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江门市第九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149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江门市第九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九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九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九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江门市第九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江门市第九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天下一轮春秋月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250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

2、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帝国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

3、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近年来

4、,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

5、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两千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

7、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

8、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1】。(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注释:【1】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23.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

9、,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是指古代由中国经波斯到欧洲的商路,为沟通中西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B. “程朱理学”,指宋代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有“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C. “老子”即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也称老子。D. “和而不同”指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但心里却不苟同,是儒家处理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24.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B. 第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C. 第段将孔子比喻为新月、烛光,形象地表明

10、尽管其思想有价值,然而在先秦时期却影响甚微。D. 第?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25. 在第段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旗 媒 舟 灯B. 媒 旗 舟 灯C. 舟 旗 灯 媒D. 灯 媒 旗 舟26. 解释第15段中加点成语在文中含义。文过饰非:_ 吹毛求疵:_27. 在作者看来,今天的我们究竟如何看待孔子?请你结合全文分条概括。参考答案:23. D 24. C 25. B 26. (1). 文过饰非:认为儒学神圣不可侵犯,对其缺点不足视而不见甚至主观掩藏的错误态度。(2). 吹毛求疵:对儒学历史存在的缺点不足无限放大甚至拒绝传承的

11、错误态度。 27. 孔子学说中“和”的思想核心与当今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谋而合,需要认真地研讨儒学,研究孔子。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孔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孔子追求的君子人格指引着民族道德的方向,塑造者中华民族的性格,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必须客观辨别并摒弃孔子思想中的消极与陈腐观念。孔子思想只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儒家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将孔子思想与新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新的道德标杆,新的精神准则。孔子留下的经典作品论语应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视。【2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

12、的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表面能与人和睦相处,但心里却不苟同”错误。“和而不同”是指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附和。故选D。【2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

13、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错误。原文中是说“孔子领先了西方思想源头,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不是说孔子是人类文明的源头。B项,“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错误。结合第节内容分析,举例孔子的“思想”只是为了说明孔子思想的伟大,并不是说明孔子思想的普世。D项,“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一掸陈年的积垢”分析可知。儒学的命运多舛并不是为了证明儒学的不足,而是揭示儒学在传播中,在政治经济和当时社会条件影响下产生了改变。故选C。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

14、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2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结合“接驳”,和其它文明的交流,两种文明的交流分析,“和”是媒介;“主张”是旗帜,也就是“以和为旗”;载着

15、中华文明远航,这是“以和为舟”;“引渡”“夜航”的是灯。故选B。【2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语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词语意思。“文过饰非”,本意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肯定。“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疤痕,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在文中是指对儒学的全盘否定。【2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

16、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结合“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分析可知,孔子学说中“和”的思想核心与当今世界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谋而合,需要认真地研讨儒学,研究孔子。结合“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分析可知,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结合“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

17、、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两千多年的时间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分析可知,孔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孔子追求的君子人格指引着民族道德的方向,塑造者中华民族的性格,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结合“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分析可知,必须客观辨别并摒弃

18、孔子思想中的消极与陈腐观念。结合“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分析可知,孔子思想只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儒家文明只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结合“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分析可知,将孔子思想与新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新的道德标杆,新的精神准则。结合“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

19、”分析可知,孔子留下的经典作品论语应得到国人的尊重与珍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名医袁炳发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这是苇子沟的人公认的。梅家是鼎鼎有名的中医世家。关于梅家的来历有很多版本,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梅子涵的祖父梅春鹤早年是宫里医术高深的御医,后来因为无意被牵扯进宫里的一个事件,不仅丢了差使,还险些丢了性命,就一狠心跑到了东北的苇子沟。许多年下来,梅家在当地已是屈指可属的殷实人家了。梅子涵自幼聪颖,勤奋好学,白天从塾师攻读经书,晚上随祖父、父亲学医。他对医学有着特 殊的爱好,在弱冠时就已通读了本草纲目千金方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这便为日后行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祖父的教导下,

20、梅子涵的医术日臻成熟,各科兼能,得到远近推重。祖父过世后,梅子涵独挑大旗,继续光大着梅家祖传的医德医道。凡是来他医室治病者,不待启口言明病情,他已在视行、听声、切脉、望色中,即能揭示是何病症,言之确凿,就似见到病人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般。对于疑难杂症,有的就在患者平日不良嗜好中找到得救之法;有的并不示方,只告患者谨慎起居饮食,化病于不药之中。大凡别人医不好的病,到最后就只能求到梅子涵的门下。如果梅子涵再治不好,这个人恐怕就时日不多了。今天来的病人是这样的,家里已经为他备好了入殓的棺木和寿衣,来这里是因为仰慕梅子涵的大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来此一试。梅子涵一边细听家人讲述病人的病史,一边走上

21、前为病人细细切脉,回头开出一个方子,而这方子外人是难得一见的,只留作自家的医案。随后,梅子涵又亲自到后院自家药房配药,梅家的这一规矩始自于梅春鹤。待药配好后,梅子涵又亲自将药煎好,要病人立时服下。他嘱咐病人的家人:“如果此人能在子夜时分醒来,说明还有存活希望,不然就真的无药可救啦! ”说来也奇,这位病人在服下药不多时,便有了动静,不到子夜时分,只见他已能微张双眼。此后数日,几副药服毕,病人的状况竟一天好似一天,最后竟能自己起身了。病人的家人为此感激不尽,特地将一面写有:“妙手神医起死回生”八个烫金大字的匾额送到了梅子涵的府上。梅子涵治病救人的奇事轶闻,在苇子沟几乎是妇孺皆知,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

22、,称他的医术为仙术。经他手医好的病人到底有多少,就连梅子涵自己也记不清了。多年行医下来,有一件事一直深深困扰着梅子涵。这就是他始终没有找到可以传承他医术的合适人选,梅子涵膝下有一儿一女,但这一儿一女对祖传的医术竟都毫无兴趣,谁也不肯去接续梅子涵的衣钵。 岁月如驷之过隙,转眼梅子涵已年届花甲,眼看着祖传的医术就要在他这一代失传,梅子涵心急如焚。无奈之下,他只好登出启示,招徒传艺。最终从应招者中挑选了两个人跟自己学医。这时的梅子涵恨不能在一日里,就把自己的所知所学都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徒弟,但他又深知欲速则不达这个理,这最是急不得的事,只能慢慢来。不料,天有不测,三年之后,梅子涵突然患病,他自己给自己

23、配了一副药,服下却未见好转。不久,病情竟日益加重。两徒弟见状痛心不已,于是各自小心翼翼为师父切脉、诊病,并各自开出了一个方子,可踌躇半晌,竟都不敢轻易给师父下药,都怕自己药方不当,而延误了师父的病。几日后,梅子涵病势加重,两徒弟只得跟梅子涵的家人商量,把师父送进省城的一家中医院。一名年轻的中医在诊过梅子涵的病后,马上开出了方子,谁料,不等药煎好,梅子涵就断气了。师父突然撒手人寰,两徒弟心存疑惑,便追问那位年轻的医生,问自己的师父究竟患的是什么病,竟会这么快就走了!那位医生告诉他们,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病难病,只是一般普通的肺热,但因医治不及时,虚火上升转而成了急症,如果当初医治及时是不致搭上性命的

24、。两徒弟听后立时都红了脸,愧疚地低下头。后来,当省城的那位年轻的医生得知被自己诊治的人,就是苇子沟大名鼎鼎的梅子涵时,禁不住大惊,继而摇头叹息:“想不到救人于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选自小说月刊2008年 12期)4. 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交待“梅子涵是苇子沟的名医”,开门见山,既点明标题,也引出下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B. 小说介绍梅子涵的家世,意在说明梅子涵的艺术来自家传,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C. 小说的语言平实朴素,在疾徐有度的叙述中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同时也令人唏嘘的故事。D.

25、在梅子涵救活垂危病人的情节中,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梅子涵的艺术高超,不负“名医”盛名。5. 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创设“省城年轻医生”这一人物有何作用。6. 小说以“想不到救人于起死回生的一代名医,自己竟然死于轻如鸿毛的小病之上,可悲呀!”一句结尾,请结合文本说明造成这可悲结局的原因。参考答案:4. B 5. 情节上: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部分,省城的年轻医生诊治,并告知没有大病,使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人物上:用省城的年轻医生与两个徒弟构成对比。两个徒弟慑于师傅的名气,不自信,不敢给师傅用药,以致延误了病情,导致了悲剧。主题上:最后由年轻医生点明故事的主旨,一代名医死于小病

26、上,道出故事的可悲性。有讽刺意味。 6. (1)医术传承断档:梅子涵药方不外传,亲自配药,没有及时找到医术传承人。(2)收徒晚,又不能速成:无奈之中招收两个学生,教授医术只能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3)学生不自信,不敢轻易医治:学生小心翼翼地为师父切脉、诊病,都怕自己的药方不当,延误了师父的病。(4)名医在盛名之下,给别人造成了威慑,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B项考核情节,C项考核语言,D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

27、医”不当,祖父只是成为名医的一个因素。【5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的次要人物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作者创设“省城年轻医生”这一人物有何作用,注意从小说的结构、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以及文章的主旨的角度分析,此题从情节上看,省城的年轻医生诊治,并告知没有大病,使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从人物上看,用省城的年轻医生与两个徒弟构成对比,两个徒弟優于师傅的名气,不自信,不敢给师傅用药,以致延误了病情,导致了悲剧;从主题上看,一代名医死于小病上,道出故事的可悲性。有讽刺意味。点睛:此题考核欣赏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答题时一般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

28、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要求回答说明造成这可悲结局的原因,注意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分析,从主观的角度看,医术传承断档,收徒晚,又不能速成是主要的原因;从客观的角度看,学生不自信,不敢轻易医治,名医在盛名之下,给别人造成了威慑,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

29、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

30、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

31、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1.关于“

32、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C.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D.

33、“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参考答案:1、答:选D。D项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三项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 2、答:选。项“也影响到

34、了西洋画风”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相通”。项表述有误,依据原文,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晋唐画家的“才气、学养、心态”以及“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项强加因果,“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的原因并不是“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 3、答:选。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项说“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错,由原文“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可知,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保留了晋唐时期的艺术形式。项说“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属于无中生有。略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

35、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夌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夌,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

36、。迁东上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

37、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选自宋史种谔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

38、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都是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令夌,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

39、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C.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职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夏酋令夌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2)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参考答案:10.D谔

40、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11.A“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不全面,“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如曾点,字晳,点为黑污,晳为白色。12.C“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错,文中“帝壮之,决意西讨”意思是“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13.答案(1)西夏酋长令夌归附,陆诜怕惹起事端,不打算接纳,种谔请求接纳他。(2)事情紧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乘坐我的马,让旗鼓和千骑跟随,赶到大军那里去。参考译文种谔字子正,因父亲恩荫多次升官至左藏库副使,延州守帅陆诜举荐他掌管青涧城。西夏酋长令夌归附,陆诜怕惹起事端,不

41、打算接纳,种谔请求接纳他。西夏派人来索要令夌。陆诜询问种谔如何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夌,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西夏人才停止要人。景询,是从中原逃亡到西夏去的人。西夏将领嵬名山部落在以前的绥州境内,他的弟弟夷山先归降,种谔派人通过嵬夷山来诱降嵬名山,用金盂贿赂他,嵬名山的手下小吏李文喜接受了金盂并答应归降,嵬名山却还不知道此事。种谔立即把此事奏明朝廷,皇帝诏令转运使薛向和陆诜委托种谔招纳嵬名山。种谔不等嵬名山答复,就发动他所统领的全部士兵长驱向前,包围嵬名山的军营。嵬名山惊慌,拿起枪想要作战,嵬夷山大喊道:“兄长已经相约投降,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

42、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宋军获得三百酋长首领、一万五千户、一万兵士。种谔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洮州,攻占东宜等城市,乘敌不备进袭到黄河,斩杀敌军七千人。升任东上门使、文州刺史、泾州知州,又转任鄜延副总管。上奏说:“西夏国王秉常被其母亲囚禁,可尽快由本路官兵直捣他的巢穴。”种谔于是入朝见皇帝,夸口说:“西夏国没有人才,秉常是个孩子,我前去即可抓住他的手臂把他带来。”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任命他做经略安抚副使,众将全听他的指挥。敌人屯兵于夏州,种谔率领本路和京畿内的七个将领所属的军队攻打米脂,三天没有攻克。西夏八万军队来援救,种谔在无定川抵御,伏兵出击,截断敌军的首尾,

43、大破西夏援军。捷报传到朝廷,皇帝大喜,群臣都向皇帝祝贺。种谔升任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种谔善于驾驭士兵,每当遇敌能出奇计,每战必胜,但为人狡诈残忍,身边的人有犯法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掩面不忍看,种谔饮酒吃饭如故。敌人也惧怕他勇敢善战,所以他屡有战功。曾经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种谔欺骗门下客说:“事情紧急,你可以穿上我的衣服,乘坐我的马,让旗鼓和千骑跟随,赶到大军那里去。”门客相信了他,敌人以为是种谔,随后追击,门下客差点儿丢了性命。自从熙宁年间首次开拓绥州,到后来两次西征,都是种谔首先谋划,最终招致永乐之败。议论者说种谔不死,边境战事不会停止。来源:学科网5. 课

44、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成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大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

45、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未尝干人荐举 干:请求。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荫:功绩。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 尚:盛行。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 身:自己。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

46、姓疾苦的一组是(3分)( )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人皆倒囷以应之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 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

47、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 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2) 使大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参考答案: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13.(1)赵良淳到任后,每天和属吏讨论守御的方法。(2)假如太守的身体可以拿来赈济百姓,也在所不惜。6.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按要求答题。(6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节选自论语季氏) 【注】伯鱼: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君送鲤鱼为礼,故名鲤,字伯鱼。此句的主语是孔子。远:不亲近,不偏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