其时金人将挑起河南之役,议定尽以诸陵梓宫归还宋廷。孝宗令赵雄出使金国,前往祝贺生日,金人只同意迁回陵寝及确定国书仪式。赵雄拜见金主后,多次同他争辩。金廷大臣多次站起喝骂赵雄,赵雄无所畏惧,辩词更加有力,最终使金主同意了他的请求,金人将这称为“龙斗”。赵雄曾上书论述恢复计策,大体以为:“恢复应由川蜀进取陕西,占领陕西,虎视中原,则成秦国控制六国大势。”八年,赵雄以母亲逝世,离职守丧。 朝廷多次召用朱熹,朱熹拒不应诏,赵雄请求让朱熹到地方任职,孝宗命朱熹为南

29、康军知军。朱熹上书论到时事,使孝宗很不高兴,孝宗令赵雄加以判别分析。赵雄奏道“:朱熹是个狂妄无知的人,词穷理短,将其处罪正成就了他的名声。若老天包涵大地保佑,可以置而不问。”碰巧周必大也极力劝阻,孝宗才停止处罚朱熹。 张木式两次被孝宗召见,他以为恢复之议固然不错,只是计策不当,又草成奏疏。孝宗很高兴,第二天将奏疏拿给大臣观看,并且亲自书写诏令:“恢复应当如张木式所陈述才对。”随后以张木式为侍讲官,说:“尚且得以在卿直班时与卿讨论政事。”虞允文与赵雄等人很不高兴,他们于是诋毁并抑制张木式。朝廷于广西横山买马,当地各部族都很高兴,争相用好马与朝廷交易。孝宗知道张木式治理政务的成绩,偏向任用张木式,

30、大臣都很嫉妒。等到张木式再至荆南任职,赵雄就事事为难张木式。当时司天上奏,相星在楚地,孝宗说“:张木式当是。”人们愈加忌恨张木式。光宗将受禅即帝位,召见赵雄,赵雄上万言书,陈述修身齐家以正朝廷之道,所论都很切合实际。光宗下诏授予赵雄宁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卫国公,改任湖北安抚使。赵雄患重病改判资州,又为潼川府知府,改任隆兴府知府。绍熙四年(1193)赵雄逝世,终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为少师。嘉定二年(1209),定谥号为“文定”。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水龙吟雪杨无咎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

31、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玕尾。 骨冷魂清无寐。这身在、广寒宫里。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岁事峥嵘,故园睽阻,归期犹未。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注】琅玕尾:竹梢,古称竹为琅玕。睽阻:阻隔。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片描写的是午夜时分风紧雪大的景象,突出天气的寒冷。B词作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了一幅雪夜寒乡图。C“春虫扑纸”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下得大、下得密的景象。D风雪之中,词人看到了大雪堆满屋檐、压断竹梢的景象。E本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由景入情,即景抒情。9如何理解“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32、答案】8CD 9这两句写出了在天寒地冻的异乡,词人没有因漫天大雪想到丰收的年成,而是盼望着晴空万里。对晴空万里的盼望,表现了词人客居他乡的孤单冷寂以及对早日归家的渴望。现实的天严寒天气与词人盼望的晴空万里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现实中词人内心的凄苦。【解析】6. 古代诗文阅读 (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

33、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

34、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其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

35、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注释:骫(wi):歪曲、枉曲。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调叶县尉 举:推荐B擢起居舍人,丁母艰 丁:遭逢C与其党论实录多诬 诬:言语不真实D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 配:配得上、相当10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A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B不以迁谪介意 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C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D丐郡,得知太平州 至之九日罢,主管太龙观1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

36、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 译文:_ (2

37、)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 译文:_ (3)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3分) 译文:_13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 6 处)(3分)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选自苏洵名二子说)参考答案:9.A(举:考中、考取。) 10.B A项“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母”旬反映他韵孝顺。C项“蜀”句表现他的淡泊,“乐”句介缗他的名号的来历。 D项“丐“句表现他的直率,“至”句介绍他被罢免知州后新的官职

38、11A 该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原文并未表现出指使之意。12(1)等到母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及”“几”各1分,句意一分)(2)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听到的人都认为他胆气豪壮。(“直辞”“壮”各1分,句意一分)(3)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表现出淡泊的样子,毫不因为贬谪而介意。(“泊然”“以”各1分,句意1分)13.【参考答案】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每处1分) 【参考译文】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

39、条横木轼,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要是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14.(1)情景交融。(1分)通过“暮暮复朝朝”的惨淡愁云和潇潇淫雨,营造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氛围,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1分)想象(从对方着笔、虚实结合)。(1分)作者遥想心上人别后无心梳妆,容衰体瘦。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1分)比喻。(1分)把眉比作山峰,把腕比作美玉;无心梳妆如山峰“翠

40、减”,容衰体瘦似美玉“香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青春靓丽和对自己的强烈的思念之情。(1分)叠词连用(1分)。“淡淡”摹阴沉之天色,“潇潇”状淅沥之雨声,“暮暮”“朝朝”写愁云苦雨持续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引读者身临其境,且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1分)【答出两种手法且分析合理给4分】【文言文参考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很有才能,留他

41、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策,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感到心安。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

42、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我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来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表现出淡泊的样子,毫不因为贬谪而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

43、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认为黄庭坚和苏轼相当,所以并称为“苏黄”。苏轼做

44、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潜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这些地方林泉的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眼儿媚石孝友】鉴赏:这首词传情达物,纯真自然,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上片从触景生发开去,产生浓浓情意,下片情景交融,即使后来曲终情意仍在。写景时海阔天空,错综交叉,对人的别离之恨和相思之苦作了尽情渲染;写情时则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或从感情来揣摩对方,或直抒胸臆,充分表达自己的相思情,虚虚实实,交错使用,心灵与大自然融于一体,表现了作者很高的抒情技巧。“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上片起调二句,不仅

45、点出节气,而且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淡淡”、“萧萧”、“暮暮”、“朝朝”四个叠字,以声传情,用得自然而巧妙。“淡淡”摹阴霾的天色,“萧萧”状淅沥的雨声,以此交织成有声有色的惨淡画面,为写相思怀人布设了特定背景。“朝朝暮暮”,写的是愁云苦雨,相思无聊之长久。“暮暮”、“朝朝”的风雨渲染了一种沉闷、迷蒙、凄冷的氛围。作者怀人的心曲寓于客体环境,愁云与愁绪、雨声与心声交织融合,雨不断,思无穷,愁不绝,彼此相生相衬。春情漠漠,相思绵绵,作者不由发出内心的慨叹:“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这三句,是思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词。作者思念遥远的情人,推想她别后容态的变化,古人说,“女为悦己者容”

46、,想必陷于离别痛苦中的她,独居无伴,已无心梳妆修饰,随着无休止的思念,一定会日渐容衰体瘦,以至“眉峰翠减,腕玉香销”。作者从对方着笔,借人映己,运实于虚,笔端饱含体贴关切之情,在容态宛然但又空灵虚幻的形象中,寄托着自己的无限思念。词的下片,才正面写到自己的相思的苦况。“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上句描画形影孤单,独坐小轩,相思盈怀的情态,下句直言此时情怀。一个“独”字,托出孤寂悒郁的神情和四顾茫然的怅惘。独坐相思,因相思无望而觉百无聊赖,两句由眼前处境导出心境,叙事言情质实直率。但是,究竟何等“无聊”,却未详言,而于结拍处借景物曲曲传出。结处三句,作者独取“萱草”、“修竹”、“芭蕉”三个物象,一句一景,又合成一体,含有不尽之意。“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诗毛传:“谖草令人忘忧。”嵇康养生论亦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然而,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足以解忧,这就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芭蕉,在此都是助愁添恨的景物。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翠竹与美人互相映衬,而如今,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李煜长相思也写道:“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在寂寞的相思中,身边的萱草、修竹、芭蕉,无不关合着忧思,呈于眼前,添愁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