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江苏省无锡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81270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无锡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无锡市璜塘综合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元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

2、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

3、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舜口,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

4、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这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义”、“礼”、“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节选自20l0

5、年1月15日人民日报)6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C“中庸”是人们做事要“走中间路线”,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7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 )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对而

6、动。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参考答案:6-8 CDB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唐诗的特色谈起林庚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彝尊说得好:“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这里所谓

7、的“今诗”指的是明诗。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专意摹仿唐诗,但摹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所以“才脱笔砚”便“已是陈言”。至于唐诗本身呢,则千载之下仍是那么“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就更不是要去摹仿唐诗,而是要从中感受到那“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的新鲜活力。正是这种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形成为盛唐之音,展现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使我们感受到饱满的艺术享受。优秀的诗篇总是不断地激发着、唤醒着人们新鲜的感受,又以这方面的素养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发展。这乃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唐诗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又以它全新的创作不断地启发着人们。我们一方面欣赏着那些最富于生活

8、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和法则;唐诗由于它具有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就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的典范。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的,而且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的。例如明、清的诗歌,它离我们的时代比唐诗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明白易懂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又正是唐诗为人们赞赏的一个缘故。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而唐诗却正是以其明白易懂而更为人们所百读不厌。这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

9、其间的诗歌语言本来是允许有一定跳跃性的,有时跳跃得比较突出了些,就可能感到不那么平易;可是如果它因此却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那么人们就会爱不忍释。语言的明白易懂乃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之上,远离了生活语言,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乃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唐诗中既有大量明白易懂的杰作,又有少量不太明白易懂的名篇;这里的矛盾统一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诗歌语言艺术奥秘最好的桥梁。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乃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为什么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研究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唐诗一个方面的课题,我

10、们很少看到人们对于其他时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这当然首先由于唐诗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诗歌高潮。而这个高潮又被传统地分为初、盛、中、晚,起伏分明的四个时期;我们也很少看到其他时代的诗坛有这么完整的时代性的划分,这当然也由于它是一个波澜壮阔巨大持久的高潮,所以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而这个初、盛、中、晚的四个时期,又恰恰与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相为终始。唐代社会的发展乃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这两个高潮的息息相通,就更增加了初、盛、中、晚的鲜明性。这里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也就不限于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与时代的关系。诗歌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

11、部规律,而它的发展如何才能获得充分的成熟,则又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是我们研究唐诗的广阔领域。(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原文有删节。)1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习唐诗,可以感受到唐诗的新鲜活力,获取饱满的艺术享受,进而在摹仿中提高诗歌创作水平。B学习唐诗,可以从中探索诗歌语言艺术的奥秘,领悟深入与浅出矛盾统一于一体的艺术技巧。C学习唐诗,可以探索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研究唐诗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D学习唐诗,可以一方面欣赏其中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

12、与法则。2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有着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为读者展现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让读者获得饱满的艺术享受。B唐代以后的诗歌都只知摹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唯有唐诗富于创新,色泽鲜妍,始终焕发出新鲜的活力。 C唐诗有着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是读者学习的最好典范,以全新的创作启发读者探索其中蓬勃涌现的过程与法则。D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但浅近的语言却又能够取得精湛的艺术成就,深入浅出的高超艺术造诣能让读者百读不厌。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能够得以繁荣,除了因为唐诗自身的内部规律使然,还得力于唐代社会处在封

13、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阶段。B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以春风得意的新鲜朝气而著称,读唐诗可以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蓬勃豪壮的情怀。C唐诗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深入浅出的高度,明白易懂、一览无余,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读者自然爱不忍释。D唐诗是公认的诗歌高潮,相对于其他时代的诗坛,唐诗具有初、盛、中、晚的鲜明性,分得清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参考答案:1、A(A项中“进而在摹仿中提高诗歌创作水平”错误,文中强调“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就更不是要去摹仿唐诗)2、B(B项说法夸大其词。“唐代以后的诗歌都只知摹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与事实不符。文中所说的“只知摹仿,陈陈相因,了无生气”指的是朱彝尊对明诗的批

14、评,并不能代表唐代以后的所有诗歌)3、C(C项中唐诗“明白易懂、一览无余”的理解错误,文中“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就不一定都那么明白易懂”等文字说明唐诗尽管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深入浅出的高度,但并不“明白易懂、一览无余”)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信 任王奎山玉生是腊月二十八到家里的。玉生是个新兵,入伍才一个多月。入伍才一个多月的新兵怎么就能探亲呢?玉生不是请了探亲假回来探亲的,他是从部队偷偷跑回来的。新兵连的班长在训练的时候见玉生的动作不规范,就批评了他。玉生不服气,和班长顶了嘴,那班长见玉生嘴硬,就踹了

15、他一脚。玉生觉得窝囊,就偷跑回来了。玉生的父亲见儿子从部队偷跑回来了,自然非常生气。父亲骂他是“逃兵”。父亲骂玉生不争气的同时,也踹了玉生一脚。然后,父亲严令玉生马上赶回部队。连母亲也批评他,连妹妹也批评他。这下子玉生才知道自己错了。玉生知道自己错了以后,就立即往火车站跑。在路过邮局的时候,玉生决定先给部队发个加急电报,免得首长和战友们着急。玉生要了张电报纸,刚刚写下“北京”两个字,旁边就有人问他:“同志,你是在北京当兵?”玉生点点头。抬头一看,是个工人模样的老师傅。老师傅又问:“你这是”玉生只好如实回答道:”我这正要回部队去,先给部队发个电报。”师傅说:”什么时候走?”玉生说:“马上就走,十

16、一点的车。”然后,玉生就埋头填写电报,然后又到柜台上交款,办手续。等玉生忙完这一切,正要往外走的时候,老师傅又凑过来了,还一脸的笑。玉生知道老师傅肯定有事,就问:“大伯,有什么事么?”老师傅就忙给玉生掏烟。玉生连连摆手说不会,老师傅这才把一个邮包拿到玉生面前说:“我小儿子在北京上大学,前些时打信来说不回来过年了。我那小儿子有气管炎,一到天冷就犯。老伴打听了一个单方,给他配了几服药,还给他织了一件毛衣,刚才邮局的同志说,这瓶瓶罐罐的不保险,不让寄。你看”玉生听到这里,已明白了对方的意思,就说:“大伯,您要是信得过我,这药和毛衣就交给我好了,我保证给送到。”老师傅感动地说:“信得过信得过。啥人信不

17、过还信不过解放军?”说着,就把包裹递到了玉生的手里,“地址,姓名这上面都写得清清楚楚的。”玉生说:“放心吧大伯,最迟正月初五以前,保证送到您儿子手里。”老师傅呵呵地笑了:“那中,比走邮局还快呢!”玉生在邮局门口和老师傅分了手,一直往火车站走去。路上,玉生的胸脯挺得高高的,一条胳膊也甩得有模有样的。玉生心想,好歹,咱也是个军人呢!(选自王奎山小小说)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信任”为题,直接揭示出作品所具有的主题,既有对主要人物品格的赞扬,也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B. 训练时班长对玉生的做法是玉生跑回家的直接诱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兵训练的艰苦

18、和严格,也暗示了玉生心理的脆弱。C. 小说以人物之间简洁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在平铺直叙中蕴含着人物的内心活动,很有生活气息。D. 小说中人物众多,有的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人物形象也是跃然纸上,十分鲜明,并且也展示了人物性格。8. 小说中玉生“知道错了”,请结合作品分析玉生知错后的具体表现。9. 请结合作品,简析这篇小小说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小”的特点的。参考答案:7. B 8. 立即赶往火车站,准备回部队;先发加急电报,以免首长、战友着急;见到老师傅不能给儿子邮寄急需的包裹,主动承担运送的任务。 9. 截取小片段。聚焦火车站,截取与老师傅偶遇的小片段,来反映生活现实。塑造小人物。选取生活中新兵与老

19、师傅等小人物,塑造平凡人物的闪光点。描写小细节。多用对话、动作、神态等小细节,充分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编制小布局。采用陌生人物之间的巧合来布局谋篇,使结尾出乎意料。【7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需要对小说的主旨、内容、手法进行全面把握。B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兵训练的艰苦和严格”,说法错误。因为原文中说,是新兵连的班长在训练时见玉生的动作不规范,批评了他,玉生不服气,和班长顶了嘴,那班长见他嘴硬,就端了他一脚,玉生觉得窝囊,就偷跑回来了。由此可见,玉生跑回家,是因为闹情绪,并没有反映新兵训练的艰苦。故选B。【8题详解】此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0、的能力探究题要立足文本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梳理相关情节,概括出答案。根据小说后文,可以知道,玉生知错后的具体表现有:立即赶往火车站,准备回部队;先发加急电报,以免首长、战友着急;见到老师傅不能给儿子邮寄急需的包裹,主动承担运送的任务。【9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的技巧能力。首先需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揭示什么主题,然后再看一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主题,这个手法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这篇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写小人物、小片段,小细节、小布局来反映子弟兵严于律己的高贵精神。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21、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从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日:“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21. 从第两则材料看,“为政以德”的关键在于执政者_。(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或短语概括)22. 结合第则材料,分析说明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参考答案:21. 以身作则(或“率先垂范”) 22. 有若主

22、张施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或“彻”) ,并认为国君富足与否取决于百姓。执政者应该“藏富于民”(或“轻徭薄赋”) ,“以民为本”(或“仁爱百姓”)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为政以德”的关键,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句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子欲善而民善矣”概括“率先垂范”。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要求概括执政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经济与政治思想,注意根据材料中的句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概括“藏富于民”“以民为本”的要点。参考译文: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

23、,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5. 参考答案:8、B 此处“感怒”意为“激怒”。9、C A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

24、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的意思;B中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是“用”的意思,后一个是“把”的意思;D两个“其”都是代词,前一个是“她的”的意思,后一个是“自己”的意思。10、D D中“都委婉巧妙”有误,因为茅焦进谏属于“直言进谏”一类。11、(1)然而最终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这又是很困难且可喜可贺的事了。(“卒”“至于”各1分,句意通顺1分)(2)范雎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失去了自己昔日的雄辩,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并请蔡泽入室(把他)当做上等宾客。(“宿”“延”各1分,句意通顺1分)(3)范雎亲自使穰侯遭受(免职的)困境,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突然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

25、时彼一时呀!户(“困”“何哉”“遽”各1分,句意通顺1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刘)几,字伯寿,生而豪俊,长折节读书,第进士。从范仲淹辟,通判邠州。邠地卤,民病远汲,几浚渠引水注城中。役兴,客曰:“自郭汾阳城此州,苟外水可引,何待今日?无为虚费劳人也!”几不答。未几,水果至,凿五池于通逵,民大便利。孙沔荐其才堪将帅,换如京使、知宁州。俗喜巫,军校仗妖法结其徒,乱有日。几使他兵伏垒门以伺,夜半尽禽之。侬智高犯岭南,几上书愿自效,以为广东、西捉杀。道闻蒋偕、张忠战没,疾驰至长沙,见狄青曰贼若退守巢穴瘴毒方兴当班师以俟再举若恃胜求战此成擒耳。贼果悉众来,大战于归仁铺。前

26、锋孙节死,几以右军搏斗,自辰至巳,胜负未决。几言于青,出劲骑五千,张左右翼捣其中坚。贼骇溃。进皇城使、知泾州。陛见,辞以母老,丐复文阶归养。仁宗谕之曰:“泾,内地也,将母莫便焉。”命特赐冠帔。曾公亮荐之,复以嘉州团练使为太原、泾原路总管。夏人寇周家堡,转运使陈述古摄渭帅,几移文索援兵,不听,率诸将偕请,又不听,乃趣以手书。述古怒,移几为凤翔,且劾生事。朝廷以总管非转运使所得徙置,遣御史出按,述古黜,几亦改鄜州。召判三班院。边吏告夏人趋大顺,英宗问几。几曰:“大顺天险,非夏人可得近,正恐与赵明为仇尔。”帝曰:“明之子奔马入城,几为所掩,卿料敌一何神也。”以为秦凤总管。几得谢二十年,放旷嵩、少间,

27、间与人语边事,谓张耒曰:“比见诏书禁边吏夜饮。此曹一旦有急,将使输其肝脑,而平日禁其为乐,为今役者不亦难乎?夫椎牛酾酒,丰犒而休养之,非欲以醉饱为德。所以增士气也。”耒敬识其语。再加通议大夫,卒,年八十一。其议乐律最善。尝游佛寺,闻钟声,曰:“声澌而悲,主者且不利。”是夕,主僧死。在保州,闻角声,曰:“宫微而商离,至秋,守臣忧之。”及期,几遇疾。 (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郭汾阳:指唐名将郭子仪。安史之乱平息后,郭子仪功封汾阳王,故称。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折节读书 折:改变B邠地卤,民病远汲 病:苦于C又不听,乃趣以手书 趣:趋向D耒敬识其语 识:记下17下列

28、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几使他兵伏垒门以伺 携匕首以备不测。B间与人语边事。 彼与彼年相若也。C为今役者不亦难乎?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移几为凤翔,且劾生事 臣死且不避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几在邠州做通判时疏通渠道引水注入域中,工程开始的时候宾客纷纷劝说,认为这种方法自从郭子仪在邠州建城便无法奏效,希望刘几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了。B侬智高侵犯岭南,刘几上书希望自己能够效力,被任命为广东西捉杀。途中听到蒋偕、张忠战死,快速奔驰到长沙。贼军出动全部兵力,双方在归仁铺激战。刘几向狄青建议,派出五千精锐骑兵,分左右两翼攻击敌军的主力,贼军惊

29、骇溃退。C边境官吏报告西夏人向大顺进军,英宗询问刘几。刘几说:“大顺是天险,不是西夏人可以接近的,恐怕是正好和赵明为仇人罢了。”皇帝说:“赵明的儿子骑马入城,差点儿被袭击,你退料敌人是多么神奇啊。”于是任命他为秦凤总管。D刘几精通乐律,曾经在游佛寺时听到钟声,预料寺中主持会有不幸,结果应验;当天晚上主持僧人死去;在保州听到号角,预料守臣有忧患。到了秋天,他自己患病去世。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见狄青曰贼若退守巢穴瘴毒方兴当班师以俟再举若恃胜求战此成擒耳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 泾,内地也,将母莫便焉。(3分) (2) 丰犒而休养之,非欲以醉饱为德。所以

30、增士气也。(4分) 参考答案:16C趣:催促.17.A都是连词,表目的,“来”。B介词,和连词,和。 C动词,做介词,替。 D并且,而且尚且。18. D“到了秋天,他自己患病去世”错误,刘几在保州只是患了病,前文写他去世是在做通议大夫的时候。19. 见狄青曰贼若退守巢穴瘴毒方兴当班师以俟再举若恃胜求战此成擒耳(“见狄青”后面可断可不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20(1)泾州,是内地,(你)携带母亲没有比这里更方便的了。()(2)丰厚地犒赏他们并且使他们休息调养,并不是想把喝醉饱餐当作恩德,而是用来增强士气的。(“休养”使动用法,翻译为“使休养”;“以为”翻译为“把当作”;“所以”翻译为“用来”

31、,各1分)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面是某校黑板上的一篇报道,在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共有七处毛病。读完后进行修改,只修改五处(不能改变原意)。(5分)星期三,校团总支召开座谈会,到会的15名与会者,就共青团员如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踊跃发言。有的说,团员首先要起模范作用,当说话做事前,都要想到自己是一名团员。有的说,要提高团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不把这一点重视好,就难以开展这项活动。团总支书记最后指出,对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事应该大力提倡;对不尽人意的地方应该注意改进。参考答案:“到会的15名与会者”有赘余的毛病,保留“到会的”就应将“与会者”改为“共

32、青团员”或“同学”;保留“与会者”就要去掉“到会的”。就共青团员如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展开讨论中,“为”这一介宾结构中缺中心语“作贡献”,属于成分残缺,应改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当说话做事前”的“当”字赘余。如要保留这样的结构,应是“在前”。提高团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搭配不当,与“提高”搭配的,应是“认识”,与“意识”搭配的应为“加强、强化、树立”等。“不把这一点重视好”不合词语搭配的习惯,可改为“不重视这一点”或“对这一点不重视”,如要保留原有句子,则可改为“不把这一点重视起来”。“不尽人意”是“不尽如人意”的误用,“不尽如人意”是完全符合人的心意的意思,“不尽人

33、意”语意不通。“团总支书记最后指出,对有利于;对改进”一句中,分号误用,应改为逗号。8. 下面这则邀请函有语言不得体及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四处并加以改正。(4分)邀请函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9月24日30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琴的悠扬,歌的奔放等。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 XX中学 2011年9月10日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参考答案

34、:贵校我校 鼎力诚挚(符合句义即可) 聆听听到(符合句义即可) 惠顾光临 把“歌的奔放等。”中的“等。”或“”删掉9. 仿照下面的例句,从所给词中任选一个,写两句正反同体咏物格言。圆规 橡皮 竹例句 直尺: 一生都不走弯路,那一定是你在纸上谈人生。因为本身正直,才敢于去度量别人。参考答案:圆规;真自豪.你的一生都是圆满的。真可怜,你一生都与方正无缘。橡皮:为了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惜耗尽自己的生命。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却浪费了自己的青春。竹: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内在的虚空,终究不能成为栋梁。【详解】此题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综合运用。解答本类题首先

35、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吃透例句,从形式到内容都要细细分析。此题例句用的直尺,修辞主要为拟人和对比,内容上结合事物自身特点,联系人和社会,从正反两方面评述事物,含有教育意义。给的物象是圆规、橡皮、竹,都是很常见的事物,联系事物自身特点,再结合生活实际,都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圆规的圆融与不能方正;橡皮修正错误而又只针对错误;竹子外有节而腹中空。再仿照例句,不难得出答案。【点睛】解答仿句题首先要看题干,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二、要看例句,研究题型,把握特征;三、构思要展开联想,由此及彼;四、答题要语义连贯,内容合理。1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竹书论语?知道

36、篇的出土,让在汉魏时代就已失传的齐论版论语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B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虽然在大选前曾质疑北约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美国与北约的防务合作仍然是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C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制造业成本上升是勿庸置疑的,但仅从一点匆忙得出“中国制造”前景堪忧的结论,未免有些简单和片面D12月,京津冀区域持续多日的雾霾,主要是由于秋冬季节,燃煤供暖等原因加重了污染排放量,很容易形成,重污染天气参考答案:C【考点】病句辨析修改。【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

37、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解答】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掉“随着”或“让”;B语序不当或中途易辙,应将“虽然”放在“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之情;C表述正确;D句式杂糅,“主要是由于原因”杂糅,删掉“原因”,最后一分句主语残缺,可在“很容易”前加上“这样”。故选:C【点评】常见的句式杂糅有:包括组成(A包括B由组成)本着为原则(A本着原则 B以为原则)超过以上(A超过B在以上)主要成分是配制而成的(A主要成分是B由配制而成的)有打制而成的(A有B用打制而成的)作者是合写的(A作者是B由合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而造成的(A主要原因是B由造成的)围绕以为中心

38、(A围绕B以为中心)由于所决定(A由决定 B为所)根据显示(A根据B显示)六、写作(60分,共1题)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被日本喻为“煮饭仙人”的村嵨孟现年85岁。1963年,他在大阪开了一间大众食堂烹饪米饭,一煮就是50多年。每天限量出售500份老人用古法亲手煮的“银饭”,必排长队。他坚持着煮饭步骤铁则取水、选米、泡米40分钟,用力淘米搓去外层影响口感的淀粉,生米下锅,先小火,后转大火无论在哪煮饭,他都使用土灶和自带的古法炊具,不用电饭锅。日本媒体曾描述说,村嵨孟像武士一般守卫着稻米文化和传统技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

39、00字。参考答案:守住传统文化被日本喻为“煮饭仙人”的村嵨孟用传统技法煮饭,坚守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

40、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

41、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试题分析

42、: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作文材料是一段叙述型材料,何为叙述?叙述即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说得更接地气些,我们判断材料为叙述型,就是这则材料一定包含“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人/物有:村嵨孟、排队的顾客、日本媒体。主要事件:“煮饭仙人”坚持“古法”煮饭,深受欢迎,被日本媒体称赞守卫了稻米文化和传统技法。材料本身,采用叙述的方式来展现了各个主要人物的言语或者行为。对于这样的作文题,我们不妨采用“由言(行)及人”的审题方法。因为通过一个主体的言行状态,我们往往可以联想这个主体品质、精神或者需要批评、反对的地方。那我们,用“由言(行)及人”的审题方法来解析一下这个作

43、文题。方向一:以村嵨孟为主体进行思考,村嵨孟就是一类人的代表,由他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技法和传统文化的守护;可以看到他身上的工匠精神看到他对品质的追求。方向二:以日本媒体为主体进行思考,从日本媒体身上看到他们自觉承担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方向三:以排长队的群众为主体,我们可以赞扬他们对“原生态”的支持,对传统技法、传统文化的支持。同样,我们也可以进行反向立意,对传承传统文化热进行冷思考。点睛:审题方法: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第四步:确定立意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