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江门市教育所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陈连山)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
2、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
3、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
5、。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人民日报海外版)7. 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全社会的“狂欢”。B. 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C. 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
6、种习俗。D. 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8. 【小题2】对文中画线的“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B. 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C. 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与祥和的气氛。D. 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9. 【小题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宵节除
7、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待、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B. 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C. 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D.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参考答案:7. D 8. B 9. C【7题详解】诞生之日开始吃元宵,一是于文无据,二是吃元宵大体是从宋代开始的【8题详解】元宵节人们出门不是为了“走街串巷,走亲访友”,而是为了娱乐【9题详解】A.元宵节的主要功能应为“娱乐”而非
8、“求子”。 B.“元宵节这一天”不对,应该是“期间”。 D.“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不对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江南无雪(1)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2)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3)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
9、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4)清晨推门,眼前一亮:
10、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5)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
11、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6)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7)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
12、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10.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3分) 11.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5分) 12.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13.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6分) 参考答案:10.听落雪的碎玉之声;多次爬出被窝看雪;梦中的雪景。(每点1分)11.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由近及远描写雪中的景物,突出雪后的洁净、辽阔和宁静
13、。(手法2分,答出两种即可;特征3分,“洁净”、“辽阔”、“宁静”各1分。)12.内容上:表达盼望之强和失望之深。结构上:照应题目;承上启下,从上文的雪景描写、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对“江南雪景”的思考和忧虑。(内容2分,结构4分)13.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答出任两点即可,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伏尔泰:抗争与幽默并存伏尔泰是法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作家之一,被视为反暴政、
14、残酷的英勇战士。有人形容他说,伏尔泰的名字享誉世界,总会引起生动的反应。也有人认为,在一个官僚、工程师和生产者的世界里,他是一位必不可少的哲学家。伏尔泰说:“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早在学生时代,伏尔泰就形成一种富有反抗精神的气质。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进行辩论,争得脸红脖子粗时伸手一指说:“走开,否则我就打发你到冥王爷那儿去取暖。”同学挑逗说:“为什么不去地狱?那儿挺暖和的!”伏尔泰诙谐地说:“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呢!”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赫二世仰慕伏尔秦的才学和名望,邀请他到宫廷做事。伏尔泰希望得到普鲁士国王的支持推行改革,欣然应允赴任。但很快他就发现,弗里德利赫二世治国
15、的专横和荒唐同历史上的暴君毫无二致。尽管国王对他礼遇有加,可他还是不愿意继续为他所用。就在这个时候,柏林科学院院长莫倍督依出版了一部荒谬绝伦的著作,主张建立一座城市,只许人们讲拉丁语;在地面挖一个窟窿,直通到地球的核心;将树脂涂抹在病人身上,借以防止其丧失生命力,如此等等。伏尔泰挺身而出写了一篇文章,对这些奇谈怪论进行了犀利的抨击和嘲讽,因此触怒了普鲁士国王。国王的亲信来到伏尔泰的门前,烧掉那篇檄文表示抗议。伏尔泰借坡下驴,把钥匙和勋章退回国王,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王宫。伏尔泰是幽默大师。有一次,伏尔泰想要出门,开口吩咐仆人说:“儒塞夫,去把我的鞋拿来。”儒塞夫赶紧取来鞋子,伏尔泰见鞋上沾满泥土,
16、就责怪说:“早上你怎么忘了擦擦它。”儒塞夫满不在乎地说:“先生,我看用不着。走这条破土路,两个小时以后,您的鞋不又像现在一样脏了吗?”伏尔泰穿好鞋,没说什么就走出家门。儒塞夫见食橱上着锁,就追出来喊了一声:“先生慢走,给我钥匙!”伏尔泰反问道:“钥匙?”儒塞夫点头表示:“对,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伏尔泰奚落说:“我的伙计,吃什么午饭呢?两个小时以后,你不也将和现在一样饿吗?”伏尔泰跟朋友聊天,将一位作家大加赞扬一番。朋友当即告诉他说:“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此人,我感到很遗憾。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老在背后说您的不是。”伏尔泰付之一笑说:“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伏尔泰成为文化名
17、人,他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伏尔泰看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结果被逐出巴黎。不久他又被投入巴士底狱,蒙受了近一年的牢狱之灾。伏尔泰84岁结束在国外的流亡生活,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大哲学家归来的消息一经传开,前来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竟有上百位。有一个外地读者仰慕伏尔泰的大名,给他写了一封长信。接到伏尔泰的回信后,这位读者深感荣幸,从此不间断地与大师有书信往来。伏尔泰没有闲工夫应酬,回信了断说:“读者阁下,我已经死了。”孰料那位读者仍不死心,没过几天又有书信寄来云:“谨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下。”大思想家不得已,只好再次回信表示:“望眼欲穿,请您快来。”伏尔泰对咖啡情
18、有独钟,到了上瘾离不开的程度。一位朋友关心他的健康,好心奉劝说:“别再喝这种饮料了。这是一种慢性毒药,你是在慢性自杀!”伏尔泰潇洒一笑说:“你说得一点不错。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不然为啥我已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掉呢?”伏尔泰一生与专制和宗教偏见为敌,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他都坚信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临终前他拒领圣餐,不搞临终仪式,也不发表信仰声明。一位牧师前来为他祈祷,倾听他最后的忏悔。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质问:“牧师先生,是谁叫你来的?”牧师自信地回答说:“伏尔泰先生,我是受上帝的差遣,特来为你做临终祈祷的。”伏尔泰毫不客气地说:“请拿出你的证件来,让我检验一下,以防有人假冒!”看到床边的灯光忽明忽暗,
19、他发出疑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点燃了?”话音刚落,他就与世长辞了。 (选自高景轩伏尔泰:大师的幽默人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它减轻了生命的负担”,其中“希望”可以理解为理想追求,“负担”可以指精神和物质上的压力。 B伏尔泰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是由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并出言讽刺了摄政王奥尔良。 C那位仰慕伏尔泰的读者给伏尔泰寄信说“谨呈伟大的伏尔泰先生于九泉之下”,表示即使伏尔泰去世了,他也要写信表达情感。 D伏尔泰临终前问“怎么,灵前的烛火已经点燃了”,这是伏尔泰奚落有人盼他
20、早死,因为只有人死后,他灵前的烛火才会点燃。 E本文选取伏尔泰生活中的几件事,有详有略,写出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幽默风格的伏尔泰,这其中语言描写起到了关键作用。(2)从文章的第二段(“早在学生时代离开了王宫”)看,伏尔泰的反抗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3)列举三件表现伏尔泰幽默的事并加以分析,说明这些幽默分别表现了伏尔泰对人对事等方面的什么样的态度。(6分)(4)作者以“抗争与幽默并存”为题,你认为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关联密切吗?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答E得3分,答A得2分,答B得1分,答C和D不得分。(题中B项,伏尔泰的被逐出巴黎,又被投入巴士底狱,
21、直接的原因是他“看不惯摄政王奥尔良的放荡,出言讽刺了几句”,这与“他成为文化名人、其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也许有联系,但不能把它作为入狱的直接原因。C项理解不恰当,读者写这句话也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伏尔泰开玩笑,这从上下文可以看出。D项,伏尔泰的话是以幽默的方式和临终前在他身边的人开玩笑,并非是奚落谁。)(2)表现在对传统迷信说法的反抗上,他以“谁知道是不是真有地狱”,对有地狱这一传统说法发出了疑问;表现在对国王的反抗上,当他看到邀请他到宫廷做事的普鲁士国王是个暴君时,便不愿意为他所用;敢于对当时的柏林科学院院长提出挑战,对他的奇谈怪论进行犀利地抨击与嘲讽,因此不怕触怒国王,并自动离开王宫。(
22、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应抓住“伏尔泰的反抗精神”一语在文本第二段中帅选相关信息。比如伏尔泰对传统迷信说法的反抗,他对有地狱这一传统说法发出疑问;比如伏尔泰对国王的反抗,当他看到普鲁士国王是个暴君时,便不愿意为他所用;比如伏尔泰敢于对当时的柏林科学院院长提出挑战,对他的奇谈怪论进行犀利地抨击与嘲讽,不怕触怒国王自动离开王宫等。(3)伏尔泰对仆人儒塞夫的幽默,表现了他对做事不得体的仆人不直言指斥,而是以幽默的态度引导、令其思考的态度;对于那位背后说他不是的大作家,伏尔泰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表明,他对批评自己的人有一种不以为意的坦然胸怀;对临终时前来为他祈祷的牧师,伏尔泰以幽默的话对他进行
23、讥刺,表现了伏尔泰坚信自己信仰的态度。(一点2分,选其他的事,对处事态度分析恰当即可)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幽默”一词是关键,列举了幽默事例后,还应对此事例所表现的伏尔泰的态度进行分析。文本中写了伏尔泰对仆人儒塞夫的幽默,这表现了他对仆人不直言指斥而是以幽默的态度引导、令其思考的态度;还写了伏尔泰对于那位大作家所说的幽默的话,这表明他对批评自己的人有一种不以为意的坦然胸怀;还写了伏尔泰对前来为他祈祷的牧师的幽默的话,这表现了伏尔泰坚信自己信仰的态度。(4)【观点一】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抗争表现了伏尔泰作为一个反暴政,反宗教偏见,坚持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斗士的一种精神,而
24、幽默则是这种大无畏精神下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风格,使他的反抗精神的表达也独具特色。比如他对地狱、对牧师的不相信等就是以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观点二】在伏尔泰身上,抗争与幽默两者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抗争表现的是伏尔泰在反暴政、反宗教偏见,坚信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上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只是的一种表达习惯的体现;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随时随地体现在他的生活中的,这里既有对仆人的、对崇拜他的人的,也有对反对他的人和他反对的人的,多数情况下与他的反抗精神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给6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试题,答案并不唯一
25、,可采取认为有联系或认为没有联系这两种态度,但都应该观点鲜明,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若认为有联系,可从抗争表现了伏尔泰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是一种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还要从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风格,使他的反抗精神的表达也独具特色这个角度分析。若认为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可从抗争表现的是伏尔泰的一种精神,而幽默则只是的一种表达习惯的体现的角度分析;还要从幽默作为伏尔泰处事的一种表达方式,多数情况下与他的反抗精神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的角度分析。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文言文阅读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
26、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
27、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释】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桴:鼓槌。 栖鹘:宿巢的老鹰。噌吰:形容钟声洪亮。 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窾坎镗
28、鞳:击物声和钟鼓声。10.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B.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 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 C.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险。D. 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傍晚。 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送之至湖口 徐而察之 汝识之乎 周景王之无射也A用法相同,用法相同。B用法相同,用法相同。C用法相同,用法相同。D用法各不相同。12.下列句子中,属
29、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古之人不余欺也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石之铿然有声者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C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D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14.根据苏轼的考察,下列与石钟山命名无关的一组是(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30、如钟鼓不绝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A. B. C. D.1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B作者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文中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
31、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他还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D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死生,昼夜死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4分)(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分)参考答案:10.C(殆:大概)11.
32、C(结构助词“的”代词)12.B(A省略句C判断句D定于后置句)13.A14.C15.D(A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对郦元和李渤的观点都有所怀疑。B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误C“合作考察”有误)16.(1)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3)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译文: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33、。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僧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
34、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一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
35、同先前噌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
36、的问题。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时秦昭王与楚婚
37、,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
38、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平伐其功 伐:夸耀B.
39、 争宠而心害其能 害:害怕C. 赵不内 内:通“纳”,接纳D.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娴于辞 得复见将军于此B. 因谗之 不如因善遇之C. 信而见疑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D. 遂自投汩罗以死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10. 文章倒数第二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作答。参考答案:7. B 8. C 9. (1)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
40、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侍奉他的/自己的国君,小人离间他们,(他)可以说处境困窘啊。(2)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枯瘦。 10. 对屈原志洁行廉(不肯同流合污,宁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洁)人格的颂扬之情;对黑暗势力迫害忠良的愤慨之情;对世人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痛惜与批判之情。7. 试题分析:B项中“害”是“嫉妒”的意思。“争宠而心害其能”是“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的意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8. 试题分析:C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A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引出对象,对于、在方面;后一个“于”是
41、介词,表被动,被;B向中前一个“因”副词,于是;后一个“因”副词,趁机;D项中前一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后一个“以”是 连词,表目的,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
42、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本题在解答是应重点关注“正”、“直”、“穷”、 “被”、“颜色”、“形容”等字。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0. 试题分析: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
43、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情感倾向。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于是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