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洛阳市东宋镇初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328090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东宋镇初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东宋镇初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东宋镇初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东宋镇初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东宋镇初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洛阳市东宋镇初级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题。莫言自述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这个作家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一天三顿吃饺子。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我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的。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因为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

2、,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味道好极了”。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呼吸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我们山东高密这

3、个地方,离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隔了三百多里路。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20世纪60年代,死人非常多。我们村子里最高纪录是一天死了18个人。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被人理解

4、。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风快”。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而说“怪热”。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作“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

5、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

6、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有人说我为获奖,作品特意贴中国标签。什么是中国标签?我不知道。我在檀香刑后记里面说,我想在语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写给外国翻译家看。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回忆大学生邻居的故事交代

7、了作者文学梦想及文学概念的来源,也让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群众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状态有所感知。B为莫言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素材的是他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二十岁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去写了。C鬼神妖怪的各种传说在莫言的家乡很盛行,尤其是许多老人讲的鬼神故事对莫言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D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少说,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E这篇文章是莫言被授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后的自述,平易如话家常,没有故作深沉的情感和晦涩的词汇,一如作者的小说语言一样平实朴素。(2)文学创作的成功需要作者有非凡的才情和丰

8、富的想象力,莫言的想象力是如何获得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6分)_(3)莫言在写小说时,说自己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请结合原文简析莫言的“胆”体现在哪里。(6分)_(4)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莫言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垦“高密东北乡”(莫言家乡的象征)的文学王国,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文学的启示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_参考答案:(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2)莫言的想象力首先来源于童年饥饿的记忆。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说“味道好极了”。莫言的想象力来源于乡

9、村的生活资源。“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呼吸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莫言的想象力来源于对鬼神故事的恐惧。小时候听了很多鬼神妖怪的故事,对当时的生活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莫言就觉得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想象力就产生了。(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 (3)敢说实话,敢讲真话。莫言觉得讲真话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他坚持在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东西。敢于揭露。他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

10、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有原则,有特色。不会因为迎合部分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在语言上有自己的特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答对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4)示例一:各个民族的文学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并能为世界范围的读者所理解。中国乡土文学有着深厚的魅力。莫言谈自己的文学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而那种生活是属于乡村的生活。原文中关于放牧一段的描述,就是最好的说明。作家总是从熟悉的生活写起,总是把自己身边的人物,甚至把自己的亲人当作小说中的人物来描写。原文中莫言说自己的小说语言是庞杂的,既

11、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他把许多方言土语,写到书上,非常典雅古朴同时也通俗易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示例二: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有这样一个启示,就是增强作品的独创性,每个作家只有找到自己的独创性,才能得到世界更大的认可。莫言小说的语言是比较庞杂的,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他在语言上有自己的特色。他并没有为了得诺贝尔奖而调整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自己写作的方法

12、。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很多作家是在为政策而写作,为文学奖而写作,为市场而写作,这都是不对的,会写得庸俗,失去特色。莫言的获奖也许对中国纯文学是一种提升和推动,会让作家更加将身心沉潜到文学中,是为文学写作的作家更能找到自信。(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有结合原文的论述、理由充分,给6分)(1)A项,错在“文学概念”不是通过大学生邻居来获得的;B项,“二十岁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去写了”错,原文是说“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D项,“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

13、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错,原文是说“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2)解答此类试题先找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分层概括。本题的有效区间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五段,每一段可以分别概括出一点。第二段是说他童年饥饿,饿出了他的想象力;第三段是说小时候乡村生活资源给他想象力;第五段是说对鬼神故事的恐惧使他产生了想象力。(3)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胆”,是指胆量,从这个角度去寻找答案。文中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莫言的胆量,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一是敢于说实话、真话;二是他认为文学艺术应该敢于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三是不会迎合读者,牺牲自己的创作原则。这些都能体

14、现他的胆量。(4)探究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要注意答题的基本思路。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再进行分点阐述。一般观点要立足文本及要探究的问题,阐述也不能脱离文本。如本题主要探究的是莫言的成功给中国文学的启示,那么就可以抓其一点,如中国乡土文学的深厚魅力,作品的独创性等。阐述时注意结合文本中关于这些观点的阐述即可。2.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

15、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

16、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源所在。因为夏朝的

17、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

18、,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参考答案:1A 2C 3B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

19、”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因素。“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

20、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

21、三、三生无穷“兴”的感发。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结构、形象的使用、体类的传统中,从它的价值、作用等各方面去品评和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

22、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情,说是昨天晚上秋风把我楼前树上的树叶吹得凋零了,今天我登上高楼远望天涯,却看不见我所怀念的人。但是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宝贵的“兴”的作用。(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物象引发感动又涵盖事象引起感动。B. 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到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C. 读明月是明月,读清风是清

23、风,从表面理解作品的,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D. 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2.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且重点论述后者。B. 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C. 文章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D. 文章段落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力。B. 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

24、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C. 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能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D. 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参考答案:1. C 2. B 3. D【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C项“从表面上去理解的,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曲解文意。原文是“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上去理解”。第二个层

25、次也是从表面上去理解开始的,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根据原文第二个层次也是从表面上去理解开始的,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能够深入一步的读者。选项中“都是”过于绝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B项,“文章对东西方文学理论对比论证”不合文意,文章只是客观地谈到中国文学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并未将二者进行对比,选项中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

26、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A项“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力”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选项中有无原则的背离之意,属于曲解文意。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扩大范围,本文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C项,“一位读者”“多位读者”错误。孔子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它的含义,而非感动

27、的人数众多,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

28、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货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

29、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日:“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选自史记苏秦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B.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C.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D.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

30、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B. 从,即“纵”,合纵,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C. 季,兄弟排行中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最小。文中“季子”是苏秦嫂子对他的尊称,意为“小叔”。D. 宣王,是战国齐国国君田辟疆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

31、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秦早年失意。苏秦早年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后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深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当面讥笑他。B. 苏秦知耻后勇。面对家人的嘲讽,苏秦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博览群书。用一整年的功夫,悉求周书阴符真缔,最终成为了六国的国相。C. 苏秦知恩图报。富贵后,他不仅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还厚赏借钱给自己做路费的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D. 苏秦多谋心狠。为了找出刺杀自己的凶手,他甚至不惜让齐王车裂自己。而凶手也果然中计而出,齐王便诛杀他为苏秦

32、报仇。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2)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高贵,以百金偿之。参考答案:10. B 11. B 12. A 13. (1)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2)当初,苏泰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百金偿还那个人。【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这句话的含义是“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

33、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奏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苏秦”“齐王”“臣”“市”“齐”等,然后依据两个表对话的词语“曰”可以断开两处,再借助语法关系进行排除,“臣即死”是苏秦对齐王所说的话,C项变成“齐王曰”错误,排除C项;“车裂臣”的目的是“徇于市”,“以”是连词,连接的两个动词短语不能断开,排除A项;“于齐”是状语后置句,与前面的动词短语不能分开,排除D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

34、、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纵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有误,张仪是“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兄嫂、弟妹、妻妾都当面讥笑他”错误,文中说的是“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窃”是“私下”的意思,所以“当面讥笑他”错。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

35、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A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兄嫂、弟妹、妻妾讥笑他”这一内容快速找到设题区域,在文章一开始部分,“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选项忽略了“窃”的意思,属于曲解实词意思。【13题详解】试题分析

36、: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他”,“说”,游说;“左右”,古今异义,周围的臣子;“素”,一向,向来;“习知”,熟知;“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瞧不起。第二句中,“苏秦之燕”的“之”是动词,到,去,往;“贷”,借;“资”,路费;“以”,拿,用。文言文参考译文:苏泰是东周洛阳人,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先生学习,外出游历多年,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兄弟、嫂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

37、十分之二的盈利作为事业。如今想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穷困潦倒,不也活该嘛!“苏奏听了这些话,很惭愧,自感悲伤,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找出阅读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理头读书,却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悉求其真谛,说:“这些是可解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国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六国合纵成功而同心协力,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苏泰北上向赵王复命,于是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

38、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奏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傲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做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于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 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我难道还能佩带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威朋友。当初,苏泰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費,到现在获得富貴,用一百金(一百万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

39、德的人,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去自己申说。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当初您跟我到燕国去,在易水边上,您再三要离开我,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齐宣王去世、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把葬礼办得铺张隆重用来表明自己的孝道,高高地建筑宫室大规模地开辟园林,以表明自己得志,打算使齐国破败,从而有利于燕国。燕易王去世,燕哙登基做了国君。此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泰,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

40、尸示众,就说苏奏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泰的凶手果然自动出来了,齐王因而就把他杀了。燕王听到这个消息说:“齐国为苏先生报仇,作法也大过分。”5.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雪屋记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

41、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熟知生意反愚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五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讴不韪欤

42、?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0、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11、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尚:推崇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D以屋名雪,讴不韪欤 韪:正确 10、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11、下列用/给文中画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 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

43、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1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俭朴实用的特点 相吻合。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

44、除灾祸。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者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 13把文中画线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参考答案:9A拜访10C 解题方法:1:试图结合前后文翻译句子,由前文可知“二者”为“巢于木”“处于穴”,“患”为“危害”,故而翻译为“圣人建造房子来居住,只是希望避免在树上、在洞穴居住的危害而已。”2:由翻译反推,第一空应填表目的的虚词,排除B、C、D 3:“乎”翻

45、译为“于”。“免于”为正确,“二者之患”翻译为“二者的危害”,为正确,故而确定答案C。11D.解题方法:1:句子对称性,“如”与“又如”相对称呼应,前都应断句,故而排除 A 、B;2:(1).“孟祥之匿于深山”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不应与“而不为世用”拆开。(2).“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无从翻译。12B 解题方法:由原文“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生意弭灾”指雪有焕发生机,避免灾害的功效,而不是“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故而选B。13(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

46、篇)记。 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参考译文:吴地有个叫徐梦祥的儒生,读书写文章,志向品行高洁,在光福山中安家(居住)。(因为)互相跟从着(前来向他)学习询问(知识)的人十分多,他的名声悄悄地传遍了国家郡地(之间)。(所以)士大夫在西山游玩(的时候),一定会去他家拜访。孟祥之前用很多(简单的)树杆建造房子,用白色的茅草覆盖(作为屋顶),用白色的土粉刷内墙,(房屋的样子就)好像雪屋一样。房屋建成以后,天上刚好下起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的卢舍人用古隶(指秦朝时的隶书)给雪屋作了匾额,与孟祥交往的士大夫,用诗来歌咏它,让我为它作一篇记。冬神掌管时令,草木消褪凋零,在深冬的时

47、候,天地(之间)积聚冷空气,潮湿就会下雨,再遇寒冷就会下雪,(雪)缓缓地落下,千(万)里(之间的大地)都(变成)一片白色,雪把山林和大地遍地覆盖,万物都被埋没(肉眼再也)看不见,(这样大地之间)的生机不是几乎都停止了(吗)?谁知道生机反而寄寓在(雪的埋没)中。所以冬至的时节,是在小雪(下下来)之后,大雪(下下来)之前,(在)很多次雨雪天之后天气才放晴一次。因为这个(原因,如果)腊月中旬有下雪,那么来年春天才会有收成,人们(也就)不会担忧生(疹子之类的小)病。这(种时候的)雪,不仅仅是因为她的颜色洁白而值得我们推崇,大概(还因为它有)孕育(新的)生机、消除灾祸的功效在。远古的人们,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安家,有的人在洞穴里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明的人(建造)房屋(用来)居住,(是为了)避免(树居和洞居)这两种情况的忧患罢了,(房屋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没有后代华丽奢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