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第五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3281731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第五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第五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第五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第五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第五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广州市从化第五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朱自清先生 冯至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途,而雪朝中的六位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

2、。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谈些文学上问题,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

3、年。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大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由虚心产生出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结为朋党,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

4、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也就是回到北平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

5、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一九四八年,北京(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以与朱自清先生交往的时间为线索,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朱自清先生“忠实朴素”的特点。B本文写朱自清先生,却从诗集雪朝写起,因为朱自清先生是雪朝的作者之一,通过雪朝很自然

6、地引起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也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C文中的“迂途”指的是诗歌发展走的不必要的歧路,“乡愿”指对家乡有深厚情感的人,“畏友”指能严正指出自己错误的朋友。D文中划线的句子是朱自清先生对作者的委婉批评。这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朋友的宽容即使朋友说错了,也要先肯定。E文章第五段结尾说“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知道”的内容应该是保持做人的忠实朴素。(2)文章结尾一段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6分)(3)文章写了朱自清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析。(6分)(4)朱自清先生对人过于宽容,甚至肯定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读了不少书”,而第五段又说他“绝不宽容”,

7、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分)参考答案:(1)(5分)A、B(选A给3分,选B给2分,选C给1分,共5分。C项,“乡愿”指的是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欺世盗名的人;“畏友”指的是自己所敬畏的朋友。D项,文中划线句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朱自清对待他人公平没有偏见,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杀任何一个的努力。E项,“知道”的内容应该是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发展。)(2)(6分)不可以。最后一段与第一段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3分)用雪朝收束全文,高度概括朱自清先生的质朴精神和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3分)(3)(6分)要点:与人谈话保持诚挚和虚心的态度;对待他人公平,

8、没有偏见;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宽容;做事情坚持原则(或公开),脚踏实地。(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2分,满分6分。)(相关语段是26段,第2、3段为一层,第4段为一层,第5、6段为一层。)(4)(8分)示例:不矛盾。(2分)朱自清先生的宽容,指的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每个文艺工作者的肯定,这也是他对新文艺支持的一种表现。(2分)他对所谓象征派的诗以及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的态度上,可以清楚地表现出这一点。(2分)“绝不宽容”是指向恶势力的,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2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秋天的音乐冯骥才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

9、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在音乐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景物也全部神会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甜蜜的慰藉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秋天十月,我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我问他

10、这是什么曲子,他看我一眼说:“秋天的音乐”。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的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

11、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

12、、发亮的云团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

13、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

14、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的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那么另一个生命离去,又为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

15、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1 )本文描写了秋景的哪些特点?(4分)(2)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划线的句子“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在文中的作用。(6分)(3)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作者为什么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3分)作者为什么说“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3分)(4)“秋天”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感悟?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参考答案:(1)(4分)辉煌灿烂 静谧安详 萧疏凄凉

16、壮美崇高(2)(6分)渲染秋天里生命的美好和庄严;和凋谢秋天的景色形成对比;为下文对生命和死亡的讴歌作铺垫。(3)(每小题3分,共6分)因为列车的前行暗喻着时光的流逝,让人产生浓重的忧伤,进而使作者产生了让生命留驻、时光倒转的强烈愿望。表明死亡只是表面的,死亡只是生命的转换,生命无穷尽;体现了“我”为再生而奉献自己的观点。(4)(6分)富有和博大(或“潇洒悠然”)属于真正的创造者;只有收获过的人生,才能拥有生命的静谧和安详;生命的流逝充满了悲哀和忧伤;死亡是生命庄严的再生与转换。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讨人嫌”的大叔陈文明 刚进公司,我就听说了食堂大叔不仅菜炒得喷香,饭做得味美,

17、而且鲁菜、川菜、粤菜等各种菜系都会做。 第一天中午去食堂吃饭,大叔一见到我就热情的说:“小伙子,新来的吧?” “嗯”我客气的点了点头。 “哪儿人呀,在哪个部门啊?家里几个兄弟姐妹” 大叔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应答,看我半天没声音,大叔憨憨的一笑,“对哦,你是来吃饭的,瞧我这话多的,喜欢吃啥,大叔多打点给你。”果真,大叔给我打了满满的一盆饭菜,人家如此主动殷勤,我自然不好怠慢,想着等会吃完一定要去谢谢大叔。 拿着洗好的饭盒,我走到厨房对大叔说:“大叔,您的饭菜真的超赞!” “当然了!”大叔得意的说,“要知道我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方的美食随便都能做出几样啦!” “哦,大

18、叔您还这么敬业,学个厨艺还值得您跑大半个中国啊?” 大叔明亮的眼神瞬间暗淡下来,低声道“哎!没啥!闲着也是闲着呗!” 我感觉到了大叔有难言之隐,于是匆匆告别后就离开了。 后来,每次我去吃饭,大叔总会和我拉拉家常,关心关心我的工作等等。 一天,我向同事小孙夸赞,食堂大叔真好。她不以为然,反而显得极不耐烦,似乎有些避讳有关大叔的话题。我大惑不解,后来,另一同事陈姐神神秘秘的告诉我:“这个大叔喜欢和女孩子搭讪,尤其是小孙。刚开始大家也都以为他是热情,所以没说什么,可是后来真受不了,很过分。”我仍旧不解,“怎么了?”她说:“逮着小孙就问,今天工作忙不忙,要不要我帮你倒杯水,如此等等。反正一有机会就和小

19、孙搭讪,后来都有人说三道四了。”我说:“不就和女生拉拉家常嘛?再说他和男生也聊呢,这个我可以作证。”陈姐很无语,嘟囔两句就自顾自地去忙了。 尔后,我看到的情形证明了同事的说法,大叔确实对小孙颇感兴趣。但逢小孙去食堂吃饭,大叔便会主动与她攀谈,家长与里短,人生与感情,什么都问,什么都说。小孙的不满显而易见,但或许为了不驳他的面子,佯装听着,并不时频频点头。大叔也浑然不顾小孙的感受和别人的眼神。我终于明白,小孙为何对他如此不屑和不满。 一次,小孙和一名男同事老李因琐事在食堂发生口角,两人随即骂骂咧咧起来。旁人正欲上前劝解,怎知食堂大叔先动了身子,一个箭步,冲到小孙前面充当起了护花使者,并声色俱厉地

20、指责老李不该和女孩吵架,痛斥其污了男人脸面。老李被大叔始料未及的言行怔住了,露出莫名其妙的神情。 待反应过来,顿时怒火中烧,指着大叔的鼻子骂道:“你什么东西,关你什么事?” 大叔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翕动嘴唇嗫嚅着:“我、我” 其他一些同事如看喜剧一般呵呵直笑。 于是,小孙气呼呼地头一甩,愤然离去。 老李也转身离开,边走边回头余恨未消地骂:“老东西,神经病!” 唯留大叔双脚生根似的呆立原地,满脸窘态和茫然,宛若无辜受伤的孩子。食堂里的人则闪动各种目光打量着他:奚落,同情、费解 此后,大叔再也不同女孩搭讪说话,只是默默地自个儿忙着。而小孙对他能避则避,能躲则躲,吃饭都坐得远远的。 那天吃饭,看

21、大叔沉闷不语,就主动与他闲谈。没聊几句,我便随口一问:“大叔,您孩子几个?”大叔苦笑着说:“就一个女孩。”我笑道:“那一定很漂亮。女孩好啊,那可是您的贴身小棉袄啊。”大叔突然眉头紧锁,朝着坐在食堂一角吃饭的小孙瞅了一眼后,对我说:“长得跟她一样漂亮水灵如果没有被人贩子拐走,算算也该大学毕业了”(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姐告诉我大叔的为人,是因为她觉得我刚到公司不久,对“我”表示关心,而“我”却觉得陈姐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B大叔不顾小孙的感受和他人的眼神,经常和她拉家常,说明大叔已经把小孙当成自己的女儿来看待,也体现了他对女儿的思念之情。C小说借对

22、小孙、陈姐、老李这三个人的言行描写,反衬出我对大叔的尊重与热情,说明我是一个友好善良、品德高尚的人。D小说以“我”的视角进行叙事,同时采用大量的对话形式,使事件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人物形象更加鲜明。E.小说的写作目的除了表达对失去女儿的大叔的深切同情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揭示人性的丑恶面,批判那些冷漠无情的人,引发大众深省。(2)小说中“我”与大叔第一次见面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大叔”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并作简要分析。(4)有人认为大叔的“反常”举动全因思女成狂,这个“狂”字具体体现在哪里,试举3个例子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 D(2)有助于情节的发展,大叔离家20年的情节为

23、下文女儿20年前被拐走埋下了伏笔。有助于吸引读者,当我问及大叔离家20年的原因后,大叔眼神的暗淡和欲言又止的神情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具体直观的让我们感觉到大叔的为人很热情。(3)待人真诚热情,比如对我、小孙非常关心。非常想念女儿,比如把其他小姑娘当初女儿一样来对待。为人执着,女儿被拐20年,他就找了整整20年,这份坚持令人感动。好学敬业,饭菜做的非常可口,且各种菜系都精通,说明他是一个刻苦好学的人。(4)答案示例:为了寻找女儿花了20年的时间走遍大半个中国,这种失女的痛苦和艰辛的寻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表现了大叔隐忍、坚毅和倔强的性格。但凡碰见与自己女儿同龄的孩子都

24、给予了特别的 关心,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和眼神,说明他的心里只有女儿,爱女成狂。可以为了一个跟女儿相似的人,一反平时温和热情的形象,为小孙打抱不平,让大家都始料未及。【详解】(1)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而我却觉得陈姐是一个多管闲事的人”分析有误,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C项,“反衬出我对大叔的尊重与热情,说明我是一个友好善良、品德高尚的人”曲解文意。文中没有这个意思。无中

25、生有。E项,“更重要的是”说法不妥。“表达对失去女儿的大叔的深切同情”与“揭示人性的丑恶面,批判那些冷漠无情的人,引发大众深省”,一样重要,没有谁更重要的说法。故选AC两项。(2)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分析时,先概括小说情节所表现的内容,然原来再分析作用。小说情节的基本作用有: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也可能与前后文相关情节照应或形成对比或做了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小说的主旨。情节本身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考生小说中“我”与大叔第一次见面的对话的作用。“我”与大叔的第一次对话,是我吃好饭后,拿着洗好的饭盒,想

26、去厨房感谢大叔时发生的。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我”是单位里新来的员工,大叔先是主动热情和我聊天,我去厨房想谢他时,他说的话,也能让人感觉到他为人很热情。当我问他学个厨艺还跑大半个中国时,“大叔明亮的眼神瞬间暗淡下来”,说话期期哎哎,表明他有难言之隐。在情节上,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好奇心。(3)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以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可以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可以从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本题要求举例并作

27、简要分析“大叔”是一个怎样的人。(4)文中结尾揭开谜底,大叔用了20年的时间走遍大半个中国,是为了找他丢失的女儿,大叔失去女儿很痛,寻找女儿很艰辛,但单位的同事却一无所知。因为他没对人说起过,表现了他的隐忍、坚毅和倔强的性格。他失却了女儿,却把父亲的这份关爱放在与女儿同龄的女孩小孙身上,说明他特别爱女儿。平时温和的他,在小孙与人发生口角时,又站出来为小孙打抱不平。考生回答时,可以选概括形象后举例分析,也可以先举例分析,再概括其形象。【点睛】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以结合小说的三要素、主旨和情节自身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

28、): 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 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发展波澜顿生。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711题。杏花书屋记归有光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

29、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今去公

30、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注: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B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C孺允葺公所居堂葺:修补房屋 D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其孰能讥之乎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臣诚恐见

31、欺于王而负赵C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D以公所命名/余船以次俱进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 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C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

32、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的父亲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5分)(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5分)参考答案:7B(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8C(所以:的原因。(A代词,代房子 /副词,表反诘;B介词在/被;C介,用/介词,按)9D(是他建杏花屋的愿望 指世俗 指子孙)10A(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反。由“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

33、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几句可知)11(1)读书人考中,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成为这样的。(得分点:得第以为状语后置“于荣名”调整顺序为然。每点1分)(2)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得分点:向补译出“与”后的“之”,“他” 进 翕赫 其后。每点1分)5. 本大题7小题,共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小题。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

34、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

35、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注】散吏:闲散的官员。海昏:地名。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14下

36、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因家庐江寻阳焉 时有与访同姓名者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与贼战,斩首数百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弘大掷宝物于城外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又破之,奔于临贺15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3分)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振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

37、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采纳各种建议,王敦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1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2)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参考答案:13CA.赈济,救济 B.逮捕,拘押 D.心悦诚服14A【解析】第一个“因”是副词,译为“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译为“趁着”。B项中的两个“与”都是介词,译为“和、跟”。C项中的两个“以”都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到”。15B【解析】A项的“之”为动词,解作“到”。

38、C项的“之”为代词,解作“他”,代指“杜弘”。D项的“之”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16B【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从原文可知“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原文讲的是“帝不之罪”。17(1)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2)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称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或:别人有点小的长处,很少不自夸。您的功劳这样(显赫),却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呢?【译文】周访字士达,本来是汝南安城人。(他的祖先)在汉朝末年躲避战乱移居江南,到周访时已是第四代。吴国平定,就在庐江寻阳安家。

39、周访年少时沉着刚毅,谦逊而辞让,处事果断干脆,周济穷困赈救不足,家中没有富余的钱财。担任县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察举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上甲令,都不去就职。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他参镇东军事。当时有一个和周访同姓名的人,因犯罪被判处死刑,差吏误抓周访,周访奋力打退来抓捕他的人,几十人都四散逃跑了,自己便到皇帝处投案自首,皇帝没有加罪他。不久授为扬烈将军,征讨华轶。所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所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往来,周访收捕丁乾并斩了他。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兵击败了他。华轶的部将周广焚烧城

40、池来响应周访,华轶众兵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Ks5u皇帝任用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与各军共同征讨杜弢。杜弢制作一种吊杆打官军的船舰,周访制作长棒来抵御他,吊杆不能为害。周访又率领水军进逼湘城,部队到达富口,而杜弢派遣杜弘出兵海昏。周访的军队徒步行进到柴桑,偷偷渡河,跟贼兵交战,斩敌数百人。贼兵后退保守庐陵,周访的军队又在庐陵围住了杜弘。杜弘把许多宝物扔到城外,士兵争着拾捡,杜弘趁着官兵队伍混乱突围出来。周访率军追赶他,缴获的战马铠甲兵器不能数得清。杜弘进入南康,太守率兵迎击,又打败他,杜弘奔逃到临贺。皇帝又提升周访为龙骧将军。周访后来在襄阳,督促农耕训练士兵,勤于采纳建议。王敦忧虑他,但害怕

41、他力量强大,不敢有别的举动。周访的威风既已显著,远近之人心悦诚服,他智谋勇敢超过常人,是国家复兴的名将。性情谦虚,从未居功而夸耀。有人问周访说:“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称扬。您的功勋这样(显赫),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周访回答说:“我的将士尽死效力,我周访有何功劳!”士人因此敬重他。周访练兵选卒,想到中原显示威力,激昂慷慨有扫平河洛的壮志。善于安抚将士接纳贤士,士众都为他奋不顾身。听说王敦有不忠于朝廷之二心,周访常常恨得咬牙切齿。王敦虽然心怀反叛的阴谋,但因周访在,一直不敢为非作歹。【解析】略6.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

42、。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讨“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徙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

43、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巳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

44、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注】嫚:轻慢。羌:指西夏,即赵元昊。料简:挑选。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1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45、是(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本称诸侯之死,后世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是南京人,年轻时极为聪明,考中科举茂材,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后来历任多种官职,在任上多有出色的表现。B张方平很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一旦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就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

46、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C张方平头脑冷静,善用谋略。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他又让城门三夜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D张方平能未雨绸缪。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参考答案:12C13D14B15(1)后来,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12试题分析: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