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洛阳市付店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3280898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付店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付店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付店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付店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洛阳市付店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洛阳市付店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头脑中的旅行彭城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

2、身临其境之感。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

3、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

4、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

5、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

6、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B. 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

7、必要手段。C. “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D. 第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E. 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5. 文章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

8、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4. CE 5. 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6. 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1)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2)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3)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

9、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的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1)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2)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

10、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两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A项,“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说法错误,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文中第一段原句是说“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还有“蒲宁就是明证”说法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在文章段,原文只是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

11、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并没有说蒲宁“与贫穷相伴”。B项,“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说法错误,应为“中外对照”;“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表述有误,文中是说“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D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应为通感。故选CE。【5题详解】本题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表达技巧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文章运用的实发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要求把握手法技巧的句段,仔细阅读,先指出句段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把句段放置

12、于文本中,结合具体内容,从文章内容主题表达、情感抒发、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说说句段所运用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章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本题已经指出所运用的技巧手法是引用,让简要分析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的作用。答题前,首先应明确文章引用诗文的作用有哪些,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作答。可以使文章更有文学内涵;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可以用诗词作为证据,有了地证明某一观点;表现了什么。先回归文本看波德莱尔散文诗的内容,是写头脑中关于海的美丽画面,波德莱尔虽然不能亲临其地,但是想象的旅行让他从中获得满足;接着分析诗句本身,“更蓝

13、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美丽的画面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体现了诗人卓越的才华。【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题目是: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

14、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这里需要学生给出选择,是或否或者辩证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这是学生选择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无论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别人的认知,到了这里全是学生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要注意表述的角度,应从自身出发。本题有三个答题的方向,比较简单的应是顺着本文作者的角度来说,这样一来,文章里的内容就可以拿来作为答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

15、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散文手法主要集中在表达技巧,特别是修辞手法上,主要考核赏析句段表达效果,某种手法作用等;小说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祖宗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崇拜祖宗的活动在中国非常普及、盛行:纵向上,从夏殷周三代到清代,祭祖仪式一直延续着,宗庙与社稷合一也一直没有实质性变化;横向上,皇家与民间的普通百姓家每

16、年都要举行庄严的祭祖仪式,祖宗崇拜的观念根深蒂固。与此相关,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里,几千年来,农村的天然基本单位是自然村庄。它们往往是由世代聚居的某个宗族或几个宗族的联合体组成,而家族普遍对记载祖先事迹与血缘谱系的家谱、族谱很重视诸如此类的社会事实有力地支持了祖宗观念的世代相传。另一方面,由祖宗崇拜、祭祖仪式培育的祖宗观念已渗透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广泛地表现在中国人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炎黄子孙”的说法简直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其实这是由祖宗观念无意识地生发出的口头禅。可以说,祖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家族的存在、血缘的联系,因而意味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骂人时,咒他的祖宗是最狠毒的;在刑法

17、中,刨祖坟是最厉害的;而在荣誉中,没有什么能比光宗耀祖更令人自豪的了。祖宗又标志着家族的权威。以祖宗为起点,可以依次确定家族成员的辈分关系,限定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祖宗又是一种精神理想的化身,很容易染上崇高色彩,因而祖宗又常常与英雄为伍。在一个文化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祖宗的经验、观念意味着后代的唯一的精神起点,因而祖宗精神似乎具有永恒的价值。“言必称三代”“言必称尧舜”,现实的挫折、困惑会使人们去祈求祖宗指点迷津。儒学非常成功地将祖宗的原始文化融会到了自己的学科思想中。这一点就连明代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都感觉到了,他“认识到古老的敬祖思想是儒家哲学体系的一大支柱”。实际上,古老的敬祖行为、敬

18、祖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种族记忆”和“文化审美心理原型”,在夏殷周三代形成后,经过儒学的肯定、发扬,家族社会的保护,已深深地潜藏于中国人的意识与潜意识中,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心理中积淀为一种情结,时常若隐若现地以种种方式流露出来。文学的祖宗情结原型无疑与祭祖仪式、诗经中祭祖诗的仪式活动有渊源关系。它是子孙后代对家族祖先的崇拜、怀念。这种情结有一种常见的宣泄方式,那就是满怀崇敬的心情,以子孙的口吻讲述祖先的英雄行为,或将祖先英雄化、美化;在与祖先的对比中,子孙的自我惭愧感往往激发起他们摹仿祖先的欲念,或者萌发出寻根心态。而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文化的某些转型时期,子孙的祖宗情结则往往表现得很

19、复杂:钦慕、反思、批判、困惑、迷惘,或者兼而有之。(选自宗祖的寻梦原形批判与文本解读,有改动)1下列对于“祖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 祖宗象征着家族存在、血缘联系,是至高无上的,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B. 祖宗又标志着家族的权威,以此确定家族成员的辈分关系,明确权利与义务。C. 祖宗是一种精神理想的化身,很容易染上崇高色彩,是子孙心目中的英雄。D. 祖宗能为后代在现实的挫折、困惑面前指点迷津,是后代强大的精神支柱。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崇拜祖宗的活动,自夏殷周三代以来,有几千年的历史,祭祖仪式一直没有变化,庄严而神圣,祖宗崇拜观念根深蒂固。B. 在中

20、国人的心中,炎帝、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这是祖宗崇拜、祭祖仪式培育的祖宗观念渗透到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C. 儒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将祖宗崇拜的原始文化精神融会到了自己的学科思想中,把敬祖思想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支柱。D. 文学的祖宗情结受古老的敬祖行为和敬祖思想的影响,始终表现为子孙后代对家族祖先的崇拜、怀念。3下列不属于“祖宗观念”已“积淀为一种情结”的原因的一项(2分)A. 家族普遍对记载祖先事迹与血缘谱系的家谱、族谱很重视。B. “宗庙与社稷合一”“皇家与普通百姓家每年都举行庄严的祭祖仪式”的大环境。C. 子孙或将祖先英雄化、美化,或有摹仿祖先的欲念,或者萌发出寻根心态。D. 儒家对古

21、老的敬祖思想的大力肯定,并发扬光大,使百姓更易于接受。参考答案:1D(文中写后代“祈求”指点迷津)2B(A“没有变化”错C文中“儒学非常成功地将祖宗的原始文化融会到了自己的学科思想中”D“始终”错)3C(C项是表现而不是原因)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玩笑法莫泊桑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

22、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

23、。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为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

24、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

25、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以“玩笑”为题,记叙了一系列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玩笑事件:“我”开人家的,朋友开“我”的,“我”假想中的。B“我”的朋友都是些爱开玩笑的人,所以他们那么热情的迎

26、接“我”,策划着在晚上好好开“我”一个玩笑。C“我”在卧室里非常小心谨慎,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和地板,是想搞明白朋友们会怎样开自己的玩笑。D“我”也觉得自己的高度紧张是“可笑的”,觉得一切都是平静的,所以最后放松了警惕,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E“我”并没有逃开被人“笑够了”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严肃思考。(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3)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各有什么好处。(6分)(4)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27、?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1(1)C、E 解析:A项“一系列”不合实际,并且小说也没写“我”怎样开别人的玩笑。B项是小说中的“我”的假想。D“放松了警惕”与后文“远离床”、“保持清醒”等情节相矛盾。(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2)“我”是一个:开过别人玩笑,却又怕被人开玩笑,(1分)敏感多疑,胆小谨慎,(4分)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感到危机四伏的小人物。(1分)(根据第1段,根据第25段中的多处细节描写,根据第5段,第4、5两段里“我”对种种生活物品的猜疑可以认为是“现实生活危机感”在这个小人物身上的折射) (3)心理描写,(2分)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通

28、过内心独白等方式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举例略);(1分) 动作描写,(2分)小说借助连续的动作描写推动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生动的刻画出人物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举例略)(1分) (4)从小说前文铺垫的情节看,这场笑话的出现的确与“关窗”、“挪床”的措施有直接关系,这样写符合情节的内在逻辑。(2分) “我”之所以闹笑话有深层的社会性原因,就是当时的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空虚无聊、相互愚弄、充满信任危机的社会弊病。“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怀疑”、“ 一切都值得怀疑”等是当时的社会缩影。(2分)小说结尾这样写,恰恰进一步表现了“我”在这样

29、的社会病中心理被扭曲的程度,以及不能觉醒、难以自拔的可悲,(2分)使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2分)(分析合情合理即可)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初,擢 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

30、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111】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

31、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

32、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注】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蠲:免除。移时:一会,一段时间。4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B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C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叛/帝疑长沙有通

33、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D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明代皇帝处罚大臣的“廷杖”在午门举行。后来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B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C古代表示贬官降职的情况都有一些专有词语,如:罢、免、解、黜、夺、除、徙等,表示升迁则有擢、升、进等。D太学是汉代开始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初设五

34、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B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C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指二

35、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5分)(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5分)参考答案:4C5C6B7(1)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来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便是。”(5分)(关键点:贤、贻、欲,省略句式)(2)夏原 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命令详加议论。皇上每次御临便殿门口,召夏原吉来谈话一段时间,左右的人都不能够听闻。(5分)(关键点:居、辄、御、语、得)4试题分析:断句时,注意句中的人名(“唐赛儿”“元吉”“帝”“谷王?”)和地名( “山东”“长沙”),不难做出答案。考点:理解文中的句

36、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除”和“徙”不是贬职,如除臣洗马。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6试题分析:文中无口头表扬,深受器重,是因为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7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贤”译为“贤才”、“贻”译为“留下来”、“欲”译为“想要”。(2)句中关键词“居”译为“担任”、“辄”译为“总是”、 “御”译为“御临”、“ 召语”译为“召夏原吉来谈话”、“ 得”译为“能够”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1夏原吉,字维喆,祖先是德兴人。夏原吉

37、早年丧父,他致力于学问,来赡养母亲。因为获得乡荐进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诰。建文初年,升任户部右侍郎。第二年,充任采访使。巡视福建时,所过郡县乡邑,都检查吏治好坏,询问百姓疾苦。人们都很高兴和敬佩。不久,移驻蕲州。没多久,郁新去世,夏原吉被召回,代理户部的事务。凡各地的户口、府库、田税增减的数目,他都用小本子记好,带在身上,随时查阅。一天,皇上问:“天下钱、粮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详尽,为此他更受器重。当时,战争刚刚结束,皇上给参加“靖难”的功臣封赏,分封藩王,增设武卫百司。后来又发兵八十万向安南问罪,命宦官监造巨舰通使海外各国,在北京大造宫室。这些事项,供应转输的财物都以数万万计,全由户

38、部支出。夏原吉都尽心筹划,国家各项开支足够使用。永乐八年,皇上北征,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总管行在所九卿事务。当时各部门刚刚创建,每天早上,夏原吉进去辅佐太孙处理各项事务。退朝后,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围上来请示。夏原吉一边回答一边手批,不动声色。北自行在所,南达京师,人们都对他肃然起敬。皇上回来后,赐给他钞币、鞍马、牛酒,厚加慰劳,不久随皇上回南京,受命侍从太孙周游乡里村落,考察民间疾苦。夏原吉拿了一些粘黄米粉进呈给太孙,说:“请殿下将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艰辛。”九年任满,皇上在便殿设宴,款待夏原吉和蹇义等人,皇上指着两人对群臣说:“高皇帝培养贤才留给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这两位便是。

39、”此后夏原吉多次侍从太孙,往来于南北两京,途中还随事献上忠言,使太孙获得很多助益。永乐十八年,北京的宫室建成,皇上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孙北上。回来后,夏原吉说:“经过多年营建,现在终于大功告成。应该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拖欠的各项征收,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第二年,三殿失火,原吉重申从前的请求。皇上马上命有关部门推行。当初,皇上因三殿失火下诏求直言,群臣大都说迁都北京不便。皇上大怒,杀死主事萧仪,说道:“当初要迁都时,曾与大臣们秘密讨论过,很久才确定下来,并不是轻率决定的。 ”言官借机弹劾大臣。皇上命他们都跪在午门外辩论。大臣们都骂言官,夏原吉却唯独上奏说:“他们响应诏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见,没

40、有犯罪。臣等一帮凑数的大臣,不能协同辅佐国家大事,应当有罪。”皇上怒意消了,将双方都宽恕了。有人指责夏原吉违背初衷。夏原吉说:“我们这些人任职很久了,虽然言语有失,侥幸皇上能够原谅。如果言官得罪,那损失就不小了。”众人这才佩服。夏原吉虽然任户部尚书,国家大事总是被皇上召去详加议论。皇上每次御临便殿门口,总是召夏原吉来谈话一段时间,左右的人都不得听闻。夏原吉退下后,总是恭恭敬敬的,就像什么都没有参预一样。讨平交趾后,皇上问升官与赏 赐哪样便利。夏原吉回答说:“赏赐费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则是无限的。”皇上听从了。有西域法王来朝见,皇上想到郊外去慰劳他,夏原吉说不行。到法王入宫后,

41、夏原吉见而不拜。皇上笑着说:“爱卿想效法韩愈吗?”山东唐赛儿谋反,被平定以后,有三千多胁从者被俘来京。夏原吉请求皇上,将他们全放了。谷王?反叛,皇上怀疑长沙有人参与阴谋。夏原吉以全家一百条人命做担保,这事才得以平息。 5.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

42、心与?” (1)下面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第一个“老”字和“幼”字是动词,分别是“赡养、孝敬”和“抚育、爱护”之意;两句中的“及”都有“推己及人”的意思。B 孟子在说明“推恩”的重要性时运用了引用论证,进而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推恩”与否的不同结果,规劝齐宣王要广施恩德。C 孟子拿古代贤君与齐宣王作对比,赞扬前者善于推广自己的仁爱之心,严厉批评齐宣王把恩德施行在禽兽身上却不用在百姓身上的做法。D“保民”思想是贯穿孟子全书的一条主线,孟子在本篇提倡推恩四海、泽被苍生的政治思想,认为这是王道的重要内涵,让齐宣王权衡利弊,不要崇尚霸功。(2)结合

43、孔子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谈谈你对本文段的理解。(3分)_参考答案:C(严厉批评齐宣王错)儒家的“仁”讲求“推已及人”的博爱精神。(1分)孔子希望人们不仅要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孩子,而且要将自己的仁爱之心推广出去,实现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分)孟子在这里同样以“推恩以保四海”的思想奉劝齐宣王不要贪图霸功,要广施恩德。(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19分)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

44、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拗蕃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

45、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选自

46、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注】内外艰:父母丧事。诛求:强制征收。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拗蕃:违背货运规定。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 待:等待B脱有衅,吾当坐 衅:祸患C事闻,朝廷嘉之 嘉:赞许D勒其还趋直沽 勒:命令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尚宽”的一组是( )(3分)悉去之,抚以恩意 诉于克敬,愿还本乡脱有衅,吾当坐 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随日本商人

47、来到中国,希望回到家乡,王克敬极力主张接纳他。B番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C王克敬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额。D元统初年,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时,王克敬请求取消除富民租种江淮农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7.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4分)(2)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6分)参考答案:4 A(待,应释为“防备”、“对付”)5 B(写征讨日本陷于其国的士兵向王克敬申诉;表现王克敬的敢作敢当;表现王都中的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