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第四职业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80906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第四职业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第四职业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第四职业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第四职业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第四职业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第四职业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寂寞 梁实秋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

2、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

3、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

4、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

5、。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梁实秋文集)12寂寞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第一段中,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使这种虚无的感受能够具体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4分)13如何理解文中“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6分)14本文末段中“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中的“稍异于是”指什么?(4分)15梁实秋说“寂寞是一种清福”,然而有人却责备梁实秋这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逃避”,结合全文,你是怎样看待梁实秋的“寂寞是一种清福”的呢?(6分)参考答案:12以细微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安静,体现内心

6、的寂寞。以袅袅的炉烟,枯枝的折断、碰击、磕碰等细节描写,表现内心的寂寞感受。13寂寞是一瞬间的存在,一霎间的妙悟;外因是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缠绕着我们,使人跌进苦恼烦躁之中;内因就是自己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心猿意马。14“稍异于是”是指作者所谓的寂寞,不同于那种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情形,而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15第一种:我同意“寂寞是一种清福”。内心清净,感受寂寞,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寂寞可以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胸襟自然豁达寥廓;在当时 的社会中,寂寞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纵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也不该

7、再多苛责;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要学会好好享受这一霎间的妙悟。第二种:我认为这是“人生的 一种逃避”。作者所处的时代令人苦闷,作者需要寂寞来调适自己。“寂寞是一种清福”流露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当今社会崇尚积极进取,享受寂寞的清福是与时代不合拍的。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明确用了何种手法,首先应读懂写作内容,第一段写寂寞是一种清福,而这种心境是虚无的,是作者从书斋内外的环境中感受到的。只要抓住环境特点就可以明确用了什么手法让人具体感受到清福的心境的。环境的特点是静,“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而为了体现这种静,作者却选取了“枯叶乱枝的声

8、响”“清脆的折断声”“撞击枝干的磕碰声”“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作者正是在这些声响中感受到了寂寞,感受到了空灵的境界。这种声响衬托了环境的静。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字不离句,句不离段,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要放入具体的语境中,抓关键词深入推敲。答案从第4段中归纳,“不容易长久”指的是它存在的偶然性,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为什么呢?一是因为现实的外界的干扰。二是如果内心六根不净,这种清福也是很难感受到的。所以概括本句话的内涵有三点:一是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二是外因,三是

9、内因。考点: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的能力。放在语境中不难理解“稍异于是”指代的内容。从本句话的前后语境来看,作者所谓寂寞是随缘偶遇的,无需强求,一霎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与之相异的是前面所指的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情况。考点: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认为是“清福”或是“逃避”都可以,要言之有理。无论哪种观点,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条阐述理由。认为“寂寞是一种清福”的观

10、点,可以结合文中一些能体现作者观点“清福”的关键句子来深入分析。认为“寂寞是一种逃避”的观点,可以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当今时代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其作为逃避的有力论证。总之不能脱离文本空谈,要能够自圆其说。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日,央视综合、少儿等频道播出动画剧郑义门,呈现了“江南第一家”通过礼法治家、用豆子民主选举家长等方式,对一个成百上千乃至几千人的共同体进行自治的故事。郑家几百年间出仕为官者无一人因贪墨罢官,让“廉政”成为郑家故事的一个“卖点”。 细节难免艺术虚构,但郑家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其逐渐修订而成的

11、家规168条,放在今日,有很多对个人自我修行仍有实践价值的指引。但譬如基本不让女性与娘家人走动,族人不得“私藏”一文钱,收支由大家族统一管理等做法,今人恐已难以接受。 尤为值得分析的,是第一集点出的此片主旨:治国必先齐家。从百年前的“娜拉出走”到今天的肯定家庭,家与国的关系,绕了一大圈,似乎又走回来了。 大学将齐家摆在治国之前,首先是因为对治理国家者必须要有极高的要求,而家庭乃是最原本的个人成长与修行场所。 儒家认为,若治国者不能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必然会心中充满杂念,带来治理困境。而在家庭中,人首先感受世间最自然的父母养育之情与兄弟手足之爱,有人与人之间基于自然的界限与分寸,自然法奠基于此。

12、良好的家教,是培养合格治国者的基本环节。 中国主流传统中,在家庭、天地自然中贞定个体价值的思想与工夫,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均有一定差别,可被称为不偏执于极端的小共同体主义。它强调个体的终极价值,以避免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侵害,但也将个体从家庭与天地这个根本处,放置在与他人和世界的脉络中,避免原子式个体可能带来的孤独、过度欲望与价值虚无。这种由内而外自然生长出来的个体价值观,光明中正,是治国者的必备心性素质。 齐家对治国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大家族本身有各种日常事务需要处理。作为规则的礼法,由外而内地规范族人的行为与思想。治家的经验才干,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气贯

13、通,而不是相互背反。正是在这种融“家族规矩”于“个体人格”的生存结构中,“江南第一家”养育出来的郑家子弟,出仕理家,皆能立身有本,进退有据,维系郑家几百年于不坠。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可能隔着不小的距离。一方面,家族中不止是阳光,遇到不负责任的家长怎么办?清末民初,由家族形态承载的价值观,与以平等个人为本位的法律观之间,在清末以张之洞、劳乃宣对阵杨度、沈家本等人的礼法之争中,曾有过激烈辩论。正当防卫是否适用于尊长,就是一个核心争议点。如果像郑家曾推行的那样,将个人财产权利压缩到最低限度,个体人格的保障,也难免受影响。说到底,家庭是个人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而不能是障碍。 这种关系,也存在于

14、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今天,类似杨度与后来的一些激进革命者那样,将大家族看成国家的敌人,要将个人从中“解放”出来才能成为合格“国民”的观点,已没有辩驳的必要。但就像厘清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一样,如何厘清个人与国家、家庭价值与国家正义之间的关系,让国家成为个人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是更需要我们思考和改进的。(选自南方周末2016年3月21日)(1)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家这个成百上千乃至几千人的大家簇,之所以能历经数百年长盛不衰,被誉为“江南第一家”,主要是因为其民主自治的管理形式。B郑家几百年来没有一个出仕为官的人因贪污而被罢官,这对当代社会极具教育意义,为此,相关人员将郑家

15、故事拍成了动画剧。C郑家家规虽有某些不合理之处,但绝大多数对个人自我修行有实践价值的指引,也体现了其以礼法治家的思想。D本文标题“重新体认家庭为社会之本”,从家与国、社会的关系肯定了家庭的作用,与郑义门的主旨“治国必先齐家”是一致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因为家庭是个人成长与修行的场所,所以治国者拥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能接受良好的家教,对他治国意义重大。B治国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了父母之情、手足之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分寸等,这些都有助于他去除心中的杂念,解决治理的困境。C治国类似于齐家,所以能处理大家族日常事务,并能从中锻炼能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合

16、格的治国者。D小共同体主义不偏执于极端,虽然强调个体的终极价值,但也强调遵从群体规则,以避免各种人为捏造的集体对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侵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郑义门对郑家故事进行了一些艺术虚构,但还是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教育、个体人格发展的关注。B虽然郑家家规严格,但如果家长不负责任,那么郑家家规很难执行,这也是郑家没能永远延续辉煌的根本原因。C郑家家规的某些条款对个体人格不够尊重,因此家庭作为个人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场不能得到充分体现。D清末民初,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认可家族形态派与以杨度、沈家本为代表的强调以个人为本位的法律派之间发生过激烈的争辩。参考答案:答案

17、:(1)B(2)C(3)B【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解答】(1)B、“为此,相关人员将郑家故事拍成了动画剧”原因表述错误,原文第一段表述为“郑家几百年间出仕为官者无一人因贪墨罢官,让廉政成为郑家故事的一个卖点”故选B(2)C、“都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治国者”过于绝对,原文第四段有“还在

18、于大家族本身有各种日常事务需要处理作为规则的礼法,由外而内地规范族人的行为与思想治家的经验才干,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类似的表述故选C(3)B、原文倒数第二段表述为“如果像郑家曾推行的那样,将个人财产权利压缩到最低限度,个体人格的保障,也难免受影响说到底,家庭是个人充分实现人性有情有义的土壤,而不能是障碍”,这里说的是一种精神实质的体现,也是用郑家举出的一个实际例子,并不是说的其根本原因故选B3.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3分)听梆声的地方迟子建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东栅因为天光和烟火气盛,这片花瓣在我眼里是银粉色的。西栅呢,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

19、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启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就是烛白色的了。来乌镇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白鹭、云朵、晨雾。与它们比起来,依赖车船出行的人,是多么的被动啊。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倏忽间就翩然而至了;云朵呢,如果它们思念身下这片枕河人梦的人家了,从天宇的某个角落出发,且歌且舞,飘飘洒洒,也是说到就到了。比起白鹭和云朵,晨雾不是远客,它们就栖息在乌镇纵横交织的水泽深处。只要它起了顽皮,就一哄而起,缚住太阳,把人间幻化为海市蜃楼,霸气十足地做这世界早晨的皇帝。我在乌镇,住在西栅。西栅由十二座小岛组成,所以进出西栅,须乘坐渡船。到乌镇时已

20、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活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从西栅的码头登船,去通安客栈,大约一刻钟。西栅的渡船是我喜欢的那种,带蓬的木船,梭形,人工摇橹,至多坐六人,既不像大船那样笨拙少情调,又不像只能容一两个人坐的小舟,在水波上活跃得像条鱼一样,让人心生不安。船家是个女子,乌镇人对她们有个亲切的称谓:船娘。而我觉得,女子的性情,最适合在西栅摆渡。因为这儿不是荒凉的海域,需要顶天立地的男人披荆斩棘。西栅是一食宁静的港湾,是个听桨声的地方,由性情多温婉的女子做“掌门人”,再妥帖不过了。船娘戴着斗笠,不紧不慢地摇着橹。虽然落着雨,但岸上投下的灯影,依然盛开在河面上。没有

21、月亮的夜晚,那一团团湿漉漉的橘黄的灯影,看上去像是月亮生出的金发婴孩,是那么鲜润明媚。带着一身的水汽,船停靠在客栈的码头上了。简单吃了点东西,洗漱后躺下,已是深夜了。来乌镇的次日,是茅盾文学奖颁奖的日子。我醒来的时候,西栅还没醒,因为它被浓雾包裹着,所以到了天亮的时辰,它却亮不起来。早饭后,我出了客栈散步。上了一座灰白的石拱桥,站在桥上,只见河西岸的房屋,好像凉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被雾气紧紧缠绕。你想看远一点的河道,看不清楚;想看近处房屋的飞檐,也是看不清楚的。雾中的西栅,也就有了如梦似幻的感觉。上午十点多,雾小了,雨又来了,所以那个白天的太阳,和那个夜晚的月亮,是逃跑的新娘,芳踪难觅。如果

22、说乌镇是一朵静静的莲的话,那么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我眼里就是昙花。那个夜晚的颁奖盛典结束后,第二天,与会人员纷纷离去了。客栈的小码头忙碌起来,船娘忙碌起来,被浆搅起的水波,也忙碌起来了。我也乘渡船出去,但奔赴的不是飞机场,而是东栅。太阳终于露出了芳容,天地间变得亮堂起来了。东栅游人如织,每一座石桥,每一条小巷,每一座古老的楼牌下,都有驻足观望和拍照的人。导游带着我们,先是参观了一个专门展览雕花木床的博物馆,然后去了乌镇名酒、从清朝就开张了的三白酒的酿造地。在乌镇这样的水乡,如果没有酒,老百姓的日子,无疑是少了魂儿。从东栅回来,小憩片刻,导游又带着我们游西栅。看了白莲塔、通济桥和仁济桥所形成的

23、著名的“桥里桥”景观、蚕丝厂以及酱坊。游过西栅,天色已昏。我们就近在一处临河的餐馆里吃晚饭。回到客栈,清理完旅行箱,想想明天就要离开西栅了,心中似乎还有什么割舍不下的。我独自出了门,看夜下的西栅。石板桥上,几乎看不见行人了。西栅静起来,而另一种光明,却升起来。点缀着夜晚的灯光,以乳黄为主,但也有幽蓝的光带,裹着石桥,使桥有了闪电的气象。那一盏盏古朴的风灯,在苍灰的屋檐下,随着晚风轻轻摇荡,像恋人温柔的眼。我走进一条深巷,周围竟一个人都不见,那一座座阒然无声的深宅大院,使我怀疑里面居住的不是人,而是神灵。我有些害怕,连忙回到离出发点不远的放生桥那儿,桥下有一个小酒吧,还有零星的顾客。我跨上桥,刚

24、好看见有一只载客的船从远处荡来。我听见客人在问:“岸上是什么树呀?”船娘答:“香樟树。”之后再无人语,有的只是水声。我看着这只船渐渐接近石桥,然后鱼似的从桥下跃过,不见了踪影。正当我要走下石桥的时候,一阵梆声石破天惊地响起,这是打更的人在报时了。打更的人穿行在哪一条巷子,我并不知晓。但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化为流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

25、。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6期 7(4分)文中两处使用了“丝绸”作为喻体,请联系语境,具体揭示这一意象的表达效果。(1)“白鹭来,乘着清风,扇动着丝绸一样的翅膀”,表达效果是 。(2)“只见河西岸的房屋,好像凉晒着一匹匹白色的丝绸”,表达效果是 。 8(2分)第段作者写乌镇“船娘”,其作用是 。 9(4分)第段画线处写西栅夜晚的灯光,这几句主要是以色彩的描述为主,还不够形象生动。请发挥想像,并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改写画线句的内容。(字数在100字以内) 10(6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第段作者由近及远、由外而内,整体勾勒出鸟镇“莲花状”的位置形态。 B第段写白鹭、云朵与晨

26、雾,是为了渲染乌镇“如梦似幻”的神秘的气氛。 C作者在第段提及文学奖颁奖,这是运用闲笔来交代自己鸟镇之行的缘由。 D写鸟镇的景致,作者十分注重剪裁,西栅、东栅详写,而南栅、北栅略写。 E文中多处运用比拟,鸟镇、晨雾,都赋以了人的情态,给人和谐柔曼之感。 F本文用词典雅,语言舒缓,极少用口语化的词汇与句式,读来晓畅、清新。 11(3分)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简析作者记游的行文脉络。 。 12(4分)本文题为“听梆声的地方”,而文中的“梆声”却写得不多,这样写是否扣题不紧?请结合文意对此作出评析。 。参考答案:7、(1)表现了鸟儿翅膀的洁白及飞翔时的悠然与轻快,也表现了鸟镇的清静,也表现出了作者轻

27、快的心情。(2)表现了晨雾的轻逸与颜色,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个优美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8、用船娘来衬托乌镇的宁静和温婉多情。9、文字中一定要有具体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等)。10、BC11、作者首先整体描写了乌镇的形状及其给人的空漾之感,然后描写了西栅的白天及西栅的船娘。简单地描写了东栅后,又集中描写了西栅的夜晚景色。12、并不是扣题不紧,在本文中,梆声是复古的表现,梆声出现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听梆声是需要宁静的。文章的题目是“听梆声的地方”,文章正用大量的笔墨表现了乌镇的宁静和安详,因此,这里是听梆声的地方。二、 古代诗文

28、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21. 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22. 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参考答案:21. 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22. 不矛盾。“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是否符合“仁义”。【试题分析】本题包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 ,其中“群而不党”可从“党

29、”字释义入手,据上句及语境,“党”为贬义,结党营私,而句中说“不党”,那意思就是不要结党营私。至于第二小题的分析,应抓住句中“矜”与“仁”的理解:矜,此指庄重;仁,仁义。这里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讲的,不矛盾。【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对经典文化的分析评价,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关键。要尽可能地读懂文化经典的字面义,即使语段中有些字难以扫除,也应把握语段整体意思,并能抓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结合经典的一些思想进行理解和分析。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对“群而不党的理解”,“孔子的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其次,审材料,理解关键

30、信息,“群而不党”中的“群”和“党”, “矜而不争” “当仁”“不让”中的“矜”“让”等。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

31、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

32、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注】佣:受雇打工。丞、尉:知县的佐职。钧礼:平等之礼。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1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延入坐 延:邀请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用:由于C厚资而遣之 资:钱财D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著:显著,显扬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亚父者,范增也B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无不同于芋焉 于是余有叹焉D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14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了“时位移人”的

33、一项是 ( )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AB C D15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十年后,书生身居相国之位,回想起芋老人的一饭之恩,感恩图报,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了。B芋老人认为,相国在饥寒交迫之时,饥不择食,故觉得芋头很香;而当上相国之后,美味佳肴享用不尽,自然就觉得芋头不如十年前那样香了。C文章由相国十年前后食芋而味道不同引发议论,说明了“时位移人”的道理,并批评了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为吏

34、而背其所学等社会现象。D芋老人虽然只是乡下一个粗陋的老百姓,但深明事理,擅长言辞,将许多达官显贵不能讲明的道理,用生活中浅显的例子表述清楚。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3分)(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3分)(3)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4分)参考答案:12C13C14C15A16(1)相国(您)以前从郡城跑了几十里路(到这里),被大雨困住,(所以)不挑食。(2)这么说来(或者译成“既然这样,那么”)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昨天,哪里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呢!(3)宰相赶

35、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

3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

37、,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释】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陁(tu)山冈。褰(qin)裳:提起衣服。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到B.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席:坐C.扫叶席草,浊酒相劳 劳:劳动D.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胜:美景9.下面全都表现苏轼“适意而乐”的一项是.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

38、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D. 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得情绪。11.把文

39、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2)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3)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参考答案:8C 9C 10D11(1)一天,刮大风下雷雨,拔掉了一棵古树,把那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便扩大了。 (“旦、大风雷雨、所据”各1分,句意1分,斥:扩展。)(2)采摘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水来唱,看到他这样子的人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撷、以为”各1分,句意1分。)(3)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 (中:内心。1分;寓;寄托

40、,1分,句意1分。)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現在人们耳边。人们发现:()从线上走到线下,从虚拟世界中的ID变成现实生活里的“大咖”,古风音乐诞生之初应声寥寥,如今因何吸引无数“粉丝”?这背后,除了网络平台_、热门影视剧带动热点,优质歌曲本身才是主因。传统文化的宝藏_,诗词、戏曲、建筑无不可入词;而论语的人伦日用,山海经的神奇诡谲,在现代语言的刻画下,艰涩的文字变得可触可感,“过时”的岁月重新应时当令。在内容为王的时代,

41、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小众爱好也可大众化。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野菜浊酒的古风饮食,甚至_的古风生活,都获得了不少拥趸。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年轻人钟爱的文化产品,绝非都是舶来品,绝非只有叛逆,古风音乐作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契合,恰恰证明了年轻人的文化创造力。但“古风”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集合,内涵也需要甄别。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无病呻吟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_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须受众提高鉴别力。17

4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归属B. 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对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C. 或是被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对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D. 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与归属。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传统被古风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B. 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C. 传统的一种新的“打开方式”是

43、古风带来的D. 一种新的传统“打开方式”由古风带来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大力相助 取之不尽 琴歌酒赋 鱼目混珠B. 推波助澜 取之无禁 瑟调琴弄 鱼目混珠C. 推波助澜 取之无禁 瑟调琴弄 鱼龙混杂D. 大力相助 取之不尽 琴歌酒赋 鱼龙混杂参考答案:17. D 18. B 19. A【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介词误用;B项介词误用、语序不当“认同与归属”;C项介词误用、语序不当“认同与归属”。【18题详解】试题分析: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根据文意填空类,考生根据对前后文意的理解,此处填写“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