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广州市职业高级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材料一:2018年4月23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伴随着习习春风、阵阵书声,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发布了“水秀、山青、城美、人和”四季阅读主题,向全市公众呈现出一幅“春吟水秀、夏览山青、秋咏城美、冬诵人和”的唯美阅读画卷,展示了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厚重和包容。北京市委宣传部长杜飞进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全民阅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主动融入首都改革发展大局,紧密围绕继承弘扬“四个文化”,以更加鲜明突出的主题
2、内容,更加亲和人本的组织方式,更加精准周到的服务保障,真正让阅读走进京城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印记的守护者、传承者。记者了解到,流动于大街小巷的书香公交、穿梭于地下的书香地铁、荡漾于京杭大运河上的书香游船等等,各种流动的阅读空间纷纷亮相、精彩纷呈;樊登、吴秀波、李光洁等数百位文化名人、影视明星和城市普通领读者,通过录制音频视频、现场接力阅读、领读伴读陪读等形式,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广大公众走近阅读空间、体验阅读乐趣、分享阅读感受。截止今天,全市全城尚读活动直接覆盖人群已经超过500万人。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大国之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摘编自2018
3、北京全民阅读打造爱阅之城)材料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调查发现,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而2015年,这个数字是458本,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对此,国民阅读率调查项目负责人徐升国认为,首先,阅读媒介的多样化分流了一部分,读者用手机,平板电脑阅读等方式看书没有纳入纸质图书的阅读统计之中;其次从国际上看,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普遍在缓慢下降,我国能够保持平稳和略有增长,殊为不易。在调查中,近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88%的国民
4、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同时,642%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城镇居民中认为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比例为634%,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52%,可见农村对此类活动的需求更为旺盛。(摘编自2018年4月26日人民日报)材料三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堪称丰富多彩。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
5、用。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数量的多寡、质量的好坏、参与者的多少,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说到底,阅读要靠读者自己认真读书。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是老老实实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阅读活动的目的是点燃读者心中渴望读书的火焰,只有当读者心中的那团火燃烧起来了,书香社会才能真的到来。(摘编自张为民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主题鲜明,呈现出一幅唯美阅读画卷,展示了首都的厚重和包容。B. 第十五次全国
6、国民阅读调查发现,近三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这与统计方法有关。C. 在全民阅读已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各地为了营造读书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活动收效甚微。D. 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只有让读者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认真读书,才能建立真正的书香社会。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官方讲话和记者了解中都可以看出,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贴近百姓生活,公众参与度高。B. 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增长了001本,但这已经是很难得的进步。C. 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必要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并且,相对而言,农
7、村比城镇更加需要这类活动。D. 阅读活动代替不了阅读本身,其数量、质量、参与者等指标的好坏与阅读没有联系;评价阅读情况要靠读者。9. 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参考答案:7. C 8. D 9. 第一问:材料一侧重报告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情况,展现2018北京全民阅读盛况;材料二侧重介绍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几点结论;材料三针对各地阅读活动层出不穷的情况,强调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第二问:三则材料的体裁和写作目的各不相同:材料一为新闻,旨在报道近期重大活动情况;材料二为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材料三为评论,旨在针对社会现象提出见解主张。
8、【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但活动收效甚微”不正确。材料三中说“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可见这些活动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D项,“其数量、
9、质量、参与者等指标的好坏与阅读没有联系”中“没有联系”一说不正确,材料三说阅读活动 “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可见是有联系的;“评价阅读情况要靠读者”不正确,材料三说“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第一问“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需要考生概括三则材料,然后再分析各自的侧重点。从材料来看,材料一第一段说“2018年4月23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
10、”,下面介绍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情况,第三段说“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大国之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借助阅读人群之多展现2018北京全民阅读的盛况;材料二开头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后面介绍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几点结论;材料三开头说“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后面介绍各地所想的办法,第二段说“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指出这些阅读活动中出现的情况,第三段说“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考生可以
11、借助这种方法来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解答第二问“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这就要求考生要分析这三则材料的出处,把握这三则材料各自的体裁、针对的对象以及各自的目的。【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12、,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感悟唐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
13、,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
14、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
15、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我们要
16、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当然不是。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诗危机的根源是炎黄子孙对自己文化的疏离。B. 唐诗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C. 唐诗能让我们理解文化并培养自己对文化的认同。D. 唐诗具有饱满的力量、多元的魅力和
17、永恒的价值。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阅读唐诗有助于我们轻松应对枯燥的语文考试。B. 唐代诗人的才华横溢,现代人难以模仿和企及。C. 杜甫的沉郁忧思如同屈原,已化作永恒的精神。D. 对于唐诗这样的经典,现代人需要热爱和认同。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高峰,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具有空前绝后的地位。B. 就语言和修辞而言,包括英文在内的其它文字很难表达出唐诗中所蕴含的意味。C. 对作者来说,阅读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就是一次对唐诗的重新认识。D. 如果我们能认同自己的文化,就能重回民族文化的顶峰,达到文化追求
18、的极致。参考答案:1. C 2. D 3. D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唐诗能让我们理解文化并培养自己对文化的认同”有误,原文第三段的结尾说的是“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轻松应对枯燥的语文考试”错,原文无此
19、信息。B项,“唐代诗人现代人难以模仿和企及”有误,选项偷换概念,原文是“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C项,原文无此信息。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原文无此意,见最后一段,文中只是说“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
20、同”。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5分)欧阳夏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个头不算太高,但已够标准;长得不算漂亮,但气质不差;声音不算响亮,但蛮有磁性;性格不够完美,但始终乐观开朗”生活中的夏丹有点“马大哈”的男孩子气。欧阳夏丹被新闻联播选中,从此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刻她感到欣慰:当初她不惜放弃上海电视台一姐的地位,到中央电视台当临时工,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挑战。1999年,欧阳夏丹在上海电视台担任晚间黄金时段新闻的主播,她以亦庄亦谐的主持风格和非典型新闻播报语态成为上海台当之无愧的一姐。2003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看中了她。当时,她在上海如鱼得水,是正式员工,收入稳定,还买了房子
21、,去北京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犹豫再三,夏丹做出了艰难地选择去北京。回想最初“北漂”的艰辛,爱笑的夏丹也不禁感叹“好难熬”。初到北京,夏丹住在一套40平方米、没有暖气的老式居民房,“而且北京很干燥,我总需要开加湿器;家里的菜是酸辣风格的,但在北京,我一吃辣就咳嗽”。更大的考验来自工作,北京的工作强度比上海高很多,央视人才济济,高手如云,竞争的压力不言而喻,想在这里站稳脚跟不容易。而且最初夏丹很不适应搭档马斌的播报节奏。因为压力过大,最初的几个月里,夏丹的身体频出问题,她经常要到医院打吊针。“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圈,我把它奉献给第一时间。”这是夏丹的一句名言,她做的是早间节目,凌晨四点多钟就要起床,
22、每天清晨,夏丹的床头闹钟就会准时铃声大作,瞥着窗外的一片星星、月亮,仍是满脸困倦的她站在穿衣镜前端详自己,然后扯起大嗓门喊一声:“加油吧!”就这样,每天五点半到单位,七点到九点直播,九点下班,回家吃过午饭后开始补觉,两点起来通过锻炼恢复体力,晚上八九点钟准备入睡。夏丹爱运动,大学时是一个不错的排球副攻手,但到了央视,下午才有时间的她根本找不到球伴;晚上朋友们在外聚会,她却只能在家酝酿睡意一年、两年,通过第一时间,全国观众记住了欧阳夏丹。2005年她被评为央视十佳主持人;2008年,她主持奥运节目走红,随即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今年7月31日,央视为了打造全新的新闻联播,决定重新竞聘主持人
23、。欧阳夏丹是通过央视公开竞聘的方式,得到新闻联播的主持机会的,她将和另一男主持人郎永淳一同亮相新闻联播成为新面孔。此次公开竞聘十分严格,毕竟新闻联播是全国最受关注的新闻节目。“考试”有新闻播读、突发新闻插播、面对重大新闻时的反应和语态以及脖子以上部分表情的考验等,经过重重考验,欧阳夏丹的各项得分都非常高,她是以压倒性优势胜出的。据央视内部人士透露:“要说美女,央视比比皆是,而欧阳夏丹的突出之处,据说是其反应能力和播报新闻的声音波段非常悦耳,加上她的独特笑容。”对于成功,夏丹曾在博文中说:“成功的背后是有付出的。就像自己喜欢的歌手李宗盛歌中所唱: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摘自上海青年报)12.
2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5分)A. 生活中有点“马大哈”的男孩子气的夏丹做出了一次成功的选择:放弃上海电视台一姐的地位,到中央电视台当临时工。B.她亦庄亦谐的主持风格和非典型新闻播报语态使她在上海台和央视都取得了成功。C.初到北京的欧阳夏丹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不顺利,在人才济济、高手如云的央视,她感到了压力,但她没有退缩。D.最初“北漂”的艰辛在爱笑的夏丹看来也“好难熬”,但她很快成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持人。E.夏丹因主持奥运节目走红,随即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获得十佳主持人称号。13.欧阳夏丹初到央视遇到了哪些困难?(6分)14.第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
25、法?有什么作用?(6分)15.你从欧阳夏丹的经历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8分)参考答案:12. 选A得3分,选C得2分,选D得1分。13.生活方面:居住的老式居民房,小而冷,气候饮食不适应;工作方面:工作强度大,央视人才济济,高手如云,竞争压力大;最初不适应搭档马斌的播报节奏;压力过大,身体频出问题;工作时间早;不能聚会。(共6分)14.插叙。使内容更加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鲜明更深刻。衬托了主要人物,突出了她的独特之美。避免了结构的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6分)15.敢于挑战自己;面对困难不放弃;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8分)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
26、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苏轼传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注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
27、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选自宋史苏轼
28、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B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 坐:犯罪。C以诗托讽 讽:讽刺。D以虞水之再至 虞:戒备。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3分)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每因法以便民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BCD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上书说,元宵节在皇宫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明晓其真正目的,应该撤回诏令。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
29、对百姓的处罚。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D苏轼写诗关注百姓疾苦,被断章取义、诬陷而入狱,后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1)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参考答案:1C“讽”,委婉暗示。2D是说苏轼劝谏皇上,是说卒长的做法,是说苏轼被贬后的淡然生活。排除这三句即可。3B理解错误,不是司农擅造律法,是苏轼以擅造法律定罪责难司农,“据理力争”也于文无据。4(1)但是老百姓却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
30、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户”名词作状语,挨家挨户;“玩”,名词活用为动词;“资”,资财。各1分,句意2分)(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吾谁与守”是倒装句,应为“吾与谁守”;“决”是决口。各一分,句意3分)参考译文:熙宁四年(1072),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为宫中购买花灯,并且要求压低价格。苏轼上书说:“皇上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和皇后高兴罢了。但是老百姓却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
31、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制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
32、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
33、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调任湖州知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诬陷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5.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文帝践阼,拜
34、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转在青州。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语子广,广言:“废立大
35、事,勿为祸先。”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凌至项,饮药死。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亲土埋之。 (节选自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6、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 所在:担任官职的地方。B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 逆击:调头攻击。C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典兵:掌握兵权。D乃穷治其事,彪赐死 穷治:彻底追查。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B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
37、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D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凌因受曹操赏识进入丞相府,长期对东吴作战,历任兖州刺史、青州刺史、扬州刺史、豫州刺史等,多次受到封赏,最后官至太尉。B王凌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图谋废掉年幼的皇帝曹芳,用年长而有才的曹彪代替,王凌也和儿子王广商量此事,王广表示赞同。C起事之前,令狐愚病死了,黄华和杨弘将王凌造反之事报告了宣王司马懿,司马懿亲自率军讨伐。眼看大势已去,王凌投降,后在项城服毒自杀。D王凌政绩突出,军功
38、显赫,也有荣耀的官位。但因野心太大,志向不切实际,招来了大祸,宗族遭诛,自己死后遭陈尸斫棺之辱,真是糊涂啊。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2)凌、愚罪宜如旧典。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 参考答案:4B逆击:迎头攻击。逆,迎战。5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6B王广不同意,他认为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要成为灾祸的开始。7. (1) 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
39、,各方面都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旌”翻译为“表彰”1分,“显”译为“显达”1分,“条教”译为“法规教令”1分,“意义”译为“美名,声誉”1分,大意1分。)(2) 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宜”译为“应该”1分,“发”翻译为“打开、挖开”1分, “暴尸于所近市”状语后置句1分, “所近市”译为“邻近的市肆”1分,大意1分。)附翻译:王凌,字彦云,太原祁县人。王凌被举荐为孝廉,任发干县长,逐渐升至中山太守,他所任官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曹操征召他为丞相府属官。曹丕即位,任命
40、王凌为散骑常侍,调出京都任兖州刺史,和张辽一起到广陵讨伐孙权。到江边,夜里刮起大风,孙权大将吕范等部的船只漂到了长江北岸。王凌和众将领出迎痛击,斩杀和俘虏许多敌人,缴获许多敌人船只,立下战功,被封为宜城亭侯,转任青州刺史。后随从曹休征伐东吴,在夹石与敌军遭遇,曹休军队失利,王凌奋力拼死突围,使曹休幸免于难。又转任扬州、豫州刺史,都能得到军民的欢心。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王凌晋封南乡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又迁升车骑将军、仪仗与三公相同。当时,王凌的外甥令狐愚凭借自己的才能,任兖州刺史,屯兵平阿县。舅甥俩一同掌握兵权,专权掌握淮南的重大权
41、力。王凌不久调回京都升官当了司空。宣王司马懿杀死曹爽后,晋升王凌为太尉,并赐予朝廷的符节与斧钺。王凌、令狐愚秘密商议,认为齐王曹芳没有君德居于天子之位,楚王曹彪年长而又有才,想要迎立他继位,建都许昌。令狐愚就派部将张式到白马,与曹彪互相问候,建立联系。王凌又派宾客劳精到洛阳,对儿子王广说了他们的打算,王广说:“废立皇帝这是大事,不要成为祸患的开始。”令狐愚又派张式拜访曹彪,还未等张式回来,令狐愚就病死了。嘉平二年(250),荧惑(火星)出现在南斗星的位置上,王凌说:“斗中有星可能该出现一位突然显贵的人物。”这时王凌举兵废帝的密谋策划更加迫切,于是派部将杨弘把他打算废齐王立楚王的想法告诉兖州刺史
42、黄华。黄华、杨弘联名把此事报告给太傅宣王司马懿。司马懿立刻率中军沿水路讨伐王凌,先下令赦免王凌的罪行,又带着尚书王广向东行,命令王广写信晓瑜王凌,同时大军乘其不备迅速到达百尺逼近王凌。王凌自知大势已去,于是乘船独自一人出来迎接司马懿,派部下王彧谢罪,交还朝廷所赐的印绶、节钺。大军逼近丘头时,王凌让人把自己双手反绑站在水边请罪。司马懿奉命让主簿解开王凌的绑绳,将朝服送还王凌,召见王凌,慰劳他,又还给他印绶、节钺,再派六百兵马把王凌押送回京城。王凌走到项地,喝毒药自杀。于是司马懿彻底追查处理这件事。曹彪被赐死,凡与此事有牵连的人物都被灭掉三族。朝中的看法都认为按照春秋之义,齐国崔杼、郑国归生都在死
43、后被施以刑戮,毁棺抛尸,这些在典籍上有明确的记载。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这之后有亲友将其尸首掩埋。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5年春季学期6月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 D(“让真牛上台表演”,是照搬生活,不符合艺术假定性性质。)2. A(原文是“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绝对的写实主义”不是指写实主义创作方法,A不合原文意思。)3. C(“对人物进行直接接触式改造”分析错误。原文是“对它的改造不能采用直接接触的方法,只能在假定性的想象领域中进行”。)4B逆击:迎头攻击
44、。逆,迎战。5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6B王广不同意,他认为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要成为灾祸的开始。7. (1) 刚到豫州时,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求访没有显达的俊才,各方面都有法令教化,声誉极好。(“旌”翻译为“表彰”1分,“显”译为“显达”1分,“条教”译为“法规教令”1分,“意义”译为“美名,声誉”1分,大意1分。)(2) 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应该像过去典籍上记载的那样受罚。于是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劈开棺材,在邻近的市肆暴尸示众三日。又将他们的印绶、朝服一起烧掉。(“宜”译为
45、“应该”1分,“发”翻译为“打开、挖开”1分, “暴尸于所近市”状语后置句1分, “所近市”译为“邻近的市肆”1分,大意1分。)8 前三联描绘了一个春末夏初的中午时分的山村景色(2分:“春末夏初”或“午时”1分;“山村”1分)。具体写景:首联:天气晴好,温暖和煦,小径上绿草如茵,山花繁茂。(1分);颔联:一条河水从村里曲曲折折的流动,村里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1分);颈联:鸡在正午休憩的时候打鸣,狗在荒野寻物时对着昏暗处吠叫(1分)。描绘了一幅和谐静谧的画面。(2分)9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对山村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2分)。10(1)一夫当关,万夫
46、莫开(2分,每空1分) (2)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2分,每空1分)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分,每空0.5分)11.(1)选A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看来他是一个喜欢自我挑战的人”分析欠妥当,列的回答应该只是托词;选D无分,“所有情节围绕照片而展开”不准确;选E无分,应该是运用插叙的手法。(2)第二段是对森林与沼泽的环境的具体描绘,(1分)第三段写森林历史的悠久,(1分)都是为了写森林之路的艰险,(1分),以此来衬托主人公坚持走森林之路的决心(1分)。也为当初主人公面临德寇搜捕时匆忙逃脱的举动作了铺垫(1分),同时阴森的森林暗示着主人公痛失爱人的悲剧命运(1分)。(3)从列昂尼德对她的迷恋,可以判断她应该是个美丽迷人的姑娘。(2分)尼娜爱读书,是个上进的年轻人。(2分)审讯时她一声不吭,没有出卖任何人。尼娜坚强、无畏、敢于牺牲。(2分)(4)列昂尼德思念爱人,怀念过去的时光,那条森林之路带给他回忆,让他觉得如同陪伴在爱人身边。列昂尼德痛恨德寇的恶行,更因自己的过失而感到悔恨,陷入痛苦之中无法自拔。那条森林之路是爱与痛的纠缠,让他永远无法摆脱。作者让我们看到,战争带给人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有心灵的创伤,并且这种创伤是永远无法弥补愈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